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
Study of Cultural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DOI: 10.12677/ML.2019.71002, PDF, HTML, XML,  被引量 下载: 1,085  浏览: 3,122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程 程, 李延林: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关键词: 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Cultur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Culture Teaching
摘要: 作为一门研究语言教学的学科,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文化教学。本文分别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文化教学困境,以及文化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在世界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从文化的视野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对新时期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今汉语语言国际推广的发展方向。
Abstract: As a subject of language teaching, the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inevitably contains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ltural factors, cultural teaching di-lemmas and cultural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wide multi-cultures, it’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TCF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o it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and it is also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nowadays’ international promotion of Chinese.
文章引用:程程, 李延林.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19, 7(1): 7-14. https://doi.org/10.12677/ML.2019.71002

1. 引言

作为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如何处理好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学的关系、如何选择文化教学中的内容以及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的传播等问题,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正在探索的重要课题,也是备受对外汉语教学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在当前文化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理应将中国文化精粹融入对外汉语现行教学体系中,积极开发文化资源,主动改进汉语教学,构建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使得外国学生通过汉语言的学习,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比较本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从而实现文化的共同多元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充实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并对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而且也可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提供现实支持。

2. 对外汉语教学

2.1. 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个学科的成长离不开两个因素,一个是社会力量的推动,一个是学术氛围的营造。对外汉语教学从最初的产生、发展,到“文革”时期的一度衰落和今天的再度繁荣,它所迈出的每一步都跟中国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息息相关。

在中国大陆展开的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对外汉语教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是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开始的。1950年在清华大学成立了“东欧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因此,它也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产生和开始。1966年,随着“文革”开始,大学停课,各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因此而中止。在留学生纷纷回国之后,北京语言学院也于1971年撤销。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给“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生源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招收留学生单位的急剧增加;专职教师队伍迅速壮大;“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意识逐渐形成建立等。1987年,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成立。同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对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1991年,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开始审定“对外汉语教师资格”。1998年,“对外汉语教学”正式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被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二级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并首次设立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要培养方向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博士点。这表明,“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 。

2.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应用活动,其研究领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应用各种相关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加以研究的过程。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依赖两个条件,一个是研究者自身的条件,另一个是这个研究领域的学术条件,即该领域研究的人才基础和学术基础 [2] 。这两个条件对这个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形成和学科发展方向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研究的人才主要出自它的师资队伍。以中文专业出身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形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基础。同时,也由于这个人才基础使得这个学科的研究在最初的阶段更倾向于关注汉语的本体研究。这同样也导致了它的学术基础在形成时带有同样的特点。现代汉语本体研究的特点是:注重语法结构的研究,注重从形式上分析语言现象,忽略语义的研究。反映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上就是主要关注教学内容,尤其关注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的教学,从而忽略语义的教学,更不必说文化的教学。教育学基础的形成则分别受到中西方语言教学传统的渗透和影响。

人才基础和学术基础的共同影响形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基础:重视汉语本体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并将这些研究与语言教学方法的采纳结合起来。这一研究基础形成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以汉语言本体为中心的特点,尽管,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新的语言学习理论以及其他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从国外涌入,特别是90年代以后各种外语人才、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计算机等其他专业人才也大量进入对外汉语教师队伍,这种局面开始有所改观,但原有的研究基础依旧显示出它的发展“惯性”。

3.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多种观点,然而,对于这两者的关系问题,不应该采取简单化、偏执化乃至虚无化的态度,也不应把语言和文化完全对立起来,而应从普遍联系的角度辩证地加以分析。语言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关系,一门语言发展的历史也是与文化交织融合的历史 [3]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教学的学科,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文化的教学,积极探讨对外汉语中的文化教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新时期我国对外汉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方式,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一种具体的民族文化中必然蕴含着形态万千的抽象语言系统 [1] ,在文化的发展进步过程中,与之相对应的语言又得到不同的发展,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发展的。

