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它对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和绩效均会产生重大影响。目前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其趋势越来越明显,已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涉足文化产业融合方面,主要研究集中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而在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方面的研究很少。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金融、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十八大报告又强调指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在党中央精神的指引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将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规划之中。实际上,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三条腿走路”的态势,即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金融融合。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湖南省在这三个方面亦有所作为,亮点纷呈,但同时亦有些不足,需要再下功夫。
2.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趋势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范畴,并且旅游产业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也是一个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二者具有天然的偶合性,这是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基础。2009年8月30日,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十大措施,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为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治话语空间。
湖南邻近省份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颇有建树,正在挤兑湖南的文化旅游市场空间。例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一个融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节庆活动;江西在挖掘民间文化资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和具有地方民族特色与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得了可喜的成果。2012年又推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将重点建设46项重大文化项目,包括建设鄱阳湖湿地生态文化园、湿地博物馆和鄱阳湖剧院等,助推文化旅游业更上层楼。
湖南省“十一五”期间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互动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十一五”期间,湖南省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已成为湖南省第七个千亿产业,相当于GDP的9.5%1,打造出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如世界第一台大型山水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武陵魂·梯玛神歌》等相继上演。其中《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张家界·魅力湘西》两台节目入选首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名录》。“中国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中国山歌节”、“桑植民歌节”、“首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等一批节庆活动,成为中外游人的文化大餐等等。进入“十二五”时期,湖南省为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又先后出台《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湖南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把“大湘西”打造成国家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政策、举措,据统计,2011年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中旅游文化服务业增加值77.77亿元,增长35.5%,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785.78亿元,同比增长25.2%,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2。但目前湖南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一深生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这包括基层部门条块分割式的“要政策、要资金、要投入”的管理思路与融合发展相悖,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体系亟待整合,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智力支撑平台建设匮乏滞后,开发中资源保护不够,展示主导的湖湘文化旅游精品较少,创意主导的湖湘文化旅游产品的产业延伸不足等等。因此,推动湖南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更新思想观念,破除分割式的资源(要素)投入体制和多头管理体制,优化文化旅游项目投资环境;二是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盘活资源、资本、人才、创新等产业要素;三是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生态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开发,要以“让现时老百姓及其子孙后代都从文化旅游发展中得实惠”为开发的落脚点。四是创新经营机制,开发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延伸产业链。
3.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趋势
所谓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实质上是运用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手段提升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的开展,早在2005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提出,要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融合发展,大力提高我国文化自主创新能力。《纲要》专门有一段指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加快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的研究,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推动文化业态更新。2009年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十八大报告又再次强调了,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些中央文件精神明确了文化科技发展的目标、目的、方向、原则以及路径,为我们做好文化科技工作特别是促进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武装。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和引导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基地在这方面做出表率,也做出了成绩。如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它是最早提出文化与科技相结合概念的集团。他们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开发了大型演艺动漫主题公园,形成了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在文化加科技的新兴业态中起到了引领作用。成立于2003年的人大文化科技园是全国第一家文化创意特色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第一家文化主题留学人员创业园,全国第一家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全国第一家依托大学建设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人大文化科技园依托人大丰富的智力资源,在“产、学、研”三个支点中寻求突破,探索出一条文化与科技深层融合的园区发展路径,发展成为拥有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孵化器、国家版权贸易基地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高端服务平台。基于这样的契机,近年来,湖南省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上也采取了一些举措,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较为薄弱和滞后。如2011年湖南省省委省政府印发《数字湖南建设纲要》,其中“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被列为指导思想之一,并明确了信息技术和文化融合发展的七大主体目标。长沙在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上走在了全省甚至全国的前列,长沙科技攻关重点支持的文化产业中,受益者不仅有现代传媒、动漫等新业态,还有陶瓷、烟花、湘绣等代表长沙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1] 。位于高新区的华凯创意在第五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中获“中国环境艺术贡献奖”,再一次证实了该企业在中国设计行业的综合水平和高度。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催生了拓维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手机动漫”第一股的上市,青苹果数据中心业务遍布全球。在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长沙捧得由国家科技部、中宣部等联合颁发的“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牌匾。
但与一些发达省市相比,目前湖南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仍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一是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不够,尚未形成支撑和引领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二是文化发展需求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不足,关键技术装备和软件系统主要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的自产化率相对偏低。三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文化体系的科技意识不强、科技体系对文化不精通,导致多年来湖南省科技与文化各自发展、融合不够。因此,为更好地推动湖南省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1) 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战略咨询与综合协调机构,承担统筹策划、制定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战略规划的职责。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政府调节,使之在文化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发挥好扶持、引导作用。2) 以基地为依托、项目为载体,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依托高新技术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把重大文化科技项目纳入省委省政府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促进文化与科技创新资源与要素互动衔接、协同创新。3) 培养人才,强化智力支撑。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要广泛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文化科技和管理人才向文化科技创新型企业汇聚。既要严格执法,切实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真正让知识产权拥有者能够获得应有收益,又要深化企业治理结构和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一些企业的“内部人控制”怪圈。4) 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保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与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完善文化与科技政策法规。
4. 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趋势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同其他产业一样,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业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近年来,国家实施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和政策措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企业规模小、抵押担保品不足。同时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渠道还不丰富,文化产业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尚未有效建立。那么如何让金融机构服务于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呢?
