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历史和地理一样,在中学学习的时候好像都是死记硬背的学科,给我们理工科学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殊不知,地理学有许多分支学科如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等,有着丰富的内涵,《千桥飞梦》 [1] 第一卷第四章第八节《地缘政治论》书评,伟大的地理学家哈儿福德·麦金德系统地开创了地缘政治论的先河:“谁统治了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区;谁统治心脏地区,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这一地缘政治学观点给人们许多启迪,可见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有着丰富的内容。历史学也一样,虽然没有地理学那样建立了许多分支学科,但仍然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以时间为主轴的纵向次序的叙述构成了历史学本身,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事件等的横向比较研究形成比较历史学。
所谓比较历史学或者可以称为分析历史学,就是用比较学思想 [2] [3] [4] 对历史事件进行不同侧面、不同时空和不同情景的宏观和微观分析,得到与传统历史学可能不一样的结论。用比较历史学或分析历史学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历史,可以大大拓展人们的时空视野,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例如,许多历史事件当时不受重视,事后意义重大,往往影响历史的进程。
2. 比较自然科学史
著名生物有机化学家、美国马里兰大学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教授、美籍华人王来曦博士与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学位,并于1987年在上海生命科学青年学术报告会上分别作了“氟的生物有机化学” [5] [6] 及“比较学与比较化学” [7] 的学术报告,后来分别发表在相关杂志上。王博士的“氟的生物有机化学”这一报告是一篇非常好的学术报告,能给人许多启迪。特别是氟的伪拟效应和群居效应令笔者印象十分深刻,30多年来不曾忘记。当时这篇精彩报告并没引起大家高度重视,但现在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我们实验室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考运用这一报告的重要思想和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在活性中心部位用氟代替氢,获得了一系列生物活性更高的特殊性能化合物,推动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
笔者曾1979年大学二年级时,就巧妙构建一个级数,推论宇宙中最多只有138个元素,当时甚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本人和其他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笔者18岁就解答了一道世界难题!当时只是对元素周期表中隐藏规律的兴趣使然。
又例如,20世纪末期,笔者夏天常吃剩菜,常导致患急性肠胃炎,吃几次黄连素就痊愈了,特别有效。因此,笔者对黄连素情有独钟,一直想展开黄连素的相关研究工作,由于国防科研任务十分繁忙,所以一直搁浅到2004年。次年,笔者成为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市特聘教授,立即立项展开了反恐药物和三降药物两个重要课题研究。在三降天然药物化学方面,安排了博士后、博士生和几位硕士生及进修生,重点对黄连素等有关生物碱降糖降脂作用进行的研究,首次发现了黄连素具有减轻胰岛素抵抗作用,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降糖、降脂候选先导化合物,并就有关组方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黄连素及其衍生物在降糖和抗埃博拉病毒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将上述发明专利原件给了别人。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课题的重大意义愈来愈凸显出来,我们将来可能申报新药证书。2017年,笔者又去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具有同等法律效率的《专利登记薄副本》(专利号:ZL200710179390.3,证书号:848554),对这一原始创新成果继续进行有效保护。
在自然科学史方面,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屠呦呦教授,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药学家,其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提取的抗疟药青蒿素。青蒿素的结构测定有这么一段令人难忘故事。据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周维善先生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到:1973年初,北京中药研究所拿到青蒿素的结晶,寻找能够解开其结构的有机化学家,但最初找到的人并不是周维善。周维善先生回忆说,他们刚开始找到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梁晓天研究员,“但当测定青蒿素结构的任务找到梁先生时,他因手上有工作,抽不出时间。”周维善先生说,“后又找到我们有机所的刘铸晋教授,他也安排不出时间。由于该单位有人知道我在捷克科学院有机和生化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时曾从事过结构测定,故而就找到了我。”
