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呈现出“未富先老”的趋势。伴随着我国人口生育率和出生率的降低,21世纪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为迅速的时期,预计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水平将达到17.17%。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养老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推动下,我国养老事业获得较快发展。养老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推出了社区养老、住房养老、家庭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但是现有的养老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面临一定的障碍,不能满足中国养老需求。从我国实际出发,探索、创新符合我国实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极具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养老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有关老人非正式照顾的研究,这是一种自然机制,由家庭、朋友和邻居组成。Angel (1997)认为在该系统内,家庭成员扮演重要的角色,朋友和邻居提供的服务有限[1] ;Johnson & Catalano (1983)认为朋友和邻居对于身体健康老人的帮助是重要的。另一方面有关老人正式照顾系统的研究。所谓正式照顾系统主要指机构照顾 [2] 。机构照顾容易造成社会疏离(Wong, 1992)、财政负担过重(Chow, 1993)等问题 [3] [4] 。第三方面是有关老人社区照顾的研究。Victor (1994)指出社区照顾是通过把专业或专门人员安排进社区之中,为居住在自己家里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的模式。此后,社区照顾发展为“社区中照顾”,即由非专业或非专门人员志愿地或半有组织地为老人提供照顾(Victor, 1994) [5] 。随着退休金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中照顾”开始逐渐向“由家庭照顾”发展。有关养老问题的研究开始转向如何为家庭提供系统的支持,充分发挥“家庭照顾”的服务能力,满足老人养老的需要。由于机构养老的不尽人意以及政府负担等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养老研究日趋重视支持家庭养老相关系统的研究,这也是提高老人养老质量的必然要求。
在中国,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有关养老模式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从时间上看,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的研究侧重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2000年后,研究开始侧重中外养老模式比较研究,城市养老问题研究。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仍主要停留在养老经济来源方面的分析(吴晓东,2002;宋健,2006) [6] [7] 。对城市养老问题的研究不但涉及经济供养,还涉及到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养老质量问题。此外,在近来的研究中,无论是农村社区养老,还是城市社区养老,有关互助养老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趋势,如邱华丽(2013)提出的社会互助养老 [8] ;胡文慧、王雪琪等(2013)提出的互助社区新型养老产业模式 [9] ;古怀璞(2013)提出的农村互助养老等 [10] 。
目前来看,大家对于养老的内容已经取得共识,即养老不仅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同重要。对于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认识也较为一致,强调建立多样化的养老模式。此外,当前研究揭示问题的较多,反映老年人养老需求的较多,但真正从我国整体出发,国家事情出发,寻求解决方案的较少,也导致很多研究研究很难付诸于实践,相关的养老模式很难落地。
如何针对我国实情,尊重中国传统与老年人需求,整合资源,破解养老难题,生活照顾与精神慰藉并重,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研究的重要趋势。
3. 中国现有养老模式面临的障碍与有利条件
我国养老面临的问题:1)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2) 公办养老资金缺口大,3) 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4) 老龄人口人均收入偏低,5) 社区养老设施匮乏,相应的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面临着一些障碍。综合中国养老制约因素,各类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养老独有的有力条件,确定中国养老模式创新发展的原则与方向。各类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独有的有力条件如图1所示。
4. 中国养老模式构建原则与朋辈互助养老模式的提出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养老模式创新发展需坚持如下原则:
1) 养老模式应能充分实现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的双重需要,必须重视老人的精神需求。这是提高养老质量的必要要求,也是衡量养老模式是否科学、合理的基本依据。
2) 充分利用有力条件,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解决国家财力不足,社区改造困难等问题。
3)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养老模式应具有可行性,有现实的操作条件。
