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伟大成就使得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量化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甚至成为“实证研究”的代名词,很多人直接将量化研究与实证研究画上等号。不可否认的是,量化研究通过大量数据来解释现象的研究方式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科学性”的保证。但是那种以保证“科学性”为由将“实证研究”等同于“量化研究”的狭隘的观念,却“正当”的将“质性研究”从实证的阵营中排除了 [1]。
质性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的重视;而质性研究的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才被系统地介绍到我国,起步较晚,相较于西方来说,对其理论研究和实践还不够成熟。但是,近年来,经过质性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以及广大学者对量化研究的局限性的认识,质性研究在国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通过对2014~2019年间的有关质性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对我国当前质性研究的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并对质性研究进行概述,总结了质性研究面临的质疑与挑战,并分析了即使在面对着诸多的质疑与挑战的情况下质性研究的发展也有其必然性的原因。
2. 文献数量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近五年质性研究领域理论研究现状,笔者于2019年5月7日以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调研的主要来源,通过高级检索对以“质性研究”、“质化研究”、“质的研究”为主题词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时间范围控制在2014至2019年4月,文献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SCI,在文献分类目录中选择“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按相关度进行排序,共检测到学术论文1696篇,再从检索结果中以关键字为“质性研究”或“质化研究”或“质的研究”进行二次精确搜索,共检测到与研究课题紧密相关的学术论文374篇,图1和表1就是基于这374篇论文进行的数据分析。
2.1. 发文量统计与分析
对符合研究标准的这374篇学术期刊按发文时间进行排序,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计算,2014~2018年间加权平均发文量为71篇。由图1所示,2014~2018五年内我国质性研究在学术刊物上发文量离散程度不大,期间有轻微波动,除2014年较低期刊数(56篇),接下来四年皆不低于五年来的发文平均篇数。由此可见近五年相关学术期刊数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说明2014年来质性研究在学术领域发展形势较为稳定,且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据此推测,未来有关质性研究的文献数量仍会呈缓慢上升趋势,对质性研究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也会逐渐深入成熟。

Figure 1. Documents published from 2014 to April 2019
图1. 2014~2019.4近五年发文量统计
2.2. 关键词统计与分析
将这374篇学术期刊的题录以EndNote格式导出,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3.2对其进行关键字词频统计:选取了其中词频不低于5的关键字,经过人工排查,删除与课题研究联系不够紧密的关键词(如学生、大学生等),对于含义相近的词合并统计样本,如“质性研究”(154次)、“质化研究”(21次)和“质的研究”(8次),“量化研究”(10次)和“定量研究”(23次),“范式”(6次)和“研究范式”(6次),按词频由高到低排列,具体词频如表1所示。

Table 1. Statistics of key words appears more than 5 times
表1. 词频不低于5的高频关键词统计
根据统计数据,关键字“质性研究”、“质化研究”、“质的研究”的提及频次分别为154、21和8,说明学者们倾向于用“质性研究”来描述这一领域。另外,学者们也热衷于提及与定性研究的比较。由表1可知,在对在有关质性研究的期刊中对质性研究本身所采取的方法论、研究范式关注较多,质性研究时常作为研究方法的一种进行讨论,并经常与同基于实证主义的量化研究比较,同时扎根理论作为质性研究的一种方法是唯一出现在表格当中的,这一方面表明了扎根理论在质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质性研究作为一种从西方介绍到我国的研究方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扎根理论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情,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和推崇。表中美国的词频高从侧面反映学者们在本土的质性研究难免会与社会环境同样复杂的美国的研究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者和影响因素的多次提及表明质性研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质性研究者们重视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此外,混和研究方法的提及频次变高,也从侧面说明近年来学者们更注重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结合。
2.3. 质性研究方法统计与分析
一般来讲,质性研究常被分为民族志、口述史、扎根理论、批判理论和话语分析等,通过高级检索对分别以这几个词为主题词并且关键词含相应词的文献进行精确检索,时间范围控制在2014至2019年,在文献分类目录中选择“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社会科学II辑”,按相关度进行排序,共检测到扎根理论相关学术论文258篇,民族志228篇,话语分析171篇,口述史156篇,批判理论142篇。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Figure 2. The number of documents concerning usual methods used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图2. 2014~2019质性研究常用方法文献数统计
