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网络语言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在网络上出现并使用的语言。然而,这个定义从现在网络语言的研究情况来看是简单了点。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些简单用语也在网络中经常使用,例如“你好”、“再见”等等词语。这些词语不能算作本文研究的网络语言。所以更准确的定义是:网络语言是指在所有网络环境中产生并在使用中与现实常用语言相区别的词汇(包括有含义的符号)以及语音、语法、修辞现象。
网络语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最初的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几乎没有区别,本身并没有明显特点。后来,QQ等社会交际工具的普及让人们认识到可以对网络语言进行简化,因为相同的意义运用某些符号能够更好地表达。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不满足于一对一的交流,百度贴吧、各种论坛渐渐流行,“某某门”、“某某流”成为网络流行语。最近十年来,人人网、博客、微博的发展又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词汇的“创作”中,网络语言的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改变、扩大。
学界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停留在在共时层面对网络语言词汇的分类[1] 、语境与修辞[2] 等方面的表层描述,缺乏不同时期的网络语言的对比研究,特别是运用语言学理论对网络语言的分析更为少见。前人对于网络语言的研究往往刚形成规模,就会被新的网络语言现象代替。所以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应当只针对某一阶段的某个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而是应当对其纵向的发展历史归纳总结,找出规律、预测未来。我们认为,需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并研究网络语言。
2. 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
2.1. 网络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
网络语言从产生发展到今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1.1. 萌芽阶段
网络语言的萌芽阶段是1994年~2000年。这段时期互联网普及率并不高,大部分的网民都是由年轻人构成。主要活动场地一般都是聊天室、QQ或者某些论坛。这一阶段的网络词汇的主要代表是简单的表情符号,例如“>.<”、“^o^”表示开心的意思;还有简单的英文缩写,例如:“CU”表示英文“see you”、“B4”表示英文“before”;也有某些词语的谐音,例如:“斑竹”、“斑猪”表示网络论坛“版主”的意思。在这一阶段,由于网民自身素质水平不够高以及网络技术发展水平有限,当时使用的大部分英文缩写和中英文混合词汇到后来不再大规模使用。到了这一阶段的后期,网络词汇才慢慢开始被人们所接受。虽然饱受争议,但是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者开始使用网络词汇“酷”,说明网络词汇已经开始慢慢被人们所接受。
2.1.2. 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2000年~2007年。这一阶段属于中国网络语言发展的过渡阶段。我们之所以把2000年作为分界,是因为从这一年以后的七年左右的时间中,中国网络普及率比前十年极大提高。到了这一阶段,网民的构成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一些中年甚至老年网民大规模加入到网民大军中,网民的平均素质明显提高。网民更多思考网络语言到底是什么,该如何规范并健康发展。一些专家认为,是否规范网络语言并不重要,关键是看网络语言是否有生命力。这应该是对网络语言最中肯的评价,实际上从现在的角度看这句话都显得无懈可击。这一阶段的网络语言大多为网络交际时为求简便应运而生。
在这一阶段,有一种网络语言现象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火星文”[3] 。所谓火星文,是指用与原本字形、字音相类似的符号代替原本字体的语言现象。例如“①苆嘟媞幻觉”(原本意思:一切都是幻觉)。很多网友对这种语言现象嗤之以鼻,称之为“脑残体”。这种字体最早是因为一款叫做“奇迹”的网络游戏开发了反外挂举报系统。游戏玩家为了让别人无法在举报系统中打出自己的名字从而创造的一种字体。在这之后这种字体被迅速运用到QQ等其他领域,因其强烈的个性被青少年热捧。正是因为这种语言现象的泛滥,人们开始思考汉语语言纯洁的重要性。毕竟每一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说着满口自己看不懂的“火星话”。终于在这一阶段的末期,网民们认识到了“火星文”的弊端。这种字体渐渐被淡化,不再频繁出现。这一阶段的网络语言掺杂了部分网民为追求游戏搞笑创造的语词。
2.1.3. 成熟阶段
