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政治心理学是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政治学和心理学的共有现象进行研究的一门交叉学科(郑建君,2011)。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以及人文社会学科普遍心理化趋势,伴随西方社会中的一些政治动乱加剧,社会问题凸显,人们迫切需要了解更多相关的政治事件和心理过程相关的知识,所以政治心理学这门新的学科应运而生。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与政治学科发展的需要,国内一些学者开始了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蒋云根,2010),翻译介绍外国学者的有关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且在有关的刊物上发表。进入21世纪以后,也出现了一批有关群体性政治心里的研究成果。但是到目前来说,我国的政治心理学发展还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会涉及到某些较为敏感的层面,例如:领导人的个性研究,意识形态等,所以这些都会对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在广度和深度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张海飞,2005)。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社会仍将在多个维度上延续既已展开的变革进程,借助政治心理学这一学科的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变革进程中民众的心理与期望,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实现有效的政治沟通和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繁荣有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尝试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近2008~2017这十年来收录的政治心理学文献作为原始数据,之所以截取从2008~2017年的文献是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从文献的数量上来说,在前期的数据测试中,我们经过对比分析发现,2008年之前的文献数量较少,不具有较大的分析价值。二是从文献的质量上来说,随着政治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文献积累式发展,近十年的文献正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创新发展而来,所以分析近十年的文献更具有时代价值,体现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利用CiteSpace5.1绘制政治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图谱,借助知识图谱的方式去探寻政治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从而更好的推进政治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本土化”。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在文献选取方面,我们采取的步骤如下:
首先,进入web of science网站,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以TS = “political psychology”为检索主题,时间跨度选择从2008至2017年,共检索出450篇文章。为了使文献数据更加精确,利用web of science自带功能进一步精炼,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PROCEEDINGS PAPER”和“REVIEW”。研究方向选择“PSYCHOLOGY”。最后共得到197篇文献,按照CITESPACE 5.1版本要求的格式将其导出保存,将其命名为download1.txt文档。
2.2. 研究工具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推进,数据呈井喷状态。为了探索这些海量信息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我们对数据更好地检索、分析、归纳和处理,因此信息可视化技术应运而生。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的手段实现信息技术的可视化是目前学界较为认同的技术之一。其中,CiteSpace软件凭借其自身鲜明的特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CiteSpace软件支持各种格式的数据,满足国内不同研究者的需要,并且软件还自带数据格式的转换功能,可以对CSSCI,CNKI,Derwent等多种格式的数据转换,较为便利;生成的图谱直观易懂,动态性较好,不同时间段的被引情况直观清晰。
在CiteSpace绘制的科学知识图谱中,采用了年轮环的形式表示节点,年轮环的不同颜色代表引文的时间序列,环圈的厚度和该年度被引用的次数成正比,所以节点大的代表该分析对象在整个时间段内被引用的次数比较多。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两者之间存在着共同被引用的关系,连线的长短和粗细与这两个节点对应的共被引系数成正比关系,连线的颜色代表这两个分析对象第一次被引用的时间。某些节点外有紫色圆环包围,这表示该节点和其他领域的节点联系较为广泛,这类节点往往是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在分析时可以重点关注(辛伟,雷二庆,常晓,宋芸芸,苗丹民,2014)。
2.3. 参数设置
首先,运行软件,并导入数据。具体而言,打开CiteSpace软件,新建一个文件(project),并命名。然后,把在WOS数据库中导出的数据文件导入到CiteSpace软件。其次,确定分析参数。1) 时间跨度和分析片段。在“Time Slicing”中选择跨度从2008至2017。并且“Years Per Slice”确定为1,表示分析片段。2) 节点类型(node types)。依据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分析三种类型,即引用期刊,源泉性作者,关键词。在Node Types中根据需要依次选择“cited references”、“cited author”和“keyword”,N = 50,其余保持默认选择,然后单击“Go”运行程序。
3. 结果分析
3.1. 政治心理学的引用期刊分析
图1表示的是政治心理学引用期刊的分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位于核心位置,节点最大的对应期刊是《人格和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该期刊主要研究态度和社会认知、人际关系和群体过程以及人格过程和个体差异三个方面。在2008~2017年十年间,其被引用的频次达到了96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政治心理学家们试图通过分析人格与政治卷入的两个维度(即活动和意识状态)之间的关系,达到预测公众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目的。
