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喻视角下英语学习者思辨能力的培养——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Learner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onymy—Taking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5668, PDF, HTML, XML, 下载: 57  浏览: 103 
作者: 李秋晓: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关键词: 转喻思辨能力英语阅读Metonymy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English Reading
摘要: 基于认知语言学发展和思辨缺席症的双重背景,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出发,探索思辨能力培养的路径。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文章结合认知语言学有关转喻的理论,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探讨在外语教学中如何通过转喻思维的课堂设计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提升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Abstract: Based on the dual background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development and speculative absenc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cultivation from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s an important cognitive mechanism, metonymy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metonym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takes English reading teachi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through the classroom design of metonymic thinking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o as to enhance the fun and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learning.
文章引用:李秋晓. 转喻视角下英语学习者思辨能力的培养——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5): 138-14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5668

1. 引言

随着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拥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英语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其中,思维品质指的是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中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使思维体现一定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1] 。再者,在近年来的高考英语中,无论是分值占比最大的阅读理解,还是新增的作文题型“读后续写”,都十分重视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考辨析能力。可见,英语高考中考查学生的高阶思维已成为趋势。由此看出,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语言为了适应人们的交际而产生,是人类思维结果的表达形式。语言的学习需要建立在人们认知和生活经验基础上。认知语言学由此而产生,它探究的是人的认知活动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强调从人类认知世界角度解释和习得语言 [2] 。将其运用到二语教学中,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更加符合学习者外语学习的认知需求,适应外语教学的特点 [3] 。其中,转喻作为认知语言学理论之一,相比较于隐喻,受到学界的关注度相对较低。但是与隐喻一样,转喻是人类认识世界,表达思想和组织意义的重要机制。语言在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各个方面都渗透着转喻思维 [4] 。因此,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懂得基于转喻视角理解和习得语言非常重要。文章结合认知语言学相关转喻理论,以英语阅读教学为例,讨论在教学中如何基于转喻思维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 转喻思维

对于转喻的研究,最早将其归为诗歌里面的修辞方法,使语言表达委婉含蓄,具有深刻的寓意 [5] 。而后,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转喻的研究从修辞到认知发生了改变。学者们一致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即A代B的简单表现形式,更是一种人类思维方式,A与B在相互作用过程总创造出新的、复杂的含义 [6] 。事实上,转喻是对语言规范的一种背离。表现形式主要以喻体代替本体,但是喻体与本体均不出现,而是直接将本体说成喻体。即用一个事物来指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比如,“The buses in America are on strike now.”中的buses喻指司机drivers。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的本质是有组织的概念结构知识域的一种形式 [7] 。基于人们认知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事件的关系对另一件事件进行概念映现。除了词汇层面的指称,转喻更多将已经熟知的人的情感、行为特征等范畴概念进行投射,映现于具体或抽象事物的范畴概念中。是一种超过词汇表层,继而进入语篇内在意义的延伸 [8] 。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五单元的课文,题目为“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文章介绍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这一历史真实事件,并详细还原了震前的预兆,震中的惨烈和巨大的破坏,以及震后的救援与重建。利用转喻思维中的次事件代表复杂事件,某一次的地震灾害这一具体事件反映了所有自然灾害的破坏性以及大自然的力量,反映了人们面临自然灾害的团结一致,积极主动的态度。整体再延伸到个体,文章中震后救援工作及时有效,面对灾难人类团结互助,犹如我们面对疫情的时候人们用爱和团结战胜一切。由此看出,转喻思维使我们看到了语篇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以及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态度,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3. 思辨能力

“思辨”将其分开理解便是思考和辨析。思考指的是主体对意向信息的积极探索、加工和创造的过程,辨析即主体对意向信息认知过程中条理清晰,说理明白。对于思辨能力,学者对其定义很多,但是基本共识是由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共同构成 [9] 。对于培养思辨能力方法的研究也有很多,比如从外语教学法,心理学,逻辑学等角度出发。

