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小镇研究现状的评述和思考
Comment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Town
DOI: 10.12677/GSER.2019.81009, PDF, HTML, XML, 下载: 1,026  浏览: 3,86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永浮, 蔡宇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上海
关键词: 特色小镇产业空间社区理念Characteristic Town Industry Space Community Concept
摘要: 本文是在城乡规划、资源环境、地理类核心期刊在内的200多篇特色小镇研究文献基础上完成的。主要从特色小镇政策、产业、经济、空间、旅游、社会、文化等方面,运用多学科理论与多维度方法,总结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实践,指出存在问题。因此,建议按照“六个流程”拓展产业经济研究,关注“七对关系”引导空间品质研究,贯彻“五个共同”推动社区构建研究,重视“五大矛盾”深化理念内涵研究,鼓励以问题与需求为导向,加强区域、产业、开发、空间理论研究和规划、更新、策划、数据方法优化,并提出强化管控、系统整合、统筹协调等建议。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more than 200 research papers on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i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y core journals. From many aspects in-cluding the policy, industry, economy, space, tourism, society, culture and so on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we use multidisciplinary theory and multi dimension method to summarize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of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in the East,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s of China, and point out the problems.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expand the research on industrial econom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x processes”,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seven pairs of relations” to guide the study of space quality, carry out “five commons”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five contradictions”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of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ncourag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problem and demand, and strengthen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al research and the method optimization of planning, updating and data,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control,systematic integration, and overall coordination.
文章引用:李永浮, 蔡宇超. 中国特色小镇研究现状的评述和思考[J]. 地理科学研究, 2019, 8(1): 73-91. https://doi.org/10.12677/GSER.2019.81009

1. 引言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先由浙江省提出,国家层面特色小镇建设政策相继出台(见表1)。2016年10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1],对“特色小(城)镇”概念作权威定义和明确区分:“特色小(城)镇包括特色小镇、小城镇两种形态。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要素,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得益彰、互为支撑。”

Table 1. Key policy list of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construction at national level

表1. 国家层面特色小(城)镇建设重点政策一览表

本文包括研究现状与评判建议两部分。首先从研究内容、理论方法、特色小镇建设实践进行分类型和分区域的总结。然后从内容、理论方法和建设实践加以评价,最后提出深化研究、手段提升和建设优化的建议。

2. 特色小镇的研究内容

2.1. 特色小镇宏观政策背景与产业经济发展

第一,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新趋势 [7],能较好解决传统城镇化问题 [8],是政策实践的创新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特色小镇能够发挥产业载体、文化窗口、致富平台与建设示范作用,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贫困治理提供思路。“小镇”与“乡村”以协调发展为目标,且互为支撑、相辅相成 [9]-[15]。另外,特色小镇有效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整合”和“升级”两大任务 [16],并能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 [16] [17]。第二,特色小镇的核心是产业运营,其主导产业选择与优势产业培育研究受到重视。无论是航空、体育、运动、智慧、花卉、电商、低碳、文创、新型制造、会展、生态、检验检疫服务、兵团农场等新兴小镇 [18]-[45],还是农业、林业、手工业、历史经典产业等传统小镇 [46]-[52],其产业发展都需要聚焦“创新”内核并将小镇视为创新生态系统或融合区,重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活化创业素质、环境、空间、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 [53]-[60]。第三,特色小镇离不开金融服务的强力支持,应充分运用“产业+金融”的发展模式,把握投融资机制创新关键 [61] [62]。特色小镇发展既强调PPP创新支持模式,总结PPP项目风险因素并进行风险管理和可行性分析 [63] [64] [65] [66] [67],同时也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注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信用担保与风险投资体系化建设,突出小镇资产证券化路径设计,发挥金融工具创新作用 [68] [69] [70]。第四,新技术条件下特色小镇产业要素流动和产业遴选与体系构建方法尤其是劳动力供给和“人”的发展成为驱动小镇发展的关键 [71] [72] [73] [74]。

2.2. 特色小镇空间布局优化与旅游开发建设

第一,特色小镇是一种更高级的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形式,这种空间形式在欠发达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路径差异,在特定区域的特色小镇群还呈现出空间、产业、规划的独有特征 [75] [76] [77]。另外,“大城”与“小镇”之间要实现协同发展,不应搞区域平衡与产业平衡 [78] [79]。第二,特色小镇空间组织模式能够有效反映要素配置合理性。在主城和小镇土地要素配置方面,政策耦合机制的不同对应城乡、产城、乡村融合三种土地开发模式的不同。在创新要素方面,小镇、新城、市域和区域空间层次不同直接影响着众创空间模式的异同 [80] [81] [82]。第三,特色小镇空间布局研究不仅要深入到微观层面的商业街区具体形态与特色空间的产业文化影响因素分析,而且应进一步扩展到宏观层面对全域生态系统建构和空间治理以及土地政策的集成与灵活运用 [83] [84] [85] [86] 等方面。第四,旅游特色小镇是小城镇建设的创新模式,是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87] [88]。在具体实践中,旅游特色小镇发展要注重分类引导,并对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策略、旅游线路组织、文化旅游、“互联网 + 旅游”等展开研究,积极探讨康养旅游小镇、“慢城理念”下的旅游小镇与工业旅游小镇建设 [89]-[97]。另外,小镇旅游空间生产模式、旅游空间生产公众参与的特征规律与动力机制也受到研究重视 [98] [99] [100]。

2.3. 城镇社区构建治理与文化支撑创新

第一,特色小镇作为公共政策创新供给重要手段,其创建考验政府治理能力。具体是指政府需要定位、到位并补位相关职能,并强化基层建制职权 [101] [102] [103]。第二,特色小镇社会治理方式具有独特性,其需要构建精准治理路径,强调治理合流中地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政策工具融合,并以伦理治理进行自律审视,实现治理方式的现代转型 [104] [105] [106]。第三,特色小镇要置文化创新再造于首要地位,重构文化认同与凝聚力,并以“做事”理念构建协同双创共同体 [107] [108],努力将文化支撑创新贯穿于小镇建设全过程。第四,从重构中国文化根坻高度来看,建构中国特色小镇需要“文化动力因”,这一点要求小镇与区域文化有效协同,充分体现城市文化特色,从而实现特色小镇对传统城市发展空间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变革转向并落实“留住乡愁”、“两山”重要思想,最终实现特色小镇与文化生态、文化建设的双向作用 [109]-[116]。从不同类型文化与特色小镇创建的互动关系来看,其包括地方文化与智慧小镇、区域主题文化引领传统村落建设特色小镇、民族文化的本真性及其与小镇软实力关系、建筑文化传承、小镇与高校协同发展路径,校镇文化产业融合等多元内容 [117]-[123]。第五,从文化产业化视角出发,县域文化产业、文创产业以及文化地产创新模式、文化IP营建方法、以民众为主体的文化特色小镇创建模式等路径方面得到广泛讨论 [124] [125] [126] [127] [128]。

