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尼采曾经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研究前提和根本的价值基础,然而在科技迅猛发达的现代,科技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乃至学术界的主流,关于哲学的思考似乎更多地是来自于科学甚至是辅助科学,那么哲学是否具有独立性,它与科学究竟是何关系呢?本文旨在分析哲学与科学关系与特点。
2. 科学与哲学的定义
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首先就必须搞清楚科学与哲学各自的定义。科学是知识或世界观,是关于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且来自一事一物的万殊的知识,它具有一定的有限性,是有限地普遍性不是绝对普遍的。说科学具有有限性,是因为科学是对客观具体的一事一物经验的抽取和概括,是有限的,所以从科学中不可能抽取出一个普遍的必然的绝对的知识,它永远还是具体的,有限的,具有的是此一时代的普遍性,就如同世界观只能说是某一个时代的世界观具有非常具体的该时代特征和局限,它体现的普遍性也只是这一时代的普遍性,随时代而变化,不具有必然性和绝对性。
在哲学的发源地古希腊,哲学单词的含义是爱智慧,哲学家就是爱智慧的人。因此哲学是形而上学,是智慧而非科学知识,哲学也是关于智慧的学问而非仅在知识上用功。智慧是能够思考的东西,用它去建构属于每个人的世界,它自己会去寻找和发现具体的知识,这便是哲学的功用,而知识是那些被思考和发现的东西,是宣布一个关于这个时机的结论性的东西,只是结果,并非智慧。
3.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二者的具体关系可以通过很多途径解释,在此仅举几例代表。第种方法是科学与哲学对应在中国佛家用语可以换种称呼,称为后得智与根本智。所谓后德智就是“辨物析理的知识,乃根本智而起者”[1] 。具体的经验化的,相对而在的知识都是后德智。与后德智不同的根本智是绝对的起点,属于本体界,是超越时间的一切存在的依据和本体,是能思本身,是那个能够思考的东西。二者的关系为后德智是根本智的表现形式,它属于现象界,是根本智滑落到现象界的表现。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正是如此。哲学是科学的根本,是根本智,而科学是哲学在具体知识上的演化和表现,是后德智。哲学究求的根本就在于这个能够思考的根本智。第二种方法可以引用中国哲学中的“一”与“多”的关系来解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万法归“一”,“一”即万化的根源。后德智起于根本智,归于根本智。王阳明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可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2] 。哲学的研究就在于求万化根源“一”,而科学则是“多”的意义,是“一”的延伸。而这个“万化根源”的求得,是不可以仅仅用研究“多”的事物的那种主客观二分的分析推理的方式来通达的,不可以单以通过后德智的逐渐的积累的方式去达到。如果将哲学按照这样的方式建立出一套科学式的理论系统的话,缺乏了哲学本体论上的依据,那就不是真正的哲学了,便成了科学的附庸和附属品,完全没有了存在的价值。而科学究求的根本却必须通过这种方式去达到,科学必然将世界以个体的物的方式去看待,这是科学成立的基础,然后对个体的物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没有个体何来科学知识,这些个体的事物便是“枝枝叶叶”了。第三种方法二者的关系在西方哲学思想史上,也可求得很多证明。康德早已说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通达形而上学;又如柏格森开创·的生命哲学,视宇宙为一生机体的绵延和创化的过程,并非完全不对,但这理论中还仍然包含着具体的“枝枝叶叶”一事一物的内容,即保留着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本能,这就不够究竟,不具有完全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还是落于具体和现象了。居友尼采的思想也是类似。
4. 哲学与科学的求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前面已经分析过,即需要通过主客二分的对立的观点看待万殊的事物,通过具体事物经验的逐渐积累总结提炼的方式去建立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形而上的哲学的求得却并非如此。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3] ”其实哲学于万事万物的知识中反身求得即可。这就要求我们个体去体证它,去探究本体和根源。所谓天下殊途而同归。前面提到过的现象界讲求万事万物都是异样的,而本体界却是讲求万事万物乃是殊途而同归的。这样说似乎不够清晰,那么举例来分析。俗话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便是这个道理。想要尝尽弱水三千,并不需常规地口口皆饮,因为纵使弱水三千,反向来想它们的本体其实一样,本质相同只是表象不同,因此只需取一瓢即可知道这根源何在。盖又如“一口喝尽西江水”,什么时候可以从一口中尝到西江水的味道,就可达到根源了,同一而万事毕。道理就在万法本身,在万事万物之中,不需外求。
说到这里,可能还会有人问,哲学,万化根源“一”与根本智,本体与形上,究竟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本体,不可再说。我们的本体与宇宙本体本来无二,当反身寻求自身的本体时,宇宙本体就像一瓢水与三千弱水一样是相同的,需要自己去感知得到,不是通过科学的分析推理就可以得到的。因为一旦通过科学的方法分析归纳推理就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然而哲学的本体是不可以用语言来表示的。因为言辞表物,语言是用来表物的,物是对象化的存在,是经验的东西,因而言辞不能够通达那个非经验的绝对的哲学本体。此外语言的成立,需要有对象和主体的分别才能够呈现,主客体不区分是无法表达的。而哲学所反对的正是科学知识的这种主客二分的方式,割裂了本体的内在统一性和普遍性,就不再是哲学而是科学了。所以寻求哲学本体时不可以使用语言分析推理,需要自己去感知,一说就落第二意,一用语言表达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本体哲学了。
5. 结语
综上所述,哲学与科学的区别,根本在于哲学是体证得来的,是关于世界本源的本体的学说,是具有根本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的;科学是关于一事一物的经验总结的知识。哲学的探究需要智慧和感受而科学却需要分析概括推理的思维能力。哲学是世界的根本,是人类根本的精神家园,统摄于一切科学知识之上,科学知识皆从本体哲学衍生出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服务人类。二者关系的处理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挣扎,分析清晰二者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是本文所讲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