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心理理论”的概念最早是由普里麦克和伍德罗夫在《黑猩猩有心理理论吗?》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的。他们想知道,黑猩猩是否具有与人一样推测心理状态的能力。他们通过给黑猩猩出示录像带的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猩猩有预测人类行为的能力,即黑猩猩知道他人(猩猩)的心理状态,能够根据具体的情景推知他人(猩猩)的心理活动。“所谓一个个体具有心理理论,指的是这一个个体能将心理状态加于自己及他人。一个这样的推理系统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理论。首先,因为这种状态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其次,因为这个系统需要预测能力,特别是对其他有机体行为预测能力的支持。”(Premack & Woodruff,1978)。在普里麦克和伍德罗夫之后,发展心理学家们开始探究儿童是否拥有、何时拥有以及怎样拥有心理理论。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本身发生了一些变化,被用于许多不同的场合,在不同场合可能隐含相对不同的涵义。
目前,对心理理论比较一致的理解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信念、需要、愿望、意图、感知、知识、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Happé, Winner, & Brownell, 1998)。
心理理论研究的核心年龄阶段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儿童早期,迄今最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主要来自对该年龄段儿童的探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逐渐把眼光投向人的生命全程,具体表现在:开始考察4岁以前儿童有关心理理论的问题;尝试对自5岁直到老年期的心理理论发展情况进行探讨;提出了心理理论的毕生发展观。至此,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已初露端倪,该取向将是今后心理理论领域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席居哲,桑标,左志宏,2003)。
国外有学者提出,儿童在进入学校,青春期,甚至成人后,心理理论仍在发展。(Miller, 2012; Apperly, 2011; Devine & Hughes, 2013)有关成人心理理论发展趋势的研究发现,随着个体老年化,心理理论呈下降趋势(Maylor et al., 2002; Sullivan & Ruffman, 2004)。国内学者王异芳和苏彦捷(2005)考虑匹配被试的智商和受教育水平后,考察了平均年龄为22岁的青年人和69岁的老年人的心理理论,结果也发现了心理理论随着个体的衰老而下降。一项使用故事法测试5~10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水平的研究,发现儿童到了6~8岁才能初步理解更高层次的错误信念(Perner & Wimmer, 1985)。陈健芷和李巍巍(2009)通过儿童对说服性论据的选择,考查儿童在说服行为中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的状况,研究结果发现5岁儿童在说服他人时较少使用心理理论能力,7岁是儿童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的关键期,9岁儿童在说服他人时则更多地使用了心理理论。
为了精确地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研究者们设计和编制了为数众多的实验任务,并提出了各自的研究范式。我国学者王益文、林崇德(2004)将现有的儿童心理理论实验任务归纳为三类,即“区分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实验任务、“理解知觉输入与心理和行为相联系”的实验任务以及“错误信念认知”实验任务。其中,错误信念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性研究内容,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之一。错误信念的掌握被视为儿童是否认识到个体能够以不同方式表征同一客体或事件的证据,错误信念任务则被视为儿童是否拥有心理表征理论的某种“石蕊试剂检验”(邓赐平,2008)。
