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环境美学》书评
Analysis of Arnold Berlint’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Review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DOI: 10.12677/Design.2018.33012, PDF, HTML, XML, 下载: 1,126  浏览: 3,700 
作者: 项雨辰, 马 辉: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关键词: 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描述美学参与美学环境批评Arnold Berlint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Descriptive Aesthetics Participation Aesthetics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摘要: 本文基于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一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阿诺德•柏林特的介绍和阐述其思想对于环境美学发展的推动,进而理解他在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对城市、人与环境的思考,重点总结了描述美学作为环境美学的研究方法的作用、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参与美学的含义以及环境批评概念的来源和目的。进而挖掘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建立环境与美学之间的联系的方式和思考点,致力于解决环境美学学科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反思其思想的局限性。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rnold Berling’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and elaboration of Arnold Berling’s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understands his philosophy of the city,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The core idea of Arnold Berlin’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is involved in the meaning of aesthetics and the source and purpose of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criticism, and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of aesthetic aesthetics is summarize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ining the special aesthetic thinking of Berlin is to establish the way and thinking point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aes-thetics. It is devoted to solving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aesthetics and to reflect on the limitations of its thinking.
文章引用:项雨辰, 马辉. 浅析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环境美学》书评[J]. 设计, 2018, 3(3): 71-75.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18.33012

1. 阿诺德·柏林特

1.1. 阿诺德·柏林特简介

阿诺德·柏林特是美国环境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参与美学理论对西方环境美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柏林特是美国长岛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国际美学协会主席。他在哲学和音乐方面都颇为活跃,在哲学方面,他主要关注美学、环境美学和伦理学;在音乐领域,他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他的创作主要集中于独奏、合奏与声乐。

作为环境美学家,阿诺德·柏林特广为当代学术界所知,但是他首先是一名哲学家,作为美国本土的学者,柏林特与实用主义一脉相承,而作为当代哲学家,他又深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影响。他的研究起于对康德以来传统无功利美学理论及其派系的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70年代建立了审美场域理论,变分离、分割为连续、包容,在这个基础上,90年代他提出了著名的参与美学。

通过对其相关著作《环境美学》的阅读,柏林特是一个美学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认真的观察者和思考者。正是基于他哲学家和音乐家的双重身份和背景之下,他对于环境与人、环境与美学、人与美学这三者之间的思考更具有思辨和现实性,同时,在他对研究环境美学之间关系的许多描述当中还能捕捉到浪漫主义色彩,它的很多艺术理论和哲学思想也能与音乐相通,更基于人的实际生活,使得整个理论的建立过程在理性的思考中,也不乏感性的描写和认识,使得各行各业,不同背景下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都能理解他的美学思想。

1.2. 阿诺德·柏林特对环境美学发展的推动

随着人们对于美学、环境、哲学、人类科学等各类学科的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环境美学是美学的一部分,作为一个较为新的研究方向,被应用于建筑学、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心理学、人文地理等各类学术领域,涉及的研究人员来自不同的教育背景和职业背景,它是对环境进行美学思考而产生的。环境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审美要求,环境美感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作用,进而探讨这种作用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不断加深的环境危机和当代艺术向生活环境的拓展,使环境美学成为当代国际美学发展的重要生长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阿诺德·柏林特、艾伦·卡尔松、约·瑟帕玛等人对于环境美学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和理论建立。作为国际美学学会前会长、国际应用美学学会会长,柏林特对环境美学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理解,对生态与环境的关注等一系列思考和研究行为对于环境美学这个新兴学科的建立给予了丰富的理论支持,丰富了环境美学的相关学说,给予了这个学科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也为所有对这个课题有关注和研究的国内外学者开拓了思考和研究的范围。就像陈望衡教授所说:“建造一个温馨的家园,这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我想,它不应是我们的梦,它应该是生活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学者基于他的思想和理论进行环境美学专业的学习和探索,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的建构和发展,让所有对环境、美学有思考冲动的学者们找到了一扇窗户。

2. 基于哲学思想基础上对城市、人与环境的思考

2.1. 描述美学

柏林特在《环境美学》一书中探讨并致力于解决将环境纳入其中的美学涉及到哪些方面的问题,柏林特对于描述美学的思考在于人类对于环境感知,有表层感知,也有深层感知。单纯的感官感知并不足以支撑环境感知体系,还存在着文化因素、经验感知等各类因素的共同影响 [1] 。

