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C类人格障碍倾向与完美主义、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ectionism, Heterogeneity of Self-Esteem and Symptom of Cluster-C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17.712179, PDF, HTML, XML, 下载: 1,453  浏览: 1,9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王 丹, 卢 宁:深圳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与咨询中心,广东 深圳
关键词: C类人格障碍完美主义自尊异质性不稳定自尊条件自尊Cluster-C Personality Disorder Perfectionism Heterogeneity of Self-Esteem Unstable Self-Esteem Contingent Self-Esteem
摘要: 目的:探究大学生C类人格障碍倾向与完美主义、自尊异质性之间的关系。考察完美主义维度与自尊异质性能否成为诊断C类人格障碍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中文Frost完美主义问卷(CFMPS)、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DQC)及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条件自尊量表(CSES)、不稳定自尊量表(ISES)对465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结果:1) 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C类人格障碍、DEP以及AVD倾向组与对照组均在完美主义、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1),OBC倾向组与对照组在完美主义及条件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1),但OBC倾向组和对照组在外显自尊和不稳定自尊上未呈现著差异。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行动疑虑”、“条理性”及“担心错误”维度对OBC有显著预测作用(p < 0.01);完美主义的“担心错误”、“行动疑虑”维度及外显自尊对DEP具有显著预测作用(p < 0.01);完美主义的“行动疑虑”、“担心错误”维度以及外显自尊和条件自尊对AVD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1) C类人格障碍与完美主义、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及不稳定自尊关系密切,且完美主义及自尊异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C类人格障碍及其OBC/DEP/AVD分型。2) 自尊条件化以及完美主义是C类人格障碍大学生共同的危险因素,较高的“个人标准”是OBC的特征,极度“条理性”也是OBC诊断的特异性特征,过度的“担心错误”是DEP的主要特征,过度的“行动疑虑”是AVD的主要特征。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eterogeneity of self-esteem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ith symptom of Cluster-C personality disorders (PDs) and its prediction for picking out Cluster-C PDs. Methods: Using the Frost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Questionnaire (FMPS) in Chinese, PDQC-2, RSES, CSES and ISES to test a sample of 465 students. Results: 1) The results of the difference tes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fectionism and all forms of SE (RSES, CSES, ISES) between Cluster-C PDs, DEP, AVD and each contrast students (p < 0.01). OBC and contrast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erfectionism and CSES (p < 0.01),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SES and ISES; 2) The results of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erfectionist PS, DA, OR, CM dimension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o predict OBC (p < 0.01); Perfectionist CM, DA dimension and RS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o predict DEP (p < 0.01); Perfectionist DA, CM dimension, RSES and CS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o predict AVD (p < 0.01). Conclusion: 1) Cluster-C PD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perfectionism and all forms of SE (RSES, CSES, ISES), and perfectionism can predict Cluster-C PDs (OBC, DEP, AVD) to some extent; 2) Contingent self-esteem and perfectionism are the risk factors to all Cluster-C PDs; excessive “Personal Standard” is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 of OBC; extreme “Organization” is a specific characteristic of OBC; excessive “Concern over Mistakes” are the primary characteristics of DEP; excessive “Doubts about Actions” are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AVD.
文章引用:王丹, 卢宁 (2017). 大学生C类人格障碍倾向与完美主义、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心理学进展, 7(12), 1453-1461. https://doi.org/10.12677/AP.2017.712179

1. 引言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又称病态人格,是指成年人的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导致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或者患者自己感到精神痛苦,这种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2001)。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基于各型人格障碍症状描述上的相似性,将10种特定类型分别归属于三大类群(类群A、类群B、类群C)。类群C包括强迫型(OBC)、依赖型(DEP)、焦虑/回避型(AVD)人格障碍,临床表现通常为焦虑、恐惧以及习惯性退缩,以行为狭窄为特点。而C类人格障碍在大学生人群中的检出率也最高(金莹,卢宁,2013),因而对大学生C类人格障碍群体的研究和干预极为重要。

完美主义是一种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Frost et al., 1990)。完美主义(perfectionism)作为《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被认为是参与个体心理障碍的形成与发展,并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息息相关的重要人格特质。

