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Erikson (1950, 1968) 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青少年向早期成人转变时将体验到同一性完整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自我同一性是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一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感觉和体验,以及别人对自己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知觉或意识”。Erikson同时也意识到同一性内涵非常广泛而难以作出精确界定。同一性概念的不清晰造成了研究者理解上的困难,使得同一性研究面临着许多障碍 (郭金山,2003) 。
Marcia (1966) 提出了具有探索(exploration)和承诺(commitment)两个维度的同一性状态理论,探索指个体努力对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进行选择,承诺指个体对作出的选择进行努力的程度。Marcia根据个体是否经历探索并作出承诺区分出同一性的四种状态:同一性达成(achievement)指个体经历探索并作出承诺;同一性扩散(diffusion)指个体没有经历探索也没有作出承诺;同一性早闭(foreclosure)指个体没有经历探索却作出了承诺;同一性延缓(moratorium)指个体进行了探索但没有作出承诺。Marcia对同一性的定义使同一性理论变得清晰和明确,也使实证研究成为了可能 (郭金山,2003) 。在过去四十多年里Marcia的状态模型在同一性研究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Marcia认为同一性发展沿着扩散–早闭–延缓–完成的固定轨迹发展。然而同一性状态转变在不同研究中表现出不一致的发展顺序 (周红梅,郭永玉,2006) 。基于状态模型的同一性研究对于状态转换过程并不是很清楚 (van Hoof, 1999) 。状态模型也被批评为只关注静态的同一性状态分类而忽视同一性发展过程 (徐薇,寇彧,2010) 。研究者不再满足同一性状态的简单划分,转向对同一性动态发展过程和内部机制的探讨。
2. 同一性双环理论
研究者将Marcia提出的探索过程区分为广度探索(exploration in breadth)和深度探索(exploration in depth),将承诺过程区分为作出承诺(commitment making)和认同承诺(identification with commitment) (Luyckx, Goossens, Soenens, Beyers, & Vansteenkiste, 2005) 。广度探索指个体作出承诺之前广泛寻找不同选择的程度,作出承诺指个体对某些重要同一性问题作出选择的程度,这两个维度与Marcia的探索和承诺的内涵相似。深度探索指评估现有承诺符合内部标准的程度,认同承诺指对选择的认同与内化的程度,这两个维度表示个体对所作出的选择和承诺的重新评估和修订。个体在探索中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等适应不良症状 (Luyckx, Soenens, & Goossens, 2006a) ,研究者认为可能反映了反复沉思的过度探索过程,区分出适应不良的沉浸探索维度(ruminative exploration)。沉浸探索指个体陷入探索过程中,不断疑问自己的选择而无法作出稳定选择 (Luyckx et al., 2008a) 。自我同一性的五维度模型(又称同一性双环模型)逐渐形成。
广度探索和作出承诺组成“承诺形成环(commitment formation)”,深度探索和认同承诺组成的“承诺评价环(commitment evaluation)”,这是彼此独立又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 (Luyckx et al., 2006a; Luyckx, Goossens, Soenens, & Beyers, 2006b) 。在承诺形成环中个体会广泛探索生活领域的不同选择并坚持所作出的选择和承诺,在承诺评价环中个体会仔细思考作出的选择并深入评估自己的承诺。如果继续认为承诺是积极的,就认同这些承诺而将其纳入整体自我中;如果认为承诺不再适合自己,就返回到承诺形成环中重新探索;如果一直不能作出稳定承诺,会在承诺形成环和承诺评价环中循环往复而进入沉浸探索过程 (Luyckx, Soenens, Goossens, Beckx, & Wouters, 2008b) 。