第三阶段是2007年至今天。这一阶段属于中国网络语言成熟阶段。从2007年以后,微博、人人网、百度贴吧、猫扑、天涯论坛成为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甚至手机用户凭借着当代手机强大的上网功能也加入到了网民的行列。这时候的网络管理更加完善、网民的素质更高。社会大众关注的话题从娱乐慢慢走向社会民生,从内心世界的宣泄走向对社会的关注。网络语言从原来只用于交际转向关注社会。比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网络上对于这场天灾的讨论持续了近两个多月。各个论坛的首页遍布着与地震有关的字眼,网民们对于灾民的关心与支持溢于言表。网络语言不是网络文学,但是网络语言也是有感情的。“思念与祈福”成为当时网络热点词汇。
在第三阶段,网络词汇有着很微妙的变化。现实中的词汇开始大量吸收网络词语,但是网络词汇和生活词汇又有这更明显的界定。比如之前的“酷”、“美眉”等等词语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来源于网络,你可以说它们是网络语言同时也可以说是网络借鉴了生活中比较新潮的词。而到了第三阶段,在网络上土生土长的词汇、短语越来越多,比如“吐槽”、“你那么XX你父母知道吗?”、“你妈叫你回家吃饭”、“我去年买了个表”以及2014年最新的“马上有XX”等等。这些词语反过来被生活词汇借鉴使用,由此可看出网络语言的成熟。
另外,这一阶段中能体现网民整体素质提高的标志是语法的活用。比如上面提到的“马上有XX”实际上是十分形象且有趣的。这是修辞中谐音的妙用,体现了网民们对马年的祝福。还有网络新成语[4] 的运用,例如“喜大普奔”这一个成语,它是由“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传统成语缩略而成的;再如“人艰不拆”这一个成语就是“人生如此艰难何必要拆穿”这句话的压缩。这些新生成语与前一阶段比较热门的“XX门”或“ABB”形式的简单的词语相比要复杂许多。虽然没有被官方承认,但是它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在网络上已经成为熟语。这种语言现象应当作为现代汉语研究的重要部分。
以上是我们对中国网络语言历史的粗略分期。因为网络语言本身涵盖人数太大、发展时间又不长,对其进行细致分期几乎不可能。网络语言的历史分期也没有特别明显的分界点,各种网络语言现象总是相互交叉发展,所以这三个时期前后也是相互渗透的。正如我们开始所说,本文重点在于对网络语言进行纵向比较,所以对其发展进行分期是必要的。
2.2. 网络语言发展的变化特征
我们所说的“变化特征”,是说本文讨论的特点并不是某阶段或某个网络语言现象的特征,而是通过纵向比较指出网络语言发展趋势的特征。
2.2.1. 形式由改造走向原创
从网络词汇的产生方面来看,网络语言并不在单纯的改造生活用语与外来词(比如“酷”、“CU”等等),而是更多的创造。例如“壕”这一个字,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护城河、沟的意思,而在网友的奇思妙想中被赋予“土豪”的意思;再例如“煋”本意为火光四射,在网络语言中却是“火星”的意思,表达某人跟不上潮流,像从火星来的一样。这些新生的网络词语与原本字义有较大的区别,而且在网络上首创并首次使用并广泛流传在网络中,这与之前的网络语言有着较大的区别。
除了词汇,网络语言更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注音。请看下面的例子:
1. “在吗?”
“嗯,在呢。”
“同学,你趁我不在宿舍把我辛辛苦苦养的鱼全都放生了,真是个有品德的好(shen)少(jing)年(bing)。”
“~·~骚瑞,不是故意的啦,别生气嘛。”
从例1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说话者的讽刺意味,而这句话的表达方式不单单是反讽。在“好少年”三个字后面分别用括号插入了三个字的拼音,很明显是“神经病”三个字的拼音。说话人借这种方式表示自己对受话人所做出的行为的不满。这种表达方法不适用于口语,而是只出现在网络环境中。这种表达方式不属于词汇、语法的变化,可以看作一种新的修辞方式。
2.2.2. 内容由浅显走向深奥
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网络语言比较容易理解,如果你没有上过网,看到一些网络上经常出现的词语(或者是表情符号)还是能够猜出大概的意思。但第三阶段开始,网络语言开始从浅显走向深奥。很多词语都是网友在某些网络流行典故中总结出的词语,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概括性。除了之前提到的“壕”“煋”等“组合字”之外,还有“躺枪”(指“躺着也中枪”,其意指自己什么也没做就招致祸端)等具有丰富含义的词语。
另外,还有值得一提的现象是网络脏话的变化。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所产生的网络脏话与第三阶段有着明显不同。前者较为直白,后者则较为晦涩。网民为了营造一个更好的网络交际环境,将原本的脏话进行谐音改造,用近音词代替本字。例如“我去年买了个了个表”、“尼玛”、“特幺的”、“牛掰”等等词语。在网络上这种词语有相当一部分渐渐演化为语气词而不再是脏话,色彩义发生改变,其本身并不再有贬义。
当然,变得晦涩的并不只是词汇。在修辞方面,反讽的语言现象在网络上日益增多。网友在表达自己看法时常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即网络中的“黑”。例如下面这一个段子:
2. “你们都别骂杨幂啦,她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去年我出了车祸躺在病床上,医生说我已经是植物人了。有一天,我的护士打开收音机,里面放着《爱的供养》。于是我爬起来把收音机给关了。”
例2的语境信息是杨幂因为整容和假唱引起部分网友不满,微博、人人网等交际网络早就开始对杨幂进行口诛笔伐。只有在充分了解语境信息后才能正确理解这段话的褒贬意义。