自尊作为个体人格结构中自我概念的核心,是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需要关系的重要反映,是个体评价自己的程度及对自己的价值感、重要感的体验。自尊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它不仅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而且还制约着个性发展的方向。不同于传统观点看待自尊仅停留于简单的高低水平之分,Kernis认为自尊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异质性的,自尊存在多种类型,通常包括从最佳自尊视角提出的防御自尊、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外显内隐不一致自尊四种类型(Kernis, 2003)。本研究将其中的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纳入研究。

一系列研究表明,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焦虑、抑郁、羞怯、惧怕否定、低自尊等心理困扰都有关系(訾非,2004;张斌等,2015)。相关研究显示,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较低且脆弱,高条件自尊是C类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共同危险因素(金莹,卢宁,2013a;金莹,卢宁,2013b)。本研究旨在探索完美主义、自尊异质性以及C类人格障碍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求更为深入地理解人格障碍的心理病理机制。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广东省某大学的在校学生进行施测,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并剔除不完整及信效度较低的问卷,共得到有效数据465份,平均年龄19.93 ± 1.32岁。男生218人(占46.9%),女生247人(占53.1%)。C类人格障碍倾向者有216人,C类人格障碍倾向筛出率为46.5%;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者共有132人,OBC的筛出率为28.4%;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者共有78人,DEP筛出率为16.8%;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者共有126人,AVD筛出率为27.1%。各型人格障碍筛出者纳入对应的倾向组,其余纳入非倾向组(即对照组)。

2.2. 研究方法

在取得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调查问卷包括:

2.2.1. 人格障碍筛查问卷(Personality Disorder Questionnaire for CCMD-2-R, PDQC) (卢宁,刘协和,李智明等,2001)

卢宁和刘协和依据CCMD-2-R编制的人格障碍筛查量表。涵盖8个型别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OBC)、依赖型人格障碍(DEP)、焦虑型人格障碍(ANX)、表演型人格障碍(HST)、冲动型人格障碍(IMP)、偏执型人格障碍(PND)、分裂样人格障碍(SZD)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TS)。共含103个条目,采用4级计分。该筛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灵敏度较高。

2.2.2. 条件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Contingent Scale, CSES) (Paradise & Kernis, 1999; Kernis, 2003)

由Paradise和Kernis (1999)编制,用于测量事件结果、竞争标准、他人评价对自尊的影响。共15个条目,5级计分,分数越高代表自尊条件性越高。原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α = 0.85)。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81。

2.2.3. 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1999)

测量总体自尊水平即外显自尊。信效度良好,其在对外显自尊进行测量的所有量表中运用最为广泛。原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87。本研究中,该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99。

2.2.4. 不稳定自尊量表(Instability of Self-esteem Scale, ISES) (Chabrol, Rousseau, & Callahan, 2006)

由Chabrol等(2006)人编制,用于测量不稳定自尊。包括4个以相同格式表述的条目,4级计分。原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α = 0.89);重测信度良好(r = 0.89)。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64。

2.2.5. 中文Frost完美主义问卷(CFMPS) (訾非,周旭,2006)

Frost等人编制的FMPS由35个条目组成。訾非等人2006年基于香港大学Cheng等人翻译版本,根据大陆的中文语言习惯对其进行了细微的修改。最终确定该问卷共27个条目,采用5级计分,包括“担心错误”(CM)、“条理性”(OR)、“父母期望”(PE)、“个人标准”(PS)和“行动的疑虑”(DA)5个维度,形成5个分量表。各分量表(CM、OR、PE、PS和DA)的重测信度为0.82,0.63,0.75,0.78,0.79,效度良好。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81。

2.3. 统计方法

收集数据结果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差异性检验结果

表1显示,完美主义变量及其各个维度(条理性、担心错误、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和行动疑虑)以及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变量在C类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1),其中两组之间完美主义量表总分及其“担心错误”、“个人标准”维度得分的差异呈现高效应(d ≥ 0.8),在完美主义的“行动疑虑”维度得分及条件自尊得分的差异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

Table 1. The difference test in perfectionism and self-esteem of Cluster-C personality disorder tendenc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表1. 完美主义及各类自尊在C类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

备注:① **表示p < 0.01,*表示p < 0.05。② 检验效果大小用Cohen’s d值表示。J. Cohen (1992)认为,d = 0.2视为低效果,d = 0.5视为中等程度的效果大小,d = 0.8视为是高效果,d值越大,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效果就会越明显。