研究者利用自我同一性维度量表(Dimensions of Identity Development Scale, DIDS),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得到同一性的六种状态 (Luyckx et al., 2008a) ,拓展了Marcia的同一性状态理论。同一性达成(achievement)个体具有高承诺,中等至高的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低沉浸探索;同一性早闭(foreclosure)个体具有高承诺和低探索;轻松混淆(carefree diffusion)个体具有低承诺,低到中等的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低沉浸探索,他们没有投入到任何有意义的活动中却并不为缺少承诺而困扰 (Schwartz et al., 2011) ;扩散混淆(diffused diffusion)个体具有低承诺,低到中等的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高沉浸探索,可能代表个体通过沉浸探索发展同一感的努力;沉浸延缓(ruminative moratorium)个体具有很低到中等承诺,中等到很高探索,可能表示希望探索并改变先前承诺的过渡阶段 (Meeus, van de Schoot, Keijsers, Schwartz, & Branje, 2010) ;未分化(undifferentiated)个体具有中等或低的探索和承诺,经过探索之后可能向其它状态转变,似乎是等待作出承诺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适应性 (徐薇,寇彧,2010) 。
双环模型将同一性过程和状态动态的联系了起来,揭示了同一性发展机制和结果,从适应性的探索中区分出的消极沉浸探索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 (徐薇,寇彧,2010) 。沉浸探索的个体似乎被困在持续的探索循环中,重复被动的聚集于不可控和无助感无法自拔,引发了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3. 沉浸探索表现特点
研究发现性别涉及所有同一性维度,女性表现出更高沉浸探索 (Luyckx et al., 2008a) 。男性表现出沉浸探索与健康和冒险行为更强的联系,女性表现出沉浸探索与外在问题更显著负相关(Ritchie et al., 2013)。男性的沉浸探索是一种风险,女性的沉浸探索是一种保护,可能因为女性具有更高的自我反思倾向 (Burwell & Shirk, 2007) 。年龄和沉浸探索负相关,18~30岁之间沉浸探索呈下降趋势 (Luyckx et al., 2008b) 。青少年时期沉浸探索与抑郁表现出最低的正相关 (Luyckx et al., 2013) 。重新考虑过去选择并尝试新方向可能导致不确定性和痛苦增加,探索过程可能逐渐失去功能性 (Luyckx et al., 2013) 。探索过程可能难以充分解决个体同一性发展伴随的疑问,而逐渐导致越来越多的问题。
Erikson认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同一性发展可能具有相似的结构。欧洲及北美洲的研究都抽取出六种一致的同一性状态 (Luyckx et al., 2008a; Schwartz et al., 2011) 。土耳其及日本青少年也表现出相似的发展模式 (Morsünbül & Çok, 2014; Nakama, Sugimura, Hatano, Mizokami, & Tsuzuki, 2014) 。在整体类似的同一性发展模式下,存在着探索和承诺过程的文化特异性。同一性发展与历史及社会相关联 (Erikson, 1968) ,环境因素可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同一性形成。比利时和北美的达成个体表现出很低的沉浸探索,意大利的达成个体却具有中等沉浸探索水平 (Luyckx, Vansteenkiste, Goossens, & Duriez, 2009) 。意大利青少年可能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差异,体验到实现未来承诺过程中所遭遇的阻碍感,而更多的陷入沉浸探索。
4. 沉浸探索与人格特质
研究者发现沉浸探索与人格特质相关联 (Klimstra, Luyckx, Goossens, Teppers, & De Fruyt, 2013) :外倾性与沉浸探索显著负相关,外向个体更可能使用非沉浸方式应对紧张和压力;开放性与沉浸探索正相关,沉浸探索个体可能对外界选择持有更加开放的态度;顺从性及谦逊性与沉浸探索正相关,表明沉浸探索可能由个体缺少独立自主引起的;责任心与沉浸探索负相关,有责任心的个体可能不容易进入长期的重复探索过程中。神经质(表征情绪不稳定性)与沉浸探索显著正相关,回避与沉浸探索显著正相关 (Luyckx et al., 2012) 。个体在作出决定时可能经历恐惧,转向沉浸探索或拖延以避免作出决定 (Rassin & Muris, 2005) 。慢性的决定拖延可能造成不胜任感及适应不良 (Luyckx et al., 2009) 。担心并沉浸于同一性选择上可能又促使个体采用回避的方式应对所面临的同一性问题。