2.4. 特色小镇内涵规律研究与现状问题反思

第一,面对特色小镇建设“异化”现象,应正确处理特色小镇与实体经济主导发展模式的关系,抓住“有特色”、“形态小”两个关键特征,同时把握“六个特”即平台、产业、文化、风貌、创新与机制特色,并强调“特色”与区域发展需求的协调 [129] [130] [131] [132] [133]。第二,特色小镇超越了过去“开发区模式” [134],并产生于生产集聚、消费集聚和城市功能疏解过程 [135],是未来城乡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133] [134] [135]。第三,就目前发展态势而言,特色小镇尚不能成为城镇化主流,其发展应看到浙江模式与国家创建的区别以及东西部的实际差距,并重点关注“特色小城镇”培育 [136] [137] [138] [139]。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建设要回归本质并理顺机制,借鉴国外特色小镇自组织与社会力主导机制,关注“特色”形成基础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与居民参与 [140] [141] [142]。另外,特色小镇要改变政府主导模式,避免过度行政干预,谨防运动化倾向,辩证看待并科学引导房产开发,要注意急于求成、扎堆发展、镇名混乱、标准僵化、喜新厌旧和政府包办六个方面的问题防范 [143] [144] [145] [146] [147]。第四,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存在产业、居民、规划及市场四方面要素,其制度建设要明确牵头单位与审批权限,并通过关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人本服务三方面深入开展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考核制度的弹性、统分、开放、常态与软性优化 [148] [149] [150] [151]。第五,特色小镇未来发展效率提升要注重多模式培育并强调市场、企业、中介组织的作用,同时强调区分“内生型”和“外生型”两种小镇发展模式和前景,积极构架选址、产业、产品、运营、投资构成的可持续发展要素体系,并着眼于特色小镇品牌建设价值提出针对性的联动发展策略 [152] [153] [154] [155]。

3. 特色小镇的理论方法

3.1. 基于多学科理论阐释小镇发展

在系统科学理论方面,仇保兴(2017)运用复杂适应理论(CAS)认知特色小镇的“好”与“坏” [156]。在规划学理论方面,张鸿雁(2017)探讨特色小镇发展理论溯源即“田园城市理论”、“城市区域核心理论”与“技术小区——技术中心”理论 [157]。岳欣(2016)从中国“逆城市化”理论与实践对特色小镇进行认知 [158]。在社会学理论方面,李敢(2017)基于对舒适物理论与帕森斯功能模式的组合优化,提出消费社会学视角下特色小镇分析框架 [159]。陈立旭(2016)一方面通过阿布拉姆斯“群体凝聚力”、社会原子化、“促进性互依”等理论主张强化文化凝聚力,另一方面借助艾勒塔斯等关于东亚工业化的研究、戈比的“生活质量”、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强调培育双创文化 [108]。付晓东(2017)依据根植性原理构建小镇“特色” [160]。还有学者依据文脉主义理论探索小镇品牌建设 [161]。在经济学理论方面,方兴林(2017)通过构建特色小镇建设主体博弈模型分析收益与分配 [162]。李文辉等(2018)运用新结构经济学原理整体构建特色小镇发展路径和政策支持体系 [163]。另外,林玮(2017)对特色小镇发生学、阶段论、类型学与功能论四种理论形态进行体系建构 [164]。成海燕(2018)运用产业集聚、工业区位、增长极、新经济地理学等理论对特色小镇发展机制展开探讨 [165]。

3.2. 运用多维度方法指导小镇建设

在调查分析方面,主要包括多边形图示法、开放式访谈和半结构式访谈法、文献和专家访谈法、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李克特量表法、语义隶属赋值法、SWOT分析法、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法、Scheffe多重比较法、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等。在模型软件方面,主要包括帕森斯AGIL (Adaptation, Goal Attainment, Integration, 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功能分析模型、社会凝聚力模型、钻石模型、GEM (Groundings, Enterprises, Markets)模型、大都市竞争力模型、“弓弦箭”模型与“价值链”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冰川成本模型、米尔斯–汉密尔顿城市形成模型、中心地模型和AMOS (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SPSS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YAAHP (AHP层次分析法辅助软件)等软件。在规划编制方面,强调特色小镇规划要有“精准”理念,是一种“创建概念性规划”,应具有全流程规划的视野和“五态同构”的设计策略 [166] [167] [168] [169]。许多学者从技术路线、编制重点、规划策略、规划统筹、城乡总体规划、旅游规划、风貌设计、景观设计、生态景观艺术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设施体系、GIS空间分析、绿色环保技术、绿色建筑及建材技术、建筑立面改造 [170]-[186] 等方面开展研究。在统计评估方面,学者们一方面对统计指标体系和责任单位进行设计与分工,研究小镇政策跟踪审计路径及任务,另一方面尝试构建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等 [187]-[192]。

4. 特色小镇的建设实践

4.1. 东部特色小镇类型多、基础好

第一,浙江特色小镇“百镇”布局已形成。浙江已涌现出以富阳龙门古镇、淳安乐水小镇、杭州良渚文化村、嘉善上海人才创业小镇、台州黄岩智能模具小镇以及宁波、嘉兴、金华特色小镇为代表特色培育模式 [193]-[200],其高山避暑旅游产业、袜艺产业、电竞产业发展思路与温州智创小镇产业转型路径也值得借鉴 [201] [202] [203] [204]。

第二,上海、天津创建特色小镇具有独特性与创新性。上海具有独特的产业特征、消费需求及发展背景,特色小镇作为沟通城郊的重要节点,其目标定位要充分考虑上海整体城市格局,并与产业集聚、功能疏解、农业转型和市场投融资有效衔接 [205] [206]。天津市则创新提出实力小镇、特色小镇与花园小镇创建体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特质。

第三,山东、辽宁注重乡镇发展整体格局。山东将特色小镇创建作为小城镇发展格局的一部分,强调以全域化视角对区域特色小镇进行整体研究 [207]。辽宁则因地制宜提出“特色乡镇”概念,并按“基本条件 + 特色”即“10 + n”的创建标准对五类乡镇进行引导。

第四,江苏、安徽关注特色小镇分类机制。江苏特色小镇提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小镇和旅游风情小镇,采取分类措施。安徽则按主导产业定位将小镇划分为产业类、文化和体育类、旅游类三类,并对投资、产出、创建要求做出规定。

第五,广东、河北明确特色小镇区域带动职能。广东提出打造“独具岭南魅力”的特色小镇,对美丽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分类指导,突出其公共服务与城乡统筹职能。河北提出“加快打造体现河北特点、引领带动区域发展的特色小镇”,明确选址在城镇、景区、高铁站周边及交通轴沿线,对人口聚集作量化要求,探讨特色小镇与河北省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关系,形成了工业园区等六种发展类型和“未来新兴产业 + 旅游”等四种创建模式 [208] [209] [210]。另外,雄安新区于2018年公布16个特色小镇名单,与城市核心区共同组成都市圈 [211]。

第六,福建、海南强调特色小镇政策载体属性。福建特色小镇作为双创载体,基于“资源 + 人才 +创新”发展策略,强调创业生态系统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主张从创新渠道、创新实践、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四个维度推进政策完善 [212] [213],还有学者专门对海西侨乡特色小镇的类型与策划思路进行研究 [214]。海南针对落后地区强调“以产兴镇”,针对有基础地区强调“以镇促产”,协同推动城镇化与脱贫进程。同时,海南特色小镇是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水平关键,是海南全域旅游建设重点 [215]。

