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黑暗人格三联征简介
在 Kowalski (2001) 提出的一系列令人厌恶的人格特质中,有三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分别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变态。三者在西方都属于反社会型人格特质,并且彼此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因此被命名为黑暗人格三联征(dark triad) (Paulhus & Williams, 2002) 。
1.1. 马基雅维利主义
作为一种亚临床人格特质,马基雅维利主义(又称权术主义,Machiavellianism)的标志性行为是愤世嫉俗(cynical)、无视道德、冷酷无情(ruthless)、擅长欺骗 (Rauthmann & Will, 2011) 、见利忘义(unscrupulous)、争名夺利 (Rauthmann & Kolar, 2013) 。冒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利益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在情感关系中,马基雅维利主义特质测验中的高分者倾向于佯装爱上对方以引诱异性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同时在强迫别人发生性关系时并不感到内疚。
1.2. 自恋
自恋(Narcissism)的表现是自我吹捧、以自我为中心(self-centered)、寻求关注、爱慕虚荣(vanity)、争名夺利 (Rauthmann & Kolar, 2013) 。他们往往仪表光鲜、谈笑风生,具有极高的外貌吸引力,与自恋的人交朋友或谈恋爱,多少会有那么一种被羡慕的感觉。在情感方面,自恋群体短期交往的成功率很大 (Jonason et al., 2009) 。自恋比较独特的一方面是只要能满足自我的需要,他们就会和他人发生情感联结,这种联结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自我需要,而不是为了追求浪漫 (Campbell & Foster, 2002) 。
1.3. 精神变态
精神变态(Psychopathy)被人们反复地贴上反社会(antisocial)、剥削者、诈骗犯(swindler)的标签 (Mealey, 1995) ,一直被认为是反社会行为的预测指标 (Harpur, Hart, & Hare, 1994) 。得分较高者多表现为麻木不仁(callousness)、反复无常(erratic) (Hare, 2003) 、缺乏共情、操纵他人、寻求刺激、不愿意与人建立长期关系。在情感关系方面倾向于过度估计自己的吸引力,更早发生性行为 (Visser, Pozzebon, Bogaert, & Ashton, 2010) ,拥有更多的性伙伴,并且有过外遇 (Visser, 2010) 。精神变态与一系列不正常的性幻想,如盲目崇拜、恋童癖、施虐狂等显著相关 (Williams et al., 2009) 。
2. 黑暗人格三联征与情爱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联系或距离,它反映了个人的社会需要水平。人们通常将两性关系分为正式的恋爱关系(即忠诚的、通常为一夫一妻式的恋爱关系)和非正式关系(即“一期一会”式的性关系)。然而,有研究者认为应该从更具体的层面对两性关系进行区分。 Jonason, Luevano和Adams (2012) 提出将两性关系划分为一夜情(one night stands,指男女双方在发生性关系后再无任何联系)、色情电话(booty calls)、利友(friends-with-benefits,指存在性行为的异性友谊) (吴宝沛,吴静,何晓娜,李璐,2014) 以及正式的恋爱关系四种。
此前有研究表明,具有黑暗人格三联征的个体更倾向于机会主义性质的、短期的约会策略。 Jonason, Luevano和Adams (2012) 发现,黑暗人格三联征与四种两性关系存在关联:自恋与一夜情和利友的偏好正向关联;精神变态只与电话约人做爱的情爱关系正向关联;精神变态和自恋均与低承诺的恋爱关系偏好呈正相关,而与认真的恋爱关系偏好呈负相关;马基雅维利主义尽管与一夜情、利友、认真的情侣关系的偏爱度有关,但当去掉自恋和精神变态的影响之后,发现马基雅维利主义和任何情爱关系都不相关 (Jonason, Luevano, & Adams, 2012) 。
研究者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1) 作为三种黑暗人格特质者中最善交际、更容易交到朋友的人,高自恋者表面看似自负,他们会为了保持自我感觉良好,而使自己周旋于充分的群体内性关系中,总是表现出很少的承诺和兴趣,不断地寻找下一段更好的关系;2) 精神变态者是一群机会主义者,秉承剥削性的关系策略,因而倾向于采用随意的性关系行为和态度,通过午夜电话向性对象暗示或表达其性目的。
3. 黑暗人格三联征与恋爱方式
用头脑恋爱而不是用心去体验,可能是黑暗人格三联征群体缺乏共情的一种表现。在恋爱关系中,精神变态群体采用游戏式的恋爱方式,他们在择偶时更倾向于关注自身利益;自恋群体热衷于实用式的恋爱方式,在短期择偶偏好条件下,他们并不看重配偶的创造性和友善性;马基雅维利主义群体与实用式、疯狂式、忘我式的恋爱方式呈正向关联性,同样与配偶的创造性偏好负相关。
3.1. 恋爱方式
