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职能、教育理念及其辩证关系浅论
The Edu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 of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SS.2019.85118, PDF, HTML, XML, 下载: 928  浏览: 1,39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关成尧:防灾科技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河北 廊坊;邱 磊, 赵国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关键词: 高等教育思想政治职能教育理念“社会主义人才标准”Universities Education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Education Philosophy “Socialism Talent Standards”
摘要: 本文以讨论高等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职能为出发点,认为高等教育是学生教育和思想情操建设的出口,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建设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核心基地,是各种思潮碰撞的舞台,也是思想高地,是我党和各民主党派交流的重要舞台,是思想建设和传播的最后堡垒和有力武器,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进而讨论了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政治职能之间关系,认为思想政治职能是政府对大学管控和干预的基础,思想政治职能是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职能和教育哲学及教育理念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实践,高校的社会主义实践就是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人才标准”的实践。高等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职能传递给教师个体后,就产生了教师的思想政治职能,教师是高等知识的传播者、学生专业发展的理论导师,同时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工程师和按照“社会主义人才标准”培养人才的践行者,教师的思想政治理念是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价值观的关键。高等教育不是培养为工作而存在的“螺丝钉”,而是高校教师首先塑造一个趋近完美的“自我”,然后将这种趋近完美的“自我”传递给广大学生。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IPF)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ystem,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university is the export of student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sentiment. It is an important construction stage of patriotism. It is the core stag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an important stag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our party and the democratic parties. It is the last fortress and powerful weapon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Marxism”. And then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IPF in universities. It holds that the IPF are the basis of the government’s control and intervention to those universities. The IPF are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of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system; the IPF and the education philosophy are the unity of opposites, which are unified in the socialist practice. The socialist practice of universities is the socialis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ism talent standards”. After the IPF are passed to the individual teachers, the teachers’ IPF are produced. Teacher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the communicators of profound knowledge, the theoretical tutor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 spiritual mentor of students, and the practitioner of the socialist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socialism talent standards”. Thus,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deas are the key to disseminate the ideological value of socialism. Universities do not cultivate students to become the “screw” in a work, but the college teachers first create a “perfect-self”, and then pass this “perfect-self” to all students.
文章引用:关成尧, 邱磊, 赵国春. 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职能、教育理念及其辩证关系浅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5): 847-85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19.85118

1. 引言

在党章、党规的指引下,针对高等教育系统,需要认真学习和分析高教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分析教育系统的责任义务,认清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政治方面职能之间关系,明晰高教系统思想作风建设思路,这也是非常必要的。总书记提出的“四讲四有” [1] [2] [3] 中的“四有”是有信念、有纪律、有品行、有作为,是对“四有教师”的指导,为高校教师提出了深刻和明确的要求。高等教育的传统职能主要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高教原先三大职能中新出现内涵 [4]、高教新职能的施行,主要表现三大新潮 [5]:一是产业新潮,二是文化新潮,三是国际交流新潮。高等教育职能新发展包括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改造社会是目前大学新职能的几种主流提法 [6],甚至也包括“个性陶冶和休闲” [7]、“文化传承创新” [8] 。温群雄 [9] 认为高等教育职能演变的内部动因是学生需求和教师需求,教师的需求以及在此需求驱动下的活动呼唤而且催生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高等教育职能演变的外部动因则和资源、社会需求及其变化有关。本文主要讨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相关职能,并展开讨论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政治方面职能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教师在中间充当的角色,力图讨论高校思想政治职能、教育理念、教师角色三者之间“三位一体”的关系。

2. 高教系统的思想政治职能

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也有鲜明的“党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直得到党中央高度的重视,但是,从高等教育职能的角度阐述高校的思想政治职能还鲜有提及,笔者认为,高等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 学生教育和思想情操建设的出口

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而在中学生入学进入高等教育殿堂的年龄一般在17~19岁左右,在法律上,这些孩子已经到了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年龄,而在思想、人生、法律、社会认知方面,还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阶段,换句话说,高等教育阶段大致是孩子们思想成熟期,学生在此阶段从勤奋的高中心无旁骛的学习和高考过程中逐渐转入认识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是学生教育和思想情操建设的成型阶段,是学校教育和思想情操建设的“出口”阶段。在这个年龄段,学生逐渐走向成熟的社会个体,并通过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而磨合成为自身相对稳固的世界观、价值观,并形成相对成熟的行为准则和处世原则。