4.2. 中西部特色小镇差异大、发展快

第一,江西、四川强调路径指引。江西注重特色小镇创建质量,明确区分建制镇与非建制镇两类建设对象,并有学者对“赣州模式”进行针对性总结 [216]。四川省采取示范镇与特色镇协同创建模式,示范镇以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服务县域经济为核心,特色镇则以提升特色产业功能为核心,但其目标都是带动省域小城镇发展。

第二,山西、内蒙古、湖南关注产镇融合。山西、内蒙谷均依托示范镇建设打开特色小镇建设局面。内蒙古则更为强调示范镇的产业属性和职能分工,起到明确的产镇融合导向作用。湖南则以集镇为创建突破口,打造美丽宜居和专业特色两类集镇,并以边界口子镇为重点,从产镇融合视角发展特色产业与文化旅游。

第三,河南强调现有小城镇发展资源整合。河南省县域人口多且农业占比高,发展特色小镇具有促发展、利转型的重要作用 [217],一方面借助历史文化名镇、美丽宜居小镇建设夯实培育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特色商务区、特色文旅区、特色交易区、特色服务区建设寻求产业突破口,把特色小镇作为河南省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布局的重点与亮点 [218]。

第四,广西、云南注重系统化思路创建特色小镇。广西强调新旧政策融合与目标整合,明确建制镇(乡)、产业园区、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特色旅游集聚区为创建对象,提出“五位一体”规划建设思路。云南省在2011年特色小镇建设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云南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的互动关系 [219],积极联系地区扶贫,将发展视野细分到国际、全国、省、市等不同层面。

第五,新疆注重政策要求与实际需求。新疆面临“十三五”期间农牧民落户城镇和扶贫攻坚的重大任务,创建特色小镇既是新疆地区夯实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基础工作,也是改善民生、补脱贫短板的重要抓手 [220] [221]。其中,乌鲁木齐文化商贸绿色特色小镇构建框架研究提炼,重庆军工特色小镇、陕西西安特色小镇发展、甘肃特色小镇创建等就是代表性研究成果 [222] [223] [224] [225] [226]。

5. 特色小镇研究的评判和建议

5.1. 关于特色小镇研究内容的评价

5.1.1. 产业经济:从短期见效到长效运营

目前特色小镇与各类宏观政策的互动机制获得充分探讨,产业研究突出各类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和创新要素分析,经济研究则侧重于投融资阶段的运作模式与金融介入路径,但单一产业与大量资本的迅速结合的可能性,决策者更加关注特色小镇的“短期见成效”,而忽视资金注入、品质控制等长效问题。因此特色小镇产业经济研究要充分考虑全流程项目运作和长周期资本循环,强调依据项目流程构建发展路径:在识别阶段,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着力消除“发展壁垒”;在准备阶段,要借鉴“小镇能人”先行经验,优化“小微企业”风控体系;在采购阶段,要依托“信用体系”建设,把好“市场准入”关口;在融资阶段,要强调“金融资本”全流程支持,做好“金融产品”设计;在建设阶段,要明确“去房地产化”导向,主张“低影响”开发模式;在执行阶段,要重视“建设周期”契合度,推动“长效治理”机制建设。

5.1.2. 空间品质:从既有提升到系统创新

特色小镇空间品质保障是面向实际的重要问题。目前空间研究多基于现有实践展开区域布局与要素配置分析,旅游研究多关注既有旅游空间资源上的“小镇化”提升与增效,但特色小镇空间建设具有独特性与创新性:一方面空间要素高度集聚与小镇空间品质建设存在矛盾,另一方面面临着产业特色化、旅游品质化、文化资源化、社区精致化的创新要求。因此亟待开展以“小镇吸引物”创新体系为核心的特色小镇空间品质管控与优化系统研究。具体要把握以下七点:第一,旅游空间讲求全领域、全周期与全龄化、全时段的交织融合;第二,区域空间注重渐次培育与网络布局的深度结合;第三,空间联系突出中心城镇和外围组团的分类协同;第四,空间形态重视功能合理集中与有序分散的不断调整;第五,空间承载实现数量管控与质量提高的充分协调;第六,空间风貌强调总体控制与要素引导的有效兼顾;第七,支撑设施要求重点突破与整体配套的全面统筹。

5.1.3. 社区构建:从边缘衍生到核心驱动

特色小镇作为新兴产业聚集体,其社区构建面临着“人从哪里来”和“人为何而来”的关键问题。当前社会研究多围绕特色小镇社区治理模式及其衍生的制度问题,文化研究则集中探讨了文化支撑与创新在小镇建设中的实践表现。但是,社区构建是社区治理的核心与前提,社区文化在社区构建中发挥关键作用,两者都没有得以应有的重视。因此,特色小镇社区构建与治理研究应秉持以下理念营造“社区共同体”:第一,“共治”即发挥“第三方机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特色小镇“新型理事会”;第二,“共筑”即运用营销理念精准导入人口,构筑拥有“小镇气质”的社区共同体;第三,“共建”即从“宏观把控”走向“微观关怀”,政企合作为小镇提供定制服务;第四,“共享”即营造特色小镇“服务圈”,实现特色小镇多元共享目标;第五,“共生”即传承发扬中国文化,有效融合创意文化和多元协同生态文化。

5.1.4. 理念内涵:从静态认知到动态发展

目前特色小镇研究对内涵特征、发展规律与问题反思作积极探讨,但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发展理念,要与不同地方实际结合,不断吸纳特色小镇发展新成果,加强对特色小镇发展新动向的前瞻性思考。因此从动态变化角度理解“特色小镇”是必要的,有利于避免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墨守成规、偏离初衷、流于形式或产业扎堆,缺乏内涵的问题。具体而言,特色小镇理念与内涵研究应进行多维度的动态阐释。第一,特色小镇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上的独有特征,其既区别于传统块状空间,也在小城镇建设理念演变基础上实现了创新。第二,特色小镇具有弹性和刚性双重意义上的发展边界,其虽具有明确创建边界,但小镇与周边的要素流动会使边界发生弹性变化。第三,特色小镇具有目标和需求双重导向上的分类机制,前者以规模、等级等创建目标为标准进行分类,后者以产业发展等创建需求为标准进行分类。第四,特色小镇具有向内叠加和向外策动双重效应上的功能内核,其多元功能在一定地域内高度叠加,同时作为功能核心能够策动乡村等多元外部主体。第五,特色小镇具有内部禀赋与外部资源双重视角下的要素体系,前者是指自然、经济、人文等各方面的“小镇禀赋”,后者是指能够对前者施加影响的外部要素。

5.2. 关于特色小镇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思考

5.2.1. 以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理论研究

当前文献对特色小镇空间形态、发展方向、空间用地等方面的规划学阐释与研究较为缺乏,在降低风险、人口导入、社区构建、组织构架和制度设计等领域欠缺社会学理论指导。因此,需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开发模式等理论方法应用,借助区域视角认知特色小镇群体及区域空间特征,加大文化学、生态学、旅游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研究。特别是,关注特色小镇宏观布点与微观选址的科学性,关注不同特色小镇产业发展核心培育与差异化发展路径,关注特色小镇适宜开发模式与开发主体选择,关注特色小镇群体发展与建设用地混合使用、种类创新和弹性留白。