2.2.3. 语码由单一语码走向多重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不同地区的人加入到网民大军中。因此各地文化借着网络媒介迅速传播、交融。地区之间的差异甚至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其中当然包括方言。在2010年迅速流行的“给力”一词是这一特点的代表。“给力”本是北方方言,偶然在一部日本动漫的配音中出现,继而迅速火遍大江南北,被很多平面媒体争相借用。
2.2.4. 关注点由娱乐走向社会
网民年龄结构优化、文化素质提高是主要原因,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重视网络平台是次要原因。这一特点的变化也是区分网络语言发展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重要标志。2008年,汶川地震让“范跑跑”出了名,网民在网上对范美忠的口诛笔伐持续了近半年。2012年,温家宝总理正式开通实名微博,由此掀起了网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2013年,“扶老人”成为网络流行词,更有网民调侃说扶老太太是最佳炫富行为。网络“黑”语言不再是网友单纯娱乐的方式,更是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2.2.5. 语言环境由单一走向多元
在网络发展的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网民活动场所还不多,主要局限在贴吧、论坛、QQ或聊天室。这些网络平台交流形式大体相同没有创新。基本都是以某人发帖,然后网友相继跟帖为主要交流形式。所以当时的主流网络词汇大多是“楼主”、“灌水”、“顶楼上”等等。而从第三阶段开始,网民活动场地增加了微博、人人网、淘宝网等。这些网络平台交流形式多样,突破了“回帖式”交流形式。所以“亲”、“最右”、“转发”等新网络词语相继出现,奠定了网民交流的基础。不同的网络语境使用不同的网络语言,基本不会相互串用。例如,在微博、人人网、QQ平台上基本不会见到“灌水”、“楼主”等词语,而是使用“最右”、“博主”、“转发”等词语。
网络语言除了以上变化特点,还有一些相对稳定的特点,比如:
1) 省略现象。网友喜欢节省时间的特点还是没有变,总是用最简短的话语表达最丰富的含义。网络语言第一第二阶段的省略大多是外来词语的省略和表情代替文字。到了第三阶段,网友的省略进一步发展到了无厘头的程度,将整句话缩略为两三个字且无视任何语法修辞规则。例如之前提到的“喜大普奔”,还有“壕友”(是“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的缩写)、“累觉不爱”(是“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的缩写)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与其他特点不同,省略现象似乎是网络语言最长期且最稳定的特点。
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出现了越来越丰富的具体语境。如果说网络语境是一个大集合,那么具体语境就是它的子集。以“BB”这个词为例,它在大部分网络环境下的意思为“罗嗦”。而在网易旗下一款名为“梦幻西游”的网游中却是“宝宝”的意思。再以“BF”为例,在大部分网络环境下它表示“boyfriend”,而在与电脑维修相关的语境下表示“备份”的意思。与此相似的例子举不胜数,在此就不再赘述。这种省略本身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只是产生了细化、分化,所以我们不把它归入到变化特点中。似乎这种分化导致的歧义现象是网络语言的缺点,但我们认为语言总是要顺应语境才能发挥交流的作用,只要使用语境得当,这种歧义便不会产生影响。这一点将会在下文中进一步讨论。
2) 巨大的包容性。网络是个三教九流汇集的地方,因此网络也是各种语言混杂的地方。网络对于这些语言呈现出巨大的包容性的特点。很多语言被网络语言吸收成为自己的一部分。例如“给力”、“灰机”“偶”等等,都被网民广泛接受,在网络中大量使用。
3) 符号语言。在日常交际中,情景语言包括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势(gesture)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等非口头语言(non-verbal language)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进行网络交际的时候,这些情景语言并不能被使用,导致感情色彩的传递出现问题。例如,一脸委屈地说“对不起”和满脸堆笑着说“对不起”表达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为了弥补这一缺点,网友使用符号语言代替上述四种因素。从原本的简单标点组合到现在网络供应商提供的第三方表情,符号语言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广泛。这将是网络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号的使用当然不止包括表情,标点符号的活用也是网络语言的独创。原本十六种不同的标点(即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叹号、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连接号、书名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被网友充分活用,有些被加入网名之中使之更加美观,多与“火星文”相互搭配;有些则被连用,表达更强的语气。如下段:
3. “@我、不愿让你一个人:我好想去啊!!!谁能火速送我一张票?!?!?!?!//@江苏师范大学学生会:我校十佳歌手将于明日晚七点在体育馆举行。没有票的亲们抓紧抢票哦!”
