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关大掌柜. 日本[URL], 2013.
http://baike.baidu.com/view/1554.htm
|
|
[2]
|
陈金华, 曹美珍, 小松俊文. 日本晚三叠世生物群及与中国的对比[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3, 1: 39-42.
|
|
[3]
|
Yo-Ichiro Otofuji, 林金录. 从日本岛弧的古地磁推测日本海的张开模式[J]. 地震地质译丛(1986-1)译自Nature, 1985, 317: 603-604.
|
|
[4]
|
梁光河. 大陆漂移的源动力——板块自驱动模式[J]. 地球科学前沿, 2013, 3: 86-96.
|
|
[5]
|
矶崎行雄, 沈耀龙. 日本板块造山理论研究历史和日本列岛新的地质构造体划分[J]. 海洋石油, 1993, 1: 1-42.
|
|
[6]
|
宋传中. 西北太平洋岛弧系列成因的探讨[J]. 地质论评, 1993, 1(39): 1-8.
|
|
[7]
|
许靖华. 华南大地构造及其与日本的联系[J]. 地球科学进展, 1989, 1: 22-27.
|
|
[8]
|
赵金海, 东海中. 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下)[J]. 海洋石油, 2005, 1: 1-10.
|
|
[9]
|
金性春. 大洋钻探与中国地球科学[M]. 大洋钻探项目组. 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5.
|
|
[10]
|
高金耀, 汪俊, 杨春国, 张涛, 谭勇华. 冲绳海槽弧后张裂构造及其动力机制讨论[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23(4): 1001-1012.
|
|
[11]
|
何慧优. 中国东海卫星重力异常与深部岩石圈结构的对应分析[D].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论文, 2011.
|
|
[12]
|
孙嘉诗, 莫珉. 冲绳海槽浮岩成因的探讨[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82, 3: 24-35.
|
|
[13]
|
翟世奎, 干晓群. 冲绳海槽海底热液活动区玄武岩的矿物学和岩石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海洋与465湖沼, 1995, 26(2): 115-123.
|
|
[14]
|
叶祥奎. 日本发现茂名龟[J]. 化石, 1984, 1: 11-11.
|
|
[15]
|
黄镇国. 中国、日本晚更新世海岸古沙丘之比较[J]. 热带地理, 1993, 13(1): 1-12.
|
|
[16]
|
王秀文. 日本绳文文化源于红山文化之假说——兼论中日史前文化交流[J]. 东北亚论坛, 2006, 5: 1-10.
|
|
[17]
|
林沄. 古人的坐姿和坐具[J].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3, 1: 1-10.
|
|
[18]
|
北室南苑, 高慧. 从日本的祭祀中看到的古代中国文化[J]. 友声, 2006, 1: 1-5
|
|
[19]
|
盛观熙. 古代舟山与海上丝绸之路[J].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8(2): 32-40.
|
|
[20]
|
耀天. 日本学者在连云港考察水稻起源[J]. 农业考古, 1989, 1: 7-8.
|
|
[21]
|
李志伟. “日本最早的居民源自华南”为何得以成说[J]. 社会科学家, 1998, 6: 12-19.
|
|
[22]
|
应骥. 日本大和民族探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2: 31-37.
|
|
[23]
|
wqq25933255. 日本国的起源[URL], 2007.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9217207.html
|
|
[24]
|
刘岚. 浅谈汉字在日本的演变及现状[D]. 长春: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吉林大学), 2010.
|
|
[25]
|
薛育宁. 日本汉字音对古代汉语促声调的保留——以闽南方言为根据的考察[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9: 5-10.
|
|
[26]
|
谢忱. 常州人、羌族、大和民族[URL], 2010.
http://2008www.cz001.com.cn/culture/changzhou/2010/1119/184175.shtml
|
|
[27]
|
江涛, 张莱.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凹陷带长江凹陷含煤层系[J]. 地质科技情报, 2012, 31(3): 77-81.
|
|
[28]
|
韩波. 东海地球物理场及深部地质构造研究[D]. 青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博士论文,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