抑郁和焦虑与沉浸探索显著正相关 (Luyckx et al., 2008a) 。沉浸探索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行为,个体可能通过危害健康行为减轻建立自我感伴随的紧张和困惑 (Morsünbül, 2014) 。幻想与沉浸探索正相关 (Klimstra et al., 2013) ,沉浸探索的个体可能幻想同一性相关问题自行消失。探索并修正某些已有的承诺可能使个体保持自我概念的相对稳定性,放弃太多已经做出的承诺可能使个体感受到难以承受。同一性发展中的痛苦感会阻止个体完成探索,高沉浸探索个体向成人转变时难以建立稳定承诺而达成同一性,可能倒退至同一性的更低级状态 (Meeus et al., 2010) 。沉浸探索可以通过健康状态的中介引发消极的心理功能 (Ritchie et al., 2013) ,印证了Erikson的同一性和健康水平相互影响的观点。
5. 沉浸探索与个人因素
Luyckx等人(2008b) 发现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与沉浸探索相联系,完美主义标准与沉浸探索显著正相关。同一性选择常常难以匹配完美主义者的标准 (Burns & Fedewa, 2005) 。个体不满意自己的行为未达到内心的严格标准而持续疑问已有承诺 (Blatt, 1995) 。持续怀疑可能使个体体验到焦虑等情绪 (Flett, Hewitt, Blankstein, & Gray, 1998) 。通过沉浸探索过程个体可能继续固着在高标准上而不是进行努力,这些个体没有能力达到所希望的尽善尽美的程度而被困在了沉浸探索中 (Luyckx et al., 2008b) 。
内在资源可能影响个体沉浸探索过程。自尊是同一性重要的相关因素 (Luyckx et al., 2013) ,高自尊似乎可以作为保护因素应对同一性选择伴随的担忧。整合感与沉浸探索及承诺焦虑负相关( Luyckx et al., 2008b ; Lustig & Strauser, 2002 ),整合感可能是解决同一性问题的资源。将自己界定为成人的个体表现出更低沉浸探索水平和更高承诺水平 (Luyckx et al., 2008a) ,成人感可能减少个体的同一性危机。缺少内在资源的个体可能无力应对所面临的严重的同一性问题。
沉浸探索与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质量有关。父母心理控制直接影响儿童沉浸探索,并通过沉浸探索影响抑郁症状 (Pesigan, Luyckx, & Alampay, 2014) 。同伴关系质量负向预测沉浸探索,沉浸探索负向预测同伴关系质量 (Luyckx et al., 2008a) 。Erikson认为心理社会延缓期为青年人提供了广泛的角色试验和探索的机会。通过同伴关系提供的情感支持,青少年能够以低风险方式进行同一性尝试 (Armsden & Greenberg, 1987) 。同伴关系能够促进青少年发现符合自我标准的信念和承诺,所提供的支持和验证可以增强个体承诺并减弱焦虑 (Rassart, Luyckx, Apers, Goossens, & Moons, 2012) 。同伴关系能够增强价值感和确认自我概念 (Erikson, 1968) 。没有合适支持时寻求新的生活方向可能是有害的。使用功能不良的沉浸探索反复思考当前选择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社会功能 (Rassart et al., 2012) 。
6. 沉浸探索与社会因素
环境及角色预期会可能影响同一性探索过程。需要应对疾病挑战,具有较少探索机会的慢性疾病患者,具有更低的沉浸探索 (Rassart et al., 2012) 。发展轨迹指向新探索领域的学生表现出更高沉浸探索,减少了促进同一性发展成熟的活动 (Kaczan, Brzezińska, & Wojciechowska, 2013) 。大学生比工作个体更容易经历沉浸探索 (Luyckx et al., 2008b) ,大学生可能由于时间的充裕更少涉及作出稳定未来决定。大学生的探索在最后一年表现出下降趋势 (Rahiminezhad, Aghamohamadi, Kazemi, & Farahani, 2011) 。即将完成学业的个体不再具有大学提供的充分的选择的可能性以及诸多进行尝试的机会,开始稳定的职业生活可能使个体不再进行深入的探索而转向承担稳定的社会角色。