事实上,思辨能力是思维能力其中一种。但是,不同于记忆、理解、应用等一般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主要是指高层次的认知方式,包括分析、评价、推理、应用、创新等 [10] 。这些思维品质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尤为重要。但是纵观我国教育现状,在传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注重语言知识传递,学生不经过思考地学习,被动地接受,导致思辨缺席现象日益严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必需的。

4. 转喻思维对思辨能力的影响

作为思维能力中的高阶一环,思辨能力在现代社会以及教育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在非母语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识别一门外语中地道的表达,并从语言中分析,推理并判断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和暗含的意识形态,是需要读者丰富的背景文化知识以及切身的体验性。这一过程就是思辨能力锻炼的过程 [11] 。

认知语言学将语言和认知联系起来。语言体现了人类认知和思维的过程,即学习一门语言其实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因此将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应用到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仅能有效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同时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发展。其中,转喻的运作机制是两个概念的认知关联。对转喻的识别、分析、推理、评价正是思辨能力的体现和培养过程 [11] 。首先,转喻的识别需要读者对喻体所指代的概念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或者对客观世界的涉身体验性,才能激活对转喻的理解。其次,作者对转喻的源头域的选择暗含着相对应的态度和立场。因此,读者对文章意识形态的理解可能需要具备某些情感品质,比如开放的态度对待争议等,从而对从宏观角度对文章做出有理据的判断 [12] ;此外,在对文章解读的过程中对自身思维的认识,监控,调整等,也就是,思维会随着经历,情感等动态因素而改变 [11] 。因此可见,在转喻思维视角下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路可表现为:转喻的识别,转喻的深度理解和辩证评价,揭示转喻蕴含的意识形态 [13] 。

5. 转喻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利用转喻思维分析和理解阅读有利于发展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在理解一篇稍有难度的文章信息过程中对思维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分析,评价,推理。而转喻是用明显,重要,具体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或者是用整体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 [14]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凸显转喻思维的方式,为教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转喻思维,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章的词汇、句子、语篇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产出地道的目标语。学生借助转喻思维理解在不同文化影响下的不同语言形式,有益于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11] 。此处,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五单元一篇课文为例进行说明。该课文题目为“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主要讲述了中国汉字的发展历史。

5.1. 词汇层面

词汇是影响阅读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高中英语阅读中,很多英语词汇都是通过转喻或者隐喻的认知方式产生更加含蓄、深厚的情感或意识形态的表达,由此增加了学生对阅读理解的难度。常见的一种情况是一词多义亦或熟词僻义,主要通过转喻方式来实现 [6] 。一个词原本有一个基本的意义,而人的思维视野经过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大,由此语言词语的表达意义也不断增加,且这种多重意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在课文中第5段中[见例(1)],“regard”是个动词,表示“认为,把……看作,注意,观察”。根据牛津字典的查询,“regard”还可以当作名词使用,即“尊重,敬佩”。第二种意思带有转喻的认知特征,将基本的意思“将目光或者注意力集中在某人或某物上来彻底地进行观察”,即动词“注视,注意”引申指名词“尊重”。这里运用了转喻思维模式,整体代替部分。

(1) The high regard for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an be seen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an art form, known as Chinese calligraphy,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倘若regard取其基本含义,该句将会语义不通。而在语篇理解的过程中,能够以识别并理解一词多义中包含的转喻思维,继而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测出该词的深层含义,有利于发展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推理能力,这正是其思辨能力的体现。

5.2. 语篇层面

我们往往会遇到类似困难,每一个词汇都认识,每一个句子也能读懂,但是全篇文章读下来仍然没有把握文章大意。其实,对一个完整的语篇的理解还需要考虑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以及外在的联系。而转喻就是深层隐形的衔接手段 [14] ,包括指称、替代、省略等。其中,指称转喻又分为代词回指和名词回指两种。回指是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如果理解了这种转喻认知方式,语篇的衔接就自然建立起来了。除此之外,转喻思维还可以揭示语篇中作为概念或事物的成分之间的认知关系 [8] 。

