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代词 (Pronomen/Pronoun),尤其是人称代词(Personalpronomen/Personal pronoun),顾名思义是用以代指人、事、物的一种词类。由于人称代词同时都存在于德语及汉语中,数量又不算多,因此无论是在以德语为第二外语(DaF),又或是以汉语为第二外语(CaF)的学习上,人称代词从来就不是造成学习困难或障碍的原因。
若据此推论,德、汉人称代词应该可以一一对应,在双语的对译实务上自然也应该可以直译。然而,当我们在面对如德语小说《Morgen mehr》第66章,在由1349个词所组成的篇幅里,即有106个是第三人称单数阳性代词er时,译者若将这全部的第三人称单数阳性代词都直译为「他」,则汉语篇章里真能容许存有这么多的「他」吗?德语代词在中译时,果真直译就好?
2. 德语及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2.1. 德/汉代词的语法定义与种类
德语语法学者Ulrich Engel在Deutsche Grammatik书中,将德语代词定义为具有独特语法功能的独立词类,并就其所指称的范围以及指称的方式分为伙伴关系代词(Partnerpronomina),参照关系代词(Verweispronomina)以及抽象代词(Abstrakten Pronomina)三种。其中所谓伙伴关系代词是指参与沟通的说话者与听话者,亦即第一人称 ich及第二人称 du/Sie。参照关系代词则包含与言谈者具有间接、参照关系者或在言谈中被提及者,因此又可以再下分为:纯参照关系代词(Reine Verweispronomina),亦即依据性别区分的第三人称er/es/sie,所有格代词(Prossessivpronomina)、指示代词(Demonstrativpronomina)、反身代名词(Reflexivpronomina)以及关系代词(Relativpronomina)。至于抽象代词则包括了不定代词(Indefinitpronomina)、否定代词(Negative Pronomina)及疑问代词(Interrogativpronomina) 1]。[然而,在如Lehr- und Übungsbuch der deutschen Grammatik等,一般供外语学习的德语语法书里,则多是将伙伴关系代词与纯参照关系代词合并成称为人称代词(Personalpronomina) [2] 。
对比汉语,因为「代词是具有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因此汉语代词也被定义成词类的一种,与名词、数词、量词同属于具有作为主语或宾语语法功能的「体词」,而「体词」则是指含有实际意义,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一种「实词」 [3] 。汉语的代词还可以下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及疑问代词三类。其中人称代词因其语法功能和名词几无二致,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但不作谓语、状语,也不得受副词修饰,故又称为代名词 [4] 。
无论德语或汉语,人称代词做为语法术语,尽管字面上都有「人称」一词,但其所指其实并不仅限于人类,而是包含了其他动物、所有对象以及抽象概念。
2.2. 德/汉人称代词的异同
德语人称代词又分为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称代词。依据阴阳性别的不同,第三人称代词又下分为阳性er、中性es及阴性sie。此外,这些代词还会依据各自在文句中的语法格位变化其形式,而各人称也有各自的复数形式,其变化表列于表1。