大约在1973年3月,当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同志找到周维善先生时,他刚从“五七”干校回来,正在做军工研究。对是否接手青蒿素的工作,很犹豫。“一是因为当时‘文革’还在进行,做基础研究要受到批判;二是这个结构不容易做,怕做不出来。但他们说,这是抗美援越的工作,很重要。再加之我对结构研究甚感兴趣,所以就答应下来了。”
这几位专家,笔者都认识,他们都是我国杰出的有机或药物化学家,他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青蒿素是如此之重要。谁也没有意识到,能够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倘若他们知道青蒿素的重要性,一定不会犹豫、一定会放下手头的工作来干这件事!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贬低这几位专家,相反,笔者与大家一样都十分崇敬这几位科学家。
令人惊讶的是,屠呦呦教授当年受到东晋时期葛洪的经典医籍《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是绞汁使用,而不是通常的蒸煮使用的启发,猜测蒸煮温度较高,使有效成分分解,故用乙醚而不是乙醇来提取得到了抗疟效果好的青蒿素。
3. 葛洪与两个重大事件
葛洪的医书启发了屠呦呦教授,做出了获诺贝尔奖的成就,这是第一个重大事件。
当年,每每遇到研究困境时,屠呦呦就一遍又一遍温习中医古籍,正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给了屠呦呦灵感和启发,使屠呦呦联想到溶剂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最终突破了科研瓶颈,并于2015年登上了诺贝尔领奖台。
葛洪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一生著作宏富,自谓有《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碑颂诗赋》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又抄五经七史百家之言、兵事方技短杂奇要三百一十卷。另有《金匮药方》百卷,《肘后备急方》四卷。
无独有偶,另一个重大事件是,元朝伟大画家王蒙所作的一幅画《稚川移居图》(如图1),现今价值4亿人民币,创了古画的历史新高。该画描绘了东晋人葛洪携带家眷移居罗浮山、修道炼丹的故事。罗浮山位于今天广东省博罗县境内,画中骑在牛背上的葛洪是东晋道教学者、著名医药学家和炼丹家。只见他身穿道袍,神情专注于手中的书卷,边走边看,全然不顾随他同行的家人。
葛洪全家人的这次移居,可谓是史上最贵的移居了!他为何搬家?搬家的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为何竟能流芳千古?关于这点,其背后有个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据说,画中人葛洪祖上都是显赫的高官。葛洪因战场立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此后屡次升迁。面对官场的得意,葛洪心里却非常冷静,在政治昏暗、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一切荣华富贵都是虚无的,所以他看破红尘,一心修道。当朝廷再次提拔他时,他婉拒了,并请求去广西做名县令,想就近在那里采丹砂炼丹度过余生。得到皇帝的允许后,葛洪就带着全家人搬家。当他走到广东的时候,被当地的官员挽留,隐居在罗浮山里修道炼丹。最后,葛洪就老死山中,后人传说他羽化成仙了。
碰巧的是,王蒙的人生经历,与葛洪非常相似,做过官,后因社会动乱、朝政衰弱,产生了归隐的念头,于是把葛洪作为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偶像,想做个那样的世外高人,画了这幅隐逸山水画。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文化名人,往往都是县长这个级别。例如,500多年前意大利佛诺伦萨人马基雅维利连县长都没当好,回家去写出了影响几个世纪历史进程的伟大著作《君主论》,拿破仑把它放在床头随时翻阅。上述的东晋时期伟大的葛洪,请求皇上批准他做个县令,最终也没做,去隐居炼丹了。
区区县令的葛洪,怎么也没想到一千多年后,他的著作和他的迁居成就了后人两件伟大事件:一是他的著作《肘后备急方》成为了1600多年后当代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灵感来源,二是他举家迁居事件成了700年前伟大画家王蒙创作、现今价值4亿人民币经典画作(见图1,中国最贵的古典画作)中的生活原型。从成就后人这个角度看,东晋时期的县令葛洪是一位伟大的中华先驱,在历史上,有千年影响的人物是比较罕见的。
4. 比较社会科学史
这是自然科学史方面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再看看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例子,最著名的中共党史要算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上海继而在浙江绍兴南湖的旧船上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中国最伟大、最知名的两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在广州的陈独秀教授和在北京的李大钊教授居然都没有赶到上海参加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会议。
包惠僧回忆参加中共一大时的情况说:“有一天,陈独秀召集我们在谭植棠家开会,说接到上海李汉俊的来信,信上说第三国际和赤色职工国际派了两个代表到上海,要召开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会,要陈独秀回上海……陈独秀说第一他不能去,至少现在不能去,因为他兼大学预科校长,正在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他一走款子就不好办了。第二可以派陈公博和包惠僧两个人去出席会议……陈独秀年长,我们又都是他的学生,他说了以后大家就没有什么好讲的了,同意了他的意见。”
1921 年 6 月 3 日