一阶错误信念实验主要有“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种任务范式,根据嵌套层次又有二阶错误信念任务。二阶错误信念认识是在一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心理理论认识,特别是其中所涉及的关于命题态度递归性的认识和推理,是对更多涉及社会递归推理的复杂社会关系行为进行预测和解释时所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鉴于二阶信念认识必然以某种二阶推理能力为基础,实际上是对他人心理活动的递推性思维,因此二阶信念认识亦被视为儿童高级元认知技能和递归思维发展的基础。
Happé所创设的“奇异故事测验”(The Strange Stories Tests)在中小学生及成人研究中得以较广泛的应用(Happé, 1994; Happé, Winner, & Brownell, 1998; Roeyers et al., 2001; Kaland et al., 2002; Tchanturia et al., 2004; Sulliva & Ruffman, 2004; Kaland et al., 2005)。“奇异故事测验”包括若干个故事,这些故事短小有趣,通常都有人物及其相互的对话。被试读完故事后,要根据故事内容就主人公的思想、观点进行推断(Happé, 1994)。“奇异故事测验”为研究大年龄儿童及成人的心理理论打开了方便之门(Sullivan & Ruffman 2004)。后续的研究对Happé的测验材料进行了改编,也证明了这种心理理论测验形式具有较高的可靠性(Jolliffe & Baron-Cohen, 1991; Kaland et al., 2002; Kaland et al., 2005)。
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涉及儿童关于心理状态(诸如信念、愿望等)的认识,认为对心理状态的认识与现实世界中的事件、自己和他人的行动,以及心理状态之间存在联系。关于心理的知识是人类最基本的认识领域之一(Wellman & Gelman, 1992),这种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责备、辩解和说明的行为习惯,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这些无不涉及关于信念、期望、知识、需要、愿望、动机等心理状态的认识能力(Forguson & Gopnik, 1988)。由于这种关于心理的知识在社会认知中所具有的关键作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必然与其道德发展、社会性发展以及交流能力的发展密切关联(Leekam, 1993),并且必然对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的互动,及其与朋友和家人的密切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国内外心理理论研究所关注的年龄阶段一直都是儿童早期,核心的研究成果也都集中在该年龄段。近年来,随着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提出了心理理论发展的毕生取向。然而,儿童早期之后有关心理理论的研究在国内还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调查儿童中期心理理论发展的现状,希望能为日后心理理论研究的毕生取向提供借鉴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是来自上海市闵行区某小学的三、四、五年级儿童,平均年龄为10.00 ± 1.04。统一发放了3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4份。被试的人数与年级见表1。
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主要为一阶错误信念任务和二阶错误信念任务、奇异故事问卷。
一阶和二阶错误信念任务分别采用了心理理论经典测试中的意外地点故事:“Maxi和巧克力”和“冰淇淋车的故事”。这两个测试已经被研究者广泛用于测量儿童的心理理论。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两个错误信念任务是通过改编该经典范式后所得文字版问卷。
一阶错误信念任务“Maxi和巧克力”内容:马克把一些巧克力放到了厨房的一个蓝色橱柜里,然后离开家出去玩。马克的妈妈把巧克力移到了绿色橱柜里然后离开。现在,马克回到厨房想吃巧克力。问:马克会去哪里找巧克力?
二阶错误信念任务“冰淇淋车的故事”内容:小明和小红在公园里玩。他们看到一个人在卖冰淇淋。小红想买但没带钱,她就回家拿钱。一会儿,小明想回家去吃午饭,卖冰淇淋的人告诉小明他要到学校去卖冰淇淋。小明走后,卖冰淇淋的人也开车离开公园到学校去。小红拿着钱向公园走,路上她看见那个卖冰淇淋的人正往学校走,就跟着他一起到学校买冰淇淋。小明吃完午饭到小红家。小红的妈妈说小红去买冰淇淋了。小明离开小红家去找她。问:小明会去哪里找小红?