在课文“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connecting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中,全文以时间为线索,文本框架清晰明了。通读全文后,要求学生找到汉字书写体系发展的时间轴(several years ago-in Shang Dynasty-over the years-in Qin Dynasty-in modern times-today),并在某个时间段里抓取关键字概括汉字书写体系的特征(见表1)。

Table 1.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 system

表1. 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特征

通过对发展历史和特征相结合,有利于理清文章整个脉络,更深刻感知汉字书写体系的源远流长。在了解汉字书写的历史发展特征之后,教师利用转喻思维设置思考问题,如:汉字书写体系的发展及特征和中华文明是什么关系?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历史发展背景?回答这些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转喻思维方式,次事件代替复杂事件。从汉字书写体系的历史发展这一具体事件来反映中华其他文明的历史发展特征,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由此可见,转喻思维有利于发展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分析能力。从微观的语篇理解到宏观的社会现象的理解,这就是思辨能力的突出体现。

5.3. 情感态度

不管是词汇层面的转喻,亦或是语篇层面的转喻,转喻的源域选择与作者的家庭、社会以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对作者域源选择的分析和判断,可以揭露作者所表达隐晦的意识形态,从而锻炼思辨能力 [11] 。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词语转喻,regards取“尊重”意思,揭示出作者对汉字书写体系的崇高敬意和推崇,表达作者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在课文中除了明显的时间线索外,还有一条隐含的暗线,即标题中的connecting。通过对汉字发展历史的介绍,揭示了汉字书写对中华文明传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连接”:连接时间上的过去和现在;连接空间上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连接语言与艺术;连接中国与世界,由此表达了作者对汉字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个体代替集体的转喻思维,汉字代表了中国,代表了中华文明,组织学生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思考和汉字书写体系一样的中华文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影响,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表达了中华文明能一致延续不断并传承至今的主题。可见,转喻思维有利于提升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评价能力,从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揭示意识形态的表达。

6. 总结语

文章基于认知语言下转喻思维的阅读教学为提升学生的思辨品质提供了一条路径。借助转喻思维,把语言学习和思辨能力培养融合在一起,有助于解释语言使用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实现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推理,评价等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李育青. 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 英语广场, 2021(33): 33-35.
https://doi.org/10.16723/j.cnki.yygc.2021.33.010
[3] 孙艳波.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研究[J]. 英语广场, 2021(13): 64-67.
https://doi.org/10.16723/j.cnki.yygc.2021.13.019
[4] 潘艳艳, 张辉. 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J]. 外语研究, 2013(1): 10-19 112.
https://doi.org/10.13978/j.cnki.wyyj.2013.01.010
[5] 周静, 刘霜. 基于隐喻的英语学习者思辨能力的提升——以英语口语教学为例[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33(2): 70-71.
[6] 罗敏. 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高中英语一词多义现象[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33(3): 164-166.
https://doi.org/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3.040
[7] 张辉, 孙明智. 概念转喻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1-6.
[8] 魏在江. 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2): 29-36.
[9] 孙有中. 外语教育与思辨能力培养[J]. 中国外语, 2015, 12(2): 1 23.
https://doi.org/10.13564/j.cnki.issn.1672-9382.2015.02.001
[10] 孙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 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 中国外语, 2011, 8(3): 49-58.
https://doi.org/10.13564/j.cnki.issn.1672-9382.2011.03.014
[11] 潘艳艳. 论转喻思维与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 外国语文, 2017, 33(2): 127-131.
[12] 孙旻. 中国高校英语演讲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个案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13] 潘艳艳, 孙凤兰. 英语教学中隐喻能力和转喻能力的培养: 方法与案例呈现[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2): 46-51 62.
[14] 毛帅梅, 楚雅琪. 转喻与外语教学[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1): 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