2) 爱国主义的重要建设阶段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要目标,既要传播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又要影响和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保持学生个体的思想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让教育产出符合中华民族发展的大方向。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民族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爱国主义是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心理支撑,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自己国家的孩子能够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进入大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开始从心无旁骛的学习和高考过程中逐渐转入独立思考和广泛的涉猎,这是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成长期,通过知识涉猎和社会实践,学生必将接触到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想。然而,不是所有的社会思潮和思想都是积极向上的,部分学生会在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下出现怀疑社会、否定社会的情况,不能以理性和公正的观点和健康的心态理解和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状”,也可能出现非常极端的理解。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需要爱国主义作为支撑,因此,爱国主义的培养就变得极为重要,有了对国家的热爱,有了对社会的热爱,才会继续培养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并不是大学专属的教育阶段,但是孩子们如何从中学阶段的单纯的“与世隔绝”的爱国主义教育成长发展为社会教育和高校教育共同影响下“爱国主义”教育是值得思考的。近些年出现的形如我国学生在国外辱骂“中国人”和“悔为中国人”的行为,是缺乏民族认同感所致,是爱国主义缺失所致。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核心基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涵,他全面论述了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上的要求,囊括传统美德与时代价值。为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精神深入人心。国家富裕强大是国民生活的第一保障,也是国民尊严的重要支撑,民主就要求人民关心时政、参与时政、积极监督,而不是助长社会歪风邪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社会个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一定随着年龄稳步增长,而是在个体社会实践过程中动态演化,随着个体社会实践的推进,各种思潮也会接踵而来,让原本清纯的孩子们接受更多的社会涤荡,这是一种社会检验,也是一种社会熏染,一些所谓的“社会现实”也会经常将一些内心纯净的孩子带入某些“道德深渊”,而在知识界,那些逐渐走向违规的人群也并非先天骨子里就是这样的思想基础,“糖衣炮弹”是随处可见的,我们的学者们尚且可能在“糖衣炮弹”面前走向沦落,那么,思想尚未成熟,社会实践才刚刚开始的孩子们将如何抵御呢?

因此,高校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阶段,也是在社会实践指导下的防腐防变的重要“根源性”教育基地,腐败之过自然不能归罪于高教系统,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影响着社会个体在腐败面前的立场,价值观也是学校教育的社会实在产物。“立德树人”永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4) 高等院校是各种社会思潮碰撞的舞台,也是思想高地

目前,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最明显区别除了理论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引入了社会实践,在大学校园里,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已经呈现“并驾齐驱”的趋势,尤其以应用性、实践型为教育目标的应用型高校,在以就业为主要目的职业教育范畴里面,社会教育的力量要明显增强,并且,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也逐渐成为考察高校办学成效和检验毕业生个体质量的重要依据。然而,狭义的社会某些企业的“需要”并不一定就是“人才标准”,而社会某类小群体的“需要”被放大和突出化后,对应的“有用就是人才”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着教育理念。一来,社会教育的过多参与既较多的带入了社会某类小群体的“需要”对应的“有用就是人才”的检验标准,同时也带入了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在大学的校园里碰撞和交织。二来,大学的教师也不是与世隔绝的社会个体,他们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需要面对各种社会生活的要求和检验,教师在社会上的情感归位和社会位置的归位无疑也是社会交织的产物,这些社会交织的过程也无疑影响着高校教师的社会认知,教师群体的社会认知也会有意无意地传递给相关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也会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有的甚至以教师个体经验的形式放大地传递给学生。

目前,对于主要的社会思潮,既有一些属于政治思潮,也有底层社会结构的思潮。这些思潮的存在,让高等学校成为一个巨大的熔炉,即一定程度上“兼收并蓄”形成交汇,也会形成论战和碰撞,不同的社会思潮也会形成不同的教育理念。据此,高等院校就成为各种思潮的碰撞舞台,也经常成为思想的高地,学校也经常成为思想的发源地,是进步力量的集中地,如“五四运动”引领了中国的革命。同时,年青一代人的社会认知及其独立及独特的不成熟的个性,也可能在某种社会思潮的作用下放大,甚至走向极端,如香港出现的学生“占中”和台湾的反“服贸”学生运动,无疑是某些社会思潮在学校和学生群体之间的放大和极端化,这似乎告诉我们,在学生群体中,也可能存在某些特定思潮影响下的“思想洼地”。

