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与主要结果
本文使用单位圆 
  和复平面 
  上亚纯函数的Nevanlinna值分布理论的基本结果和标准符号(见文 [1] [2] [3] )。我们回顾或引入以下定义。
定义1 [3] :单位圆 
  内亚纯函数 
  的级定义为
 
对于 
  内解析函数 
  ,其级定义为
 
其中 
  是 
  的最大模。
注1 [4] :如果 
  在 
  内解析,那么 
  。如果 
  ,则 
  。
定义2 [5] :单位圆 
  内亚纯函数 
  的超级定义为
 
定义3 [6] :对于单位圆 
  内解析函数 
  ,定义
 
定义4 [7] :单位圆 
  内亚纯函数 
  在 
  内的a-值点 
  序列的超级收敛指数定义为
 
且 
  , 
  内亚纯函数 
  在 
  内判别的a-值点 
  序列的超级收敛指数定义为
 
注2:若 
  ,则 
  和 
  分别表示 
  在 
  内零点序列和判别零点序列的超级收敛指数。
注3 [6] : 1)设 
  在单位圆 
  内解析,则 
  ,这与复平面 
  上整函数的超级的结果一样。因此不失一般性,下文仅用符号 
  。
2) 当 
  在 
  内亚纯,则 
  和 
  ,其中 
  。
自从J. Heittokangas在 [3] 中研究单位圆 
  内微分方程解的增长性以来,近年来国内外有了不少这方面的研究(如文 [5] - [11] )。曹廷彬与仪洪勋在 [6] 中研究了单位圆内微分方程解的增长性,改进了 [3] [5] 的结果,并进一步研究了单位圆内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不动点性质,得到
定理A [6] :假设 
  和 
  为 
  内解析函数,且满足 
  或 
  ,则方程
  (1.1)
的每个解 
  满足 
  。
文 [7] 研究了相应的单位圆内高阶微分方程解的增长性及不动点问题。
文 [8] 进一步研究了方程
  (1.2)
的解的导数的不动点问题,得到
定理B [8] :设 
  是单位圆内可允许的解析函数, 
  ,则方程(1.2)的所有解 
  及其 
  都有无穷个不动点且不动点收敛指数满足
 
注4:不动点收敛指数 
  即 
  ,不动点二级收敛指数 
  即 
  。
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在定理A的条件下方程(1.1)解的各阶导数的不动点性质,得到以下结果。
定理1:假设 
  和 
  为 
  内解析函数,且满足 
  或 
  ,则方程(1.1)的每个解 
  满足
 
定理2:假设 
  和 
  为 
  内解析函数,且满足 
  或 
  ,如果 
  ,则方程(1.1)的每个解 
  满足
 
推论1:假设 
  和 
  为 
  内解析函数,且满足 
  或 
  ,如果 
  ,则方程(1.1)的每个解 
  满足
 
注5:定理1是定理A与定理B的推广,定理2是文 [7] 结果(见后面的引理6)当 
  时的改进与推广。
2. 引理
引理1 [6] :设 
  和 
  为 
  内解析函数且满足1) 
  ,或2) 
  而 
  ,则方程(1.1)的所有解 
  都满足 
  且 
  。
引理2 [6] :设 
  和 
  为 
  内亚纯函数, 
  ,则
1) 
  ;
2) 
  ;
3) 
  ;
4) 如果 
  ,那么 
  , 
  。
引理3 [6] :设 
  是方程
 
的一个亚纯解,其中 
  是 
  内的亚纯函数。若
 
这里 
  ,则有 
  ,其中 
  和 
  分别表示为 
  和 
  。
引理4 [6] :设 
  和 
  为 
  内解析函数, 
  ,则
1) 
  ;
2) 
  ;
3) 
  ;
4) 如果 
  ,那么 
  。
引理5 [6] :设 
  和 
  为 
  内解析函数且满足(i) 
  ,或(ii) 
  而 
  ,则方程(1.1)的所有解 
  都满足 
  且 
  ,其中 
  。
引理6 [7] :设方程
  (2.1)
的系数 
  在 
  内解析, 
  或 
  。如果 
  ,那么(2.1)式的每个解 
  满足 
  。
引理7 [7] :设(2.1)式的系数 
  在 
  内解析,如果 
  ,那么(2.1)式的所有解 
  都满足 
  。
引理8 [7] :设 
  内解析的函数 
  是(2.1)式的系数,如果 
  ,那么(2.1)式的所有解 
  都满足 
  ,其中 
  。
3. 定理1的证明
下面证 
  的情形。
设 
  为方程(1.1)的解,由引理1知,
  (3.1)
1) 首先考虑 
  的不动点。假设 
  ,由(3.1),有
  (3.2)
微分(1.1),得
  (3.3)
由(1.1),有
  (3.4)
将(3.4)代入(3.3),得
  (3.5)
将 
  代入(3.5),得
  (3.6)
其中,
  (3.7)
  (3.8)
  (3.9)
下证 
  ,若 
  ,由(3.9),有
  (3.10)
令 
  ,由(3.5)、(3.10)知, 
  为(3.5)的解。因此,方程(1.1)有解 
  满足 
  且 
  。这与(3.1)矛盾。故 
  。由注1知, 
  , 
  ,从而由(3.7)~(3.9)与引理2可知 
  , 
  , 
  ,从而由(3.1)、(3.2)得
  (3.11)
由(3.6)与引理3得 
  ,从而
 
2) 再次考虑 
  的不动点。假设 
  ,由(3.1),有
  (3.12)
微分(3.3),得
  (3.13)
下证 
  。假设 
  ,由(3.8),得 
  ,或 
  。因此, 
  ,可得
  (3.14)
其中 
  为任意常数。则 
  , 
  。又因为 
  ,从而由引理4可知
  , 
 
即 
  ,与题设矛盾。故 
  。由(3.5)得
  (3.15)
将(3.4)、(3.15)代入(3.13),得
  (3.16)
其中,
  (3.17)
  (3.18)
  (3.19)
  (3.20)
将 
  代入(3.16),得
  (3.21)
其中
  (3.22)
下证 
  。假设 
  ,由(3.22),得
  (3.23)
令 
  ,由(3.16)、(3.23),可知 
  为(3.16)的一个解。因此,方程(1.1)有解 
  满足 
  且 
  。这与(3.1)矛盾。故 
  。由注1知, 
  , 
  ,故由(3.17)~(3.20)、(3.22)与引理2,易知 
  , 
  , 
  。从而由(3.12)得
  (3.24)
由(3.21)与引理3得 
  ,从而
 
综上所述,在 
  的情形下,有
 
在 
  的情形下,结合引理5,类似可证得结论也成立。
4. 定理2的证明
由引理6并注意到当 
  或 
  时, 
  ,可知在定理2的条件下,方程(1.1)的每个解 
  满足 
  。
由引理7及引理8知, 
  。
1) 若 
  ,则 
  或 
  ,由定理1知,定理2结论成立。
2) 若 
  ,由 
  知, 
  。由 
  或 
  ,
可知 
  ,又 
  ,从而 
  。由引理2知,
 
 
则(3.11)与(3.24)成立。从而类似于定理1的证明,可知定理2结论成立。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71045, 115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