描述美学是美学的一种研究方式,这种美学既有对审美的理论说明,也有对审美的经验描述。它用于“说明艺术和审美经验,这种说明可能是半叙述性的、半现象学的、半激发性的,有时甚至还是启示性的。”其实,简而言之,就是人这一要素处于环境之中,通过自我感知力的持续感受环境之美,涉及感官、心理和精神多个层面,用语言、文字、绘画等多种途径对这一过程进行描述,传达给其他人,是自己与他人分享这一过程的方式。鉴赏性的体验是审美描述的核心部分。每个人,在特定的环境景观之下,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的带动,所产生的感知和体验是不一样的。“环境体验中隐性因素对身体的冲击更有力度、更生动、更激动人心。”每个人好像都有类似的经历,我们在身处于一个具有美感的景观环境当中,常常会陷入对于回忆、人生、世界的哲学思考或者特定情境和感受当中,回忆的交织、时空的穿梭、强烈的对于自然的感知力是人与环境之间通过美而产生的直接交流。它不同于“本质美学”和“元美学”,描述美学强调的是人对于美的感受力的交流。

2.2. 参与美学

柏林特的参与美学反对18世纪以来的无功利理论派系,反对用一种分离、分割的思维去分析和鉴赏艺术。柏林特为“参与”下的定义是:参与是行为世界、社会交换、个人和情感的碰撞、戏剧、像浪漫主义这样的文化运动,用亲密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我们带入包括艺术、自然或人类世界的直接和强烈的体验的标志性特征。参与美学又叫介入美学,它产生的背景源于“以康德美学为基础的现代美学体系的种种规定遭到了来自艺术实践和美学理论两个方面的猛烈攻击。形成这种攻击的原因是复杂的,但这种攻击有一个明显的取向,基本上都反对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命题和艺术自律的思想。”为走出康德“审美无利害”的影响,20世纪西方普遍倡导一种介入的美学。这种介入的美学反对康德美学主体与客体、艺术与生活的二分,倡导艺术、生活、自然、文化、历史等之间的连续性,主张审美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与参与,或者日常经验、理论思想、科学知识以及历史文化等对审美经验的“介入” [2] 。

“审美介入”是一种描述欣赏性经验的范畴,是柏林特介入美学的思想内核。欣赏者介入欣赏对象,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觉经验的统一体,其主要特征是连续性、知觉一体化和介入 [3] 。柏林特作为一个美学的思考者,重点不在于如何去建立环境美学的学术体系,而是更多的在解决问题,在其书中描述了许多关于太空美学,城市美学范式等体验美学的概念论述,参与美学也是一种体验美学。柏林特以艺术博物馆为例,来阐述其对于参与式环境、参与美学的理解。通过对艺术博物馆展品陈列方式的描述和分类,来引发读者一步步的思考,对于展品陈设、展览空间、参观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参与式”体验感的重要性,通过互动模式、参与模式、感受模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参观者的欣赏体验过程,“把艺术博物馆看作特殊环境,来吸引参观者对艺术的体验,而不是对艺术的保护或者研究,这样的博物馆就会成为参观者和场所相互结合的环境。”不仅仅是博物馆,我们身处在任何一个环境当中,环境中的要素和身在该环境的人之间有互动的关系,它的指导原则是审美的结合。只有人真正地参与和体验了这中间的空间、情感甚至相互结合的关系,才能对环境产生美的感知。柏林特也将他的介入美学致力于对音乐、绘画、文学、电影等各领域的描述,完善了其环境美学学说体系。

2.3. 环境批评

柏林特在阐述环境批评这一概念的时候,先将其与建筑批评相比较便于读者理解,他认为建筑批评与环境批评虽然有很多类似点,但是建筑批评并不能扩展到环境,因为环境与建筑相比,它没有明确的边界,也不是一个对象,并不能被单独罗列出来,它的范围和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并不是一个常态不变的;环境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产生的结果,不能脱离对人的考量;一个环境的产生并不是只有类似建筑当中个人的表达,而是自发的形成;环境欣赏的方式更多在于感官体验。由此得出,如何进行环境批评,可以从欣赏开始,从体验开始。在环境批评中,描述是一种重要的批评模式,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描述可以帮我们注意环境的一些特征和过程,这又与之前他所提到的描述美学相结合,通过描述和评价指导对环境的审美感受,增强欣赏体验,提高审美价值。