Arnett (2000) 指出当今社会建立稳定的同一性变得越来越困难,过多可能选择使个体难以作出决定而陷入沉浸探索。大学环境所促进的广泛选择性可能有利于同一性探索,也有可能造成混乱 (Luyckx et al., 2008b) 。高沉浸探索个体可能因为太多同一性选择而负担过重 (Schwartz, 2000) ,可能使个体不太愿意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这些个体经常持续的疑问自己已经做出的选择,无法做出稳定承诺而表现出犹豫不决。他们面对重要决定时常常经历恐惧,并沉浸于决定过程中或拖延决定 (Rassin & Muris, 2005) 。当今社会为个体提供了太多的选择,面临过度的选择而又缺少足够支持和指导的个体,可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并影响到健康水平。
7. 同一性发展干预
需要通过干预减少个体的混乱感并发展出整合的同一感。 Meca等人(2014) 证实了促进个体积极同一性发展的有效性。在干预中可以采用决策训练和问题解决训练策略。Erikson认为同一性发展过程中职业非常重要,探索职业兴趣并作出相应选择是青少年的重要发展任务。沉浸探索可能使个体难以做出有关职业的决定,针对职业发展的指导能够促进大学生同一性发展过程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裴利华,李芳,谭志平,2008) 。高沉浸探索个体愿意作出改变但缺少作出改变的准备,促进未来生活轨迹的计划准备性可能促进同一性发展和健康水平 (Luyckx & Robitschek, 2014) 。发展性心理干预帮助个体获得同一性发展的知识信息,有利于降低个体同一性危机,增加个体自我投入程度 (黄华华,刘少英,徐芬,2012) 。
Arnett (2000)指出在始成年期积极和消极的发展轨迹开始分离,同一性问题通常决定个体的方向。个体是否作出了承诺将成功与不成功的同一性发展分离开来 (Schwartz et al., 2005) 。沉浸探索与作出承诺和认同承诺显著负相关,与广度探索和深度探索显著正相关 (Luyckx et al., 2008a) ,表明沉浸探索可能阻碍个体承诺而对同一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干预过程应该注重发展个体的应对能力以面对存在的问题,引导青少年使用适应性的策略,而不是沉浸探索这样的影响个体承诺能力的适应不良策略。
干预方向应该兼顾具体目标和个体总体发展,帮助个体应对具体问题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自我感。同一性痛苦和整合可能存在双向作用,经历痛苦和不确定性减少了个体的整合感,达成整合感又减少了痛苦和不确定性 (Meca et al., 2014) 。把发展出积极自我感和同一性感作为目标的干预能够促进精神健康和减少消极心理结果 (Luyckx et al., 2008a) 。社会环境应该提供促进个体对于不同角色的尝试和体验的机会并提供一定的支持和指导力量。干预研究应该注意对于干预效果的长期维持以及促进问题解决能力迁移。
8. 同一性研究展望
同一性过程可能在大学生和非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发展差异 (Luyckx et al., 2008b) 。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关注大学生之外的群体同一性形成和评估过程 (Arnett, 2000) ,比如高中生以及已经工作的个体。个体在作出稳定承诺之后可能经历持续的发展和有重要意义的生活事件,产生对承诺的再次评价和修正,未来研究需要追踪个体重新进行同一性选择和承诺过程以及同一性转变过程。长期使用单一自陈量表方法难以探明同一性和相关表现之间的方向性和因果性 (Luyckx et al., 2008b) 。未来需要进行长期的追踪研究,探究同一性各位维度的发展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关系,特别是个体的沉浸探索对于个体发展的长期影响关系。
当个体进行再次深入评估已经做出的承诺时,发现它们不再满足自己的标准时,可能再次陷入同一性危机并重新进行探索。沉浸探索可能使个体持续反复的考虑可能的同一性选择,无法作出稳定承诺而威胁到个体的健康发展。但沉浸探索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有助自我理解和自我发现 (Schwartz, 2002) 。对早期选择进行转变和重新评估的沉浸探索过程可能对同一性形成起决定作用 (Watkins, Moulds, & Mackintosh, 2005) 。经历一定痛苦并不断进行探索,可能有助于个体形成稳定和统一的同一感。同一性发展是动态和多层次过程,无时无刻不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过程的相互影响。加深对同一性发展和沉浸探索过程的认识,可以有效的指导个体成长过程。
致谢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邓赐平教授、王卫教授的悉心指导,谨致以诚挚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