一阶和二阶错误信念任务中,被试答对记1分,答错或答不出来记0分,两项错误信念任务总分为0~2分。
奇异故事问卷用于测心理理论,总共有8题,其中有根据前人(White et al., 2009; Happé, 1995)研究所整理改编而来的6个心理故事,故事的内容主要涉及说服、双重欺骗、误解和相反情绪等等。心理故事的长度都在70~200字之间,每个故事都用故事中发生事件的关键词来进行命名,比如“买猫咪”。
奇异故事问卷中的心理故事要求答题者对故事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并写下答案,以0~3分计分。计分的原则参考了前人研究(桑标,席居哲,左志宏,2011):完全正确且详细为3分,较为完整为2分,部分正确为1分,答错或不答等则为0分。此问卷总分18分。
2.3. 施测程序
将一阶错误信念任务和二阶错误信念任务、奇异故事问卷装订成测试包,并另打印答题纸,要求被试在答题纸上按顺序完成所有答题内容。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单人单桌完成。测试要求:一、主试说明测试指导语,确保被试明白如何做题;二、单人单桌完成测试,要求被试单独完成,不允许任何的被试间的交流;三、每个班级有两名主试老师对测试过程进行监督;四、被试在测试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举手示意主试,主试小声对其进行与答案无关的文字或规则解释,对于低年级的儿童,主试先将测试中出现的生字写在黑板上并写出解释。

Table 1. The grade and number of subjects
表1. 被试年级与数量情况
2.4. 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来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阶错误信念任务
数据结果显示,儿童中期在该任务上的总体通过率为90.88%,男生为89.47%,女生为92.20%,可见儿童中期基本都能通过一阶错误信念任务。
3.2. 二阶错误信念任务
数据结果显示,儿童中期在该任务上的总体通过率为82.85%,男生为83.46%,女生为82.27%。具体通过情况见表2。
将年级作为自变量,任务通过情况作为因变量,用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
儿童中期在二阶错误信念任务上的通过率在年级间差异显著(χ2(2) = 6.21,P < 0.05),三年级儿童通过率最低,为76.58%;四年级儿童通过率为84.91%;五年级儿童通过率最高,达91.23%。从这一结果可知,儿童中期在二阶错误信念任务上,通过率随年级的增加而上升。
将性别作为自变量,任务通过情况作为因变量,用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
儿童中期在二阶错误信念任务上的通过率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χ2(1) = 0.07,P > 0.05)。
3.3. 错误信念任务的综合分析
本研究把一阶错误信念任务和二阶错误信念任务结合起来分析。根据两项错误信念任务问题的回答情况,把被试分为两个都正确、只一个正确和两个都错误3种情况。具体通过情况见表3。

Table 2. The pass rate on “ice cream cart tasks” during middle childhood
表2. 儿童中期在冰淇淋车任务上的通过情况

Table 3. The pass rate on “the false belief task” during middle childhood
表3. 儿童中期错误信念任务的通过情况(%)
由表3可知,儿童中期回答错误信念任务的“两个都通过”的比例随年级的增加而上升,“两个没通过”的比例随年级的增加而下降。把“只一个通过”和“两个没通过”的情况合并,与“两个都通过”的情况进行是否与年级有关的独立性检验,结果发现儿童中期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通过率在年级间差异显著(χ2(2) = 7.41,P < 0.05),三年级儿童两个都通过率最低,为75.9%;四年级儿童两个都通过率为85.7%;五年级儿童两个都通过率最高,达93.0%。从这一结果可知,儿童中期在错误信念任务上,通过率随年级的增加而上升。
将性别作为自变量,两项错误信念任务通过情况作为因变量,用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儿童中期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通过率在性别间差异不显著(χ2(1) = 0.051,P > 0.05)。
3.4. 奇异故事任务
奇异故事任务经测试后所得的数据结果显示,儿童中期的心理理论得分为5.58±1.91,男生为5.44 ± 1.82,女生为5.70 ± 1.98。
以年级、性别作为自变量,心理理论总得分和各题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
心理理论总得分上,年级主效应显著(F = 6.62,P < 0.01),三年级儿童总得分最低,为5.10;四年级儿童总得分为5.78;五年级儿童总得分最高,为6.12。由结果可知,儿童中期在奇异故事任务上,心理理论总得分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 = 1.33,P > 0.05),年级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 = 0.24,P > 0.05),具体情况见表4。