我们可以看到例3中,“我、不愿让你一个人”作为网名,将顿号放在语气需要停顿的地方,分割了短语之后显得更加美观。后面其所说语段后出现了连续三个叹号与交替使用问号和叹号,表达了说话人得知十佳歌手晚会将要举行时的激动以及自己对入场券的渴望。就是没有表情符号,我们也能体会到说话人内心强烈的情感。
有些标点被活用,以连接号“~”为例,其原本正确的用法是将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或表示时间、区间范围。而在网络环境中,网友大多用于表示俏皮语气。例如:“等一下”这一句话,本身显得严肃而庄重,但如果是“等一下~”,则显得俏皮可爱。这个符号一般与亲密的人聊天才会使用。
3. 网络语言特点变化的语言顺应论分析
3.1. 语言顺应论简介
Verschueren在专著《语用学:语言顺应理论》中初次提出了语言顺应性理论(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1999年,Verschueren又在其推出的新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他从新的角度理解并诠释语用学,提出纵观论与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而语言选择以语言使用的三大特点为前提,即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语言的顺应性促使人们在一系列范围不定的可能性中灵活地选择语言,以便满足说话者的目的[5] 。
3.2. 网络语言是一种顺行性语言
网络语言的形成并不是通过网友的协商、规定形成的,它是网友在使用网络时没有强制自由选择而成的语言。网友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通过选择不同的语言达到了自己的说话目的。我们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解释网络语言。
3.2.1. 语境顺应
语言语境对于语言选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交谈双方必须借助语境才能达到交际目的,否则就是歧义甚至毫无意义的符号。网络语境与现实语境最大的不同是语言信道(linguistic channel)的不同。
以即时性交谈为例,网友并非使用口语进行交流而是使用键盘等工具进行文字交流。在电子设备上输入对话内容是一种需要耗费相当体力的劳动。按照一般语速,我们能够在一分钟内说出含量达一百多字符的语段;而在电脑前,平均一分钟只能输入二十个左右的字符。因此网友为了节省时间与力气,将很多词语进行了简化。只要网络终端的输入设备没有革命性的改变,那么这个问题就会一直持续下去,促使说话者进行简化选择。请看下面一段话:
4. “今天和bf一起逛街看到周董了!身边好多保镖,果然V587。想去要签名结果被T了回来,能不能不要酱紫。55555~”
这段话中,“bf”表示“boyfriend”;“V587”表示“威武霸气”;“T”是“踢”的意思;“酱紫”是“这样子”的缩写;而“55555~”表示“呜呜”的哭声。
以延时性叫交谈为例,在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平台出现了“最右”、“+1”、“点赞”等新生词汇。请看下面一段话:
5. “路人A:+1//路人甲:赞一个//某网友:我还是觉得吃哪都不如老妈做的菜好吃。”
如上文所示,这些词汇是网友在品论他人观点时使用的词语,代表网友欣赏、赞同前面一个人的观点。在这些网络平台上发表看法与现实生活不同,当自己转述他人的观点时无需重新组织语言,直接转发即可。这也和贴吧、论坛中的“顶楼上”、“顶楼主”等等词语有相同的含义。
语境顺应下的简化现象一直贯穿网络语言发展的三个阶段,但是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在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简化现象并不多见。当时参与网络交际的代价昂贵且网民人数较少、时间很短、参与群体也不固定,语言发出者与语言接受者的话语预设很难相同。所以语言发出者根据语境所进行的顺应选择是单一的,简化现象仅仅停留在拼音缩写或者浅显易懂的英语缩写。到了第二个阶段,简化现象发生反弹,甚至出现复杂化现象。大量青少年的加入导致网络语言忽视话语预设、不尊重与听话人之间的合作原则,他们的选择并不是语境顺应的结果。这是网络语言发展的一条弯路,这一阶段新产生的网络语言(以火星文为代表)不是以完成交际为目的而产生的语言,而是以表现语言发出者个性为目的的语言。这是网络语言发展的一段摸索时期,也是为第三阶段发展所做的铺垫。