图中还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期刊《science》(科学)和《nature》(自然),这两个期刊以刊登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和新颖的研究成果而著名,要求甚高,所以这说明政治心理学的文章也带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并且所发表的成果较为重大,因此得以刊登。
3.2. 政治心理学知识源泉性作者分析
科技论文是科研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相较于发文的数量,用发表论文的质量来衡量学者学术能力更为客观准确。反映在图2的知识图谱上,结合中心性和被引用频次进行分析,可以较好的反映出一位作者的学术成就。把握这些在政治心理学方向做出重要贡献的源泉性作者,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前人研究方向和进展情况,对我们后续开展研究活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节点最大所对应的作者是John T. Jost,在过去十年中,共被引用45次。John T. Jost是纽约大学心理学和政治学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涉及偏见,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曾担任国际政治

Figure 1. Political psychology quoted journal map
图1. 政治心理学引用期刊图谱

Figure 2. The author map of the source of knowledge of political psychology
图2. 政治心理学知识源泉性作者图谱
心理学协会的前任主席。针对这些不同阶层的民众,政府该如何引导民众的心理机制,合理有针对的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实现社会公平和谐,这吸引了很多领域学者的关注,这种情况下,John T. Jost等人在1994年提出了系统合理化理论(System Justification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低阶层会更加认可现有社会系统的合理性,理由是,每个人会感受到自我,群体和系统三种公正动机,低阶层在社会活动时,由于这三种动机不会和谐共存,他们不仅缺少上升的渠道同时又因为长期的无望逐渐习得较低的控制感,所以个体会通过对当下社会体制设计的认同与接受,实现内心的三者动机平衡(Jost, Ledgerwood, & Hardin, 2008)。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Jost为首的心理学家们在Adorno等人关于极权主义人格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机性社会认知理论,将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推向了更深层次(Jost, Glaser, Kruglanski, & Sulloway, 2003)。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政治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需要和动机驱动的一种社会认知,即人们在参与政治生活时所持有的保守或者激进的政治态度都是来源于自身一定的动机需要。这一理论深化了政治意识形态和行为关系的研究。他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理论和权威合法性因素的研究,对公共事业管理,公共舆论导向,社会治理等多个互动领域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
与John T. Jost节点的连线中,最深、最粗的一条所对应的作者是Jim Sidanius,他和Felicia Pratto提出了社会支配理论(social dominance theory, SDT),这一理论被广泛用来去解释存在于社会中的多个群体阶层中的社会偏见的发展机制(王沛,吴薇,谈晨皓,2017)。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社会支配论认为我们必须从多个层次上去理解社会偏见的成因,首先年龄和性别等基础因素普遍存在,还有另外某些广泛因素划分的阶层系统例如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等,对个体来说,高社会支配倾向者希望内群体可以更多地支配或者优于外部群体,而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则更多地希望群体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尽量减少群体之间差距(Duckitt & Sibley, 2009)。近几年,社会支配理论的社会影响较大,社会支配倾向可以用来解释社会阶层,社会偏见,社会公平等成因,也和政治态度等与群体有关的社会意识形态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会继续深入探讨这一倾向的本质。
3.3. 政治心理学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3.3.1. 政治心理学关键词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由于关键词是文章作者对于整篇文章内容的核心精炼和概况,集中体现了文章的研究价值和热点方向。把握一个学科在不同时期的热点问题相当于把握住学科命脉,可以更好的了解到学科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图3显示了在2008~2017年这十年来政治心理学的关键词图谱。表1是前十位关键词及其出现的频次列表。
结合图3和表1,除却最大的关键词节点“political psychology”外,出现频次最多的是“attitude”(态度),这十年间出现了34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认知相符理论为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更为适合研究态度的路径。学者们对政治态度的研究包括从政治态度的结构,态度的改变,态度的影响

Figure 3. Knowledge map of keyword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
图3. 政治心理学关键词的知识图谱

Table 1. Frequency and ranking of keyword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
表1. 政治心理学关键词的频次及排名
以及对态度的测量等方面着手(王丽萍,2006)。坎贝尔(Campbell)等人在1960年出版的《美国选民》一书中开启了后代对于政治态度的研究,通过对总统选举中个人投票行为的分析来研究选民的政治态度,他们认为主观的心理变量会在客观环境因素和选举之间起到影响作用,应该从心理因素方面入手去研究政治态度。其中,坎贝尔还提出了“政党认同”的概念,并且认为政党认同成为投票行为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谭融,袁维杰,2012)。研究者希望通过参照人们的政治态度,进而观察和预测社会发展的方向。另外我们看到,attitude这个节点外有紫色圆环包围,这也说明attitude搭建起了两个学科之间的桥梁,不仅是政治心理学家们近几年关注选民的政治态度,另外一些学科,比如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等都对这一领域十分感兴趣。
