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死亡恐惧是死亡态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人们对待死亡的消极情绪和认知态度(彭运石,万振东,李亚婷,王玉龙,2017)。研究表明,人们对死亡的焦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老年人在面对与死亡相关的事件时更容易产生焦虑与恐惧(Schumaker, Warren, & Groth-Marnat, 1991)。
老年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身体机能的衰退,以及由此引发的健康状况的下降,而身体健康状况又与死亡恐惧有着非常直接的相关。研究显示,具有良好身体健康水平的个体,死亡焦虑水平更低(Neimeyer, 1994; Missler et al., 2011; Reyes et al., 2017)。作为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身体健康感知是指个体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评价,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反应个体的健康状况,对死亡率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Idler, 1999; Pu et al., 2011)。大量研究表明,对自身身体健康的评估和感知会影响其死亡恐惧的程度,感知自身健康水平越高,死亡恐惧越低;感知身体健康水平越低,死亡恐惧会越明显;对健康存在焦虑和疑病症的个体,对死亡的恐惧也更常见(Neimeyer, 1994; Furer & Walker, 2008)。然而,尽管身体健康状况与死亡恐惧的关系如此显而易见,但却很少有研究对二者的关系机制进行探讨。为此,本研究将考察老年人对身体健康的主观感知对死亡恐惧的作用路径。
在众多有关死亡恐惧的观点中,死亡焦虑缓冲理论是一种较具代表性的理论,它强调自尊作为死亡恐惧的一种心理结构。自尊(Self-Esteem)是衡量自我价值的主观思想(Helwig & Ruprecht, 2017),是通过社会实践获得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反映了感知和预期的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Li, Lan, & Ju, 2015)。该理论认为,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机制,具有缓解和减少由死亡引起的焦虑功能。在这一过程中,自尊是作为一种“焦虑缓冲器”(Anxiety-Buffer)存在的,自尊的增强会减少个体的焦虑情绪,以及与焦虑有关的行为,而自尊的减弱则相反,会使个体更多地受到焦虑的影响,更易产生与焦虑有关的行为(张阳阳,佐斌,2006)。许多研究显示,自尊是死亡恐惧的重要影响因素,自尊对死亡恐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Furer & Walker, 2008; Cozzolino, Blackie, & Meyers, 2014; Guan et al., 2015; Dechesne et al., 2003)。自尊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权变性(Contingency),即因受到生活事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特性。身体是自我的一部分,对身体的感受和对自我的一般感受相关,对身体的不满与低自尊有显著相关(郭娟,2003)。当一个人在身体健康方面受到严重威胁时,自尊会出现明显下降。一项针对老年心肌梗死术后病人的研究发现,患者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老年人(侯莉,王颖琦,王海燕,李家容,王玉兰,2011)。因此,本研究假设,自尊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感知与死亡恐惧之间起中介作用。
此外,有关自尊的相关研究显示:一方面,自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的自尊心明显高于女性的自尊心(Bleidorn et al., 2016),且男性和女性的自尊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差异显著(姚若松,蔡晓惠,蒋海鹰,2016);另一方面,老年时男性和女性的自尊水平差异逐渐减小,70岁时男性和女性自尊水平的差距效应量d = 0.08,80岁以后,女性自尊反而高于男性。女性预期寿命长于男性,或许也与此有关联(Kling et al., 1999)。那么,自尊的中介作用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吗?本研究也将对此进行验证。
2. 方法
2.1. 被试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通过滚雪球调查天津和湖南两地230名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有107名,女性有123名;年龄在60~69岁的老年人有121名,年龄在70~79岁的老年人有79名,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0名。
2.2. 工具
2.2.1. 死亡恐惧量表
采用Wong等编制,台湾学者廖芳娟(2000)中译修改订正的《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中的死亡恐惧分量表,7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极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别给予1~5分的评定,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死亡恐惧程度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83。
2.2.2. 身体健康感知量表
采用Ware编制,刘方(2015)修订的《身体健康感知量表(HPQ)》。该量表共有32个项目,包括对疾病态度、目前健康、健康展望、健康担忧、对疾病抵御能力、健康史六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自我觉知的身体健康程度越好。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4,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0。
2.2.3. 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编制,申自力和蔡太生(2008)修订的《Rosenberg自尊问卷》。该问卷共10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4 级计分(1“很不符合”~4“非常符合”),其中3,5,8,9,10反向计分。被试回答这10个问题是否与其自身状况吻合,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自尊越高。本研究中,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拟合指数良好: χ2/ df = 3.72、CFI = 1.00、RMSEA = 0.07。总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8。
2.3. 调查方法和统计方法
在施测之前,对参与研究的三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制定统一指导语。在施测过程中,向老年人被试说明研究目的、意义和保密原则,打消被试的顾虑、担忧,以使其能如实作答,并强调作答时的注意事项。考虑到老年人文化水平和视力问题等原因,主试对所有老年人单独发放问卷,并当面进行指导、施测,当场收回问卷。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则由主试给予解释。
3. 结果
3.1. 老年人死亡恐惧的人口学特征
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感知、自尊和死亡恐惧分别进行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死亡恐惧在年龄上有显著差异,60~70岁(18.18 ± 6.52)和70~80岁的老年人组(19.71 ± 7.61)显著高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组(15.30 ± 8.65) (p < 0.05)。其他均无显著差异。
3.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将死亡恐惧与身体健康感知及各维度、自尊做相关分析(见表1)。结果显示,死亡恐惧与身体健康感知(r = −0.3, p < 0.01)和自尊(r = −0.26, p < 0.01)均显著负相关,身体健康感知与自尊显著正相关(r = 0.31, p < 0.01)。
3.3. 自尊的中介效应
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自尊在身体健康感知与死亡恐惧之间的中介作用。其中,身体健康感知为外源潜变量,是模型的自变量;自尊是显变量,为模型的中介变量;死亡恐惧是显变量,是模型的因变量。结果显示,拟合指数均较理想,表明数据与模型拟合较好(表2)。
路径结果(图1)显示,身体健康感知能显著正向预测自尊(β = 0.32, p < 0.001),自尊显著负向预测死亡恐惧(β = −0.17, p < 0.05),而身体健康感知显著负向预测死亡恐惧(β = −0.27, p < 0.001),自尊在身体健康感知与死亡恐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0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5.63%。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多组比较方法对中介效应的性别差异进行检验,设定未限制模型(M1)和结构系数相等的模型(M2),结果发现,拟合指数均良好。但与M1相比,M2的Δc2 = 13.62,Δdf = 8,p > 0.05,说明自尊的中介效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4. 讨论
对于步入老年的人们来说,年龄越大也昭示着身体机能衰退得越厉害、亲历身边亲朋好友的死亡事件也更多,知觉到的死亡脚步也会越清晰。有研究显示,人们更容易将老年人与死亡联系起来,老年人