Table 4. Score on “The Strange Stories Tests” tasks during middle childhood
表4. 儿童中期在奇异故事任务上的得分情况
以年级作为自变量,心理理论各小题得分和总得分作为因变量,进一步作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的结果显示:
四年级与五年级儿童在心理理论总分上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 > 0.05)。
三年级与四年级儿童、三年级与五年级儿童在心理理论总得分上的差异显著(P < 0.01),三年级儿童的得分低于四年级、五年级儿童。
在“买猫咪”和“审问”两题上,三年级与五年级儿童的得分差异显著(P < 0.01),五年级儿童的得分要高于三年级儿童。
在“帽子”题上,三年级与四年级儿童的得分差异显著(P < 0.01),四年级儿童的得分高于三年级儿童。
4. 讨论
4.1. 使用错误信念任务测得儿童中期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通过本研究所得数据可知,儿童中期在一阶错误信念任务上的通过率非常高,儿童中期总体通过率可以达到90%,男生和女生在该任务上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儿童中期在二阶错误信念任务上的通过率较高,儿童中期总体通过率可以达到83%,男生和女生在该任务上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
本研究中,与一阶错误信念任务相比,二阶错误信念任务的通过率有所下降,未通过的儿童人数明显增多。这与两个任务的难度不同有很大关系。一阶错误信念任务只涉及对人物信念的推测,而二阶错误信念任务则存在嵌套关系,这意味着学生在做二阶错误信念任务时需要推测人物对于另一人物的信念理解,难度上有所加大,所以总体通过率有所下降。
在二阶错误信念任务上,不同年级儿童的表现有明显的差异,年级越高,通过率越高。三年级儿童的通过率约为77%,四年级儿童约为85%,而五年级儿童约为91%。进一步分析数据可知,三年级与五年级儿童在通过率上差异显著,五年级儿童更能理解故事人物对另一人物所持有的信念。
现有研究虽然广泛地使用了错误信念任务来测儿童的心理理论,但该任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错误信念任务中,仅从儿童的外显行为表现能在多大程度上推测其认知上的变化颇为耐人寻味。此外,错误信念任务测出的结果仅能显示儿童是否通过了该阶段的测试,而不能展示儿童推断的过程和推断出错的原因。
4.2. 使用奇异故事测得儿童中期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基于错误信念任务的局限性,本研究另选取了奇异故事问卷来测儿童中期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选择奇异故事任务的主要原因是:一、奇异故事可以要求被试在答题时进行详细回答,以便获得儿童对人物心理进行推断的根据和过程;二、奇异故事测试通常是使用多道题目进行测试,较错误信念题以一题出结果更为准确。
在本研究中使用的奇异故事问卷,心理理论题一共6题,总分为18分。通过本次研究所得结果可知,儿童中期的心理理论得分不高,总均分为5.58,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在心理理论总均分上,不同年级儿童的得分差异显著,表现为年级越高,心理理论的得分越高,这与错误信念任务测得的结果一致。从各小题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在“买猫咪”,“审问”和“帽子”这三题的得分上,年级差异显著。
其中,“买猫咪”和“审问”这两题表现为五年级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儿童。本研究认为,这两题上的得分会有差异主要是因为该题涉及到了人物信念的二层嵌套,类似于二阶错误信念。五年级儿童在二阶错误信念的表现上要好于三年级儿童,在这两题上答题情况也要好于三年级儿童。
以“买猫咪”为例,本题的提问是“怀特夫人为什么要这么说?”,儿童在答题时需要理解怀特夫人会这么说,是想要激起吉尔的同情心,然后买下大猫。这就意味着儿童要知道怀特夫人知道自己的话能让吉尔的想法发生改变,即故事人物知道另一故事人物的想法。儿童只有理解了这一层面,在该问题上才能拿分。
“审问”题与“买猫咪”题相似。儿童在答题时需要理解被俘虏的军人知道自己说的话一定会被敌军认为是谎话,不会相信,敌军会选择去另一边。所以军人利用了敌军的这一心理,说了实话。这同样意味着儿童必须知道故事人物知道另一故事人物的想法。
5. 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知,虽然儿童中期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总体得分较高,但在奇异故事任务上的得分未达到满分的三分之一,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两类任务上都出现了,年级越高,儿童中期心理理论得分越高。其中,在奇异故事任务中,儿童中期的具体答题表现为,低年级儿童大部分关注到了故事的事实原因,小部分会关注到心理原因;而高年级儿童在答题时,既会关注到故事的事实原因,也会关注人物的心理状态,同时答案也更详细。
资助信息
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困难帮助对策及‘大带小’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B11038)。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