5) 我党和各民主党派交流的重要舞台

高等院校经常成为各个民主党派集中的地方,民主党派在国家政策制定方面提供有意义的建议,也起到了明显的监督作用。在高等院校,各个党派自由地开展学术工作,也自由地交流对教学、科研、社会、政治等等诸多方面的理解,同时,各个民主党派也在高等院校的学生之中发展党派的新鲜血液,因此,高等院校成为我党和各民主党派交流的重要舞台,这也是思想政治在党派间交流和融合的重要途径。

6) 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和传播的最后堡垒和有力武器

高教系统的思想本身主要是教师群体的思想总体,高教系统的思想教育成果主要通过学生教育辐射和放大,这种辐射和放大作用是思想理论建设和传播的最后堡垒,之所以是最后堡垒,是其传播的天然性和自在性所决定的,当其它的思想传播形式没能起到作用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思想传播却独立地发挥作用。高教系统的思想本身也具有革命性,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对外来思想的率先接触、对民族命运的思考,等等,都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自在自发的过程。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建设时期,高教系统是(未来)国民理性的重要缔造者,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传播者。

鉴于高校思想传播巨大的辐射和放大作用,高等教育系统的纪律规矩问题并不仅仅是为了管理教育者而制定,而在于如何以一个“师者”的身份研究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端庄,堪为世范,通过学校教育和教师个体的以身作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效地传递给广大学生。

7) 高校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从历来看,高校不仅是国际“马克思主义的出生地”,同时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发端于高校的一些学者。继往开来,其历史地位决定了高校是“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新时期下,各种思潮涌现,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思想作风良莠不齐,高校在高就业考核压力下将精力主要放在服务就业的教育,社会的检验成为决定部分高校生存的重要影响力量,也必然导致社会思想和价值体系反作用于高校系统,高校系统也已经不能像几十年前一样像“象牙塔”一样保持更好的独立性。经济社会对高教系统的影响和冲击日益扩大是新的形势,也将会是新常态,一些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思潮也很容易在高校生根和发芽,尤其在一些青年学生心里生根发芽,因此,中央很重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保持高校系统内思想的活跃性和先进性的前提下,加强对高校主体思想的干预和一定程度上剔除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也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3. 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政治职能之间关系

3.1. 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人才标准”

从高校思想政治职能的角度来讲,高等学校担负着社会主义人才建设的重要任务。那么就需要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以下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0],社会主义人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具体来讲,社会主义“人才标准”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导的人才,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人才,拥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人才,拥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人才,拥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人才。社会主义高校就应该以培养社会主义人才为基本教育理念,社会主义人才是有“家国情怀”的人才,是有“社会主义认同感”的人才,那么,社会主义人才建设就不仅仅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专业技术或专业服务人才,而是更高要求的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精神品位的人才,是符合社会主义“人才标准”的人才。高校的思想政治职能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人才标准”作为教育的基本理念。

3.2. 思想政治职能对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的影响

1) 思想政治职能是政府对大学管控和干预的基础

既然,高等教育除了传统的职能以外,还有这么多(前文论及的)思想政治方面的职能,那么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就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包括一系列其它工作内容,这些职能的出现也是导致政府更加倾向于对大学加强管控和干预 [11] 的原因。思想政治职能奠定了政府管控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2) 思想政治职能是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职能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哲学 [12] 。邓银城 [13] 认为在职能扩展的同时,高等教育职能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从宗教化、神学化、精神化到世俗化、物质化、实用化的转变,这种取向上的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但在目前高等教育职能价值取向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只有纠正这种取向上的偏差,高等教育才能全面地完整地发挥自身的职能。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思想武装的各类专业人才为主要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也是重要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职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思想政治课题的申报及开展等等举措,既端正了教师群体的思想政治立场,也影响了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哲学发展的方向,成为我国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哲学方面讨论和研究的重要驱动力。社会主义高校也需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哲学。