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人们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而随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语言也随之产生 [4]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我们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系统可以探视出它所代表的民族的社会风貌,人群心理,道德观念,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社会形态等。而人的社会性决定任何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开放且先进的社会里,正是在不同人群,不同种族的相互交流,文化渗透中社会才会不断进步,而语言就是这种文化传播和交流的载体,所以说文化和语言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对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对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孤立地区学习一门外语,而是应该通过不断地了解目的语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从而真正透彻地去学习一门语言。

3.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离开母语文化环境进入目的语文化环境,自然会遇到文化的接触或碰撞,他会发现对目的语的语言意义及文化意义的有些方面很熟悉,而有些方面则比较陌生或截然不同,这实际上已经经过了对比分析的过程。如果教师引导适当,可以使学生很快适应目的语文化环境,积极地分析目的语文化并实践它;反之,会引起“文化休克”,至少是障碍,这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历来的语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都忽视了语言中的文化问题;实际上语言和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 [5] 。只有了解目的语文化才能更有效地运用外语。文化教学直接影响语言应用。所以也就直接影响语言学习的目的——交际,这也是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对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应给予充分重视。

首先,从词汇系统来说。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事物或概念,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都会在词汇系统中得到反映。语言的词汇对社会的一切变化都十分敏感,它不仅受特定地理环境、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特定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和制约,而且那些受各种因素制约的词汇,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词义是多层次的,它不仅是现实的反映,也包含着人们的心理,对于民族特有的词语或文化现象应加以解释和引导,尤其是一些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它们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反映。

其次,从表达系统来说。许多文化因素,跟汉民族特定的风俗习惯、特定的社会心态以及认知方式有密切关系。比如说,在交际中尊敬对方和自我谦虚,是中国人交际习惯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特点来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反映在交际习惯上,就是大量使用敬词;重和谐、讲究伦次、注重等级、尊卑等是汉民族社会心态中十分突出的特点,体现在汉语的表达中就是注重词序;此外,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也会受到民族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影响。如果从表达顺序来考察,就会发现汉语是一种“临摹型”的语言,它的词序的先后忠实地反映着实际的时间顺序,除了时间顺序之外,汉语的表达顺序,还有先原因(条件)、后结果这类的习惯等。

语法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文化特恒,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模式。但由于语言的形成源远流长,语法结构的变化不太明显,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语言表达又和思维有直接关系,语言作为表露思想和传递感情的主要手段,在组织和表达方式上又取决于民族的思维方式。这是个复杂问题,涉及一个民族的心理、哲学等因素,不同民族还在表达同一概念时运用不同的语言结构。

我们的语言教学虽然离不开文化,但是它首先是语言教学,因此对文化的内容应该有所选择和取舍,不能喧宾夺主。这就要求教师对中国文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熟悉学生的母语文化,根据外国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文化背景出发,有的放矢地选择,不能面面俱到。要选择那些与语言交际密切先关的、有时效性的文化。对于古代文化的选择应该是对当今文化造成了较大影响的那些。

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困境

从文化进入对外汉语教学的视野,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以后,对外汉语教学就已经脱离了单纯进行语言训练的狭窄圈子,开始走上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但目前,学界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学科发展目的以及文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等问题仍处在探索讨论当中,很多观点依然无法达成共识。因此,在肯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成绩和进步的同时,也应对其在现实中呈现的主要形态做一番冷静客观的分析,以便更好地促进其今后的发展和具体实施。

4.1. 文化教学目的含糊抽象

任何一门学科在探索本学科教学规律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指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施的方向和需要达成的预期结果,它通常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对后续的教学大纲的落实,教学计划的指定,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等过程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目的的抽象模糊,具体表现在:对文化目的的理解过于狭窄、文化目的的表述失于含糊、文化目的的实施难于操作等。

4.2. 文化教学内容莫衷一是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文化内容进入课程,在教学中文化内容占多大比重,文化信息怎样在教材中科学编排,以及如何才能够使文化在质与量上都达到最佳体现,这些都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必须面对但又难以统一的难题。