按照以上分析,要实现精神养老,老年人就应尽可能与家人、亲戚、朋友等关系较为亲密的人在一起生活;要解决当前财力不足,就应利用当前老人人力资源,让他们发挥作用;要解决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改造问题,应整合社区老年人现有财政,提供社区房产的集约使用,节约出的房产用于养老设施建设;要解决当前老年人人均收入水平低,难以负担养老成本的问题,应使老年人相互照顾,节约人工成本,降低养老机构的成本费用。
基于如上考虑,养老模式的创新发展应充分考虑亲戚、朋友甚至同事因素,因为他们是一个较为紧密的关系团队,关系不容易破裂。建立此种基础上的互助养老模式关系网络紧密,互惠性强,也较容易

Figure 1. All kinds of pension models problems and the unique conditions of China facing
图1. 各类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独有的有利条件
达成共识。同样也可以实现财产整合,资源集约的目的,大大降低养老成本。如果再有相关政策的支持,该种养老模式推行将更为有效。
综上,可以把这种建立在朋友、同辈(同龄或相近)关系上的,按照互惠的目的,相互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籍,高质量的度过晚年生活的养老模式成为“朋辈互助”养老模式。
朋辈有“朋友”和“同辈”的双重含义。“朋友”指有过交往并且值得信赖、十分友好的人;“同辈”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近者。同龄伙伴通常有共同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可以提供相互的精神慰籍。
朋辈养老是互助性养老,是“一人帮大家,大家帮一人”,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朋辈养老也是互惠性养老,每一个老人既是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也是养老服务的享有者。朋辈养老还是资源集约型养老。这种养老模式集中了老人有限的资源,发挥了养老的规模性。总的来说,该种养老模式具有如下特征或意义。
1) 建立朋辈关系之上,关系紧密,互助的基础稳固,不容易破裂。这是与普通互助养老的重要区别。普通互助养老模式往往面临关系不够紧密,成员信任度不强,或者是价值观念、生活习惯不熟悉而导致互助关系破裂的现象。此外,由于互助成员不够熟悉,对未来能否得到互助服务存在疑虑,侧重于考虑个人利益等,互助网络也难以形成。此外,建立朋辈关系的养老也容易取得子女的信任,子女也更放心。
2) 建立朋辈关系之上的朋辈养老模式更容易达成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的双重目的。对于老人而言,遇到精神问题、心理困扰,最先向亲戚或朋友倾诉或寻求帮助。同辈、或朋友之间通过有相同的价值观、爱好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也容易理解、沟通,能够达成较好的养老质量。
3) 建立朋辈关系之上的养老模式更容易形成资源集约,资产管理机制更为灵活,为推进社区养老设置完善与改造提供了便利。建立朋辈关系的养老模式,成员之间信任度高,便于达成共识,这位整合利用成员的不动产提供便利。在社区中,通过成员的集中居住,可以空置更多的空间,用于文化娱乐、体育锻炼、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养老设施更为完善,提高养老质量。
4) 专业养老与自助养老相结合,节省人力、物力,降低专业养老机构的投资,降低成本。朋辈养老模式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成员之间相互照料。这就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通过团购的方式,也有利于降低养老服务的采购成本,节约物力。再次,通过朋辈养老空置出的空间可以降低政府、民办养老机构的投资,增加服务供给,降低他们的运营成本,进而降低养老服务价格,惠及老年群体。
5) 方式灵活,建立朋辈关系之上的养老既可以在家中实现,也可以由社区集中实现,还可以在养老机构中实现。这种灵活的养老模式与其他养老模式结合,将有利于推动其他养老模式的落实与推广。
总之,朋辈养老模式不但有利于有效应对当前国家财力有限、老年人人均收入低、民办养老机构价格高、社区养老设施完善改造难等问题,还有利于更高层次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降低子女的顾虑,提高资源的集约使用,降低养老成本费用等优势。
5. 推动朋辈互助养老模式实施的建议
朋辈互助养老模式适合我国国情,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是值得大力倡导和推行的。为了尽快推动该养老模式的实施推广,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 创新发展养老观念,敢于大胆尝试。目前,中国面临者严峻的养老问题,有其特殊性,西方的养老理论与养老模式只能提供参考,解决中国养老问题,必须创新发展养老理念。养老理念的创新不单是政府要创新,养老机构、社区、家庭,乃至老年人自身都要创新发展养老理念。
2) 积极营造朋辈互助养老的氛围。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区,以及工作单位,都应积极参与到朋辈互助养老模式。通过宣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引导人们重视亲情、友情,宣扬亲戚、朋友之间的互助、互惠。如组织单位员工团队房产,实现本单位员工的群居;亲戚之间同住一个社区,养老相互照顾等。
3) 出台相关支持朋辈互助养老的支持政策。朋辈互助养老模式并不能离开专业机构的支持,如何提高专业机构参与朋辈互助养老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才能把各类资源整合起来,将互助养老与专业服务有效整合起来,进一步提供养老质量,也使的朋辈互助养老能够良性循环发展。
4) 发挥社区的基础作用,建立营造朋辈关系的途径,开展相应的活动,支持人们形成稳定的朋辈关系。随着社会发展,人逐渐由“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在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发挥社区作用,积极组织社区活动,将社区中人们组织起来,通过交往,结交朋友,形成互助团队。
基金项目
本文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朋辈互助养老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