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上的体现,是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标准。金盛华和李雪(2005)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目的性职业价值观和手段性职业价值观。其中,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内隐动机性标准,例如“工作能使我有高于一般水平的年薪”;手段性职业价值观是指个体评价和选择职业的外显条件性标准,例如“一开始的薪酬要多”;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会影响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从影响因素上看,职业价值观受性别、年龄、专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从预测作用上看,职业价值观能够预测个体的自我和谐、择业效能感和求职行为(曲媛媛,2009;李婵,2011;汪沁,2014)。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要重视培养高中生的职业价值观,即帮助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方面,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高中生能够更为客观的评价自己的能力、兴趣、世界观和价值观,并且会尝试着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和实践自己理想的职业(李婵,2011),在高中阶段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能够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逐渐成熟的职业价值观可能会影响高中生的学校适应,有助于他们为自己将来的发展设定长远的目标,更有针对性的去努力和尝试。但是,职业价值观在高中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尚缺乏来自实证研究的证据。
除学业成绩外,积极品质也是高中生发展结果的重要衡量指标。学校教育不仅要强调学生学业技能的发展,更应该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将研究视角从关注问题行为转向关注积极发展,主张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的巨大潜能,重在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研究发现,积极品质有助于促成青少年积极的发展结果,比如较高的学业成就、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等;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消极的发展结果,比如更少的危险行为和情绪问题等(张婵,2013)。积极品质不仅能够使青少年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自律主动的成长,也能够使青少年为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盖笑松,2013)。
为此,本研究将在测查高中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高中生职业价值观与积极品质、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旨在明确高中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及其重要性,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 方法
2.1. 被试
随机选取山东省青州市两所高中理科班的200名高二学生为被试。其中有效被试为181名,男生102名,女生79名,平均年龄为16.75岁,标准差为0.47。
2.2. 工具
2.2.1. 职业价值观迫选问卷
职业价值观迫选问卷的题项源自《目的性职业价值观问卷》(金盛华,李雪,2005),包括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四个职业价值观维度。其中家庭维护职业价值观强调家庭的安全和人际关系和谐,包括“工作能使我方便照顾父母”和“工作能使我和未来的配偶在一个城市”;地位追求职业价值观强调获得传统上社会赞许的个人物质和利益,包括“工作能使我有高于一般水平的年薪”和“工作能使我容易晋升到高地位”;成就实现职业价值观强调不以物质利益为目的的能力展现和目标抱负的实现,包括“工作能使我施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和“工作能使我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目标”;社会促进职业价值观强调超越个人目标和利益要求而关注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发展,包括“工作能使我改变目前令人担忧的社会现状”和“工作能使我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
职业价值观迫选问卷包含四个职业价值观维度的6种配对比较,共24个配对项目。其中,每个配对项目有两个选项,被试需要从中选择更重视的一项,选中计1分,未选中计0分。最后计算被试在每个职业价值观维度上的总得分(最高分为12分,最低分为0分)。在本研究中,家庭维护与地位追求、家庭维护与成就实现、家庭维护和社会促进、地位追求与成就实现、地位追求与社会促进、成就实现与社会促进6种配对比较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671、0.697、0.684、0.798、0.777、0.742。
2.2.2. 积极品质问卷
采用《青少年积极发展问卷》(张婵,2013)来测查高中生的积极品质,该问卷包含热爱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灵活创新、领导能力、诚实正直、自我调节、乐观积极、关爱与乐群8个维度。其中,前5个维度各包含1个测试项目,自我调节维度包含努力坚持、稳重细心和独立自主共3个测试项目,乐观积极包含乐观、挑战精神共2个测试项目,关爱与乐群包含关爱他人、乐群宜人共2个测试项目,总问卷共包含12个测试项目。
采用同伴提名法在班级内集体施测,学生需要从所在班级中挑选出最符合项目特点的1至3名同学并写下他们的名字,例如“热爱学习的人”、“喜欢挑战,做任何事情都不怕困难勇敢面对的人”等,不同题目可以选择相同的人,也可以是自己。以班级为单位计算每个维度被提名次数的标准分数。在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5。
2.2.3. 学业成绩测试
收集被试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的期末成绩,以班级为单位计算标准分数。因为被试均为理科生,期末成绩为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和生物6科的总成绩。两次期末成绩标准分数的相关系数为0.921 (n = 180)。
2.3. 程序
在秋季学期,对所选取高中的二年级学生施测职业价值观问卷和积极品质问卷,并收集他们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的期末成绩。
3. 结果
3.1. 高中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分析
为了解高中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计算迫选问卷中四种职业价值观的平均分数,见表1。
统计分析发现,高中生在家庭维护和成就实现职业价值观上的平均得分较高,地位追求职业价值观上的平均得分次之,社会促进职业价值观上的平均得分最低。