和“attitude”节点众多连线中,最粗一条的对应着“ideology”(意识形态),这点从学界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普遍定义也可以看出来,政治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心理上的一个概念,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刘取芝,孙其昂,施春华,陈友庆,2013)。政治意识形态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为公民所持有的政治态度、评价和偏好提供了基本的结构框架(爱德华·卡明斯,尼古拉斯·达米科,罗湘衡,2016)。政治意识形态是对公民在某种程度上持有的政治态度、评价和偏好的概括总结。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心理学家针对当时政治现象如美国大选的研究使得政治意识形态的心理学研究开始创造新的辉煌,比较有影响力的两个理论除了前文介绍过的Jost等心理学家提出的动机型社会认知理论,还有Duckitt等学者提出的双重过程动机理论(Dual-Process Motivational Model),核心观念是,意识形态建立在二维的RWA-SDO结构基础上,二者具有不同的动机基础,社会优势取向(SDO)起源于对成就、权力、支配等自我提高方面的动机性需要,而右翼权威(RWA)则起源于对控制和自我安全的保守性动机性需要(Sibley & Duckitt, 2008)。
图中还比较明显的节点对应的是“personality”(人格),政治心理学家对人格的研究始于政治心理学的创始人——拉斯韦尔,他通过对于临床案例与政治领袖的分析,提出:政治人格源自从私人问题转移到公共话题的心理自居作用,政治行为是政治行为者的人格把自身代换成公众目标,然后又根据公众利益将其活动合理化的结果。在其著作《精神病理学与政治》中按照政治人格将政治活动家分为鼓动家、行政家和理论家三类。而他的学生James David Barber则根据美国总统史料为基础,将总统的人格分为四类:主动–积极型;主动–消极型;被动–积极型;被动–消极型,并且用来预测和解释潜在候选人的行为。后来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政治家的人格分类,其中比较全面的是Oliver H. Woshinsky,按照从事政治的基本动机分为七种类型:欢愉型;义务型;程序型;游戏型;地位型;使命型;谄媚型(魏万磊,2011)。人格和政治作为政治心理学领域中的一对核心关系,这么多年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人格对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但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决定性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的定论,学者们仍然在做大量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王丽萍,2002)。
其余的节点中如“prejudice”,“identity”,“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public opinion”等还能看出,政治心理学的研究热点还包括政治群体研究,主要包括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冲突,偏见,歧视行为等,以及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决策等。还有一些节点“language”,“mortality salience”,“value”等都属于政治心理学在文化层面的研究内容。尽管近几年文化学对政治心理学及其研究的影响有所减弱(尹继武,2011),但我们不能忽略文化层面上对相关政治问题解释,文化差异在政治外交上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当前我们呼吁各国理解文化差异也是基于此。
所以归纳可知,政治心理学作为政治学和心理学领域中共有现象研究的交叉学科,近几年发展十分迅速,研究内容也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充。但是基本的研究内容还是呈现出集中趋势,例如仍然偏重于个体层面上的研究。在未来学科自身发展中,应该注意这一问题。
3.3.2. 政治心理学研究热点变迁的可视化分析
在研究热点可视化呈现的基础上,我们要进一步了解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热点的变化和动态趋势,可以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节点的分布进行时间区域图(TimeZone)的统计分析,如图4所示。
这十年来,政治心理学科发展迅速,该领域很多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都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有关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和著作大量涌现,为我们丰富发展学科理论和内容提供了文献基础。从图4的研究热点时间区域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演进,研究热点在不断分化,出现新的研究热点,同时研究热点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十年里比较突出的研究热点有:attitude (2010)、personality (2010)、prejudice (2010)、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2010)、authoritarianism (2010)、behavior (2010)、ideology (2011)、identity (2011)、social representation (2011)、resistance (2011)、inequality (2011)、cognition (2012)、self (2012)、discourse (2012)、decision making (2012)、conservatism (2012)、liberal (2013)、conservative (2013)、morality (2013)、

Figure 4. 2012-2017 research focus in Political Psychology (part)
图4. 2012~2017年政治心理学研究热点的时间区域图(部分)
emotion (2013)、threat (2013)、justice (2013)、goal (2013)、support (2013)、violence (2013)、judgement (2015)、perception (2015)、conflict (2015)、orientation (2015)、election (2015)、polarization (2015)、trait (2015)、intergroup relation (2016)、political conservatism (2017)、liberalism (2017)、religion (2017)、risk (2017)。
