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十二五”规划调研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发展困难的原因中,融资问题占到67.2%。近几年网络融资的兴起,或将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带来新的曙光。本文从网络融资平台本身和政府的角度,分别说明现阶段网络融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2.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经营不规范、抵抗风险能力弱等(李文启,2014) [1] 先天缺陷,导致其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着融资渠道不畅且单一、贷款担保机构较少以及融资成本高等问题,从而对其进一步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是各个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金融机构及资本市场的原因(刘菁,2013) [2] 。
3. 网络融资概述
3.1. 网络融资的概念
网络融资是基于网络中介服务的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活动。贷款人通过在网上填写贷款需求申请与企业信息等资料,借助第三方平台或直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提出贷款申请,再经金融机构审核批准后发放贷款,是一种数字化的新型融资方式(吴文丹,2011) [3] 。
3.2. 网络融资的模式
现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网络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在银行本身网络平台上所进行的融资服务,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小企业贷款网贷通。由于网贷通是利用银行自身的网络平台所进行的一项服务,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不属于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不属于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融资(祝映兰,2013) [4] 。
另一种是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所进行的网络融资,如阿里巴巴与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合作建立的阿里贷款;网盛生意宝与六家银行合作推出的贷款通;一达通与中国银行合作建立的专为外贸会员企业建立的融资平台;金银岛与建设银行等合作建立的e单通;敦煌网与建设银行合作建立的e保通。
3.3. 网络融资的优势
由于在银行自身的网络平台上所进行的融资服务不属于典型的网络融资,因此在介绍网络融资的优势及相关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时,主要是针对在第三方平台上所进行的网络融资服务。
3.3.1. 缩短融资时间,降低融资成本
中小企业的贷款特点是资金需求量小,但时间要求紧,使用频率大。通过网络融资,全程网上操作,简化了贷款程序,提高了贷款效率,与普通贷款相比,缩短了贷款周期。此外,网络融资不需要像传统融资模式一样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或抵押,而是采用信用贷款模式,这又节省了企业的担保费和抵押物评估费,对于银行而言,也减少了对企业进行审核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王楠,2014) [5] 。
3.3.2. 有效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一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特别是企业的财务以及信用等信息,而搜集这些信息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因此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而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三方平台上大量储存着大量的企业网上交易记录及网络信用,且网络融资平台对申请贷款人和投资人开放,因此银行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的相关数据来计算放贷风险。
3.3.3. 降低中小企业逾期不还贷的风险
由于在网络的环境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可以根据企业的日常网上交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因此,如果中小企业在约定的期限内未归还贷款,银行可以向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提出申请,对其做出相应的惩罚,降低其网络信用的额度,增加其违约成本,中小企业为了能在网络的环境下获得长久的发展,会及时偿清债务,从而对中小企业不还贷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4. 网络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网络融资平台自身存在的问题
4.1.1. 客户信息安全问题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技术更新的速度更是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网络融资的各个环节,不论是申请、审批、发放、还贷,还是信用评估等都是基于网络进行的,这就对网络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但现阶段,技术是网络融资平台的一个软肋,人们足不出户,只需动一下手指便可以对传输信息和可执行代码等进行修改,冒充顾客或者是相关的服务器,从而提交融资申请,或者是安装网络窃听器,从数据包中获取一些敏感信息,据《中国P2P网贷行业发展与评价报告》显示,自2012年以来,大量P2P网络融资平台客户资料泄露,这些泄露信息也成为了黑客们的攻击对象。以上种种,都是网络融资的潜在风险。
4.1.2. 客户信息共享度不高
企业信用数据库,也就是企业的经营信息数据库的主要数据分别掌握在不同的电商服务企业手中,电商服务企业一般将企业经营信息数据库视为核心资产和商业机密,不与其他企业所共享。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每个融资平台所拥有的客户信息是很少的,因此不能化零为整,充分利用有关数据,从而对网络融资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4.2. 政府机构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监管缺失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监管机构的立法相对缓慢,现阶段,在法律及相关政策上,对网络融资均无明确的规定,网络融资的发展无法可依,再加上监管部门监管方式及手段的落后,造成了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监管缺失。其次,在开展电子金融业务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交叉,由于沟通等方面的问题,监管的重复又矛盾性的存在着,由于各个部门监管标准及方式的不一样,使得监管机构之间的意见产生分歧,对网络融资业务的顺利进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正如李彦宏在两会中说到的一样,“互联网金融,(跪)求监管”。
4.2.2.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网络融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打破了固有的平衡,现行的法律法规不能很好的适应网络融资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形,若当事人双方发生争执,因为无法可依,所以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同时,随着一些非金融机构介入金融或准金融业务,金融监管的范围随着扩大,这在无形中也加剧了网络融资的难度。
5. 促进网络融资发展的相关建议
5.1. 加强技术开发,保证信息安全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平台依据其强大的技术支持,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而要进一步完善该渠道,需要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保障,保证平台上数据的安全性,保证为平台用户提供最优的体验,保证为中小企业提供最大的可靠性。
信息安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便可以有效的完善信息平台,从而保证信息的保密性和真实性。像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技术便可以保障信息和可执行代码的安全性与不可修改性,同时也保证了信息的保密性,使得其他用户不能在网上窃听用户的信息。
5.2. 提高客户信息共享度
互联网企业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一大主体,其在享受互联网金融带来业绩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合作,发挥出整体的效应,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双赢。具体做法可以是由政府牵头,研究不同网络融资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在保护企业的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5.3. 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由于我国的网络融资刚刚起步,相关的监管尚不成熟。但是从国外的网络融资经验来看,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应尽快探索研究,制定出针对网络融资尤其是电商服务企业的监管机制。作为一个新生领域,与传统的金融业相比,互联网金融具有传播快、影响深远的特点,因此监管机构要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网络金融的特点来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同时应时刻关注其出现的新变化,与时俱进的进行制度的制定。此外,金融监管机构要完善金融业的监督协调机制,形成综合的监督体系,不断从法规上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快速发展。
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融资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但是现阶段下,网络融资模式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因此,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只有真正的实现了有法可依,才能切实的实现网络融资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法律应鼓励中小企业转变陈旧的融资观念,树立多元化的融资观念,对中小企业参与网络融资给予政策鼓励。
6. 结束语
网络融资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还没有完全成形,许多地方都需要去尝试,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不足、弊端暴露出来。但是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个尝试,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网络融资模式经过不断的尝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相信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从而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