从图2中历年发文量趋势统计可知,近五年来,民族志作为质性研究的方法一直被广泛地应用研究,且有关民族志的发文数量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有关话语分析的发文数量在近些年则有起伏但仍然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保持较高的水准;而有关口述史和批判理论的发文数量则一直保持着较低的水平,有轻微波动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口述史则在2018年有一个相对明显的发文量的增长。值得关注的是,有关扎根理论的发文数量在这五年间有十分明显的增长,发文数量从在2014年的最低水平到2016年超过民族志成为发文数量最多的质性研究方法,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发文数量一直保持最高水平。据此推测,对民族志的研究仍将保持稳定缓慢增长,而有关话语分析的研究持续起伏但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对批判理论和口述史的发文数量仍将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而有关扎根理论的研究有望仍保持快速增长并超过民族志成为质性研究中讨论最多的方法。
2.4. 期刊来源统计与分析
将这374篇学术期刊的题录以EndNote格式导出,利用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 3.2对其进行期刊机构统计:按文献量由高到低排列,选取了其中论文篇数不低于5的机构名称,具体数据如图3所示。
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源自《高教探索》的论文最多为9篇。从文献所属期刊分布,我们很容易发现其集中分布在教育、心理领域,相关学者对质性研究的关注热情度高。这也从侧面表明质性研究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反响不错。据此推测,未来,国内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仍然会是质性研究的主力军。

Figure 3. The number of relative documents published in different journals
图3. 不同期刊的相关文献数量
3. 质性研究的理论进展情况
3.1. 质性研究的理论发展
根据陈向明教授在《质的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一书中的观点,质性研究理论发展的历史渊源总共可以被分为四个部分:1) 民族志的发展。民族志的发展起源于早期西方“发达”国家学者对世界其他地方的“原始”文化所产生的兴趣,通过对异文化的了解来反观自己的文化发展历程。尽管直至19世纪下半叶之前,民族志的研究都尚未专业化,但是它的研究理念却为质性研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直至今日,民族志也是质性研究最重要以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2) 社会学领域的发展。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于西方国家的社会改革运动的社会主义实地调查成为后来质性研究的传统。3) 自我反省意识的觉醒。20世纪30到20世纪60年代期间,西方研究者逐渐意识到研究者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几乎是不可能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受现象学和解释学的进一步影响,西方学者认识到研究者也是研究的一部分,研究者不仅应该在认知层面上“了解”对方,更应该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对方,这一观点随后也成为了质性研究的关键。4) 政治权利的反思。冷战结束后,受到“文化多元”旗帜的鼓舞,研究者意识到研究受到等级制度和权利的约束永远保证道德和政治上的中立,因此质性研究与社会变革和社会行动之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的价值影响和政治意义 [2]。
3.2. 质性研究的内涵
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称“质的研究”、“质化研究”等,相对于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而言,是一种新的社会学研究方法 [3]。所谓“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也就是说,质性研究是需要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的情境中去与研究对象进行交互,并在具体情境中用多种方法收集所需的资料,最后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料的归纳分析获得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此处必须要说的是,质性研究的目标并非是产生一套机械的、标准化的结果,而是对某一问题所做的一致性的描述和透视,并且对该问题的日常认识保持内在一致 [4]。
3.3. 质性研究的推论策略
质性研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理论的生成与推广,即从具体的研究对象到一般的研究结论的过程,在这之中,推广是否具有解释力和启示性是质性研究一直以来面临的质疑。在质性研究的发展过程中,质性研究者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推论策略,从基础性和影响力来看,分析归纳法、连续比较法、类型比较法、深描说和扩展个案法这五种策略更能带来启发性 [5]。
分析归纳法是严格、系统的从经验资料中提炼命题的方法,它对于反例的研究是为了限定理论的具体内涵或者具体所指,通过不断的向下收敛来实现理论与经验资料的“完美”匹配,即所有经验现象都完全符合理论解释;连续比较法则允许理论与资料之间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对反例的研究是为了扩充解释项,通过不断的向上抽象,达到理论的饱和,得到的理论更抽象、更具包容性;分析归纳法是从个别认识更大整体的过程,对反例的研究是为了引入新条件,使新条件成为控制变量,进而确认起初的理论假定或者变量关系是否成立;深描说需要转换场景,一般是通过对异文化或非主流文化的深入细致的描述,来反观己文化或者主流文化中的同一现象,从而创造性的深化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扩展个案法旨在将历史和宏观因素纳入微观研究,最终目的是为微观研究奠定宏观基础,并通过理论重建促进知识增长 [5]。
3.4. 混合研究方法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学者们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比较不断升级,有关“质的研究”的很多问题都是通过与“量的研究”相比较而展开的,除了后半叶来两者在行动上的整合,在对研究范式不兼容的反思和批判中,逐渐形成了基于实证主义的旨在整合两者的混合研究方法 [6]。质性研究自引入我国以来,学者们在实践探索中也慢慢意识到了各自研究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一部分学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混合研究方法上。尽管国外有学者对此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但我国的混合研究方法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评述还不多。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但可以预见,混合研究将会成为质性研究的新趋势。
