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述评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in China
DOI: 10.12677/SSEM.2016.53012, PDF, HTML, XML, 下载: 2,848  浏览: 7,696 
作者: 杨文华, 王 欣, 胡 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
关键词: 文化创意创意旅游文化创意旅游Cultural Creativity Creative Tourism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摘要: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它与旅游业的融合,开创了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我国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关注度较高,但研究起步较晚,范围较窄,主要集中于文化创意旅游的内涵、特征、发展模式、发展形态以及产业对策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现状不相适应。因此,对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十分必要,进而对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的新方向进行有益探索。
Abstract: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has strong nature of penetration and radiation, which combines with the tourism industry, creating a new direction for tourism, and showing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Chinese scholar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ies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but the studies started late, with narrow scope. Most studies focused on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mode of development, morph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industry. So far,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has not been formed, which is inconsisten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industr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ort out the status of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research, and then ex-plore the new directions of studies of cultural creative tourism.
文章引用:杨文华, 王欣, 胡莹. 我国文化创意旅游研究述评[J]. 服务科学和管理, 2016, 5(3): 115-123. http://dx.doi.org/10.12677/SSEM.2016.53012

参考文献

[1] Pine, B.J. and Gilmore, J.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rvard.
[2] Richards, G. and Raymond, C. (2000) Creative Tourism. ATLAS News, 23, 16-20.
[3] Richards, G. (2005) Creativity: A New Strategic Resource for 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9, 32-43.
[4] 厉无畏, 王慧敏, 孙洁. 创意旅游: 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革新[J]. 旅游科学, 2007, 21(16): 1-5.
[5] 周钧, 冯学钢. 创意旅游及其特征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9(3): 394-397.
[6] 蔡培卿. 旅游无边界产业集成的形成机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厦门: 厦门大学, 2008.
[7] 白凯, 原勃. 扎根理论下的印象系列分析[J].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3(1): 15-20.
[8] 潘善成. 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空间[J]. 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9): 173-174.
[9] 王慧敏. 文化创意旅游: 城市特色化的转型之路[J]. 学习与探索, 2010(4): 122-126.
[10] 王兆峰, 黄喜林.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对策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2010(9): 118-122.
[11] 曹雪稚, 王世亮.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及途径探索[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6(7): 34-35.
[12] 孙刘伟, 伍进. 基于体验经济的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科技和产业, 2010(10): 9-11.
[13] 方澜. 试论创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 商业时代, 2010(19): 115-116.
[14] 原勃, 白凯. 创意旅游理论及实践[J]. 城市问题, 2008, 160(11): 96-101.
[15] 郑斌, 刘家明, 杨兆萍.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 23(9): 49-53.
[16] 蒋莉莉.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10(31): 52-54.
[17] 夏小莉, 王兆峰, 谭必四.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视角[J]. 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1(下): 136-137.
[18] 卢云亭, 李同德, 周盈. 创意旅游农业开发模式初探[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 2010(1): 31-33.
[19] 秦其文, 王兆峰, 雷丽蓉. 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开发模式研究——以凤凰古城为例[J]. 旅游研究, 2010, 2(1): 40-47.
[20] 王兆峰. 湘西凤凰县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商业模式研究[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39(2): 88-92.
[21] 王兆峰, 杨琴. 基于产权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0(5): 99-104.
[22] 李永菊.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内涵[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15): 137-138.
[23] 王欣. 中国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与思考[J]. 学术交流, 2013(10): 102-105.
[24] 贾苗苗, 韩雪. 河北旅游创新发展新思路——创意旅游[J]. 学理论, 2010(24): 142.
[25] 赵立禄, 段文军, 牛洪霞. 桂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市场论坛, 2010(7): 76-78.
[26] 廖明星. 张家界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对策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2(5): 76-77.
[27] 胡永红. 河南省创意旅游发展研究[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0(3): 64-66.
[28] 张润. 以文化创意助推毕节旅游业转型升级初探[J]. 乌蒙论坛, 2011(4): 60-63.
[29] 甘莹, 郭峦, 陈红玲. 广西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初探[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1(6): 72-75.
[30] 柯涌晖, 赵明, 陈白璧. 闽台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 韶关学院学报, 2011, 32(9): 123-128.
[31] 任兰存. 镇江市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差异化定位及发展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镇江: 江苏科技大学, 2012.
[32] 韩冰. 借鉴西方文化旅游创意, 推进秦皇岛文化旅游发展[J]. 华章, 2012(22): 39.
[33] 洪燕云, 演克武, 徐燕. 常州市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9(3): 77-81.
[34] 胡晓锋. 赤壁市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3(10): 107-108.
[35] 崔艳艳. 驻马店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 龙岩学院学报, 2013, 31(3): 73-76.
[36] 杨娇. 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台发展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工商大学, 2008.
[37] 高静, 刘春济. 论创意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的提升战略[J]. 旅游科学, 2010, 24(3): 12-19.
[38] 丁宁. 旅游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大连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1.
[39] 荆艳峰.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集成模式研究[J]. 学术论坛, 2012, 35(1): 74-76.
[40] 李洋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0.
[41] 刘艳兰. 实景演艺: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业态创新——以桂林阳朔《印象∙刘三姐》为例[J]. 对外经贸, 2009(8): 105-111.
[42] 伍鹏.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刍议[J].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12, 25(1): 76-80.
[43] 罗清, 王琦, 马欣. 北京市通州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J]. 东方企业文化, 2013(19): 263-264.
[44] 杨颖. 从业态多样性现象透视旅游业转型发展——以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融合为例[J]. 旅游论坛, 2008, 1(3): 379- 382.
[45] 李美云. 论旅游景点业和动漫业的产业融合与互动发展[J]. 旅游学刊, 2008, 23(1): 56-62.
[46] 陆晓清. 论网络游戏业与旅游业的产业融合[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 21(1): 42-45.
[47] 杨颖. 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基于产业比较视角的研究[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25(1): 67-70.
[48] 梁福兴. 童话动漫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几个概念问题[J]. 高教论坛, 2010(4): 126-129.
[49] 李霞. 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13.
[50] 刘洁.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关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10(1): 155-156.
[51] 王凯, 唐承财, 刘家明. 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数测评模型——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1, 26(9): 36-44.
[52] 曾琪洁, 吕丽, 陆林, 朱付彪. 文化创意旅游需求及其差异性分析——以上海世博会为例[J]. 旅游学刊, 2012, 27(5): 103-111.
[53] 傅晓. 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研究——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54] 王菲. 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初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5): 51-52.
[55] 程超功. 文化旅游产品评价体系研究——以无锡灵山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7): 13-15.
[56] 李烨, 陆军. 创意旅游视角下的红色旅游品牌培育研究[J]. 市场论坛, 2010(2): 49-51.
[57] 粟娟. 基于RMP的事件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 26(10): 940-943.
[58] 王艳, 高敏. 论文化创意与旅游发展研究的必要性[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12(4):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