在第二阶段末期,网络语言参与者多以“实践域”来认知世界并创造新词语,例如“某某门”、“躲猫猫死”、“过劳死”、“范跑跑”等等,这些都是网民根据某件具体且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抽象出来的词语,用来代表某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到了第三阶段,简化现象依然存在且渐渐发生新变化。网络语言从第二阶段的弯路中走出,原本单一的简化变得丰富多彩,并且更加合理、健康。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阶段的网络环境渐渐形成了健康的网络文化语境。所谓网络文化环境是指语言发出者在网络环境中进行语言选择时所形成的普遍的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这些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被大部分网络语言参与者认可,由此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从而形成了网络文化。随着网络语言第三阶段的发展,网民对于语言的选择更多的顺应了网络的文化语境,而不是只满足自我意识的需要。例如当我们在网络上提到比较沉重的话题时,大多数网民会选择比较正常的词汇。请看下面两句话:
6. A:“今天是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日。请随手转发,为逝者祈福。”
B:“我去!!!尼玛今天又是汶川地震纪念日,劳资上的网页都是黑白的,大家赶紧转啊!祈福有木有!”
A与B在含义上是类似的,都提醒话语接受者今天是汶川地震的纪念日并转发这一段话。A句使用的是普通话,B句使用的是网络语言。如果顺应现在的网络文化语境,B句明显是不合适的,如果出现必然会被语言接受者反感,所以大部分人会选择A句。由此看来,第三阶段所形成的网络文化环境在潜意识中影响着网民们进行正确的语言选择。
上文在总结特点时提到因网络语言语境细化而产生了歧义的现象也可以从微观角度用语境顺应来进行解释。生活中人们的角色是多重的,每个人扮演着多重角色。当你在微博发言时,你也许是以公民身份来表达看法;当你在某医院网站咨询问题时,你也许是以患者身份求医问药;当你在一个游戏贴吧中发帖,你也许是以游戏玩家身份分享经验。不同的网络环境有着不同的语言解码方法、语用推理策略或语境假设。只要说话人与受话人彼此遵守“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便能够积极完成对话行为。语境顺应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论证网络语言省略、简化现象的合理性。
3.2.2. 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选择的原因来自于语言内部,选择可以发生在语言结构任何一个可能的层面上。其中包括符号系统、交际渠道、语码、语体、语言事件、语篇、言语行文、命题内容、句/短语、词、语音。然而在网络语言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符号系统、语码、词汇这三个方面与众不同。网友们最多的语言活动就是活用符号、转换语码与创造新词汇。出于“张扬个性”与“猎奇心理”的愿望,网友为了能在这个大环境中彰显自己的独一无二,希望自己的话被别人关注、模仿,所以刻意转化形式、语码,达到张扬个性的目的。而其他网友出于相同的原因借用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学习新语码。结构顺应是理解网络语言变体特点的重要突破点,同时也是定位网络语言、预测网络语言发展的重要依据。除了形式、内容、语码与现代汉语不同,网络语言的其他层次都是和现代汉语相同的,甚至包括话语策略、话语预设等等方面。只要忽略形式、语码,没有接触过网络语言的话语接受者也是能够理解并参与到网络交际中的。
在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这种结构顺应的选择因为参与到网络语言活动的人数较少而并不明显。网络在当时只是被看作为一种电话的替代品。到了第二阶段,大量青少年群体接触网络语言,这些网络语言活动参与者选择通过改变网络语言本身(即上文提到的形式、语码和内容)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到第三阶段,网民本身年龄结构变化与文化结构变化使网民不再满足于停留在语言内部,“社会民生”作为一种话题被网民广泛选择。至此,网络语言实现了结构顺应与动态顺应的结合。语境与结构是网络语言顺应处所,他们本身存在于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中,前者与后者有机统一于网络语言发展的过程当中。这种发展趋势是由点及面的发散过程。网络语言特点相互交织使得它更加稳固、强大。
3.2.3. 动态顺应
