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了解其求助态度非常重要。目前,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二是研究各类群体心理健康的标准、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效果等方面(俞国梁,董妍,2012)。影响大学生求助态度的因素很多,研究发现:求助态度与心理疾病污名呈显著负相关(汤芙蓉,闻永,2015);自尊水平越高,个体的求助态度水平就越高(李盈,2015);有心理求助经历的比没有心理求助经历的大学生更愿意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求助经验对心理求助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刘寒梅,朱从书,胡修银,2013);心理压力大的学生心理求助意愿较强(盛红勇,2015);外控的个体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更容易产生求助行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越容易寻求心理工作者的帮助(余晓敏,2004)。相比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文科生在寻求心理帮助方面更加积极;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愿意寻求心理帮助(杨颖,叶一舵,2008)。
本研究将立足于大学生自测健康将会影响大学生的专业求助,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自尊以及求助态度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求助态度以及自尊情况,研究心理健康、自尊对求助态度的影响。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从某医学院抽取学生430人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28份,有效回收率为99.5%。其中男生131名,女生297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93人,临床医学专业164人;麻醉学专业171人;235人来自农村,193人来自城市;独生子女195人,非独生子女233人。
2.2. 研究工具
2.2.1. 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 (汪向东,王希林,1999)
由许军等人编制。采用Delphi法和现场调查法,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筛选自测健康评价指标。由自测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评定子量表组成,用于14岁以上各类人群的健康测量。SRHMS由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其中1至18条目组成自测生理健康评定子量表,19至34条目组成自测心理健康评定子量表,35至47条目组成自测社会健康评定子量表。SRHMS的得分高低能够直接反映健康状况的好坏,得分高说明健康状况好。
2.2.2. 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量表(Mackenzie, Knox, Gekoski, & Macaulay, 2004)
2004年,由Mackenzie和Corey修订,由三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心理开放程度、心理求助倾向以及不在意社会污名,有15个反向计分的项目。该量表为五点量表,完全不同意为1,完全同意5。总分越高,表示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越积极。量表的再测信度为0.62 (p < 0.01),效标效度为0.46 (p < 0.01)。
2.2.3. 自尊量表(SES) (汪向东,王希林,1999)
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主要用于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包括10个条目。该量表为四级评分,总分范围为10~40分,得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2.3. 实施步骤
将量表装订成册,统一指导语,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团体施测,当场回收问卷,检查问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2.4. 数据处理分析
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录入,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法、多元回归等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自测健康、自尊及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的描述性统计
如表1所示,被试群体自测健康水平中等偏上,在自测健康评定量表三个子量表中,自测生理健康水平最好,自测社会健康水平较低,自测心理水平处于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被试群体的自尊平均分是26.48,自尊水平中等;从求助态度均值来看,被试求助态度总体平均水平处于一个比较好的水平。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elf-test health, self-esteem and mental health of help-seeking attitude
表1. 自测健康、自尊及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的描述性统计
3.2. 性别在自测健康、自尊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上的分析
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自测健康及其因子进行分析。性别这一人口学变量在自测生理健康(t = −2.247, p < 0.05)、躯体症状与器官功能因子(t = −2.658, p < 0.01)、日常生活功能因子(t = −2.557, p < 0.05)、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因子(t = −1.984, p < 0.05)以及自测健康(t = −2.237, p < 0.05)上存在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自尊(t = 0.834, p > 0.05)、心理健康求助态度不存在差异(见表2)。
3.3. 是否独生在自测健康、自尊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上的分析
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自测健康水平、自尊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进行差异比较。是否独生在不在意社会污名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 = 2.156, p < 0.05) (见表3)。
3.4. 专业在自尊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上的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三个专业之间在自尊水平上存在差异(F = 3.42, p < 0.05);不同专业之间在心理开放程度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 = 0.025, p < 0.05)。

Table 2. Comparison of self-test healthy, self-esteem, help-seeking attitud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测健康、自尊、求助态度上的差异比较

Table 3. Comparison of self-test healthy, self-esteem, help-seeking attitude between the one-child or no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表3. 是否独生在自测健康、自尊、心理健康求助态度上的差异比较