,李大钊同北京国立八所高校师生代表为教育经费到教育部请愿,遭军警毒打受伤,致使他未能出席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当时民国时期,思想十分活跃,各种聚会结社十分普遍,可能谁都没有料到十几个人参加的第一次党代会是如此之重要,经过28年的艰苦卓绝、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奋斗,中国共产党1949年终于掌握了全国政权,并带领中国人民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一个强大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所以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学者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先辈们,只为了一些经济问题或是一些意义不十分重大的问题,而没有参加后来才显现的、在历史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

Figure 1. The “Illustration of Iwataki Migration” by Wang Meng, a painter of the Yuan Dynasty
图1. 元朝画家王蒙所作《稚川移居图》
代表大会,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5. 历史的多样性与重演律
“正像达尔文发现生物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句 [8] 。笔者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读到了恩格斯讲话的英文版,很受震动。所以每每在历史学和生物学的比较研究中(笔者最为提倡这种大幅度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首先想到的就是伟大的恩格斯颂扬伟大的马克思的这句名言。
历史学与生物学的比较研究,能发现许多规律。例如,历史学有时像生物学那样,也具有多样性和重演律。
历史上和现实中什么样的人都有,怪人、怪才、怪事层出不穷。第三次高考才考上大专的马云,居然成了中国的大富翁,他的“应试智商”不能说很高,但马云的情商、“钱商”以及刘强东第二任夫人奶茶妹的“嫁商”等应该位居国人前列。
顺便指出的是:中共党史中一大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鲜明特征。当年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5人先后脱党,2人被开除出党,4人牺牲离党,仅剩毛泽东、董必武2人坚持到建国。这说明任何伟大的事业,置疑者有之、退出者有之、背叛者有之、牺牲者有之,总需有人坚持到最后,用结果证明其事业之伟大、正确。一党之业如此,一企之业亦如此!业需坚持信念、忍受背叛、善待离开、感恩相伴,以发展与成就回馈自己内心那份执著与坚持相伴风雨的“事业伴侣”!——致创业者、立业者、成业者!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事实上,是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时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生活。
就像海克尔生物重演律:胎儿在母腹中的生长过程重演了人的历史漫长的进化过程,类似的,历史学也有类似的重演律,通俗的说可以表述为:如果你看不清当下,你可以追朔一下历史,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许多现实可以找到相似的历史;如果你看不清历史,你就分析一下当下的现实,因为现实是历史的重演(可能有些是花样翻新的重演),现实是历史的影子。
这就是历史重演律,可以简述为:如果你看不清历史,那就请你看看当代;如果你看不清当代,那就请你看看历史!因为历史是当代的一面镜子,而当代往往是历史的“重演”。但这种重演是螺旋式的重演,有点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今年和去年的同一时间,地球在宇宙空间的位置不能完全重合。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指出的那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但值得重点指出的是,不像其它科学可以用重复实验验证,唯有历史是一个时间的不可逆矢量,不可能被重复实验的,例如,再重复一个唐朝或清朝,是完全不可能的!历史也不像电视电影,可以重播或快进或慢放。历史只可“现场直播”,而且只播一次,若想重播,完全不可能!
6. 小结与展望
当时不受重视而事后意义重大并改变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屡屡可见,相反地,当时非常受重视的历史事件,有时有如过眼云烟,不久就飘散了,在历史上不会留下什么印记。
用比较历史学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历史,探讨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特点,可以拓展人们的历史和时空视野,丰富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宝库。
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人认为人民创造历史,有人认为英雄创造历史,有人认为两者共同创造历史,这些观点被分为不同的史观。编撰历史往往又是另外一回事,历史往往由胜利者编撰。俗语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主流思想仍为:胜者为王败者寇,败者的历史地位往往被弱化了,多数人还是因各种缘由夸张胜者。因此叙述、分析、比较历史,要充分考虑这一客观情况,以便人们把握真实的历史脉搏,认识并推动历史前行!
笔者想借用英国伟大的前首相温斯顿•邱吉尔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的叙述:创造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书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