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供给侧改革 [1] 背景下的煤炭产业
我国富煤、少气、贫油,以煤资源为主的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供应中的重要地位。煤炭一直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我国现代化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在《煤炭十三五规划》中指出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处于主体能源的地位。
1.1.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
供给侧改革,就是利用增量改革来促进存量的调整,投资的时候寻求利益最大化,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同时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1.2. 煤炭产业的重要性
在《煤炭十三五规划》中指出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煤炭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清洁水平能力有待提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等方面。煤炭产业被国家列入去产能的重点行业,煤炭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在于严格调控产能过剩问题 [2] 。
供给侧改革下煤炭企业的转型,对于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保障能源安全,实现能源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煤炭产业的进入退出壁垒分析
2.1. 进入退出壁垒分析框架
产业组织理论中指出进入壁垒是决定产业内企业数量和企业规模分布以及产业长期利润水平的重要因素;退出壁垒是企业在退出某个行业时遇到的障碍,其高低会影响到企业进入市场的决策。
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进入退出壁垒一般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成本优势等作为进入退出壁垒的分析框架,该框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1)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属于微观经济学的一部分,研究对象侧重于企业。进入退出壁垒也偏向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竞争效率性影响。
2) 国外市场环境与我国市场环境有所不同,所面对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的问题也不相同,还需结合我国的具体经济环境进行分析。
因此,本文结合煤炭产业实际情况将进入退出壁垒政策、资源、环境、社会和市场引起的壁垒进行理论分析。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Figure 1. The frame of entry and exit barriers
图1. 进入退出壁垒分析框架
2.2. 国家或地方政策引起的壁垒
2.2.1. 政策规制壁垒
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无效率导致了政策规制的产生。当“市场失灵”的时候,需要国家政府干预来对其进行调整控制。不仅是在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规制是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不同规制来克服市场失灵和维护公共利益。
政策是影响企业进入退出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政策壁垒的手段。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由于经济比较落后,能源又是基础性产业,政策壁垒是比较低的。但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必须考虑环境、安全、资源节约的方面的规制。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加强煤炭产业政策壁垒的设置 [3] 。
2.2.2. 地方政府政策规制的进入退出壁垒
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矿产资源进行分级管理,地方政府规制就是我国行政性规制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制过程中具有代理中央政府执行管理权限和完成地方经济发展目标的双重角色。进入退出方面表现不同。
进入方面:煤炭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地方政府对投资少、见效快的小煤炭有较强的投资动机。虽然地方政府具有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的职能,但经济管理的职能更加突出。
退出方面:地方政府也表现突出的经济管理职能,政府不仅要考虑地方财政GDP,更要考虑地方就业,维护地方安定等等。地方政府往往会阻碍企业退出行为。
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对当地的煤炭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很好的管理好煤炭产业的发展,处理好地方政府和当地煤炭企业之间的关系。
2.3. 资源、环境和社会因素引起的壁垒
2.3.1. 资源壁垒
煤炭行业壁垒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煤炭资源本身的稀缺性,另一方面也取决与获取资源的技术条件。资源的稀缺性是天然所决定的,人类几乎是无法改变的。但是,资源获取的技术条件却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应加强对采煤技术的改进,提高技术手段便可以获取更多资源,因此资源壁垒在技术条件上需要进一步突破。
2.3.2. 环境壁垒
煤炭开采强度的增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剧与人们对环境质量意识提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环境保护部将全力推动约900项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使环境管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绿色低碳发展 [4] 已经成为全球趋势,因此,环境对进入退出的影响将上升到新的高度,必将成为今后煤炭产业进入退出的重要壁垒。煤炭产业必须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探寻绿色开采的道路,才能长期立足。
2.3.3. 社会壁垒
煤炭产业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主要表现在社会就业和人员安全保障两个方面。许多煤矿所在区域产业单一,社会吸纳剩余劳动力能力较弱,煤矿对于职工的安置也存在很大的困难。安全方面政府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型煤矿安全形势好于小型煤矿,小型煤矿是安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社会壁垒主要体现在职工安置困难和安全问题所造成的退出壁垒较高。这就要求煤炭产业应重视员工,为之提供相关方面的保障,并处理好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
3. 结语
总之,我国煤炭产业管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5] ,资源开发涉及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资源利用利率、环境、安全等诸多问题。在明确我国煤炭产业进入退出壁垒的情况下,才能有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