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曹志耘 (2008) 汉语方言地图集(三卷). 商务印书馆, 北京.
|
|
[2]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2) 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商务印书馆, 北京, 420, 26, 538, 355.
|
|
[3]
|
方瑞征, 黄素华 (1979)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四卷第一分册. 科学出版社, 北京, 81, 82, 88.
|
|
[4]
|
冯德培, 谈家桢, 王鸣岐 (1982) 简明生物学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 1444, 266.
|
|
[5]
|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生物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1992) 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 上海, I 323.
|
|
[6]
|
铃木史己 (2009) 薯类: 马铃薯和甘薯. In: 岩田礼, Ed., 汉语方言解释地图, 白帝社, 东京, 154-161.
|
|
[7]
|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2005) 汉语方言词汇. 第2版, 语文出版社, 北京.
|
|
[8]
|
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 (2008) 汉语方音字汇. 第2版重排本, 语文出版社, 北京.
|
|
[9]
|
丁颖 (1929) 作物名实考(九). 农声, 123, 5-10.
|
|
[10]
|
丁颖, 戚经文 (1948) 中国之甘藷. 中华农学会报, 186, 2333.
|
|
[11]
|
吴德邻 (1958) 诠释我国最早的植物志——南方草木状. 植物学报, 1, 27-38.
|
|
[12]
|
胡锡文 (1958) 甘藷来源和我们劳动祖先的栽培技术. In: 农业遗产研究集刊第二册, 中华书局, 北京, 21-32.
|
|
[13]
|
吴德铎 (1960) 甘薯的故事. 科学, 2, 120-127.
|
|
[14]
|
吴德铎 (1961) 关于甘薯和《金薯传习录》. 文物, 8, 60-61.
|
|
[15]
|
夏鼐 (1961) 略谈番薯和薯蓣. 文物, 8, 58-59.
|
|
[16]
|
项梦冰 (2014) “甘藷”及其他. In: 李小凡, 项梦冰, Eds., 承泽堂方言论丛, 语文出版社, 北京.
|
|
[17]
|
陈树平 (1980) 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 3, 187-204.
|
|
[18]
|
梁家勉, 戚经文 (1980) 番薯引种考. 华南农学院学报, 3, 7479.
|
|
[19]
|
杨宝霖 (1982) 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 农业考古, 2, 79-83.
|
|
[20]
|
公宗鉴 (1982) 对甘薯的再认识. 农业考古, 1, 205-218.
|
|
[21]
|
何炳棣 (1979) 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世界农业, 4-6, 34-41, 21-31, 25-31.
|
|
[22]
|
曹树基 (1988) 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4, 62-66, 74.
|
|
[23]
|
韩茂莉 (2012) 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 中册558-561.
|
|
[24]
|
Yen, D.E. (1974) The sweet potato and Oceania: An essay in ethnobotany. In: Bernice, E., Ed., Bishop Museum Bulletin 236, Bishop Museum Press, Honolulu.
|
|
[25]
|
Hays, T.E. (1979) Review: The sweet potato and Oceania: An essay in Ethnobotany by D. E. Ye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New Series, 81, 697-698.
|
|
[26]
|
罗文彬 (2006) 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硕士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 福州, 5.
|
|
[27]
|
张箭 (2012) 甘薯的世界传播史.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2-0905 (A05).
|
|
[28]
|
Dixon, R.B. (1932) The problem of the sweet potato in Polynesia.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34, 40-66.
|
|
[29]
|
郭松义 (1986) 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 In: 清史论丛, 第七辑, 中华书局, 北京, 80-110.
|
|
[30]
|
宋军令 (2007) 明清时期美洲农作物在中国的传种及其影响研究. 博士论文, 河南大学, 开封, 46, 39.
|
|
[31]
|
曹培基 (1997) 客家方言字典. 岩新出内部书刊第066号, 龙岩.
|
|
[32]
|
陈章太, 李行健 (1996) 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 语文出版社, 北京, 四3502, 3500.
|
|
[33]
|
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 (1986-1990) 汉语大字典(八册). 湖北辞书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武汉, 成都.
|
|
[34]
|
石声汉 (1957-1958/2009) 《齐民要术》今释(四册/二册). 科学出版社/中华书局, 北京, 四749/下1047.
|
|
[35]
|
明生荣 (2007) 毕节方言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
|
[36]
|
刘兴策 (1994) 宜昌方言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汉.
|
|
[37]
|
谢留文, 沈明 (2008) 黟县宏村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
|
[38]
|
紫阳县志编纂委员会 (1989) 紫阳县志. 三秦出版社, 西安, 733.
|
|
[39]
|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7) 安徽省志•方言志. 方志出版社, 北京, 498.
|
|
[40]
|
赵日新 (2003) 绩溪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 79.
|
|
[41]
|
汪平 (1994) 贵阳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 204, 305, 306, 111, 149.
|
|
[42]
|
贵州省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8) 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 方志出版社, 北京, 145.
