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德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The Difficulti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Colleges and Its Coping Strat-egies
DOI: 10.12677/AE.2019.91007, PDF, HTML, XML, 下载: 1,049  浏览: 1,932 
作者: 石 航*: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德育困境当代高校Moral Education Dilemma Contemporary Colleges
摘要: 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凸显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随之兴起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使注重人文关怀的德育陷入了困境,德育出现了德育环境功利化、德育内容空洞化、形式单一化、德育现状理想化的困境。我们应增加德育课程的趣味性,让高校德育回归生活,同时注意改善教学方法,增设德育岗位、重视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生活激情和生命质量。
Abstract: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e rise of utilitarianism, money worship, and individualism, moral education that pays attention to human care is in trouble. Moral education has emerged as a utilitarian environment for moral education, hollowed out content and forms of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ide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We should increase the interest of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let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return to life,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dd moral education posts, attach importance to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life pa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文章引用:石航. 当代高校德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 教育进展, 2019, 9(1): 29-33. https://doi.org/10.12677/AE.2019.91007

1. 引言

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凸显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受到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德育面临着德育环境功利化的困境。相应的,德育内容在设置上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空洞的德育内容以及单一的德育模式是当前高校面临的又一严峻德育困境。而仅以指标或者标准作为德育水平的评判依据,常常导致德育现状理想化的误区,不利于德育的改进。面对当前高校德育困境,我们需要增加德育课程的趣味性,让高校德育回归生活;同时注意改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生活激情和生命质量。

2. 德育的基本内涵

毕泰戈曾经这样赞美美德:“美德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全善和神一样,所以一切都是和谐的” [1]。为了追求这种和谐,德育成了人们追求美德的一种主要方式。德育是作为培养人道德的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构建主体自身道德为对象的实践领域,“作为传播社会的主流政治观、文化观、价值观并促进社会主流思想得以顺利发展与普及传播” [2]。一方面,针对规范化教育呈现出的强制物化特点,现代德育要求教育者要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注意培养和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 [3]。德育过程中,可以适当削弱教育者对德育活动的控制力度,来帮助受教育者逐渐拥有德育活动的主动权。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本质上的平等、民主、和谐 [4] ”作为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保障。另一方面,德育是现代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教育为了迎合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偏向于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德育因为实际功效没有知识教育明显,而出现重视度不够的情况。我们应该明确教育是全方面的,不仅包括知识教育也包括道德的教育。一方面,通过知识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德育的作用帮助学生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即德育和知识教育一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教育教会我们如何做事、做学问,而德育则告诉我们如何做人。

3. 高校德育困境

德育是提升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保障,而面对以科学技术为重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道德教育出现了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德育环境受到重视效率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出现功利化的倾向,德育的内容呈现空洞化的趋势,而在德育教学模式上也往往呈现出单一化的局面。对德育现状的错误估计、德育现状的理想化,也阻碍了道德教育的改进与发展。为了帮助当代高校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并在日后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从内心去珍爱生命、享受生命,高校需要做好德育工作。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首先就要弄清楚,德育的困境是什么,导致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3.1. 德育环境功利化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多种思潮涌入中国,一方面一定程度上为国人解开了思想的束缚、消融了传统对意识形态的禁锢,一方面也让西方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趁虚而入,动摇了大学生对本土文化根基的价值认同,使得大学生出现理想信念趋于庸俗化的情况。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工业技术的进步对一个国家意义重大。对工业技术的重视使得教育呈现出工具化的倾向,教育本身出现了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甚至出现重技术教育轻道德教育的情况。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使得科学技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标准,而过度追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忽视内在的人文关怀,会导致社会陷入浮躁、功利的氛围。作为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不免也会受到社会浮躁、功利的氛围影响,高校教育为了争取生源,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设置上不免也沾染上了功利的色彩,高校的德育环境弥漫着功利化的气息。

教育变成了一种工具,并且被科学化、技术化,而对教育成果的考察,也是以一种外在的、可度量的教育目标以及评判标准的形式展现。教育内容被技术化,教育目标被标准化,教育成了追求社会进步、追求效率的工具,而作为教育中最需要人文关怀的德育,也常常因为对技术教育的效率提高起不到重要作用被忽视,部分高校甚至出现了“重理轻文”的情况。学生因为缺乏人文道德教育,而出现眼界狭隘、学习功利化的情况,行成趋于功利化的价值观,这就使得学生无法超越自身在物质世界的局限,无法获得人生真正的圆满。