表1显示,完美主义变量及其各个维度(条理性、担心错误、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和行动疑虑)以及条件自尊变量在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1),其中两组之间完美主义量表总分及其“担心错误”、“个人标准”维度得分差异呈现高效应(d ≥ 0.8),在“条理性”维度得分的差异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外显自尊和不稳定自尊在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组和无倾向组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1显示,除了完美主义的“条理性”维度,完美主义变量及其它维度(担心错误、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和行动疑虑)以及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变量均在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其中两组之间完美主义的“担心错误”维度得分的差异呈现高效应(d ≥ 0.8),在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以及“行动疑虑”维度和外显自尊得分的差异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

表1显示,除了完美主义的“条理性”维度,完美主义及其它维度(担心错误、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和行动疑虑)以及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变量在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之间均呈现显著差异(p < 0.01),其中两组之间完美主义量表总分和“担心错误”维度得分的差异呈现高效应(d ≥ 0.8),在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行动疑虑”维度以及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的得分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

3.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3.2.1. 完美主义、条件自尊对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多元逐步归分析

将完美主义各维度(担心错误、条理性、个人标准、行动疑虑、父母期望)以及条件自尊作为自变量,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完美主义“个人标准”、“行动疑虑”、“条理性”及“担心错误”先后进入方程,且均对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p < 0.01),总的决定系数为0.316,表示它们一共可以预测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31.6%的变异(见表2)。

3.2.2. 完美主义、外显自尊、条件自尊以及不稳定自尊对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将完美主义各维度(担心错误、条理性、个人标准、行动疑虑、父母期望)以及外显自尊、条件自尊、不稳定自尊作为自变量,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完美主义“担心错误”、“行动疑虑”维度及外显自尊先后进入方程,且均对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具有显著预测作用(p < 0.01),总的决定系数为0.177,表示它们一共可以预测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17.7%的变异(见表3)。

3.2.3. 完美主义、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及不稳定自尊对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将完美主义各维度(担心错误、条理性、个人标准、行动疑虑、父母期望)以及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作为自变量,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完美主义“行动疑虑”、“担心错误”维度及外显自尊和条件自尊先后进入方程,且均对回避型人格障碍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总的决定系数为0.329,表示它们一共可以预测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32.9%的变异(见表4)。

4. 讨论

4.1. C类人格障碍倾向与完美主义、自尊异质性的关系

C类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在完美主义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两组之间完美主义量表总分的差异呈现高效应(d ≥ 0.8),说明C类人格障碍普遍具有完美主义的特征,这与刘璨等人的研究结果有一致性(刘璨,訾非,2008)。同时,C类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在完美主义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且两组之间完美主义量表总分及其“担心错误”、“个人标准”维度得分的差异呈现高效

Table 2. The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erfectionism and conditional self-esteem on obsessive 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tendency

表2. 完美主义、条件自尊对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Table 3. The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erfectionism, explicit self-esteem, conditional self-esteem and unstable self-esteem on 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tendency

表3. 完美主义、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及不稳定自尊对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Table 4. The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erfectionism, explicit self-esteem, conditional self-esteem and unstable self-esteem on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tendency

表4. 完美主义、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及不稳定自尊对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应(d ≥ 0.8),在“行动疑虑”维度得分的差异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表明对犯错误的过度担忧、较高的个人标准以及对行动的过分疑虑是C类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共同特征,其中以对犯错误的过度担忧最为突出。前人研究中将“个人标准”和“条理性”归为适应性完美主义的维度,将“担心错误”、“行动疑虑”、“父母期望”划为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维度(张斌,谢静涛,蔡太生,2013),而本研究中呈现了C类人格障碍倾向组“个人标准”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得分,体现设定过高的个人标准的非适应性。当个体难以达成过高的个人目标时则易于导致不良的自我认知和负性情绪,产生非适应性的结果。由此可见,在既定的适应性完美主义维度上也可能因为表现过度而产生非适应性的病理结果。

C类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在外显自尊、条件自尊以及不稳定自尊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1),且两组之间条件自尊量表的差异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这也说明C类人格障碍者的自尊往往是低外显且条件化和不稳定的,自尊条件化是C类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突出特征,这与金莹,卢宁的研究结论一致(金莹,卢宁,2013b)。