5.2.2. 以实际问题为指引促进方法优化

特色小镇规划编制中的更新改造方法、要素管控手段、公共艺术设计、智慧设施规划、旅游产品策划等子体系研究和创新也亟待增强。应加强特色小镇相关数据信息收集、处理、分析的综合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管理和GIS分析等关键技术。未来应从规划新理念与公共参与新途径促进小镇规划创新,从更新改造及规划管控手段促进小镇风貌提升,从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方面促进小镇旅游发展。

5.3. 关于特色小镇建设实践的建议

5.3.1. 重视特色小镇创建数量过度化问题

自2014年首次提出“特色小镇”概念至今仅三年,国家级特色小镇创建数量上已远超国家级开发区和5A旅游景区数量,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及培育数量则已超过省级开发区、4A旅游景区数量(见图1)。由于创建培育数量仍在不断增长中,加之特色小镇要素集中程度远超开发区或景区,特色小镇实践进程所带来的资源利用与配置压力不可小视。因此,应重视创建模式的全局性: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在选址布点上统筹考虑特色小镇与开发区、旅游景区、美丽乡村关系,在数量目标上强调立足实际条件和科学预测。其次要强调创建模式的针对性:鼓励构建“逐级提升”、“双管齐下”、“多头并重”等多样化创建模式,适应不同地区创建实践。其中,“逐级提升”是指按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特色小镇进行梯度创建的模式;“双管齐下”是指按照建制镇、非建制镇或新创建政策实施、旧创建政策整合两大类并行分类创建;“多头并重”是指将特色小镇与其他类型小城镇创建工作结合,整合为小城镇创建体系。最后要关注创建模式的长效性:建立正向推进与逆向反馈并存的质量评估与数量管控体系。

Figure 1. The number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the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scenic spots

图1. 特色小镇与开发区、景区数量对比图

5.3.2. 优化特色小镇区域空间分布格局

国家级特色小镇在全国的分布,呈现比较明显的东西部较多,中部较少的整体特征(见图2)。特色小镇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在浙苏鲁沿海省份数量多,在湘鄂川两省较其他中西部地区创建数量偏多,京津沪等直辖市创建数量比较少(见图3)。其次,省级特色小镇的数量分布,东部地区数量优势更为明显(见图2),其中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数量最多,滇琼湘辽鲁五省紧随其后;中西部省份以赣皖、川渝桂五地数量较多部分西部省份尚处于创建初期(见图4)。总体上,全国特色小镇的区域梯度大,发展差距悬殊。所以,一方面要实现区域发展特质与特色小镇的融合。东部特色小镇应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目的;中部特色小镇应着力加速现代化、城镇化和开放化进程;西部特色小镇则应引领高质量城镇空间建设。而且特色小镇要与城市发展做好空间协调,要与区域发展做好机制协调,要与特色地区做好系统协调。另一方面应建立跨行政区划的协调机制和顶层设计,建设重点突出的特色小镇群,避免“多而散”的低效化分布。

5.3.3. 注重特色小镇研究样本选取合理性

从现有特色小镇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关注的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以及山东、山西、四川等省(见图5图6)。从主观上看,学者选取特色小镇主要关注是否已有成功经验可供总结、是否有充足样本可供选取、是否有地方特色价值可供探讨。从客观上看,全国及省级特色小镇创建数量的多少、特色小镇整体发展进程的快慢、小城镇建设在各省市得到重视的程度、区域整体经济发展的程度与需求等,也会制约或引导学者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研究样本选取过程中要坚持对特色小镇的正确认知和关键把握。所选样本的创建定位不应以偏概全,创建目标不应尺度过大、功能过全,所选样本的创建模式不应特殊化、精英化、封闭化。另一方面,要更多关注欠发达和刚起步地区的特色小镇实践与发展路径研究以及先进地区经验借鉴。

Figure 2. The number comparis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town, betwee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图2. 全国特色小镇在东中西部的数量对比图

Figure 3.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town

图3. 全国特色小镇分布图

Figure 4.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rovincial (municipality, autonomous region) characteristic town

图4. 全国省(直辖市、自治区)级特色小镇分布图

Figure 5. The number comparison betwee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characteristic town in the achieve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图5. 学术研究成果中特色小镇的数量比较图

Figure 6.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town in the achieve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图6. 学术研究成果中特色小镇的分布图