一如德语,在台湾通用的国语(现代汉语)中,人称代词也分为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称,其中又多是以指说话一方的自称「我」,指听话一方的对称「你」与「您」,以及指说话、听话以外的一方的他称「他」为代表,故本文不再另外探讨属方言的「咱」、书面语的「本人」及女性非正式用语「人家」等。至于复数形式,则都是加上「们」,而成为「我们」、「你们」以及「他们」。在自称方面,复数除了「我们」,偶尔还会看到「咱们」的用法。两者差异在于:「咱们」包含说、听双方,即「我和你」。而「我们」虽也可以包括听话方,但多半指的是「我和他」,尤其是在与「你们」同时出现时,则是完全排除听话方。在对称上,「您」是没有复数形式的,一般口语里都是以「您两位」或「您几位」来替代。「您们」其实是近年才出现在书面语里,又逐渐流传开的新用法 [5] 。
不同于德语的则是:汉语人称代词原本是没有性别的差异的。但是在现代汉语的运用上,已配合女性意识的抬头常以「妳」称女性的听话者,「她」指女性第三者。甚至在汉语中还分别在指称事物时写成「它」,指称其他动物时写成「牠」,指称神明时写成「祂」,但这些都只是书写文字上才有的区别,在口语里则都是/nǐ/以及/tā/。此外,称述多数人时,即使男女都有,也只用「他们」。
2.3. 德/汉人称代词语法规则的差异
依据汉语语法学者许余龙的研究,在英语篇章中,代词占指称词总数的70%,而在汉语篇章中,代词仅占13%,而具有代词的语法特征,但表层的语法形式和实际的语音形式却是空缺之所谓「零代词(Ø)」却高达56% [6] 。此差异主要在于英语属于主语显着的语言,重于形合。因代词具有承上回指功能,所以少有被省略的。而德语与英语实同属日耳曼语系,也是一种主语显着的语言,故德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也很高。反观汉语,因其为一种主题显着的语言,篇章的开展是以说话者的意念为主轴,主题和述题之间的连结以意合为主,因此就无需再凭借如代词、连词等做为衔接 [7] 。因此,在上下语境文意清楚适当时,汉语语句中的主语或宾语经常会被省略,进而形成「代词脱落」,以「零代词」指涉前文提过实体的所谓「零回指」自然就在汉语篇章中成为常态。

Table 1. Deklination der Personalpronomen
表1. 德语人称代词形式变化表
2.4. 德/汉人称代词的语用差异
德/汉人称代词的语用差异尤其表现在第二人称的运用上。第二人称代词尽管也可以指涉一般人,但在言谈交际里,第二人称尤其用于对听话人,亦即讯息的接收者的指称。由于第二人称代词做为称呼还具有反映言谈双方所有社会地位高低及彼此社会关系亲疏的功能,因此社会语言学家将其分为两类,分别以拉丁字母T(Tu)和V(Vos)做为标示。T为非正式/熟悉型,V为正式/礼貌型的第二人称代词 [8] 。
依据Engel的分类,德语第二人称代词du相当于T型称呼代词,而Sie则属于V型称呼代词。而在德语的交际场合里,除了对未成年儿童一律以du称之,成人间du或Sie的选用乃是以说话人与受话人间彼此熟稔的程度做为衡量依据。据此,在德语社会里,du基本上就只会用在亲属及好友之间的彼此沟通上,然而在特定的社群中,例如江湖道上、大学生间,即便不认识也都以du彼此相称。此外,不愿被社会常规约束者也多不受此规则制约 [9] 。
反观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虽也有「你」、「您」两类,但事实上,唐朝以前的古汉语中只有「你」,而「您」则是直到宋、元才出现的。在现代汉语中,有关这两者的区别及用法迄今未见太多研究,多数的汉语语法书中,仅见「『您』是『你』的尊称」的说法,却未有太多说明 [10] 。但基于汉语社会中,迄今仍受上下尊卑之传统礼俗的约束,故一般人在与「长者」、「位居高位者」以及「想恭维的人」交谈时,多会用「您」以表尊敬,而「你」则可视为是汉语中最普遍常用的称呼代词。
3. 德/汉人称代词的翻译–以Morgen mehr的翻译为例
德语小说Morgen mehr《明日待续》是德国新锐作家提尔曼·拉姆施泰德(Tilman Rammstedt)于2016年7月出版的新作。全书计有69个章节,以第一人称做为叙事观点,由故事主人公亲自讲述整个故事的发展,表达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同时参与小说人物间的对话。由于德语的第一人称代词ich以及汉语的「我」除了词汇上的等值,也具相同的篇章功能,基本上得以对应直译,因此本文不再将之列入研究范围,而仅集中探讨德语第二与三人称的中译问题。
3.1. 言语交际中的第二人称