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赋予文化以新的价值和内涵,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派生出来的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造成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拘泥于语言的文化因素,由于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仍然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为任务,文化只是作为语言教学的附属品而存在的,因此关于文化内容的讨论,大都集中在与语言理解和表达相关联的文化因素的分析上。

其次,课程设置不切合实际,从目前课程开设内容和次序上来看,基础阶段主要从汉语拼音教发音和简单的日常会话,然后分析听说和读写两类课程同时进行。听说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进行使用交际性训练,读写从书写、阅读、口语和识记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书面阅读和表达能力。总体来说,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语言基础知识整合性特点,而文化类课程所占比例甚微,在课程选择上,重视语言技能类和语言因素类课程;在课程性质上,文化类课程只作为选修课;在课时和学分安排上,文化类课程的分量过低。

再次,文化教材缺乏统一,虽然目前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在数量上与日俱增,但是却缺少经典的教材,教材的编写体例和使用对象之间没有对应的条件,显得不成熟,呈现出过度自由开放的局面,总体来说,缺少科学、规范、系统的特征。

4.3. 文化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对外汉语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在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系统讲授,强调教师单方面的大量输出,学生被动的学习。此外,由于缺乏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系统研究,对文化教学方法的探讨还停留在观念层面上,有些方法虽然从理念上讲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在实际教学方法中并没有很大程度的改观,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对外汉语课堂是一个多文化背景下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基体教学形式,然而目前仍采用传统的、教条的讲授方法,灌输与说教的教学方法,结果就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被忽视,从而就很难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或是提高其文化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有时为了迎合学生学习兴趣,往往将文化的教学扩充为相关文化知识的大量延伸,而忽略了对所讲文化内容本身的挖掘,不注意结合学生文化背景进行对比理解。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丰富了文化教学,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实际上却是漫无边际的引申,这杨祚的结果,不仅早呢更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浪费了教学时间,导致主要的学习目标又难以实现。

4.4. 文化教学评价单一片面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原则,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方法及技术对教学过程及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以提供信息改进教学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 [6] 。

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目前仍采用的是目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只能算是选拔、甄别和分化学生的工具,对教师教学评价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这种评价的目标和手段过于单一片面,带有几位突出的功利性,忽视了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暴露出诸如评价僵化,封闭性以及忽视个体差异等弊端,这样的课程评价观以及评价模式与课程评价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4.5. 教师文化教学能力不足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现状呈现以下结果: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单一的语言教学视野进行教学,所传授的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脱节,教授的文化内容枯燥无味,无法准确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忽略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理解上的困难,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大降低,无法使学生对目的语文化进行批判性理解等。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文化底蕴不足,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足还包括对外国文化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二是教师的文化实施能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文化准备不足导致文化理念的偏差;对课程中文化的开发和参与不够,以及对教学中文化内容的敏感性差等。

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

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实践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反映,文明间的差距是人类最基本的差异。汉语记录着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光荣使命。如果仅仅将其狭隘地理解为一门语言来掌握,那就是对语言教育墨守成规、思想狭隘的表现,这样对外汉语教学也必定不会有长远的发展 [7] 。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历史,审视现实,一方面对历史成果进行合理地继承,一方面对现在的模式进行积极地修正,并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提出合理的构想,开发新的路径和方向,以期搭建未来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高层次平台。

5.1. 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明确的导向与调控功能。目前,对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研究仍处于理论和实践的不断探索阶段,对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定位仍需调整或整合,其目标的设立尚层次性与系统性,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对外汉语教学目标的定位、分层和实现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首先,要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先解决语言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并通过汉语教学提高其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其次, 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作为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汉语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所承担的通过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日益凸显出来。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外国学生通过汉语言的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自觉比较本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从而客观的做出价值判断,实现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同发展。

5.2. 精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学实施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对对外汉语教学而言,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是文化进入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又因为文化内容具有宽泛性的特点,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语言知识而忽视了文化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增加文化因素的比重。

