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设计策略
The Strategies on the Design of Driving Questions in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Primary Language Subjects
摘要: 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基于语文学科的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中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极为关键,为了在项目中落实语文学科素养,本文以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设计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问题,从结合教材中语文要素及人文主题双线编排的特性,设计具有真实情境性、开放挑战性、成果导向型及可分解子问题几个方面来阐述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中驱动性问题设计策略,促进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设计更加有效。
Abstract: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subjects is a kind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based on language subjects. The design of driving questions in project-based learning is extremely critical, in order to implement language subject literacy in the project, this paper takes the fifth unit of the third grade of the primary language textbook as an example to design the driving questions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elaborates on the design strategy of the driving questions in primary language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terms of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 arrangement of language elements and humanities themes in the textbook, and designing the questions that are realistic, open and challenging, results-oriented and decomposable sub-problem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sign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primary language to be more effective.
文章引用:郭佳妮. 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设计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08-11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663

1. 引言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教师通常作为促进者,与学习者一起创设学习情境,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反馈和支持,以协助他们的学习过程,形成学习成果。学习者基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运用协作、沟通等能力,提出解决的方案并呈现成果,在探索的过程中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发展和提升了思维,激发了某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科项目式学习是帮助学生从重复性大量训练中解脱,且能在有质量的探究中重新构建知识,发展思维的途径之一。夏雪梅指出学科项目化学习追求双线并行。一方面基于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能力或概念,另一方面又指向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探究与问题解决、合作等重要的跨学科素养 [1] 。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的核心素养进行一种社会性的互动实践,基于我国的教育背景,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开展应紧密围绕语文课程标准展开,借助项目为实施平台,通过构建丰富多样的真实问题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多元化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将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浅谈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设计。

2. 关注语文教材的特性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加强年级纵向联系,同时凝聚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具有选文丰富多样、重视语文核心素养、凸显人文精神、强调实践能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以及引导自主学习等方面的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项目式学习的方法与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设计理念相得益彰,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主题单元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机会。教材按照主题单元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而项目式学习强调围绕真实、有意义的问题进行探究,促进学生在有质量的探究中重新构建知识,发展思维。

2.1. 语文要素的整合与运用:构建驱动性问题的基石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语文要素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这些要素是语文素养发展的目标要素,为单元教学提供抓手,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科学、系统、有效。同时,这些要素也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驱动性问题设计可以融合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读写等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学生需要理解什么是想象,并在课文的学习中体验想象的奇妙之处。本单元包含《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两篇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一直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意在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既独特又大胆的幻想空间。在“互动交流”课环节,老师启发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并系统性地总结如何进行大胆的想象,接着在“动手实践”环节,“指尖画画”和“接力编故事”等互动游戏活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发他们进行别开生面的幻想尝试。“习作例文”为学生探索想象的世界提供了灵感来源,旨在巩固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具有创意的想象故事。因此,可以将驱动性问题定为“如何写一篇想象故事”,用这个驱动性问题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2.2. 人文主题的深度挖掘:赋予驱动性问题生命力

对统编版语文教材人文主题的深度挖掘,不仅是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更是对人性、情感、哲理的探索与感悟。由于人文主题的挖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这也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理解并运用知识,一个项目往往涉及到生活与知识的多个层面。所以,教师在设计项目的驱动性问题时,应该对教材中的人文主题深度挖掘。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文主题是“大胆想象”,在《小真的长头发》一课中,学生将通过小叶、小美和小真三个孩子的奇特想象,了解夸张、想象和童真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小叶和小美听得入了迷”等语句的描述,感受孩子们在美妙的想象中获得快乐。《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课中,学生将通过英英和妈妈的对话,感受英英神奇的想象。同时,通过“我倒很想知道,我在树上会遇到些什么事情呢”等语句的描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后的情景。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可以进一步将驱动性问题设计为“如何写一篇想象故事,让人感受到想象的神奇。”

