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邹才能, 张国生, 杨智等 (2013) 非常规油气概念、特征、潜力及技术——兼论非常规油气地质学. 石油勘探与开发, 4, 385-399, 454.
|
[2]
|
贾承造, 郑民, 张永峰 (2012) 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与勘探开发前景. 石油勘探与开发, 2, 129-136.
|
[3]
|
邹才能, 朱如凯, 吴松涛等 (2012)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 石油学报, 2, 173-187.
|
[4]
|
赵万金, 李海亮, 杨午阳 (2012) 国内非常规油气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现状及进展. 中国石油勘探, 4, 36-40.
|
[5]
|
刘光鼎 (2012) 中国油气资源勘探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3, 326-331.
|
[6]
|
赵殿栋, 管路平, 王炳章等 (2009) 地球物理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 石油工业出版社, 北京, 1-6.
|
[7]
|
王炳章, 蔡俩 (2011) 石油物探在我国油气发现与发展中的作用——纪念《石油物探》创刊50年. 石油物探, 6, 533-544.
|
[8]
|
陆基孟, 王永刚 (2011) 地震勘探原理.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东营, 2-3.
|
[9]
|
刘春园, 魏修成, 徐胜峰等 (2013) 地球物理方法在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中的应用综述. 地球物理学进展, 6, 1815-1822.
|
[10]
|
蒋涔, 张大海, 周英等 (2010) 琼东南勘查区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属性分析研究. 海洋石油, 1, 18-22.
|
[11]
|
袁秉衡, 徐礼贵, 康南昌等 (2013) 石油地震地质学及相关技术进展. 石油学报, 3, 580-590.
|
[12]
|
周义军, 蒲仁海, 曾令邦 (2011) 叠前储层描述技术在岩性气藏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地球物理学进展, 1, 229-239.
|
[13]
|
杨华, 付金华, 刘新社等 (2012)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开发. 石油勘探与开发, 3, 295-303.
|
[14]
|
苏勤, 李海亮, 吕彬等 (2011)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巴喀三维叠前地震成像处理解释技术研究及应用. 中国石油勘探, 5-6, 29-40.
|
[15]
|
王炳章, 王丹, 陈伟等 (2011) 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发展趋势和发展水平. 中外能源, 5, 46-55.
|
[16]
|
杜金玲, 蔡银涛, 张固澜等 (2013) VSP资料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268-272.
|
[17]
|
单蕊, 卞爱飞, 於文辉等 (2011) 利用叠前全波形反演进行储层预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4, 629-633.
|
[18]
|
张佳佳 (2010) 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方法及其在油页岩勘探中的应用. 硕士论文,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
|
[19]
|
李雪峰, 温声明, 文桂华等 (2011) 三维地震技术在韩城地区的应用. 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地质出版社, 北京, 232-238.
|
[20]
|
潘仁芳, 伍媛, 宋争 (2009) 页岩气勘探的地球化学指标及测井分析方法初探. 中国石油勘探, 3, 6-9, 28.
|
[21]
|
陆敬安, 杨胜雄, 吴能友等 (2008)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测井评价. 现代地质, 3, 447-451.
|
[22]
|
肖钢, 唐颖 (2012) 页岩气及其勘探开发.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62.
|
[23]
|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9) 2008-2009地球物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北京, 133-134.
|
[24]
|
任丽, 孟,小红, 刘国峰 (2013) 重力勘探及其应用. 科技创新导报, 8, 240-243.
|
[25]
|
陈进超 (2012) 煤层气富集区非地震综合物探技术及试验研究. 博士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
[26]
|
杨洋, 邓锋华, 李帝铨 (2013) 基于伪随机信号的大深度激发极化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物探与化探, 3, 438-442.
|
[27]
|
孙伟 (2012) 电法勘探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论文, 长安大学, 西安.
|
[28]
|
邹才能, 杨智, 陶士振等 (2012) 纳米油气与源储共生型油气聚集. 石油勘探与开发, 1, 13-26.
|
[29]
|
王延光, 郭树祥, 韩宏伟等 (2013) 高精度地震处理解释技术与油气勘探——纪念《油气地球物理》创刊10周年. 油气地球物理, 1, 3-8.
|
[30]
|
马义忠 (2009) 泌阳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 博士论文,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