网络语言有着较强的互动性。网民在网络上发言是试图将自己的意识与他人共享并希望得到相应的反馈。Verschueren (2003)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5] 。顺应过程要考虑顺应对象,网络语言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谈。网络语言的动态顺应体现在:就说话人来说,他本身是将自己作为语言接受者来积极表达思想。他会挑选适合表达的场所,如果他想说说自己对某部电影的看法,他可以去相应的贴吧、论坛发帖,或与他一样看过这部电影的人进行交流。并且在与他人互动的同时删改、调整自己的语言,以求达到二者互相了解彼此意图,成功达到交际目的。
上面提到的只是动态顺应的空间维度,还有动态顺应的时间维度。网民作为网络语言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也是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变化的。不同时间维度的人们进行交际是不能保证成功的。随着时间的变迁,网民在逐渐增多的同时其本身年龄结构与教育水平结构发生着变化,这就导致了网民语言交际的矛盾。有些网民意识水平较为落后,使用文字低俗或发表看法不成熟,一些意识水平超前的语言接受者便与之产生了矛盾。而正是因为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激化直至化解的这一过程推动着网络语言不断前进。这也是网络语言内容、关注点变化的最根本原因。
3.2.4. 顺应的意识凸显程度
纵观网络语言发展的第一、第二阶段,网络语言参与者语言选择的意识凸显程度是成上升趋势的。在这两个阶段,由于网络中彼此身份并不透明,网友在进行语言选择时有更大的自由空间,所以大多都是以自我需求为主进行选择。后来,这种语言选择的主动性渐渐被滥用,一些不健康、不成熟的语言频繁出现在网络环境中。
转折发生在第三阶段,网民想要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流则必须创建与自己信息相关的帐号,甚至有些网络平台已经开始实名认证(例如人人网)。因此,现在我们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网络语言选择时依然是有被动选择成分的。但是这没有影响正常网络语言的发展,反而制约了网络黑话,为健康的网络语言提供肥沃的土壤。
网络语言越来越丰富、网络环境越来越健康多归功于此。现实语言被语境(包括情景语境与交流双方地位关系)束缚,说话者实际上执行的是一种被动选择。在第一、二阶段,我们可以说网络语言几乎是完全按照语言发出者的主观意识进行的自由选择。而现在只能说网络语言相对于现实语言更加具有主动性。例如:
7. A:“今天食堂的菜真好吃。”
B:“我也这么觉得。”
C:“+1”
D:“点赞”
E:“(一个流口水的表情)”
F:“WQNMLGB,难吃死老子了。”
例7中,A是话题发出者,BCDEF五个人都是接受者。在现实语言交际中我们大多都会选择B,少部分选择D,C与E几乎是不可行的。而在网络环境中,五种回答虽然都是可以准确表达说话意图的,但是F句如果在第三阶段中出现,是会受到其他网络语言参与者排斥的。
4. 结语
本文从网络语言的定义出发,以网络语言发展过程中体现的各种特点以及代表性事件为依据对网络语言发展进行了三段分期,以此来帮助我们更方便地分析研究网络语言发展的过程。简化性、包容性与符号性是网络语言二十几年来相对稳定的特点。而语码、内容、形式等方面则一直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我们运用顺应论对网络语言三个阶段的发展进行了纵向分析,从语境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与意识凸显程度四个方面解释论证网络语言特点变化的原因并找出网络语言发展规律,大胆预测网络语言的未来。本文相信,研究网络语言是准确把握现代文字的切入点。作为文字工作者应当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网络语言,不能只把它单纯看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不能浅尝辄止。实际上,本文对于网络语言发展所划分的三个阶段也不是固定的,它必然会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而发生新的变化,需要我们继续分析研究。我们应当把网络语言看作为现代汉语发展的一条“高速公路”,并在这条路上,探寻现代汉语未来的光芒。
基金项目
本文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语言认知科学与文化艺术学科群)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