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课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愈发引起社会的关注。人口迁徙带来的后果,例如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随着年代的变迁呈上升趋势[1] 。空巢老人比起非空巢老人感受到更多的孤独,他们的生活满意度也更低 [2] 。然而,跨文化的研究发现,荷兰的空巢老年人大多数自愿独居,这可能与文化差异有关,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孤独感并没有因为独居而增加 [3] 。因此,研究孤独感影响生活满意度的机制十分重要。
生活满意度是个体根据自己独特的标准,对他们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的判断过程 [4] 。生活满意度是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 [5] 。研究表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受到人口学变量、社会支持和养老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6] 。同时,自卑感、忧郁感、孤独感、情绪稳定状况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7] 。
孤独感是一种感知道社会隔离的现象,它被定义为伴随着一个人的社会需求从数量或质量上不被满足的一种令人沮丧的感觉 [8] 。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心理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即个体所期待的人际关系与实际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不能匹配时,容易产生孤独感 [9] 。孤独感的增加与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显著相关,即孤独感越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随之增加 [10] [11] 。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较高的孤独感往往会引发各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进而降低生活满意度水平 [12] [13] 。
心理韧性被定义为对经历的压力或逆境的克服,面对丧失、困难或逆境时的有效应对和适应 [14] [15] 。积极情绪与心理韧性显著相关,它是老年人的心理韧性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心理韧性高的个体可以更好的调控日常压力和消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着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 [16] [17] 。在对老年人的研究中发现,心理韧性与低收入的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显著相关 [18] 。增加的心理韧性对健康老龄化的影响似乎可以抵消老年人生理和认知功能衰退的作用 [19] 。
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受到孤独感的影响,心理韧性影响了对生活事件的应对,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它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是本研究主要探究的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下面2个假设:
假设1: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即孤独感越多,生活满意度越低。
假设2:心理韧性对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即心理韧性高的老年人,无论其孤独感水平如何,其生活满意度都明显好于心理韧性低的老年人。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山东、四川、广西和甘肃的240名老年人,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40份,回收率100%。老年人的年龄范围为55岁到98岁,平均年龄为73.45岁。其中男性127名,女性113名。
2.2. 变量的测量
2.2.1. 孤独感的测量
本研究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中文版 [20] 测量老年人的孤独感。该量表由Russell和Cutrona编制 [21] ,共20个题项,采用1~4的4点评分法,得分越高,代表个体的孤独感水平越高,反之则孤独感水平越低。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4。
2.2.2. 生活满意度的测量
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SWLS) [22] 测量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该量表共5个题项,采用1~7的7点评分方法对每个题项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生活满意度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8。
2.2.3. 心理韧性的测量
采用Connor等人编著的心理韧性量表(Conne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测量老年人的心理韧性 [23] 。该量表共25题,采用1~5的5点评分法,得分越高,心理韧性越好。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适合在中国人群中推广使用 [24] 。在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3。
3. 结果与分析
3.1. 相关分析
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表1中列出。我们可以观察到这3个变量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β = −0.26, p < 0.001)。因此,假设1得到了完全证实。
3.2. 孤独感和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去中心化的处理,并采用层级回归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理韧性对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β = 0.12, p < 0.05)。
为了进一步检验心理韧性调节作用的趋势,我们画出了调节作用的示意图。图1显示,心理韧性低的老年人,孤独感增加时,生活满意度有轻微的降低,而心理韧性高的老年人,尽管体会到较高的孤独感,仍然有着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因此,假设2得到了完全证实。
4. 讨论
4.1. 孤独感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相关分析表明孤独感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孤独感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相关极其显著。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25] [26] 。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孤独感都是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27] [28] 。已有研究证实,高孤独感与老年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 [29] 。影响孤独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支持,丧偶,空巢等客观状况。

Table 1. Correlations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n = 240)
表1. 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n = 240)
注:*p < 0.05,**p < 0.01,***p < 0.001,下同。性别:1-男性;2-女性。

Table 2. Regression analyses results
表2. 回归分析结果

Figure 1. Moderating effect of resilience between lonel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图1. 心理韧性调节孤独感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的示意图
4.2. 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
心理韧性对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心理韧性高的老年人,在体验到较高的孤独感时,仍然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心理韧性低的老年人随着体验到的孤独感增加,生活满意度逐渐降低。这一结果说明有效地调节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孤独感和抑郁症状显著相关 [30] ,和消极生活事件、绝望感和自杀性事件相关 [31] ,而心理韧性可以有效地抵抗压力和抑郁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心理韧性高的老年人在面临较高的孤独感,产生压力和抑郁体验时,能够通过自动的情绪调节策略或者目标调节,在较少认知资源的参与下调动积极情绪,进而应对压力情景 [33] 。
5.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心理韧性在孤独感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1) 孤独感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负相关;2) 心理韧性调节孤独感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即在体验到孤独感时,心理韧性高的老年人,其生活满意度明显高于心理韧性低的老年人,且对于心理韧性高的老年人来说,体会到较高的孤独感时,仍然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
本研究由于取样和研究方法上的限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取样方法为方便取样,且样本人数较少,这可能会产生取样偏差。其次,采用横断研究的方法,不能够做出因果关系的推断。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探讨老年人的心理韧性在孤独感和主观幸福感的情绪维度之间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