一方面,从课程设置角度来讲,教学内容中应该使文化内容面向所有学习者,并贯穿整个汉语学习过程;教学安排中,要合理的增加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课程,并且增加相应的学分和课时比重,同时也要协调好文化课与语言基础课的关系,使之相互补充、强化。目前,关于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主要存在三种观点:第一,课程内容是由各个学科中包含的知识和技能构成的;第二,课程内容是由学生获得的各种学习经验构成的;第三,课程内容是由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构成的。由此可见,课程内容的构成包括三个维度的构成要素: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和学习活动。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组织,也可以参照以上思路来进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分别以主题、经验以及活动为中心来设置、组织文化内容。

另一方面,从教材编制角度来说,教材的编制一般要符合几条原则:实用性、交际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原则。这其中却忽略了文化性原则,因为选择合适的文化内涵并融入教材中是一大难点,所以在教材编写中应当适当地选择和安排文化内容。综合考虑对外汉语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教材中的文化重点应该包括中国基本国情文化和特色文化艺术等。此外,咋进行文化选择时,也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价值性原则,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接受,从而推动文化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进步。二,针对性原则,考虑到对外汉语的学生主体是来自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带有不同目的的,他们的文化需求也必然是不尽相同的,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尽量公平合理地满足学生对文化的需求。三,多元性原则,不同文明的人在世界观、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在选择对外汉语中的文化内容时,要将本国文化的传播作为基准,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能够理解蕴藏在汉语背后的中华文化,以语言促交流,以文化理解的实现为最终目的,使外国学生通过汉语言的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自觉比较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从而客观的做出价值判断,实现文化多远共同发展。

5.3. 改进教学方法

文化导入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更是一种教学的实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将文化有机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以实现“语言能力培养”和“中国文化传播”的教学理念,是探讨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实施的关键,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直接决定了教学任务完成效果的成败,总体而言,在这个过程中应坚持弹性原则,使文化内容与教学方法适应个人、学科与社会的需要,教师要尽量全面地介绍目的语文化,克服学生的文化定型,摒弃文化歧视,是学生对目的语的文化有一个客观的把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这样几种教学方法来促进文化教学:1) 体验式教学,即在此过程中强调文化感悟,是一种在现实的文化环境中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文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文化的接受不仅仅是学出来的,它更倾向于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更多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正视文化的“内化”作用和“不可教”因素 [8] 。因此,以体验的方法开展教学,通过创设开放的、个性化的文化情境,例如文化讲座,文化参观,文化讨论或是文化表演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各种体验方式,对周围的文化世界有深切的感悟,是文化得以实施的重要策略。2) 对比式教学,即进行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在比较的过程中弥合文化差异,通过对比汉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异同,排除语言障碍,更深刻地了解汉文化,比如中国人的问候语同西方国家的区别,中西家庭观念的区别等等。从文化学的常识可知,若要了解任何文化(包括本国的文化),都必须将它放到与其它文化的关系和对照中去认识,否则就会有可能把那些仅仅属于某个特定社会的价值和习俗当作人类普遍的信念和行为规范。文化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对文化现象的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的对比分析,才能揭示出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异同,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

6. 结语

语言教学和文化熏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掌握的不仅仅是汉语语言这个工具,还汲取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养料。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汉语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到教学的课堂中。因此,汉语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学习的过程。一个科学完整的对外汉语教学体系,必须把汉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中国文化的输出,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进行文化传播为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课堂教学与理论之间还有很大的错位,一旦进入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只关注汉语语言本身,所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待更加深入细致的探讨和思考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路径。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思维和文化共同感与意象翻译研究”(15YBA401)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对外传播问题研究”(14BXW065)支持。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吕必松. 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 杜道明.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 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4] 陈华文. 文化学概论[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5] 彭增安. 跨文化的语言传通——汉语而与习得与教学[M]. 上海: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7.
[6] 伍依兰. 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社, 2015.
[7] 朱志平. 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8] 温晓. 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