对于认真的情侣关系,有六种不同的恋爱方式,包括性欲式(erotic style of love)、游戏式(game-playing love style)、实用式(pragma-cerebral-love style )、忘我式(selfless love style)、疯狂式(manic love style)、持久式(enduring love style)。这些不同的方式各自代表着不同的方法和潜在动机 (Berscheid & Walster, 1978) 。
性欲式的伴侣之间倾向于“性趣相投”;热衷于游戏式的个体会和不同的异性伴侣玩情感游戏;以对我的职业生涯有帮助为前提的恋爱,是实用型恋爱方式人群的典型特征;忘我式的恋爱对象,为了爱人可以倾尽所有;和疯狂式的异性交朋友时,要特别小心他们会因得不到足够的关注而郁郁寡欢;以友谊为基础的恋爱,是持久式的主要表现形式 (e.g., Berscheid & Walster, 1978; Dion & Dion, 1988) 。
Jonasona和Kavanagh (2010) 通过对六种恋爱方式与黑暗人格三联征及其各元素的分析发现游戏式的恋爱方式只与精神变态有正向关联性,玩游戏可能是高精神变态群体的一大特征,游戏可以给他们带来足够的兴奋。实用式的恋爱方式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和自恋有正相关,但与精神变态呈负向关联性。疯狂式的恋爱方式只与马基雅维利主义有正向关联性。忘我式的恋爱方式与马基雅维利主义存在正相关,但与精神变态呈负相关。
3.2. 择偶偏好
对黑暗人格三联征与长期/短期关系的相关研究发现,黑暗人格与短期配偶关系之间关联显著 (Jonason & Buss, 2012) 。相对关注于情感,精神变态者在择偶时更注重自身利益、般配程度以及个人择偶偏好;马基雅维利主义者和自恋者都是处理短期关系的能手,他们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规避风险、摆脱配偶关系拖累,既避免短期关系升级为长期关系,又能维持性关系 (Jonason & Buss, 2012) 。
Jonason等人(2011) 将长期/短期性交环境中的择偶偏好(社交水平、创造性、活泼型、友善性、外在魅力)与黑暗人格三联征进行分析后发现:不管是短期择偶偏好还是长期择偶偏好,精神变态与友善性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短期择偶偏好条件下,自恋与对配偶的创造性和友善性的偏好呈显著负相关,马基雅维利主义则与对配偶的创造性偏好呈显著负相关。
3.3. 应对情敌的策略
在竞争环境下,马基雅维利主义高分群体用一种剥削式的策略来取胜 (Harrel, 1980)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了赢得竞争不惜一切代价 (Ryckman, Thornton, & Bulter, 1994) 。正因为如此,他们会无视集体和家庭的利益 (Mchoskey, 2001) ,用一种粗鲁的应对方式来减少求偶过程中的竞争对手。即便他们采用剥削式地减少竞争者的策略进而操纵别人爱上他们时,也不会因此而感到内疚。
当自恋者被身处于竞争环境或是遭到别人的侮辱时,他们会采取高侵略性策略来战胜对手 (Bushman & Baumeister, 1998) 。由于自恋群体对成功有着极大的渴望(以便于在与别人相比较时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择偶过程中他们倾向于以一种超过对手、比之更优异的策略来将其击败 (Goncalves & Campbell, 2014) 。
而由于冷漠、情感空虚本质特征,精神变态者不会关心他人,当给别人造成感情或心理上的伤害时,也不会感到愧疚。这类人在为了个人所得而去损害别人的名誉时不能看到它的危害性。因此精神变态群体在择偶过程中会用一种诋毁他人的策略来减少竞争对手 (Goncalves & Campbell, 2014) 。
4. 总结与展望
4.1. 黑暗人格三联征的研究特征
自黑暗人格三联征的概念提出以来,对该内容的研究热度升温,该领域论文数量成倍增多 (Jonason, Li, & Teicher, 2010) ;涉及范围不断拓宽,目前已涉及认知特点、行为特征、人际关系、工作绩效、神经生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并且还在激发后续研究,陆续出现了黑暗人格四联征 (Chabrol, Van Leeuwen, Rodgers, & Sejourne, 2009) 、脆弱人格三联征等新构念 (Miller et al., 2010) 。究其原因,这一研究热点恰恰是从另一侧面呼应了当下的积极心理学研究热潮。人格毕竟是一个成分多样、功能复杂的综合体,既包括了积极的成分,也包括了消极的方面,并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互为表里、共生共存的关系。对于人类积极特质的全面深入研究势必会引发人们对人性当中天然存在的消极成分的思索和探讨。
4.2. 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已经引发了大量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但围绕黑暗人格三联征的情感关系特征进行的研究仍然属于少数,因而尚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
4.2.1. 外部效度有待检验