6. 结语

特色小镇是互联网技术下城镇化创新发展模式,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增效调节手段,是小城镇产镇融合发展新试验,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供给主体,是全域旅游建设系统的重要实施载体。笔者通过对特色小镇研究现状内容、理论方法以及东、中、西部特色小镇创建实践进行总结,认为特色小镇研究要着重关注产业经济长效运营、空间品质系统创新、社区构建核心动力与理念内涵动态完善四个方面,并不断开拓多学科、多维度理论方法的问题解决与实际应用机制,从而增强特色小镇与区域发展的协同互动,系统优化特色小镇创建模式。当然特色小镇建设自2014年提出相应概念至今仅三年时间,各地开发建设进程快慢不一,建设成果良莠不齐。希望今后不断拓展特色小镇研究,从深度上尝试展开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小城镇的协同互动研究,从广度上力图探索我国特色小镇各地域分布发展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为特色小镇持续、健康、理性发展提出更多建议和对策。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6YJA84000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6BSH005)联合资助。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ndrc.gov.cn/zcfb/zcfbtz/201610/t20161031_824855.html, 2016-10-08.
[2] 国务院公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EB/OL].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tm, 2014-03-16.
[3] 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htm, 2016-03-17.
[4]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保持和彰显特色小镇特色若干问题的通知[EB/OL]. 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707/t20170710_232578.html, 2017-07-07.
[5] 发展规划司.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ndrc.gov.cn/gzdt/201712/t20171205_869709.html, 2017-12-04.
[6] 谭冉. 特色小镇: 新型城镇化的新趋势[J]. 经济, 2017(Z1): 72-74.
[7] 曾江, 慈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J]. 宏观经济管理, 2016(12): 51-56.
[8] 许利峰.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发展趋势[J]. 建设科技, 2018(2): 16-17.
[9] 杨梅, 郝华勇. 特色小镇引领乡村振兴机理研究[J]. 开放导报, 2018(2): 72-77.
[10] 朱哲江. 特色小镇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来自河北省馆陶县的调研报告[J]. 经济论坛, 2016(9): 57-59.
[11] 王景新, 支晓娟. 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2): 17-26.
[12] 姚尚建. 城市的回归——乡村贫困治理中的特色小镇[J]. 理论与改革, 2018(2): 59-66.
https://doi.org/10.13553/j.cnki.llygg.2018.02.007
[13] 蔺泽丰. 河北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村落与特色小镇协调发展研究[J]. 大众文艺, 2017(20): 245-246.
[14] 朱建江.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上海特色小镇建设[J]. 科学发展, 2017(11): 59-65.
[15] 陈宇峰, 黄冠. 以特色小镇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实践[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6, 32(5): 28-32.
[16] 钟娟芳. 特色小镇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探讨[J]. 开放导报, 2017(2): 54-58.
[17] 刘源隆. 杨世伟: 特色小镇的核心是产业运营[J]. 小康, 2018(3): 57-59.
[18] 沈夕玥, 胥卫平. 特色小镇主导产业选择与发展研究——以嘉兴市为例[J]. 现代商贸工业, 2018, 39(7): 10-12.
[19] 季胜武. 基于优势产业支撑的特色小镇培育路径分析[J]. 江南论坛, 2018(1): 29-30.
[20] 陶毅烈. 全力培育特色小镇做强常熟优势产业[J]. 江苏政协, 2018(1): 49-50.
[21] 应云仙, 汤坚立, 朱利亚. 浙江省加快通用航空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研究——以宁海滨海通用航空特色小镇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7(5): 201-203.
[22] 郭琴.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二元模式的路径探索[J]. 体育与科学, 2018(2): 89-94.
https://doi.org/10.13598/j.issn1004-4590.2018.02.015
[23] 方春妮, 赵清双. 论政企合作(PPP)模式下的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之创新发展[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8, 33(1): 29-32.
[24] 杨毅然, 沈克印.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路径探讨[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8, 34(1): 36-40+57.
[25] 张月蕾, 张宝雷, 杜辉, 徐成立. “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创建路径研究[J].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8, 36(1): 41-45.
[26] 范斌. 基于根植性理论视角下的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机制研究[J]. 体育与科学, 2018, 39(1): 84-89.
[27] 王超然. 体育特色小镇研究[J]. 运动, 2018(2): 4-5.
[28] 沈克印. 体育特色小镇: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实践探索[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7, 51(6): 56-62.
[29] 季朝新, 王一博.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 逻辑起点、概念模型和功能定位[J]. 体育文化导刊, 2018(2): 88-92.
[30] 王志文, 沈克印. 产业融合视角下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 2018(1): 77-81.
[31] 张雷.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概念、类型与发展路径[J]. 体育科学, 2018, 38(1): 18-26.
[32] 焦杰. 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精准扶贫背景下体育扶贫发展模式的构建探索[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 8(1): 166-169.
[33] 宋夕洋. 智慧化特色小镇建设方案[J]. 建筑电气, 2017, 36(6): 44-47.
[34] 马红丽. 智慧社会亟需智慧特色小镇[J]. 中国信息界, 2018(1): 29-31.
[35] 谢宏. 智慧化特色小镇的灵魂: 云脑云网云擎——访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J]. 科技中国, 2018(2): 83-85.
[36] 鲁延召, 于璐恬. 花卉产业助力旅游特色小镇的创新模式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7(34): 91-92.
[37] 孟波, 莫新平, 张旭英. 山东省电商特色小镇建设思路研究[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17(10): 27-30.
[38] 陈海航. 智慧低碳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探讨[J]. 信息化建设, 2017(10): 59-61.
[39] 姜玉峰. 文创产业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创新模式研究以艺创小镇为例[J]. 新美术, 2017, 38(1): 123-128.
[40] 孟海宁, 奚慧建, 吕猛. 新型制造业小镇特色建构路径[J]. 规划师, 2016, 32(7): 133-137.
[41] 安晓波, 张贺成. 前瞻“雄安新区”发展, 创建京津冀会展特色小镇[J]. 中国商论, 2018(5): 148-150.
[42] 刘芳君. 关于建设生态特色小镇的问题与思考[J]. 建设科技, 2018(2): 18-21.
[43] 颜卓. 检验检疫服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 2018(11): 75-7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876.f.20180426.1837.056.html
[44] 白燕. 学习浙江经验加快兵团特色小镇发展[J]. 兵团党校学报, 2018(2): 23-26.
[45] 张新民. 农业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研究[J]. 中国经贸导刊, 2017(28): 62-64.
[46] 余茜, 李冬梅. 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浙江省余杭市春风长乐小镇和陕西省杨凌区五泉镇为例[J]. 世界农业, 2018(2): 53-59.
[47] 刘正道, 戴波, 刘良峰, 段美萍, 丁志新, 王正林, 昝家乾. 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3): 294-295.
[48] 陈建飞.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特色小镇探索——以广州种业小镇为例[J]. 建材与装饰, 2018(7): 104-105.
[49] 阮晓东. 特色小镇概念延伸下的商业机会[J]. 新经济导刊, 2017(10): 64-69.