4.2. 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与完美主义、自尊异质性的关系

在C类人格障碍各类分型中,只有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在完美主义的所有维度(担心错误、条理性、个人标准、行动疑虑、父母期望)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1),表明强迫型人格障碍者具有多维度的、系统的完美主义特质,完美主义确实可作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之一。Dimaggio等人2015年的对人格障碍样本和普通样本的比较研究发现,临床组只在“担心错误”、“个人标准”、“行动疑虑”、“个人标准”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在“条理性”的维度上两组不存在显著差异(Dimaggio et al., 2015)。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完美主义中的“条理性”维度在与DEP和AVD倾向组和对照组分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只在OBC倾向组和对照组分组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1),这说明过度的“条理性”,沉湎于追求细节、规则和次序等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诊断的特异性表现,而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和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则不存在显著的“条理性”特征。可见,虽然在前人的研究中“条理性”被划分为适应性完美主义维度(张斌,谢静涛,蔡太生,2013),但过度的“条理性”仍会导致病态的强迫。

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之间完美主义量表总分及其“担心错误”、“个人标准”维度得分的差异呈现高效应(d ≥ 0.8),“条理性”维度得分的差异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个人标准”对OBC的解释率为23.0%,合并“担心错误”、“条理性”、“行动疑虑”共同对OBC的解释率为31.6%,表明对自我的较高的要求和标准、对犯错的过分担忧、做事过分讲究条理且行动过分迟疑是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突出特征,其中以对极高的自我要求和标准最为核心。

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只在条件自尊上存在显著差异(p < 0.01),且差异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在外显自尊及不稳定自尊上均未呈现显著差异。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往往过于条件化,但并没有显著的自尊不稳定及外显自尊过低的特点。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行动动力可能主要来源于自身对自己的高要求和高标准,这些“个人标准”可能又源于对父母或外界的期望和要求等的内化,而强迫型人格障碍者的高个人标准,是以条件化自尊为基础的。

基于此,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中,对于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可以从引导其调试适当的个人标准以及促使其去条件化着手。

4.3. 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与完美主义、自尊异质性的关系

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之间完美主义的“担心错误”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 0.01)且差异呈现高效应(d ≥ 0.8),完美主义量表总分以及“行动疑虑”维度得分和外显自尊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p < 0.01)且其差异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但在“条理性”维度上未呈现显著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担心错误”单个维度可以预测DEP倾向12.6%的变异,与“行为疑虑”维度和外显自尊可共同预测DEP倾向17.7%的变异,此表明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对自身犯错的过度担忧是其最为突出的完美主义特点,此对依赖型人格障碍者凡事依靠他人为自己抉择,甚至不合理地屈从他人主张的人格特质有了更深层次的剖析。依赖型人格障碍者同时伴随行动迟疑的行为表现,这可能是因为其过分需要被照顾,且害怕自己一旦出错就会失去他人的支持或陪伴,从而表现为他人过度的顺从以及行动疑虑,而强迫型人格障碍者则可能因为害怕达不到自己的高标准而过度担忧和疑虑。

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在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及不稳定自尊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1),但两组之间只外显自尊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在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上未达到中等程度效应(d < 0.05),这表明依赖型人格障碍者往往自我价值感偏低,情感体验负面,而自尊条件化和不稳定特征不明显,此体现了与强迫型人格障碍者明显的自尊条件化特征的区别所在。

基于此,在针对依赖型人格障碍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中,不仅应观察到其对他人过度依赖及行为退缩的特点,还应关注其寻求他人认同的渴求、担心犯错等内在心理因素,与此同时,有必要从增强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建构及提高积极情绪体验的角度给予引导。

4.4. 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与完美主义、自尊异质性的关系

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之间完美主义量表总分和“担心错误”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 0.01),且其差异呈现高效应(d ≥ 0.8),并且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行动疑虑”维度得分也存在显著差异(p < 0.01)且差异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仅在“条理性”维度上未呈现显著差异。另外,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行动疑虑”维度可以预测AVD倾向20.9%的变异,与“担心错误”、外显自尊及条件自尊可以共同预测AVD倾向32.9%的变异,表明行为过度迟疑、退缩是回避型人格障碍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此与回避型人格障碍者既渴求他人或群体赞许和接纳,又极度担忧自己不会被接纳,极度害怕他人的否定评价或拒绝的人格特质具有一致性。由于回避型人格障碍者往往认定自身的人际吸引力比周围人都差,不受欢迎和接纳,由此往往给自己定下更高而难以达成的标准,从而无休止地产生过度担忧、行动迟疑、退缩回避。