当前大部分黑暗人格三联征与情感关系的研究基本都以男性为研究对象,对于女性以及两性之间的差异性研究较少;研究对象以美国人为主,因而当前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典型性和普遍性;以往的研究多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进行,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相关研究还十分缺乏 (耿耀国,杨楠,张魁,2012) ,由于跨文化的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不同,也许会令黑暗人格三联征在表现方式上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及文化差异。
4.2.2. 研究工具需要改进
目前对于黑暗人格三联征的测量多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主要研究工具包括黑暗人格三联征十二题问卷(dark triad dirty dozen, DTDD) (Jonason & Webster, 2010) 、简式黑暗人格三联征问卷(Short-D3) (Paulhus & Jones, 2011) 、马基雅维利主义量表、自恋型人格量表(NPI) (Raskin & Hall, 1979) 和精神病态核查单(PCL-R) (Hare, 1980) 等。但自陈报告可能无法准确地反映被试的客观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在界定黑暗人格三联征时,研究者总是着力强调三种人格特质的亚临床属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没有明确的指标,从而无法将黑暗人格三联征与需要接受专业治疗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和精神病态区别开来。
4.3. 展望未来
1) 目前黑暗人格三联征作为一种令人厌恶的人格特质群遭到人们的唾弃,但存在即合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其肯定有着独特的生存价值。未来的工作可以将重点放在黑暗人格三联征的存在意义上,探讨其在社交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2) 崔芳、南云和罗跃嘉(2008) 研究发现共情的关键脑区在镜像神经元内侧前额叶、顶额叶脑区等。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黑暗人格三联征群体缺乏共情,假设黑暗人格三联征与共情确实存在一致的负相关,我们可以利用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成果以及交叉相关性的脑区分析进一步理解黑暗人格三联征的情感模式,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探讨其生物学基础,例如运用ERP和fMRI技术来探讨“黑暗人格三联征”的脑机制;
3) 考量该研究主题的文化变量,挖掘不同文化背景下该人格变量的表现形式和差异。例如马基雅维利主义在中国是一种被推崇的政治权术思想,李宗吾曾撰写的《厚黑学》反映的就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思想,其书轰动一时,并没有招致人们的厌恶。因此,中国的学者不应仅仅满足于引进概念、翻译量表和构建常模,而应“取其意而忘其形”,选择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有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 (秦峰,许芳,2013) ;
4) 扩展黑暗人格三联征在女性群体方面的研究,探讨女性群体研究背景下黑暗人格三联征与情感方面的关系;
5) 对黑暗人格三联征与性幻想方面的文献研究还很缺乏,研究者可以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确定黑暗人格三联征的性幻想形式、划清正常性幻想和黑暗性幻想之间的界限,为心理咨询提供支持。
目前国内对于黑暗人格三联征的研究寥寥无几,与情感方面的专题研究少之又少。同时作为一种亚临床层面的人格消极面,黑暗人格三联征作为临床人格障碍的前奏和预警,对它们的研究也有利于对人格障碍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治疗。我们相信,随着研究不断深入,黑暗人格三联征将逐渐成为测量、描述亚临床人格的常用构念,其测量工具的信度、效度和结构也会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检验和重新界定。
基金项目
本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大学生社会公平判断的偏好调节形成机制”(12YJC190020)的资助。本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童年创伤、人格特征在青少年抑郁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干预(13YJA190013)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