环境批评的目的在于让人们更多的关注环境的审美维度,认识到环境中的审美价值,对其保持一定的鉴赏力,当人去思考对于环境的整体感知和审美价值,通过对它的认识去影响环境,当环境批评建立起批评体系,它将获得一种与环境重要性相匹配的权力和影响 [4] 。

3. 对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指导意义的思考

连续性是柏林特环境美学研究的哲学基础,其实柏林特对于环境美学思想的很多思维点是从哲学出发,柏林特自己也曾说过“连续性正日益成为我思考的基础。”、“从哲学尤其是美学的观点来接近环境,要求我们修正我们关于环境是什么的观念。关于环境的观念,就像所有的基本观念一样,包含着深层的哲学假定——关于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经验、我们自身的本性。”

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提供了建立环境与美学之间的联系的方式和思考点,他通过描述、对比等一系列的方法便于读者去理解环境、人、自然、美学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审美体验,尤其是感官上的体验 [5] 。美学的范围很大,环境美学涉及到的许多哲学思考并不能得到全部的答案。但是柏林特提供了方法,无论是描述美学、参与美学、环境感知、环境批评,这些都为环境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指导 [6] 。

4. 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的局限性

柏林特对环境美学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拓展了环境美学的发展,也突破了传统美学的局限。然而,他的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问题值得探讨。柏林特一直致力于要解决和回答环境美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但是在提出一些理论的过程当中,他基于哲学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也忽略了一些问题,例如在自然美和环境美这两个概念中,他论证了环境为何美,但是并没有对这两个进行明确的定义和区分,环境、感知、美这三者是其提出对与环境美的体验过程,更多的是强调体验感的建立和如何描述。同时,环境和环境美也是不一样的,后者更多的时对环境的价值和情感判断,在研究环境美学的过程当中,环境和环境美是两个概念,并不可一同论述,在这一部分需要更完善的理论去支撑 [7] 。

柏林特环境美学的核心观点就是审美参与,他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人在环境中的审美体验感,但是他更系统的完善表达的是五感之下的身体感知机能对于审美的体验,然而这不是审美的全部。美学的范畴很广泛,对于环境的审美参与不仅仅是体验感的描述,它涉及探寻自然与现实背后更深远的含义,柏林特过多强调体验感,而忽略了审美参与后的发展态势。

最后,柏林特对于环境批评当中,强调了环境批评存在的意义和对于美学的影响,但是也没有提出如何建构环境批评的体系,如何对这个体系进行评价,没有环境批评的体系,没有评价的标准,如何通过环境批评推动环境美学的发展。同时,在体验感当中,忽略了想象力所主导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一定是环境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还存在着许多的影响因子。

5. 小结

阿诺德·柏林特倡导用一种参与的思维去分析鉴赏环境、艺术或者其他,倡导在审美场域中去鉴赏艺术或者环境。参与美学的提出,是当代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启发点,他对于环境美学乃至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和启示作用。环境美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柏林特的许多理论为其创造了理论支撑和拓展,引领了学者们更深一步的思考,为中外的环境美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方向。在当代大环境背景下,建筑、景观、规划、环境设计师都需要基础审美的支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审美体验也越发被人们所强调和感受。更好地理解环境美学,理解人与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才能辨识亦或是创造出“环境之美”。

参考文献

[1] 阿诺德•柏林特. 环境美学[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 张赟. 阿诺德•柏林特的参与美学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大学, 2011.
[3] 张超, 崔秀芳. 经验的美学与身体的经验——阿诺德•柏林特介入美学①对约翰•杜威经验美学的承续与超越[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5): 87-94.
[4] 邓军海. 连续性形而上学与阿诺德•伯林特的环境美学思想[J]. 郑州大学学报, 2008, 41(1): 148-151.
[5] 潘华琴. 重归自然之径——阿诺德•伯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 2012, 33(6): 166-170.
[6] 聂春华. 一种美学还是两种美学——从阿诺德•柏林特难题看环境美学的学科建设[J]. 广西大学学报, 2010, 32(5): 36-39.
[7] 马草. 论阿诺德•柏林特环境美学思想的局限[J]. 绥化学院学报, 2013, 33(5): 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