依据被试在四种职业价值观中的最高得分划分职业价值观类型,即在四种职业价值观中,若被试的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职业价值观得分最高,则为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社会促进)型。结果发现家庭维护(83人,39.52%)和成就实现(79人,37.62%)职业价值观类型的人数百分比较高,地位追求职业价值观类型的人数百分比(29人,13.81%)次之,社会促进职业价值观的人数百分比(19人,9.05%)最低1。
3.2. 高中生积极品质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
为验证积极品质在高中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高中生积极品质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分析见表2。
在高中生积极品质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中,热爱学习、灵活创新、领导能力、诚实正直、自我调节、积极乐观和关爱友善均与两次学业成绩相关显著,仅兴趣与好奇心与学业成绩相关不显著。
3.3. 高中生职业价值观与积极品质、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分析
为验证职业价值观对高中生发展结果的影响,分析高中生职业价值观与积极品质、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见表3。
在高中生职业价值观与积极品质的相关关系中:地位追求职业价值观与诚实正直积极品质显著负相关;成就实现职业价值观与热爱学习积极品质显著正相关,社会促进职业价值观与诚实正直、积极乐观和关爱友善积极品质显著正相关,但家庭维护职业价值观与积极品质相关不显著。此外,高中生职业价值观与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期末成绩的相关均不显著。
4. 讨论
陈青(2008)研究发现高中生择业趋向现实,即已从对职业的幻想阶段过渡到关注现实工作单位阶段,

Table 1. The mean score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ork values
表1. 高中生在四种职业价值观上的平均得分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positive traits and academic scores
表2. 高中生积极品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分析
注:①“*”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②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的期末成绩均为以班级为单位的标准分数。

Table 3.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ork values, positive traits and academic scores
表3. 高中生职业价值观与积极品质、学业成绩的关系分析
注:①“*”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②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的期末成绩均为以班级为单位的标准分数。
并且高中生职业价值观偏重以追求经济收入最大化为特征的“经济价值型”和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为特征的“自我价值型”,经济利益与个人发展并重。与此一致,本研究发现家庭维护和成就实现职业价值观是高中生的主导性职业价值观,地位追求职业价值观较为次要,社会发展职业价值观最不明显。这一结果是可以解释的。
人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的要求,即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彭聃龄,2004: pp. 327-330)。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匮乏性需要,例如对食物、身体安全、尊敬、声望等的需要;二是成长需要或自我实现需要,是对实现使命、命运、天职等的需要([美]R.默里•托马斯,著,郭本禹,王云强 等,译,2009: pp. 236-239)。在需要层级中,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关注高级需要。正处于职业尝试阶段的高中生对面向自我的稳定舒适的需要较多,对面向社会的成长挑战的需要较少。
然而,不同的职业价值观与高中生积极品质的关系不同。一方面,地位追求职业价值观水平越高的高中生,越不容易表现出诚实正直的积极品质。另一方面,成就实现职业价值观水平越高的高中生,越容易表现出热爱学习的积极品质;社会促进职业价值观水平越高的高中生,越容易表现出诚实正直、积极乐观和关爱友善的积极品质。可见,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职业价值观与高中生的积极发展关系更为密切。当高中生的职业选择标准不再局限于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得到高收入等功利性条件,而是上升到关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社会高度时,就会树立忧患意识和使命感,激发品格优势。反过来,品格优势越多的高中生,越容易超越自我,关注高级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助于社会促进职业价值观的形成。
为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并且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有必要引导高中生关注高级需要、趋向更清晰的生命目标以及对需要和价值观的更好整合。从培养形式上看,可以通过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鼓励高中生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培养高中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或校园文化等间接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从培养内容上看,可以在尊重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引领、有侧重的培养高中生的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职业价值观,增进学生对高级需要的关注。
尽管研究反映了高中生职业价值观的特征及其重要性,但对职业价值观的测查局限于目的性职业价值观,也并未发现职业价值观对高中生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虽然职业价值观与高中生当前学业成绩的关系不明显,但可能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学业表现。一方面,职业价值观与积极品质相互影响,而积极品质与学业成绩密切相关,那么高中生职业价值观与未来的学业成绩也可能会存在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当前对培养高中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不够,并未激活特定职业价值观对学业表现的促进作用,随着高中生职业价值观的逐渐成熟,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可能才会表现出来。未来有必要增加对高中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的测查,并深入分析高中生职业价值观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批准号DBA110185)成果之一。
NOTES
1因为存在两种职业价值观同为最高分的情况,所以职业价值观类型计算中总人数(210人)多于被试总人数(18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