3.3. 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职能的反作用

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充分国际化的系统,高等教育系统和国外教育系统合作交流的机会非常多,从国外借鉴吸收过来好的教育理念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用,在思考和引进好的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加以实践性的甄别和必要的实践性改造,比如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改造社会等理念的产生大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同时,恰恰也是在这个时期,实用主义哲学 [7] 成为高等教育哲学的主要理念,实用主义的特质往往是“技术”压迫原有“科学”的位置,知识走进物质化、实用化的道路,高等教育也容易走近物质化、实用化的道路。这种教育理念反过来也在弱化着思想政治职能在学校教育中的体现,同时影响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目标。西方的教育哲学里面还融入了很多“自我中心主义”和“绝对自由主义”的元素,这些元素也必将在我国的教育理念中产生作用,影响施教群体和受教群体的价值判断。

3.4. 思想政治职能和教育哲学及教育理念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思想政治职能和教育哲学或教育理念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从前文可见,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可以存在矛盾,但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阶段,两者会统一于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借鉴教育哲学和教育理念的成果,发展高等教育系统和高校自己的思想政治观念,改造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

4. 高校教师个体的教育职能

4.1. 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能

结合前面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职能,高等教育系统的思想政治职能传递给教师个体后,就产生了教师的思想政治职能。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高校教师有三个基本的教育职能和身份:

1) 高等知识的传播者

高等教育传播知识是没有止境的,这个方面,主要是专业知识精深到位为目标。当然,全面通才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跨学科能力很强的教师更容易教出有跨学科底蕴的学生。把书教好就需要教师自身持续不断地学习,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短平快的技能,更要交给学生可以支持其未来长远发展的深厚理论。

2) 学生专业发展的理论导师

学生在专业行业内的取向经常产生困惑,需要广大老师予以解答。任何学科领域都有几套具体的思想理论或者方法,有的学生适合成为“专才”,有时适合成为“通才”,有的适合搞理论,有的适合搞“应用实践”,而有的则是“一专多能”,适合哪个方面虽有差别,但是“人才标准”还是有具体的方向。这就需要广大高校教师积极介入和辅导学生的专业发展选择,也需要引导学生养成勤学思考的良好习惯,以“创新社会”为指导,铸就学生的创造力,而不仅仅是短期的工作技能。授课内容首先要做到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按“人才标准”来引导和熏陶学生,而不仅仅是功利的“成功主义”。在新时期大众化本科教育的环境下,仍能够坚持“人才标准”,而不仅仅是狭隘的“功利主义”与“就业”,“人才标准”是教育事业永远的主题,社会主义“人才标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永远的主题。

3) 思想灵魂的工程师,按照“社会主义人才标准”培养人才的践行者

高等教育阶段是学生思想灵魂发展的“收关”阶段,在高等教育中自由闲暇地支配时间和材料丰富的图书馆,让热爱自学的学生彰显个性和快速发展,广大学生达到了一定年龄继而具备了思考和分析政治、军事、社会、教育和经济问题的能力,并且是真正跳出“家长思维”可能存在限制的范畴,独立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和独立地设计人生的各个阶段,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自在自由的全面发展阶段。因此,不能认为学生思想灵魂建设仅仅是中小学阶段的任务,这就要求广大高校教师意识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这是作为高校教师首要应该做到的,也就是认清自己在学生灵魂建设方面负有责任。

思想灵魂建设包括了思想政治建设的范畴,思想灵魂建设本身是广义的概念,而思想政治建设则是狭义的、针对某种社会形态、民族特性、国家意志的建设。高校教师还是按照“社会主义人才标准”培养人才的践行者,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精神建设为教育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教育目标,以拥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教育目标,以拥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教育目标,以拥有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教育目标。因此,就需要摒弃以西方“实用主义”为指导的人才教育理念,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社会主义“人才标准”不是培养具有从事某一类工作技能的“螺丝钉”,而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人才”,而是有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全面的人”,而是“寻求自我实现的人”、“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

4.2. 学生眼中的老师,行为世范

尽管教师个体不排除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的底层,掌握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但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却可以是“高大上”的。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名教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经常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高校教师所要维护的,不仅仅是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尊严,同时更是知识的尊严、道德的尊严,甚至代表的是民族的尊严,有知识者一般不意味着反动,而是意味着赤诚的热爱。从社会资源的掌握来看,高校教师主要掌握知识资源,而在经济资源方面属于社会的较低地位,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整体地位近些年一定程度上持续降低,因此,教师个体经常会感觉到自己的社会地位越发走向卑微,更多的教师个体会逐渐习惯于将高校教师理解为一个普通的社会岗位而已,这就为教师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滑坡提供了基本的社会背景和心理依据。加之近些年教育的应用型趋势、考核机制、学生评教等机制的展开,将教师的自在自由的教育热爱逐渐转化为“被考核者”的“禁锢心理”。教师的教育成就感是教育责任感的源泉,在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成就感和教育责任感如何维护和鼓励也是需要引起重视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4.3. 教师的思想政治理念是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价值的关键