|
|
[43]
|
杨适 (1994) 贵阳方言. 黔新出(94)内字第1-014号, 37, 贵阳.
|
|
[44]
|
孟庆惠 (2005) 徽州方言. 安徽人民出版社, 合肥, 87, 183.
|
|
[45]
|
李冬香 (2007) 岳阳柏祥方言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北京, 112.
|
|
[46]
|
张双庆, 李如龙 (1992) 客赣方言调查报告. 厦门大学出版社, 厦门, 235.
|
|
[47]
|
朱道明 (2009) 平江方言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汉, 146.
|
|
[48]
|
李永明 (1959) 潮州方言. 中华书局, 北京, 236.
|
|
[49]
|
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5) 潮州市志.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州, 1786.
|
|
[50]
|
陈晓锦 (2003) 马来西亚的三个汉语方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255.
|
|
[51]
|
陈晓锦 (2010) 泰国的三个汉语方言. 暨南大学出版社, 广州, 255.
|
|
[52]
|
林伦伦 (1991) 汕头方言词汇(一). 方言, 2, 153-160.
|
|
[53]
|
林伦伦 (1991) 澄海方言研究. 汕头大学出版社, 汕头, 171.
|
|
[54]
|
蔡俊明 (1976) 潮语词典. 周法高(发行), 万有图书公司(经销), 香港, 79, 80.
|
|
[55]
|
林伦伦, 林春雨 (2007) 广东南澳岛方言语音词汇研究. 中华书局, 北京, 423.
|
|
[56]
|
周芸 (2007) 句容方言研究. 硕士论文, 广西大学, 南宁, 104.
|
|
[57]
|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 (1960) 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 688.
|
|
[58]
|
高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88) 高淳县志. 江苏古籍出版社, 南京, 798.
|
|
[59]
|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8) 江苏省志•方言志.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 356.
|
|
[60]
|
秋谷裕幸 (2005) 浙南的闽东区方言. 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 台北, 217.
|
|
[61]
|
杭州大学中文系方言调查组 (1959) 温岭方言. 杭州大学学报, 3, 151-205.
|
|
[62]
|
温岭县志编纂委员会 (1992) 温岭县志. 浙江人民出版社, 杭州, 844.
|
|
[63]
|
阮咏梅 (2012) 浙江温岭方言研究. 博士论文, 苏州大学, 苏州, 141.
|
|
[64]
|
陈鸿迈 (1996) 海口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 234.
|
|
[65]
|
陈冬生 (1991) 甘薯在山东传播种植史略. 农业考古, 1, 219222.
|
|
[66]
|
葛剑雄, 曹树基, 吴松弟 (1993) 简明中国移民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福州, 449-454, 474-482.
|
|
[67]
|
路遇 (1987) 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
|
|
[68]
|
许宝华, 宫田一郎 (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 中华书局, 北京,一350-351, 一355, 三3156.
|
|
[69]
|
Matthews, P.H. (2000) 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hanghai, 40.
|
|
[70]
|
曹玲 (2003)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硕士论文,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 35-36.
|
|
[71]
|
郑南 (2010) 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博士论文, 浙江大学, 杭州, 76-77.
|
|
[72]
|
储泽祥 (2009) 岳西方言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武汉, 77, 78, 26.
|
|
[73]
|
丰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 (1989) 丰城县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 679.
|
|
[74]
|
刘丽丽 (2007) 休宁(溪口)方言语音研究. 硕士论文, 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44, 52.
|
|
[75]
|
钱惠英 (1997) 屯溪话音档.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上海, 17.
|
|
[76]
|
李行健 (1995) 河北方言词汇编. 商务印书馆, 北京, 328.
|
|
[77]
|
马毛朋 (2003) 陕西渭南方言研究. 硕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 49.
|
|
[78]
|
陈安子 (2011) 河南南阳方言词汇初探. 大众文艺, 11, 125126.
|
|
[79]
|
张启焕, 陈天福, 程仪 (1993) 河南方言研究. 河南大学出版社, 郑州, 371.
|
|
[80]
|
陈汝立, 周磊, 王燕 (1990) 新疆汉语方言辞典. 新疆人民出版社, 乌鲁木齐.
|
|
[81]
|
周磊 (1996) 乌鲁木齐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南京, 345.
|
|
[82]
|
鲁木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0) 鲁木齐县志. 新疆人民出版社, 乌鲁木齐, 192-195.
|
|
[83]
|
徐水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8) 徐水县志. 新华出版社, 北京, 219, 719.
|
|
[84]
|
长子县志编纂委员会 (1998) 长子县志. 海潮出版社, 北京, 151.
|
|
[85]
|
侯精一, 温端政 (1993) 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太原, 223.
|
|
[86]
|
高炯 (1995) 长子方言志. 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太原, 42.
|
|
[87]
|
陵水黎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7) 陵水县志. 方志出版社, 北京, 346.
|
|
[8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粮食作物名词术语(NY/T 1961-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