应当看到,文化产业也是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的重要努力方向,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迫切需要在盈利模式、目标客户和信贷产品等方面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众多的民营文化企业在影视音像、出版发行、演出、动漫等行业异军突起,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大量优质客户,还增强了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的动力[2] 。未来,无论是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还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以及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等,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金融业服务文化产业不仅大有可为,也将拓宽自身发展空间,给金融机构和文化产业带来更多互利共生的机遇。
近年来,湖南省也积极推动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加大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如举办了融资高级研修班,促成北京银行长沙分行与文化企业深度合作,提供意向性授信近12亿元。促成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结合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和开行的融资优势,全面支持湖南文化产业大发展。截至2012年8月底,该行已累计向湖南省文化产业发放贷款200多亿元,支持领域覆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等5大类3。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拓维信息、中南传媒、天舟文化等成功上市,快乐购物股份有限公司已进入上市辅导期,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已制订上市方案,体坛周报社转企改制方案已通过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审批,天择传媒、琴岛文化等一批文化企业正做准备工作。2009年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会同湖南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银监局、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16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措施。2012年省委省政府又制定发布了《湖南省文化产业系统性融资规划(2011-2020)》[3] 。
尽管各级政府对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金融机构文化产业信贷业务做出了诸多努力,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存在资金匮乏和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的制约。仍然存在政策层面缺乏有效安排、执行层面力度不够等问题。包括由政府直接参与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有待完善、针对文化产业的财税优惠支持相对薄弱、文化产业产权交易操作不便利、文化产业风险缓释手段不完整等。因此,为推动文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我们今后还需在以下一些方面作出努力:第一,金融机构要不断适应文化企业的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其行业特点、发展规律和运作模式,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不断创新和开发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努力为文化企业提供更专业、更精细、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第二,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第三,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保险市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险服务。此外,银行业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加强合作,综合利用多种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为广大文化企业提供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第四,促进金融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还需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金融机构要帮助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增强财务管理能力,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分散风险。此外,还需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切实保障投资者、债权人和消费者的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5. 结论
本文以湖南为例,对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和金融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困境和对策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获得了以下研究结论:
1) 现代文化产业尚处于发展探索阶段,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增加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而且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2)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融化发展中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具有引致效应和扩散效应,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具有渗透效应和提升效应;以开发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为突破口,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3) 科技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利用不断创新的科技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现有文化产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提升或产品创新,开发具有先进信息技术的新业态文化产品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4) 金融瓶颈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瓶颈。从多维视角对文化产业群体特征进行整体把握,科学分析文化产业融资风险,创新构建集金融政策支撑体系、金融运作支撑平台、金融组织支撑模式、金融要式支撑条件为一体的适应性金融服务体系,将是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支柱的战略性举措。
项目基金
三亚学院2013年校级科研资助项目《海南滨海旅游目的地突发事件监测与应急管理措施研究》(XYZZ13-5)。

NOTES
1数据来源:湖南社会科学院《2010-2013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数据来源:湖南统计信息网:http://www.hntj.gov.cn/。
3数据来源:湖南日报第011版,2012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