[50] 张晴. 15个典型小镇对手工业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启示[J]. 城市建筑, 2017(3): 14.
[51] 莫洲瑾, 王丹, 曲劼. 历史经典型特色小镇的产业联动发展之路——以西湖区龙坞茶镇为例[J]. 华中建筑, 2017, 35(6): 84-90.
[52] 徐剑锋. 特色小镇要聚集“创新”功能[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3): 42-43.
[53] 洪志生, 洪丽明. 特色小镇众创平台运营创新研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19(5): 41-47.
[54] 徐梦周, 王祖强.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培育策略——基于梦想小镇的案例探索[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6, 32(5): 33-38.
[55] 顾欣, 吴嘉贤, 张雪洁. 特色小镇科技支撑体系的运行机制及建设路径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 2017(6): 267-272.
[56] 杨勐. 大学生创客小微创业的浙江实践——以浙江“特色小镇”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4): 14-21+13.
[57] 李利, 朱云辰, 郑昕文, 等. 基于“双创”的特色小镇空间需求分析——以紫金众创小镇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17(6): 192-193.
[58] 郑福磊, 丁炜. 基于IP视角下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 住宅与房地产, 2017(30): 223.
[59] 谌远知, 万晓琼. 知识产权制度供给与支撑: 杭州梦想小镇样本意义[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6): 67-72.
[60] 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 杨兆廷.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典型问题、模式借鉴及金融支持路径——以河北省为例[J]. 河北金融, 2018(1): 64-67.
[61] 谭荣华, 杜坤伦. 特色小镇“产业 + 金融”发展模式研究[J]. 西南金融, 2018(3): 1-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1.1587.F.20180226.1723.016.html
[62] 魏蓉蓉, 邹晓勇. 特色小镇发展的PPP创新支持模式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7(10): 125-128.
[63] 徐友全, 姚辉彬, 安强, 等. 基于GRA-AHP的特色小镇PPP项目建设风险评价[J]. 工程管理学报, 2017(6): 1-5.
https://doi.org/10.13991/j.cnki.jem.2017.06.014
[64] 徐友全, 姚辉彬, 安强, 等. 基于GRA-AHP的特色小镇PPP项目建设风险评价[J]. 工程管理学报, 2017(6): 1-5.
https://doi.org/10.13991/j.cnki.jem.2017.06.014
[65] 苏海红, 王松江, 高永林. 特色小镇PPP项目运作模式研究[J]. 项目管理技术, 2017, 15(6): 13-17.
[66] 陈彦华, 雷明燕. 治理网络视角下PPP特色小镇项目的风险分配[J]. 江苏建材, 2018(1): 59-61.
[67] 薛莹莹. 福建省特色小镇PPP模式建设可行性及其对策[J]. 福建建筑, 2018(2): 107-109.
[68] 王新汉, 金秀芳. 关于民营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思考[J]. 小城镇建设, 2016(11): 37-41.
[69] 顾成文, 陈成, 王海荣. 浅谈“硅谷”特色小镇的金融支持体系——以富阳特色小镇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8): 121-122.
[70] 宋家宁, 杨璇, 叶剑平. 金融资本介入特色小镇运营路径分析[J]. 住宅产业, 2016(11): 39-41.
[71] 席广亮, 甄峰, 罗桑扎西, 席晓东. 互联网时代特色小镇要素流动与产业功能优化[J]. 规划师, 2018, 34(1): 30-35.
[72] 周凯, 韩冰. 基于综合效益评价的特色小镇产业遴选与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三星镇为例[J]. 学术论坛, 2018(1): 111-115.
https://doi.org/10.16524/j.45-1002.2018.01.014
[73] 陈育钦. 特色小镇的劳动力供给问题思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2): 154-159.
[74] 包晓峰. 特色小镇中的“人”的发展才是关键[J]. 小康, 2018(4): 6.
[75] 白小虎, 陈海盛, 王松. 特色小镇与生产力空间布局[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6, 32(5): 21-27.
[76] 郝华勇. 特色小镇的区域差异辨析及欠发达地区打造特色小镇的路径探讨[J]. 企业经济, 2017, 36(10): 171-177.
[77] 华芳. 杭州特色小镇群体特征研究[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3): 78-84.
[78] 朱伯伦. “伯大城小镇”协同发展影响因素与路径——基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证研究[J]. 学术论坛, 2018(1): 116-121.
https://doi.org/10.16524/j.45-1002.2018.01.015
[79] 荣西武. 特色小镇建设要“严”字当头[J]. 中国经济报告, 2018(1): 103-106.
[80] 李鹏举, 崔大树. 空间交易费用、产权配置与特色小镇空间组织模式构建——基于浙江特色小镇的案例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6): 10-17.
[81] 戴垠澍, 黄贤金. 主城发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土地政策耦合机制创新[J]. 现代城市研究, 2017(10): 30-37.
[82] 王吉勇, 朱骏. 不同空间维度下的众创空间供给模式及规划探索[J]. 规划师, 2016, 32(9): 24-30.
[83] 许德丽. 特色小镇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研究——以庄河兰店乡集镇规划设计为例[J]. 价值工程, 2018, 37(8): 13-15.
[84] 吴榕, 季翔. 基于产业与文化角度对于特色小镇特色空间的研究[J]. 中外建筑, 2018(2): 54-56.
[85] 李志强. 特色小镇“全域化”生态治理: 政治语境、系统建构与政策路径——基于苏浙案例的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8, 25(2): 100-110.
[86] 岳晓武. 对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土地政策集成运用的思考[J]. 南方国土资源, 2018(1): 52-55.
[87] 赵华. 旅游特色小镇创新开发探析[J]. 经济问题, 2017(12): 104-107.
[88] 郭永久. 特色小镇建设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添动力[J]. 人民论坛, 2017(27): 136-137.
[89] 赵静. 特色小镇之旅游小镇的开发现状、问题及模式分析[J]. 中国物价, 2017(5): 83-85.
[90] 秦礼敬. 浅析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及模式[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10): 51-53.
[91] 唐慧. 国内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策略研究[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8(2): 47-48+55.
[92] 杨航卓, 卢鹏. “快进慢游”体系: 打通特色小镇的“任督二脉”[J]. 中国公路, 2018(3): 41-43.
[93] 张钰琳. 文化旅游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建设研究——以苏绣小镇为例[J]. 知识经济, 2018(4): 51-52.
[94] 房小珍. 基于“互联网+”旅游特色小镇发展探讨[J]. 度假旅游, 2018(1): 91-94.
[95] 何莽. 基于需求导向的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15(2): 41-47.
[96] 杨大蓉. “慢城”理念下苏州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策略研究[J]. 商业经济, 2017(11): 42-45.
[97] 吴谦. 工业旅游嵌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创新模式分析[J]. 中国高新区, 2017(21): 6.
[98] 易开刚, 厉飞芹. 基于价值网络理论的旅游空间开发机理与模式研究——以浙江省特色小镇为例[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7(2): 80-87.
[99] 张安民. 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公众参与现状——以浙江省为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 39(4): 102-108.
[100] 张安民. 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公众参与的动力机制——基于推拉理论的整合性分析[J]. 绥化学院学报, 2017, 37(11): 13-17.
[101] 卓勇良. 创新政府公共政策供给的重大举措——基于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理论分析[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3): 32-36.
[102] 张蔚文. 政府与创建特色小镇: 定位、到位与补位[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3): 43-45.
[103] 申立, 陆圆圆. 特色小镇发展与我国基层建制改革研究——基于历史的视角[J]. 上海城市管理, 2017, 26(6): 48-54.
[104] 闵学勤. 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7(5): 55-60.
[105] 姚尚建. 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 社会科学研究, 2017(1): 45-50.
[106] 史玉丁, 李建军. 自律与他律——特色小镇建设的伦理治理及现代转型[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7, 33(11): 69-74.