3. 凸显驱动性问题的特点

3.1. 真实情境的创设与实践:激发学习者的探索欲望

2022年版课标指出,“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要“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 [2] 项目式学习强调对真实情境下问题的探究,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中获取、迁移知识,最终得到某种成果。在创设情境时,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真实或拟真实的、具有趣味性和新颖性的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习作”板块提出“在墙报上开辟一个专栏,如想象岛,展示大家的作品。”的内容,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结合班级文化特色,可以将驱动性问题进一步设计为“班级要出一本想象故事集,现在向全体同学征稿,如何写一篇想象故事,让人感受到想象的神奇?”这个驱动性问题中,我们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创设“班级想象故事集征稿”的情境。这样,项目式学习就会变成一个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项目。

3.2. 开放挑战的引导与探索: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

开放且具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能够为学习者开辟更为广阔多元的探索空间。在设计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时,教师需要紧密结合问题的情境真实性、开放性和挑战性这三个核心特性进行思考。只有确保问题在这三个方面得到有效体现,才能确保问题的质量和效果,从而充分激发学习者的探索欲望,推动他们在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中取得更为显著的进步。

例如“班级要出版一本想象故事集,现在向全体同学征稿,如何写一篇想象故事,让人感受到想象的神奇?”学生虽然在三上学习了发挥想象编童话,写童话。但本次的挑战性在于是否能展开大胆想象,如何写一篇想象故事?这个问题可以引发无限的想象,课文和习作例文只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学习其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学生可以打开想象的空间,给出更多创造性的回答,这正体现了该驱动性问题的开放性与挑战性。

3.3. 成果导向的牵引与聚焦:增强学习者的目标专注

在驱动性问题中,项目成果的导向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征。因为这种学习模式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更侧重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所能展示出的最终成果。这种成果,不仅仅是学习成果的体现,更是学生知识、技能和理解能力全面展示的舞台。当我们设计驱动性问题时,如何引导学生更加关注成果展示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项目的目标和预期成果。这就像是为学生们设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标,使他们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在项目完成后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这种明确的目标设定,能够让学生在开始项目之前就有所准备,有所期待。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以激发想象、将想象的故事写出来为核心目标。我们在设计项目学习的驱动性问题时,同样也要明确这一核心任务,让学生在整个项目的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都围绕核心任务展开 [3] 。“班级要出版一本想象故事集,现在向全体同学征稿,如何写一篇想象故事,让人感受到想象的神奇?”这样的驱动性问题设计就能够让学生从从始至终都有明确的导向,他们需要学习如何将想象的内容写成故事,最终要创作的作品就是写出一篇具有想象力的故事,争取收录到班级的故事集中。在驱动问题中,当学生对学习目标有了明确的理解,在后续的实际操作中,便可以紧扣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核心知识点,完成学习任务。

3.4. 问题分解的发散与探究:赋能学习者的高阶思维

优秀的驱动性问题具备可分解性,这意味着教师需要细致分析问题的内在结构,明确内容核心要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从问题的关键词入手,进行层层分解和逐步设计。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投入思考,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高阶思维技能。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如“班级要出版一本想象故事集,现在向全体同学征稿,如何写一篇想象故事,让人感受到想象的神奇?”的驱动性问题中,学生可以围绕“想象”“故事”“神奇”这三个关键词,引发出“怎样写出一个故事?”“什么是想象?”“如何进行想象?”“怎样的故事能让人感受到想象的神奇?”等子问题。

4. 结语

语文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和创新,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驱动型问题是整个项目式学习的起点,好的驱动性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将复杂深奥的本质性问题以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呈现,指导他们在项目进程中始终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基于国家课程,指向语文素养的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驱动性问题应结合教材中语文要素及人文主题双线编排的特性,设计具有真实情境性、开放挑战性、成果导向型及可分解子问题的有效问题。

参考文献

[1] 夏雪梅. 重新定义学习: 项目化学习15例[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 266-28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3] 李佳贞. 语文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设计——以统编教材语文六下第二单元为例[J]. 师道, 2022(7):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