德语的第二人称有二,分别是du与Sie。这两者在各种沟通语境中的运用如:
由于现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也有「你」、「您」两类,尤其德语中的Sie经常被中译后的或以中文写作的语法书称为「敬称」,因此对等直译似乎是最为便捷的翻译方式。但事实上,因两者在德、汉文化内涵及语用习惯上存有极大差异。德语Sie只是用以标示交际双方疏离的社会关系,基本上与礼貌无关。而汉语的「您」做为真正的敬称,在没有如讽刺等特殊的语用目的下,在人际沟通中出现的频率自然就比德语的Sie要少得多。至于汉语的「你」,因无论场合、不管年纪都可以使用,其适用性显然远超过德语里的du。
据此,针对第二人称的德、汉互译,即应先斟酌对谈双方的实际关系以及沟通目的始得决定译法。例句1中,由于说话双方年纪相仿,互不相识,且说话者并没有刻意奉承或讽刺之意,因此德语的Sie即应依据汉语语用习惯改译为「你」,甚至还可以用专门针对女性听话人的异体字「妳」代之(如1a)。而在例句2及例句3中,德语Sie因分别出现在审讯罪犯以及与拟人器具(榔头)间的对话中,依据汉语文化社会里的阶级尊卑,审讯者不会对罪犯,一般人也不会对器具、动物表示尊敬,因此就尤其不可冒然直译为「您」,而应改译为「你」(如2a,3a-1)。但例3中,榔头对人的提问,基于人类的物种排序较高,倒是可以以「您」直译(例3a-2),更何况汉语中原本即因社会等级的影响,而在沟通双方之间常见非对等称呼的运用。至于在德语里原本就用du的称呼,虽多半都可以直译为「你」,如例4a-5a。但因例5中的「玛丽•安东妮」实为一只羊,这只经拟人化而被视为是女性的动物因此也可以「妳」代之。此外,尽管在礼俗上儿童应对年长者使用敬称,但现代社会里的儿童多半不会对陌生人使用敬称,故例句6中的Sie可改译为「你们」,如例6a-1。至于成人在回复儿童的问话中所用的du,虽可以直译为「你」,但此处更建议在代词「你」之后再加入名词以收强调之效(如6a-2)。
3.2. 多样复杂的第三人称
3.2.1. 不见「他」、「她」、「它」
尽管表面看来,汉语书写体中第三人称代词的数量甚至还多于德语,但因德语代词在进入语句后,需肩负回指上文的功能,且在各类形式变化下不会引起歧义,故其使用远较汉语频繁。例如:
基于零回指原本即常见于汉语,因此除非有新的段落起始,或有新事件作为话语主题,译者在避免歧异的情况下才会重新使用前文提过的原名词或以直译代词做为间接回指(如7a-1)。而在语境清楚的一般情况下,译者都应基于「语言经济原则」,直接省略在前文中已出现的名词(如7a-2,3及8a)。
3.2.2. 未必是「它」
在德语中,人称代词es在篇章中出现的频率似乎特别高。以Morgen mehr书中的第62章中为例,在全数23个人称代词里,即有16个是es。但依据Hebig/Buscha的定义,es做为第三人称代词的替代范围仅在于:A.前文中做为主格(Nominativ)及动词宾格(Akkusativ)之中性名词、B.名词化了的动词不定式、C.前句中做为表语(Prädikativ)的阳性或阴性名词以及D.前句中由sein+形容词所形成的谓语 [11] 。因此,这16个es中其实只有4个是第三人称代词(如例9-11),而其他的12个则是关联词(Korrelat/Platzhalter),或是形式主语或宾语。
对比德语的第三人称代词es及汉语的「它」,我们不难发现汉语「它」不具有做为关联词及形式主语或宾语的语法功能。因此具这类语法功能的es自然不能直接以「它」取代,而在两者共属的人称代词范围内,德语的es也未必能全数以「它」直译:
在例句9中,德语第三人称代词es所代指的是中性的名词化动词不定式Geschehen(故事情节),而在例句10的第1个句子中,es代指的则是中性名词Reittier(坐骑),基于3.2.1所论及的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并符合汉语使用惯性,译者均应在中译里以零代指呈现,如例9a、10a-1。然而在例10的第2个句子里,es系代称前句中位于与格的名词(Schaf/羊),但由于句子里的主格已是代名词「他」,而「他」又因为叙述事件的一再转换而必须保留,故译者为避免产生歧义,在译文里选择还原成其所代指的名词「羊」,如例10a-2。至于在例11中的es,因其所代指的是第一个句子里的中性名词(Leben/生命),而这个名词其实在紧接其后的句子中已经被省略,因此为了明确标示es在自己所在句子中所指为何,此处不宜再予省略,而应以代词「它」直译,如例11a。