[107] 周晓虹. 产业转型与文化再造: 特色小镇的创建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4): 12-19.
[108] 陈立旭.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支撑[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6, 32(5): 14-20.
[109] 张鸿雁. 特色小镇建设与城市化模式创新论——重构中国文化的根柢[J]. 南京社会科学, 2017(12): 59-67.
https://doi.org/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7.12.009
[110] 王梦飞. 区域文化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协同发展研究[J]. 山西建筑, 2017, 43(1): 5-7.
[111] 孙洋. 以城市文化为内涵浅析特色小镇的规划[J]. 价值工程, 2017, 36(33): 222-224.
[112] 陆昇. 论特色小镇的空间转向和文化转向[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8(1): 12-18.
[113] 刘沛林.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地理研究, 2015, 34(7): 1205-1212.
[114] 王甲. 特色小镇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J]. 中国物价, 2017(10): 23-26.
[115] 汪雯君. 特色小镇建设对齐云山文化生态的影响[J]. 劳动保障世界, 2018(6): 67-68.
[116] 彭艳春, 王福鑫, 郭敏. 浅析文化建设促进特色小镇的协调发展——以隆力奇养生小镇为例[J]. 中国市场, 2018(1): 30-32.
[117] 王鹏飞, 付凌云. 地方文化与智慧城市要素融合的特色小镇研究——以某城市文化禅意小镇策划为例[J].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8(2): 28-29.
[118] 黄清喜, 王文娟. 区域主题文化型传统村落特色小镇建设[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8, 39(1): 37-40.
[119] 王增乐. 特色小镇背景下民族区域文化品格本真性保持探讨——以浙江景宁“畲乡小镇”为例[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 27(1): 37-41.
[120] 周晓琴, 刘宏芳. 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特色小镇的软实力提升研究[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 27(1): 31-36.
[121] 岳乃华.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建筑文化传承——以大理市湾桥镇为例[J]. 建设科技, 2018(2): 48-49.
[122] 邱璐轶. 产业经济视角下特色小镇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探究——以浙江省为例[J]. 宁波经济(三江论坛), 2017(10): 31-33.
[123] 朱伟芳. 与特色小镇文化共建: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新途径[J]. 职教论坛, 2016(23): 37-41.
[124] 丁德君, 凌金华. 让特色小镇激活县域文旅产业[J]. 当代县域经济, 2018(3): 41-43.
[125] 陈新威. 东北老工业基地文化创意特色小镇创建与发展研究[J]. 中国市场, 2018(6): 30-32.
[126] 洪玉凤, 张之峰. “一带一路”视域下文化地产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创新模式研究[J]. 人力资源管理, 2018(1): 11-13.
[127] 郭湘闽, 杨敏, 彭珂. 基于IP(知识产权)的文化型特色小镇规划营建方法研究[J]. 规划师, 2018, 34(1): 16-23.
[128] 施玮. 以民众为主体的文化特色小镇创建模式研究[J].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8(2): 16-21.
[129] 仇丽萍, 黄金旺. 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福州党校学报, 2017(3): 55-58.
[130] 李铁. 培育特色小镇是对空间资源的调整与重塑[J]. 小康, 2018(3): 44-46.
[131] 魏劭琨. 理清思路科学认识实现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J]. 小城镇建设, 2016(11): 25-28.
[132] 陈桂秋, 马猛, 温春阳, 等. 特色小镇特在哪[J]. 城市规划, 2017(2): 68-74.
[133] 《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 小城镇之路在何方?——城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学术笔谈会[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2): 1-9.
[134] 周鲁耀, 周功满. 从开发区到特色小镇: 区域开发模式的新变化[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1): 51-55.
[135] 李柏文, 曾博伟, 宋红梅. 特色小城镇的形成动因及其发展规律[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 15(2): 36-40.
[136] 韦福雷. 特色小镇发展热潮中的冷思考[J]. 开放导报, 2016(6): 20-23.
[137] 邹心平. 特色小镇研究中应厘清的几个问题[J].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8(1): 95-99.
https://doi.org/10.13698/j.cnki.cn36-1346/c.2018.01.019
[138] 乔润令. 特色小镇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J]. 中国房地产, 2018(5): 45-47.
[139] 胡锦澜. 胡锦澜: 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J]. 商业文化, 2018(1): 33-37.
[140] 李学锋. 特色小镇建设: 回归本质理顺机制[J]. 城市, 2017(10): 20-24.
[141] 周静, 倪碧野. 西方特色小镇自组织机制解读[J]. 规划师, 2018, 34(1): 132-138.
[142] 王小章. 特色小镇的“特色”与“一般”[J]. 浙江社会科学, 2016(3): 46-47.
[143] 徐林. 政府主导的特色小镇模式亟待改变[J]. 中国农村科技, 2018(2): 15.
[144] 宋媛媛. 特色小镇建设不能搞“拉郎配”[J]. 宁波经济(财经视点), 2018(1): 36-37.
[145] 赵嫣艳. 谨防特色小镇建设出现运动化趋势, 变成政绩工程[J]. 智慧中国, 2018(1): 18-19.
[146] 刘源隆. 陈亚军: 防止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J]. 小康, 2018(3): 38-40.
[147] 郭占恒. 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应注意“六个防止”[J]. 浙江经济, 2017(5): 8-9.
[148] 徐林. 全新战略条件下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问题和健康发展的基本要素[J]. 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 2018(5): 4-5.
[149] 王国华. 如何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建设[J]. 经济, 2018(1): 90-91.
[150] 谢丹超, 胡一俊, 李娜. 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标准化引领方式探讨[J]. 生产力研究, 2018(1): 105-109.
[151] 周旭霞. 优化特色小镇考核制度研究——基于杭州的实践[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1): 24-30.
[152] 谯薇, 邬维唯. 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与效率提升路径[J]. 社会科学动态, 2018(2): 94-99.
[153] 秦虹. 特色小镇发展机遇与路径[J]. 产业创新研究, 2018(2): 17-21.
[154] 李凌岚, 安诣彬, 郭戍. “上” “下”结合的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路径[J]. 规划师, 2018, 34(1): 5-11.
[155] 赵峥. 我国特色小镇品牌建设的价值与路径探讨[J]. 中国名城, 2018(1): 20-24.
[156] 仇保兴. 特色小镇的“特色”要有广度与深度[J]. 建筑设计管理, 2017, 34(5): 7-9.
[157] 张鸿雁.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 中国名城, 2017(1): 4-10.
[158] 岳欣. 中国特色的“逆城市化”发展研究[J]. 宏观经济管理, 2016(11): 65-67.
[159] 李敢. 舒适物理论视角下莫干特色小镇建设解析——一个消费社会学视角[J]. 城市规划, 2017, 41(3): 61-66.
[160] 付晓东. 基于根植性视角的我国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探讨[J]. 中国软科学, 2017(8): 102-111.
[161] 陈斗南. 基于文脉主义的特色小镇品牌形象定位研究——以古路坝国际研学小镇为例[J]. 艺术科技, 2017, 30(11): 15-16.
[162] 方兴林. 博弈论视角下特色小镇建设主体行为采纳及发展策略研究[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 37(5): 123-126.
[163] 李文辉, 郭丽娟.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特色小镇理论解释框架[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1): 16-21.
[164] 林玮. 特色小镇建构的四种理论形态: 发生、阶段、类型与功能[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6): 58-66.
[165] 成海燕. 特色小镇发展机制探讨——基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 学术论坛, 2018(1): 122-127.
https://doi.org/10.16524/j.45-1002.2018.01.016
[166] 单彦名, 马慧佳, 宋文杰. 全国特色小镇创建培育认知与解读[J]. 小城镇建设, 2016(11): 20-24.