Table 4. Comparison of self-esteem, help-seeking attitude among different major of university students
表4. 不同专业在自尊、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上的差异比较
两两比较,劳保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在自尊上存在差异(p < 0.05);麻醉学专业和劳保专业在自尊上存在差异(p < 0.05);麻醉学专业和劳保专业在心理开放程度因子上存在差异(p < 0.05)。
3.5. 自尊与自测健康同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的相关分析
3.5.1. 自尊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及其因子的相关
自尊与心理开放程度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 = −0.148, p < 0.01),与心理求助倾向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 = 0.210, p < 0.01) (见表5)。
3.5.2. 自测生理健康及其因子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及其因子的相关
自测生理健康与心理开放程度显著负相关(R = −0.180, p < 0.01)与心理求助倾向显著正相关(R = 0.246, p < 0.01) (见表6)。
3.5.3. 自测心理健康及其因子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及其因子之间的相关
自测心理健康与心理开放程度因子、不在意社会污名因子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总分呈显著相关;正向情绪因子与心理求助倾向因子和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总分呈正相关;心理症状与负性情绪因子同心理开放程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同心理求助倾向因子呈显著负相关;认知功能因子与心理求助倾向因子和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见表7)。
3.5.4. 自测社会健康及其因子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及其因子的相关
由表8可以看出,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同心理求助倾向、不在意社会污名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总分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心理求助倾向、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自测社会健康同心理求助倾向、不在意社会污名以及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Table 5. Correlation of self-esteem, help-seeking attitu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表5. 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的相关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Table 6. Correlation of self-test for physical health, help-seeking attitu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表6. 大学生自测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的相关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Table 7. Correlation of self-test for psychological health, help-seeking attitu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表7. 自测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之间的相关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Table 8. Correlation of self-test for social health, help-seeking attitu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表8. 自测社会健康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的相关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5.5. 健康总体自测及自测健康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及其因子的相关
由表9可以看出,健康总体自测与心理求助倾向因子、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自测健康总分与心理求助倾向因子、不在意社会污名因子和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总分呈显著正相关。
3.6. 自测健康、自尊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的回归分析
以自测健康、自尊为自变量,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10可以看出,自尊、自测生理健康以及日常生活功能因子对心理开放程度因子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自测心理健康以及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因子对心理开放程度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尊、自测健康、自测社会健康、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因子以及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4. 讨论
4.1. 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讨论
研究发现,求助态度在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与杨颖、苏日娜的研究结果不同(杨颖,叶一舵,2008;苏日娜,2004),可能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改变。不在意社会污名因子在是否独生上存在差异。虽然

Table 9. Correlation of self-test for health, help-seeking attitu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表9. 自测健康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的相关
**.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Table 10.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elf-test for health, help-seeking attitud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表10. 自测健康、自尊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的回归分析
接受的高等教育是相同的,但所处的家庭氛围不一样,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从小就和竞争者即自己的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为争取家人更多的关注,可能会更在意社会污名,而独生子女在整个家庭当中,没有竞争者,不会有非独生子女的担忧,所以对于社会污名,他们可能不在意。不同专业在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上不存在差异,与刘寒梅的研究一致(刘寒梅,朱从书,胡修银,2013)。但在心理开放程度因子上存在差异,两两比较后发现,麻醉学专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在心理开放程度因子上存在差异,可能是与专业的学科性质有关,文科大学生比起理科可能会更感性,更喜欢表露自己的想法。
4.2. 自测健康影响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
自测健康水平高的个体,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具备更好的趋向于从积极的、建设性的方法解决问题,心态更加积极乐观,更容易打开心扉,产生求助行为。自测社会水平高的个体,他们所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会更高,已有研究认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高,个体的求助态度越好,所以社会健康对求助态度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安莉娟,2010;赵静,2012;王硕,2015;郑亚楠,胡雯,赖月月,2016)。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水平高的个体,性格开放与朋友伙伴的交流和沟通多,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会更高。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水平高的个体对周围的环境的安全感会高,会更愿意寻求心理帮助。
社会支持对心理求助倾向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与安莉娟、赵静的研究结果相同(安莉娟,2010;赵静,2012),她们认为社会支持水平越高,个体越倾向于进行心理求助。自测心理健康对不在意社会污名因子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测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个体,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更加客观、全面、积极地去看待外在评价。
4.3. 自尊与心理健康服务求助态度的关系讨论
自尊水平是影响求助态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显示大学生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和自我的认知评价。从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自尊水平越高,越倾向于心理求助。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在遇到心理障碍而自己无法解决时,会倾向于寻求心理求助。
基金项目
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16年医学教育研究立项课题(2016B-XL01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