Table 1. The correlation among the old people’s health perception, self-esteem and thanatophobia
表1. 老年人死亡恐惧、身体健康感知、自尊之间的相关
注:*p < 0.05,**p < 0.01。1.对疾病的态度,2.目前健康,3.健康展望,4.健康担忧,5.对疾病抵御能力,6.健康史,7.死亡恐惧,8.自尊。

Table 2. The fitting index of the mediation model
表2. 中介模型拟合指数

Figure 1. The mediating effect model of self-esteem between health perception and thanatophobia
图1. 自尊在身体健康感知与死亡恐惧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
的图片会升高死亡思维的提取度(Martens, Goldenberg, & Greenberg, 2010)。因此,按常理,年龄越大,死亡恐惧也会越严重。然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老年人的死亡恐惧,发现死亡恐惧并非简单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是年龄最大的一组老年人(80岁以上)在死亡恐惧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年龄较小的两组(60~70岁组及70~80岁组)。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8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言,由于生活中的各种丧失,对死亡的理解更为深刻,因而更容易对死亡采取一种开放超然的态度(梁红霞,陈爱初,萧美云,2007);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活到80岁以上,可能无论在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本来就更出色一些。可见,死亡知觉并不必然带来死亡恐惧,意味着从死亡知觉到死亡恐惧是有条件的。
相比年轻人,老年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各种身体机能的衰退,以及由此引起的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本研究显示,老年人对感知到的自身身体健康水平越高,死亡恐惧水平就越低,前者对后者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Neimeyer, 1994; Furer & Walker, 2008)。身体机能的下降和健康状况的恶化直接加强了个体对死亡的知觉。Heine等(2006)认为,死亡觉知造成了意义的巨大破坏,死亡威胁着一切意义的存在,人们因为害怕意义的丧失而恐惧死亡。在这个意义上,现实中,很多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而时常感叹“老而无用”是对死亡的一种觉知,而对身体状况的过分担忧或关注则是对死亡的恐惧反应。
本研究显示,自尊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感知与死亡恐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的身体健康觉知有助于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自尊,从而降低对死亡的恐惧。这一结果验证了死亡焦虑缓冲理论,即,自尊的强大帮助个体缓解死亡恐惧带来的焦虑,自尊是一种“焦虑缓冲器”(Greenberg et al., 1992)。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与身俱来的,自尊的作用是保护人们免受死亡恐惧带来的焦虑,而自尊的获得有赖于个体是否认为“自己是这个充满意义的世界中有价值的一份子”(Psyzczynski et al., 2004)。身体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生命活力(或死亡),而且与个体价值感直接相关。很多罹患躯体疾病的失能老年人最焦虑的不是人生多痛苦,而是不能为儿女做贡献,以致深感“无用”的价值缺失感。价值感的缺失导致自尊的下降,从而在死亡面前更加不容易保持一颗平常心。由此可见,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不仅仅是身体健康的事,更是心理健康的事。
5. 结论
1、身体健康感知与自尊成正相关,自尊与死亡恐惧成负相关,身体健康感知与死亡恐惧成负相关。
2、自尊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感知与死亡恐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附录
1、身体健康感知量表
2、死亡恐惧量表
3、自尊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