[167] 宋维尔, 汤欢, 应婵莉. 浙江特色小镇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初探[J]. 小城镇建设, 2016(3): 34-37.
[168] 王吉勇, 朱骏, 张晖. 特色小镇的全流程规划与实施探索——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J]. 规划师, 2018, 34(1): 24-29.
[169] 许少亮. “五态同构”常山东南亚风情特色小镇设计[J]. 福建建筑, 2018, 235(1): 6-11.
[170] 杨建军, 王珊. 基于“产-住-行”整体设计的新田园小镇规划探索——以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为例[J]. 华中建筑, 2017, 35(11): 85-88.
[171] 赵佩佩, 丁元. 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及其规划设计特点剖析[J]. 规划师, 2016, 32(12): 57-62.
[172] 霍伟, 李超, 王梦然. 浙江省创新创业驱动的特色小镇规划思考——结合特色小镇调研总结[J]. 中国名城, 2017(2): 16-21.
[173] 吴小平, 刘筱, 费立荣. 全域视角下的最美乐居小镇规划——以《海口市演丰镇总体规划修编(2013演丰镇总体规》为例[J]. 规划师, 2016, 32(12): 121-128.
[174] 詹湛, 黄哲, 袁奇峰. 特色小镇城乡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探索——以南京市汤山街道城乡总体规划为例[J]. 规划师, 2018, 34(1): 65-70.
[175] 饶刚. “特色小镇”的旅游规划分析[J]. 城市建筑, 2017(2): 23-26.
[176] 张鹏, 方书贝.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与建筑风貌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建筑, 2017(6): 35-37.
[177] 李莉. 我国特色小镇景观设计中茶文化的应用及美学意义[J]. 福建茶叶, 2018, 40(3): 346-347.
[178] 吴曼, 朱宇婷, 曹磊. 特色旅游小镇生态景观艺术设计研究[J]. 艺术百家, 2017(4): 233-234.
[179] 黄媛, 王春娟. 浙北文旅型特色小镇之公共空间设计探讨[J]. 设计, 2017(22): 142-143.
[180] 刘顺英, 高留建, 何传龙. 特色小镇的配套设施设计——以梦想小镇、云栖小镇规划设计为例[J]. 园林, 2017(1): 40-46.
[181] 陈哲霖, 郑杭军, 蔡静宣, 等. 基于GIS的浙江省特色小镇空间布局形态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45(19): 182-186.
[182] 王新越, 候娟娟, 韩霞霞. 中国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规划师, 2018, 34(1): 12-15.
[183] 李彤. 绿色环保技术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产业化路径探讨[J]. 建设科技, 2018(2): 33-35.
[184] 王莉丹. 论特色小镇建设中绿色建筑的重要性[J]. 绿色环保建材, 2018(1): 248.
[185] 刘珊珊. 发展绿色建材助力特色小镇建设[J]. 建设科技, 2018(2): 24-26.
[186] 汤朝蔚, 王金叶. 特色小镇创建背景下乡镇街道建筑立面改造探析——以广西兴安华江瑶族乡街道建筑立面改造为例[J]. 现代园艺, 2018(1): 111-114.
[187] 陈良汉, 周桃霞. 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设计[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5(11): 4-7.
[188] 胡荣金, 许福娇. 关于做好特色小镇统计监测工作的若干思考[J]. 统计与咨询, 2016(4): 60-62.
[189] 裘家瑜, 王帆. 特色小镇政策跟踪审计路径探索——基于浙江实践[J]. 财会月刊, 2017(31): 123-128.
[190] 吴一洲, 陈前虎, 郑晓虹. 特色小镇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J]. 规划师, 2016, 32(7): 123-127.
[191] 董兴林, 牛春云. 青岛西海岸新区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9(1): 40-45.
[192] 温燕, 金平斌. 特色小镇核心竞争力及其评估模型构建[J]. 生态经济, 2017, 33(6): 85-89.
[193] 傅东黎, 冯一笑, 吴柳青, 等. “十三五”时期杭州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古镇类特色小镇的可行性研究——以富阳龙门古镇为例[J]. 城市建筑, 2016(33): 338-341.
[194] 张洪元, 张红喜. 政策导向下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研究——以淳安县乐水小镇为例[J]. 城市, 2016(8): 52-55.
[195] 郑巧茜.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路径探究——以杭州良渚文化村建设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7(3): 239-240.
[196] 柯敏. 边缘城市视角下的区位导向型特色小镇建设路径——以嘉善上海人才创业小镇为例[J]. 小城镇建设, 2016(3): 49-53.
[197] 蔡健, 刘维超, 张凌. 智能模具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探索[J]. 规划师, 2016, 32(7): 128-132.
[198] 王红珠. 完善宁波特色小镇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研究[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1): 1-4.
[199] 徐黎源, 颜传津. 嘉兴市培育特色小镇路径研究[J]. 价值工程, 2016, 35(4): 183-184.
[200] 吴可人, 费潇. 聚焦三大廊道谋划布局特色小镇——金华市特色小镇建设思路与对策[J]. 浙江经济, 2018(1): 50-51.
[201] 吴耀, 叶慧松. 百山祖避暑乐氧特色小镇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城市建筑, 2016(15): 370-370.
[202] 朱朝晖. 借力特色小镇弥补发展短板——绍兴诸暨“袜艺小镇”调研思考[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6(10): 45-47.
[203] 许益波, 汪斌, 杨琴.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特色小镇培育与建设研究——以浙江上虞e游小镇为例[J]. 经济师, 2016(8): 90-92.
[204] 徐伟凝, 厉华笑, 朱婷媛, 等. 温州智创小镇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J]. 规划师, 2016, 32(7): 138-142.
[205] 路建楠. 上海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思路及典型案例研究[J]. 科学发展, 2017(1): 38-45.
[206] 路建楠. 国际化大都市推进特色小镇的实践探索——以上海为例[J]. 上海城市管理, 2018, 27(1): 36-40.
[207] 蒋如愿, 孙秀睿, 石宇. 山东省平度市特色小镇规划研究[J]. 规划师, 2016, 32(S2): 126-130.
[208] 马春梅. 借鉴特色小镇模式打造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7): 21-22.
[209] 吕媛.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河北省发展特色小镇路径分析[J]. 河北企业, 2018(3): 45-47.
[210] 齐拴禄, 杨昆. 河北省特色小镇创建与运营模式研究[J]. 经济论坛, 2018(1): 4-16.
[211] 熊英, 申彩红, 汤红娜, 张革臣. 河北省特色小镇建设对策研究[J]. 河北企业, 2018(4): 84-85.
[212] 陈清, 吴祖卿. 福建特色小镇发展建设的“资源+人才+创新”策略分析[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3): 161-166.
[213] 陈水光, 郑庆昌. 福建省特色小镇培育政策的探讨[J].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8(1): 75-83.
[214] 黄晓琼. 全面提升海西侨乡特色小镇思考[J]. 福建建筑, 2018(2): 10-13.
[215] 2017年海南省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全域旅游课题组, 张扬, 江雄标.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特色小镇建设[J]. 新东方, 2017(5): 39-44.
[216] 杨晖. 赣州市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金融与经济, 2018(2): 93-96.
https://doi.org/10.19622/j.cnki.cn36-1005/f.2018.02.016
[217] 张月瀛. 河南省打造特色小镇的着力点思考[J]. 商业经济, 2017(11): 53-55.
[218] 金琳. 河南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实践经验及启示[J]. 河南农业, 2018(3): 14-16.
[219] 付莉萍. 云南特色小镇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丽江市民族文化特色小镇发展的实证[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 26(4): 49-54.
[220] 黄华, 胡浣晨. 边疆民族地区特色小镇发展路径研究——以克州阿克陶县巴仁乡规划为例[J]. 低碳世界, 2017(33): 218-219.
[221] 吴文娟. 以特色小镇建设助推新疆稳定脱贫[J].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8(1): 57-60.
[222] 高志刚, 杨习铭. 乌鲁木齐周边文化商贸绿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18(1): 25-33.
[223] 谢正发, 郑志宏. 重庆816三线军工特色小镇建设研究[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4(1): 42-45.
[224] 姜建春. 西安: 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J]. 中国经贸导刊, 2018(1): 49-51.
[225] 刘伯霞. 特色小镇建设研究——以甘肃为例[J]. 中国名城, 2018(1): 13-19.
[226] 刘伯霞, 刘东洋. 甘肃特色小镇建设对策探析[J]. 城乡建设, 2018(1): 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