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组与对照组在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及不稳定自尊上均呈现显著差异(p < 0.01),且两组之间外显自尊、条件自尊和不稳定自尊得分均呈现中等程度效应(0.5 ≤ d ≤ 0.8)。此表明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往往偏向负面,且自尊过度条件化并起伏不定,也许此即为回避型人格障碍者持续存在无能感和过分自我否定的内在因素。相关理论和最近的一项元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抑郁和自尊之见存在着强健的关联(Sowislo & Orth, 2013),而本研究中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群体和回避型人格障碍群体在外显自尊上显著低于控制组群体,而在强迫型人格障碍特质上则不存在这种差异,这可能提示相比于强迫型的特征,具有依赖型和回避型人格特征的群体也许更容易引起抑郁。

相比于强迫型及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完美主义特征分别是极高的“个人标准”和过度“担心错误”,而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完美主义特征则是过度的“行为迟疑”。相对于强迫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显著的自尊条件化特征及依赖型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显著的低外显自尊的特征,回避型人格障碍大学生同时具有显著的低外显自尊、自尊过度条件化且具有不稳定特征,在心理干预中,需关注其自尊异质性结构更为复杂,对自我价值和能力的建构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5. 小结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大学生C类人格障碍倾向与完美主义及自尊异质性的关系。有如自尊存在异质性,完美主义特征也并非单一。本研究从完美主义不同维度以及自尊异质性的角度深入比较了强迫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各型的特点及相互联系。本研究结果提示,对C类人格障碍大学生实施临床干预时,可根据C类不同型别人格障碍者完美主义维度特点和自尊结构组合,深化对人格障碍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干预方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编号13BSH060)。

参考文献

[1] 訾非(2004). 完美主义心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心理科学, 27(4), 943-945.
[2] 訾非, 周旭(2006). 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4(6), 560-563.
[3] 金莹, 卢宁(2013a). C类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异质性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2), 220-223.
[4] 金莹, 卢宁(2013b). 人格障碍倾向大学生的自尊异质性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2), 422-425.
[5] 刘璨, 訾非(2008). 大学生完美主义、对权威的畏惧感与人格障碍倾向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12), 1327-1329.
[6] 卢宁, 刘协和, 李智明, 等(2001). Ccmd-2-r诊断标准的人格障碍检测工具的编制及其信度效度检验——人格障碍检测工具系列研究Ⅲ.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5(2), 133-136.
[7]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3(1), 31-35.
[8] 张斌, 蒋怀滨, 邱致燕, 等(2015). 完美主义与心理障碍的关系研究. 医学与哲学, (1), 37-38.
[9] 张斌, 谢静涛, 蔡太生(2013). 完美主义人格的结构及特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7(3), 215-219.
[10]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2001).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 中华精神科杂志, 34(3), 184-188.
[11] Chabrol, H., Rousseau, A., & Callahan, S. (2006).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Scale Assessing Instability of Self-Esteem.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ural Science, 38, 136-141.
https://doi.org/10.1037/cjbs2006003
[12] Dimaggio, G., Lysaker, P. H., Calarco, T., Pedone, R., Marsigli, N., & Riccardi, I. et al. (2015). Perfectionism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as Predictors of Symptoms and Interpersonal Problem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69, 317.
[13] Frost, R. O., Marten, P., Lahart, C. et al. (1990). 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Cognitive Therapy and Research, 14, 449-468.
[14] Kernis, M. H. (2003). Towar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Optimal Self-Esteem. Psychological Inquiry, 14, 1-26.
https://doi.org/10.1207/S15327965PLI1401_01
[15] Paradise, A. W., & Kernis, M. H. (1999). Development of the Contingent Self-Esteem Scale. Unpublished Data, University of Georgia.
[16] Sowislo, J. F., & Orth, U. (2013). Does Low Self-Esteem Predict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9, 213-240.
https://doi.org/10.1037/a002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