什么样的教师容易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因此,学生眼中的老师往往成为未来学生的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方向不是意味着学生从事了教育行业,而是学生的情怀受到教师情怀的感染,教师的学识得到继承和发展。应用型或者实用主义思想严重的老师会以更加高的概率熏陶出实用主义思想的学生。这一点,如果放大了说,目前的一些民办高校从某种程度上大多就是“实用主义”为指导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铸就了一大批实用主义为思想主体的学生,未来,目前这一批实用主义思想略有些严重的毕业生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群体,也逐渐成为家长和进一步影响下一代孩子。我无意于否认民办院校的阶段性历史贡献,只是,高校一定程度上坚持“人才标准”是一种社会更长远尺度的全民收益。黄大年教授那种不计名利、只求功绩的大科学家的继续诞生需要持续的非功利主义的培养和熏陶。

4.4. 教育中教师的地位:“复制自我”

高校教师是按照“社会主义人才标准”培养人才的践行者,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培养合格的能胜任某类工作的“螺丝钉”,而需要高校教师塑造一个相对完美的自我,然后将这种完美的自我传递给广大学生,让他们成为更加完美的下一代,成为一个个“黄大年”、“黄中年”、“黄小年”。很多高校存在重视专业教育和轻视思想教育的情况,这是和教育理念有关的,那么就涉及到我们的高等教育究竟是培养能胜任某类工作的“螺丝钉”,还是高校教师首先塑造一个趋近完美的“自我”,然后将这种趋近完美的“自我”传递给学生。当然,这种“自我”并不是指“教师身份”,而是具有高尚的情操、“家国情怀”、“社会主义认同感”等等精神软实力的社会形象。这也为广大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精神要求,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作为时代楷模的精神不能变,按照“社会主义人才标准”培养“全面的人才”的基本原则不能变,教师的社会主义实践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人才标准”。

5. 结束语

高校的思想政治职能、教育理念,高校教师的思想,高校教师历史地位和作用,这几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高校思想政治职能、教育理念、教师角色三者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思想政治职能和教育理念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实践,高校的社会主义实践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和践行社会主义“人才标准”。高校教师是思想灵魂的工程师和按照“社会主义人才标准”培养人才的践行者。在新时期大众化本科教育的环境下,仍需要坚持“社会主义人才标准”,“社会主义人才标准”是教育事业永远的主题,高等教育不是培养能胜任某类工作的“螺丝钉”,而是塑造这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高校教师可以首先塑造一个趋近完美的“(精神)自我”,然后将这种趋近完美的“(精神)自我”传递给学生。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SD1620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团队项目(编号:ZY2018010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编号:SD162001)联合资助支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为全面从严治党打下重要政治基础[N]. 人民日报, 2016-06-30.
[2] 高虎城. 坚定信念知行合一如何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J]. 人民论坛, 2016(21): 6-9.
[3] 陈绍义. 以知促行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J]. 奋斗, 2016(5): 30-31.
[4] 刘艳梅, 张罡. 浅议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职能的转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26(12): 405-408.
[5] 翁庆余. 略议新世纪高等教育职能[J]. 中国高教研究, 2001(9): 6-9.
[6] 骆振华. 高等教育职能的新发展[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 346-348.
[7] 上官剑. 论西方高等教育职能的演变及其哲学背景[J]. 高教论坛. 2004(5): 54-57.
[8] 赵峰. 论高等教育第四职能: 文化传承创新[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49(4): 57-61.
[9] 温群雄, 戴小春. 高等教育职能演变根源探究[J]. 当代教育论坛. 2008(7): 25-26.
[10] 詹木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 未来与发展, 2013(2): 97-100.
[11] 喻岳青. 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职能: 调控与服务[J].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5(6): 17-19.
[12] 庞运彪. 高等教育职能视角看我国高等教育哲学体系的构建——读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有感[J]. 知识经济, 2010(20): 133-134.
[13] 邓银城. 关于高等教育职能取向问题的思考[J]. 孝感学院学报, 2002, 21(4): 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