3.2.3. 其实是「它」、「祂」、「牠」
正是因为德文里的名词无论是人、是物都有性别,因此代词也就完全取决于该名词的性别而定。这个规则除了适用于所有生物,甚至适用于其他物质、抽象及专有名词,篇章中代词的运用因此不但频繁而且多样,例如:
例句12里的VW-Käfer是指福斯汽车公司(VW, Volkswagen)生产,别名为「Käfer (甲虫)」的汽车(Auto),德语里的汽车Auto虽是中性名词,但因文句中是以其别名代称,而Käfer为阳性名词,故之后的代名词运用也皆为阳性的er。依此规则类推,例13句中的阴性名词Zeit(时间),其代词为sie,例14句中的阳性名词Gott(上帝),其代词为er,而例15句中的中性名词Schaf (羊),其代词则为es。然而在汉语的运用中,只有对人类的阴阳性别进行「他」与「她」的区分,其余的动物,不论公母就都以「牠」代称,物质及抽象名词则都以「它」为代词。此外,基于对天神的崇敬,汉语篇章中对神祉还常另以「祂」为代词。因此,上列例句的中译即为:
4. 结语
由于人类多是为了遂行某项意图、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语言做为工具进行沟通,因此在藉由翻译进行跨语言及跨文化的特殊沟通行为时,信息的正确传递便成为了沟通成败的关键。据此,翻译功能学派力主在翻译前,除了应审视翻译目的,还应依据译入语的语言结构、语用习惯,并关照译入语的社会文化,才能选定相应的翻译策略,完成等效翻译。
然就人称代词的翻译而言,这个词类虽然同时存在于德语及汉语中,而且都只是数量有限的词类,但经由上文的对比可知,两者之间除语法外,更在语用上存有差异。德、汉代词显然无法百分之百的相应对译,甚至因为人称代词的运用还与其所存在的篇章类型(书面或口语)、语域(文学、艺术或科技)及篇章题材(叙述、抒情或议论体)密切相关,因此也不易归结成制式的翻译定律。但基于人类在进行沟通时,为了达到沟通目的原本即会依据不同的语境,不但在话语结构上,也在说话策略予以「顺应(adaptability)」 [12] 。因此,翻译做为一种特殊的沟通行为,自然也可以藉由顺应语境关联(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顺应语言结构(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顺应动态性(dynamics of adaptability)以及顺应意识突显性(salience of adaptability)等四个视角,一方面做为翻译实务上权衡翻译策略的依据,另一方面做为评析翻译成果良窳的标准。据此,德语人称代词的翻译当可依据下列的「顺应」原则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1) 顺应语境关联:由于语言运用在于沟通,而沟通双方的人际关系,认知能力及知识水平等,都是说话人在选定说话策略必须关照的因素,因此在翻译德语第二人称Sie时,译者尤其应先厘清其所指是否也同时符合汉语文化中运用敬称「您」的条件,否则即应顺应汉语语用习惯改译为「你/妳」。
2) 顺应语言结构:汉语因属意合性语言,零回指的运用广泛,因此只要语意清楚,代词的省略不但可以收文句简洁之效,也是顺应译语的必要作为。
3) 顺应动态性:除应搭配零回指的运用而径行省略代词之外,译者还应在还原所指称的名词或以代词直译的翻译策略之间灵活选择,以保有语言运用的动态,并避免在汉语译文中产生语意歧异。
4) 顺应意识突显性:在兼顾汉语特性下,顺应源语作者或说话人的自我意识,适当地在译文中保留代词运用,以彰显作者沟通意图及特殊语用风格。
正因为人称代词在德、汉两种语言中同时存在,且除了字形上的变化,看似相互对应,再加上以德语为外语或以汉语为外语的教学中经常简单带过,以致直译常在德/汉翻译过程中成了直觉反应。因此,在德、汉做为外语的教学里,若能深入地针对两种语言中代词的篇章功能及彼此的语用差异进行解说,相信必能及早避免译者,尤其是经验不足的译者在翻译实务上的失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