3.2. 德育方式单一化、内容空洞化

大学德育虽然相比于初中或者说高中的德育教学来说,在德育方式上虽然多样了些,如大学德育课程引入了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但是大部分德育教学依然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主要是因为大学德育课本在内容的设置上呈现政治性、理论性强的特点。一来,教师面对政治性强、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难以找到有趣多样的教学方式;二来,教学内容因为其政治性和理论性强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对于德育课本中的理论,常以照本宣科的形式呈现,而单一的教学方式以及空洞的教学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受到功利化德育大环境的影响,高校学生对于德育课程的态度也趋于应付,不少高校学生常常认为大学的德育课程没有实际功用性,因此并不重视大学的德育课程,从而使得大学的德育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3.3. 德育现状理想化

高校德育在德育内容的设置上,不仅呈现出较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同时也趋于忽略大学生实际情况多样化的现状,对当前的德育现状的评估趋于一种脱离实际的理想化的趋势。高校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的价值道德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的人在道德的需求上常常呈现出不同的需求的特点,大学的德育课程无论是在内容设置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忽略受教育者实际道德需求和实际道德水平的情况,从而使得高校德育效果“事倍功半”。而高校学生的德育水平的评判常常大多只是以考试评估等方式进行,学生虽然知道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选项是什么,但是内心是否真的认同还有待商榷,高校德育水平的评估结果往往会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距离,呈现理想化的趋势。

4. 突破德育困境的策略

为了应对德育环境功利化的困境,我们需要将道德教育生动化,改善德育内容空洞化的缺陷,让高校德育回归生活,增加德育课程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内化德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德育也能因此走出功利化困境。同时在德育教学模式上,需要注重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并增设高校德育工作岗位,准确了解学生道德水平状况,真正帮助学生理解接纳德育背后的人文内涵。

4.1. 高校德育应回归生活,增加德育课程的趣味性

高校德育的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高校德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理论性与政治性太强,德育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德育思想的渗透性弱,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接受消化德育内容。我们需要将德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德育能够回归到生活中去,那么在德育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在立足生活的基础上确立德育目标、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确定德育内容、在融入生活的基础上设置德育实践。回归生活的德育是以实践活动为支点、以发扬人的主体性为指归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必然路径 [5]。大学生活是当代大学生正式融入社会的缓冲阶段,高校德育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积极价值,那么高校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生活相脱离的德育不仅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对学生未来融入社会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丧失了高校德育部分重要价值。

4.2. 改善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育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站在权威理论的制高点,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单向的德育灌输和讲授,由于一元社会的强制性,不存在学生接不接受的问题 [6]。”由老师到学生的单向德育模式往往效率低下,灌输式教育忽略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不佳。而经济梳理型的社会控制方式使得教师的权威性话语权受到了动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的德育理论常常不被学生重视,甚至受到学生的质疑。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环境,教师应该随着开放包容的大环境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当下热点与德育内容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上课下设置实践教学课程,课程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维护为辅,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体会到看似空洞的德育理论背后深刻的人文内涵,从而帮助学生将德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真正能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高学生生活激情和生命质量,让每一个学生身心愉快、适应良好、充满活力。

4.3. 增设高校德育工作岗位,准确了解学生道德水平状况

高校道德教育课程对于学生的道德水平状况的了解往往依靠学生德育课程的卷面成绩,因此导致教育者无法精准了解学生道德水平的真实情况。同时高校道德教育往往是通过德育公共课老师以及高校辅导员来完成,一位公共课老师或者辅导员通常需要承担一百多名甚至更多学生的德育工作,无法精准了解学生道德水平状况。高校需要根据学生数量增设德育工作岗位,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比如家庭贫困的学生分为一类,家庭离异的学生分为一类等,再将不同情况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高校德育工作者,并且学生数量控制在德育工作者承受范围内,从而达到对高校学生德育现状相对真实、准确的效果。

5. 结语

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注重效率的功利主义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之也给我们带来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德育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德育环境功利化、德育内容空洞化、德育形式单一化以及德育现状理想化等困境,为了帮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真正地提高学生生活激情和生命质量,我们需要增加德育课程的趣味性,让高校德育回归生活,在改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重视实践教育,增设高校德育工作岗位,了解学生道德水平的真实情况,对症下药,让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身心愉快、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古希腊罗马哲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1: 36.
[2] 唐爱民. 20世纪西方社会思潮与道德教育[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2.
[3] 沈召前. 新型主体性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南京社会科学, 2010(11): 128-133.
[4] 于光, 张澍军. 传统德育主体理论的现代超越之路径探析[J]. 思想教育研究, 2009(10): 36-39.
[5] 张忠华, 李丹. 德育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 中州学刊, 2017(1): 88-92.
[6] 高竟玉. 大学德育的落差困境及理性反思[J]. 教育与职业, 2015(22):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