对这些研究热点加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从研究的内容来说,涵盖了政治心理学的各个研究方面,包括个人层面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情绪,决定,政治领袖的个性等,群体和组织层面中的群体认同,集体行为,群体之间的歧视,暴力,左右翼的政治取向等,文化层面的价值观,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历史,信念,教育等;涵盖内容十分广泛,并且足以看出随着政治心理学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精细化。
从时间点来看,在2012~2017年这五年中出现的关键词热点和当年的国际政治形势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以2012年为例,在这一年,世界乱象丛生,国际战略形势纷繁复杂,包括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国总统大选;多极化及区域一体化皆陷入停滞甚至倒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解体,地缘政治紧张,“西方化”和“民主化”明显退潮,等等(林利民,2012),这一系列现实政治问题迫使学者们去关注选民的政治态度,政治领袖的个人品格,国家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的发展,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身份认同等问题,这些都是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密切相连,也反映出政治心理学有一种即时的和实用的品质,有其很强的针对性(李蓉蓉,2008)。
4. 结论与展望
文章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对2008~2017年政治心理学学科结构进行知识图谱分析,识别政治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以及重要的发文期刊,这样可以清晰地把握政治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为政治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通过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以下结论:
(一) 从上图的研究热点时间区域图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处于飞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政治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解释和剖析“政治人”的政治行为是政治学其他分支学科没有办法代替的,它从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规律入手,已达到预测和控制“政治人”的行为是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和无法替代之处。
但同时我们从上面研究结果中的关键词和核心作者群分析中也可以看出来,政治心理学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关注政治个体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研究主体的多元化,研究的内容不均衡性问题突出。虽然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我们也看到了学者们关注群体层面,国家层面上的一些问题,但是个体层面的心理研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和长久以来美国政治心理学导向就是关注个体有很大的关系(李蓉蓉,2008),长此以往会导致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内容狭窄,不能形成一定的态势,阻碍政治心理学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所以在日后的研究中,必须要深刻认识到政治心理学的重要性,加大其对群体和组织,国家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的政治心理研究,努力构建政治心理学完整、科学的学科体系,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提供理论指导。
(二) 从学科性质上来说,政治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及应用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它具有政治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任何一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都是依托特定时间,在特定的政治环境内发生的一个政治事件或者一个政治人物来进行分析,例如对政治人格研究,往往也要对特定的政治人物进行剖析,才可以挖掘政治行为的背后动机。但是也正因为政治心理学它这一点,过度依赖当时的政治现象和事件,导致它的针对性很强但是普遍性很弱的问题,学者很难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排除了特定环境、人物、时间之外的对象中去,建立一种普遍性的理论。所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治心理学像其他成熟的学科一样发展更新。这也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格局局限于各种理论与调查及实验结果的集合(张平,2004),多为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探讨,缺少一个有逻辑性的概括总结这一研究现状有关。所以,在未来的政治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政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探讨,结合当代社会的特点对其现实应用性加以分析,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使得政治心理学进一步理论化和系统化。
诚然,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工具CiteSpace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CiteSpace作为一个可视化的软件,它在对某一特定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的时候,但要求使用该软件分析的数据必须是完整的,需要检索全部的数据,才能使得分析的结果更加全面。但是由于web of science在收录这些文献的时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导致分析的数据不够全面,使得得到的知识图谱结果受到影响。其次,科学知识图谱的分析类型有局限性,局限于核心作者,重要的文献以及热点主题等,不能根据我们的研究主题而自行设定。该软件的处理对象是数据,不能直接读取文字,因此软件只能勾勒整个政治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概况,无法提供更为深入的研究细节,需要我们结合文献阅读,作进一步的深入和批评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