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Review on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DOI: 10.12677/SD.2016.63019, PDF, HTML, XML, 下载: 2,050  浏览: 4,99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明皓, 关 平, 罗小波: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邱继勤:重庆工商大学,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重庆
关键词: 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评价地铁站域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Underground Space Evaluation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Subway Station
摘要: 目前在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评价方面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评价方面的研究现状、进展,目的在于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评价提供指导和借鉴。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基本概念的辨析,集约化度量与评价的一般方法、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利用的模式、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评价的原则、内容以及地下空间的潜力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总结。研究认为目前针对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评价需要重点解决评价对象清晰界定的问题;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评价的方法、内容和指标体系构建问题;节约集约评价中的空间集约性问题;指标体系中的理想值的确定问题等。
Abstract: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land intensive use i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zone has not formed systemic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yet. A review on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was of-fered in this paper aiming at providing instruction and reference for how to evaluate the intensive utilization degree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The paper comb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s on the basic concept, the general method to measure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land use, the pattern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for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content of evaluation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the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zone,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potential intensive utilization for underground space. Research shows that we should focus on solving the following problems for the evaluation of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zone: 1) the issue of clearly define evaluation objects; 2) the issue of construct method, content and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evaluation in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zone; 3) the issu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space intensive; 4) the issue of ideal values in index system.
文章引用:刘明皓, 关平, 邱继勤, 罗小波. 综合交通枢纽地下空间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 可持续发展, 2016, 6(3): 146-158. http://dx.doi.org/10.12677/SD.2016.63019

参考文献

[1] 黄骏. 地铁站域公共空间整体性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08.
[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Z]. 北京: 国务院, 2008.
[3] 国土资源部. 关于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建设的意见(国土资发[2012]47号) [Z]. 北京: 国土资源部, 2012.
[4] 姜大明.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Z]. 北京: 国土资源部, 2014.
[5] 国土资源部. 关于部署开展全国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函[2014] 210号) [Z]. 北京: 国土资源部, 2014.
[6] 赵巍. 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解析[N]. 中国民航报. 2013-12-23(007).
[7] 张宁. 综合交通枢纽本体的解析[J]. 铁道经济研究, 2013, 6(116): 1-25.
[8] 董贺轩. 城市立体化设计——基于多层次城市基面的空间结构[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1.
[9] 束秋良, 束昱. 世博地下空间环境生态化绿化技术研究[J]. 地下空间学报, 2010, 6(4): 661-665.
[10] 付雷.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站点地区TOD模式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9.
[11] 吴景炜. 香港尖沙咀–尖东地铁站域空间综合开发的评价与启示[D]: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3.
[12] 杨晓春, 陈淑芬. 香港典型轨道站点综合开发实证分析——兼论其对集约型城市的借鉴意义[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天津: 天津电子出版社, 2009: 1161-1175.
[13] 张月金. 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研究——以南宁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重庆大学, 2012.
[14] 宿晨鹏. 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化设计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15] 郑新奇. 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16] 张宪涛, 丁峻强, 雷霞. 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2): 35-42.
[17] 马建明.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乌鲁木齐: 新疆大学, 2005.
[18] 毛蒋兴, 闰小培, 王爱民, 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述评[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2): 48-57.
[19] 邵晓梅, 刘庆, 张衍毓. 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06, 25(2): 85-93.
[20] 章牧, 骆培聪, 颜志森, 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17(4): 105-109.
[21] 龚义, 吴小平, 欧阳安蛟, 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 浙江省国土资源, 2002(1): 46-47.
[22] 陈莹, 刘康, 郑伟元, 等.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02, 16(4): 26-29.
[23] 洪增林, 薛惠锋.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6, 28(1): 106-110.
[24] 董秀茹, 刘强, 王秋兵. 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再思考[J]. 北方经济, 2006(9): 58-59.
[25] 李进涛, 谭术魁, 汪文雄. 基于DPSIR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09, 23(3): 49-54.
[26] 冯科, 吴次芳, 刘勇. 浙江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研究——以PSR与主成分分析的视角[J]. 中国软科学, 2007(2): 102-108.
[27] Suzuki, P.S.R. (1998) An Efficient Stock-Selection To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14, 245-254.
http://dx.doi.org/10.1016/S0169-2070(98)00030-2
[28] 张富刚, 郝晋氓, 姜广辉, 等.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05, 19(1): 23-29.
[29] 李春华, 李宁, 江莉佳, 等. 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9): 182-186.
[30] 刘海燕, 方创琳, 班茂盛. 北京市海淀科技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J]. 经济地理, 2008, 28(2): 291-296.
[31] 郑华玉, 沈镭.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发展中的深圳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6): 1009-1020.
[32] 邵晓梅, 王静. 小城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1): 75-81.
[33] 乔宏. 轨道交通导向下的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D]: [博士论文]. 重庆: 西南大学, 2013.
[34] 韩冬青, 冯金龙编著. 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35] 张浩宏, 张平成. 海珠地铁站域的空间综合开发评价[C]//中国国际建筑经济研究会. 2013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经贸出版社, 2013: 117-119.
[36] 赵庭珂. 城市立体化视角下广州一号线地铁站域空间综合开发的评价与策略[D]: [硕士论文].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37] 庄宇, 张瑞雪. 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上海中心城区地铁站域现状与反思[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2, 15(9): 17- 20.
[38] 苏秋迎. 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站点周边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和需求分析[D]: [硕士论文]. 重庆: 重庆大学, 2012.
[39] 刘俊. 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方法及指标相关性实证研究[D]: [硕士论文]. 北京: 清华大学, 2009.
[40] 候敏. 天府新区地下空间需求预测与开发控制研究[D]: [硕士论文]. 成都: 成都理工大学, 2013.
[41] 马仕. 上海城市发展对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预测研究[D]: [硕士论文]. 上海: 同济大学, 2007.
[42] 王光强. 城市CBD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地下空间开发研究[D]: [硕士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11.
[43] 陈立道, 朱雪岩.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44] 苟长飞, 叶飞, 张金龙. 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及其分布体系建立[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2(5): 58-64.
[45] 董丕灵.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需求的规模预测[J]. 上海建设科技, 2006(2): 34-37.
[46] 王振兴, 李向全, 刘玲霞, 等. 郑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2(5): 131-135. [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131-135.]
[47] 郑强.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潜力研究——以天府新区为例[D]: [硕士论文].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