3.5. 互联网时代与质性研究
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在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社会研究科学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末,已有学者开始探索与互联网研究有关的方法问题,但方法名称并未统一,其中虚拟民族志的称法较为普遍。《虚拟民族志》一书系统地阐述了对互联网进行民族志研究的可能及方法论原则。2005年,相关研究逐渐在国内起步。刘华芹的《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是我国第一部用虚拟民族志进行社会互动研究的学术专著 [7]。在我国特有的网络文化与质性研究相碰撞下,形成了微信民族志,生活史研究,和网络社会人类学等新兴研究方向。所谓微信民族志,就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现实空间或微信社群的田野工作的文本及参与观察 [8]。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唐魁玉教授认为利用微信民族志尝试对当下微生活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意义及其社会记忆功能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社会人类学和生活史意义 [8]。
3.6. 质性研究理论研究及应用的发展
在我国,质性研究主要应用在护理、教育、管理、体育健康等领域,尽管应用领域比较广泛,但领域之间并没有联系,这就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质性研究原本的优势,即质性研究者们善于把他们研究的范围拓宽到跨学科的内容,这使他们能够在研究中发现和运用多样的研究方法 [9]。对质性研究理论的研究人员主要是以陈向明教授为代表的教育研究者们,早期对质性研究的方向停留在理解质性研究本身的含义、方式以及优势上,在此基础上质性研究逐渐走进研究者的视野。在国外,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质性研究相对成熟的西方国家,质性研究在社会领域,尤其是少数群体的研究尤其受到关注。一方面,质性研究的应用能够用体现其本身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关研究又深入探讨了在应用该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应用中的注意事项等,这就从更细化的角度深入了对质性研究的理解。
近几年来,我国对质性研究的探讨也逐渐出现了从研究内容出发研究质性研究的文章,如《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认识论、方法论比较——兼论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全面培养》、《民族志研究等同于质性研究吗?——语言教育学的视角》等。质性研究的应用也逐渐扩展到能充分体现质性研究优势的跨学科或综合性领域的研究中去,例如《质性研究的推论策略》中“教育水平对收入差异的影响”案例,《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中“你到北大学习,家里人是如何想的”案例等。除此以外,质性研究尽管是一种外来的研究方法,其在国内的研究及应用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如今,专家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质性研究在我国的本土化,探寻最符合我国国情的质性研究方法和模式。可见,质性研究尽管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是迅速的,发展的成果是显著的,正在逐步追赶西方等质性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发达的国家。
4. 质性研究面对的质疑与挑战
在科学研究方法被量化研究主导的背景下,质性研究自发展之初就面临着诸多质疑,例如结论的主观性以及案例的特殊性所带来的推广可靠性的问题。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都是通过研究部分来理解总体 [10] ,但是量化研究通过对总体进行严格地抽样以及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而质性研究只是对个别案例的总结分析推广得到研究结果,势必引起质疑:所选取的个例就一定具有代表性,可以进行推广吗?对此应星教授提出,在进行个案选择的时候应该重视其复杂性,可以通过多个个案的比较分析来实现对素材扩充,并且在进行个案研究时更应该重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独特的生命体验,最重要的是要从中感受到心灵的颤动 [10]。
尽管近些年来质性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质性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但随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研究者能够更加轻松的获取研究所需的海量资料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量化研究对概率论和统计推论的依赖,使得量化研究“科学性”进一步提升,技术的热潮又巩固了量化研究的地位。虽然大数据研究者声称其研究可以融合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但其实他们只是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对原本不易进行量化处理的文本等资料进行量化分析 [11]。这实际上有违质性研究的理念,是对质性研究的误解。
也就是说,质性研究的发展一方面面临着对其是否具有主观性和推广度的质疑,这是质性研究本身存在的问题,需要质性研究者们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办法和良好的研究素养来有效规避;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新型科技的出现带来的质性材料“量化”,而导致对质性研究忽视和误解的挑战。
5. 质性研究的趋势
尽管量化研究依旧是最主要的科学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质疑与挑战,但是质性研究还是势不可挡地走进了社会科学研究者们的视野,并且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使用。这不仅仅是因为质性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引起了研究者的好奇心,更是因为其研究方法本身在进行研究时的优势,质性研究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已经是一种必然。
5.1. 尊重自然发展规律
相较于量化研究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做静态化、简约化、凝固化、形式化的处理 [12] 来提取量化数据而言,质性研究者则会将自己作为研究工具深入到实际的自然情景中去收集资料、亲身体验而不全是人为预设或实验环境下的作品,尊重了社会现象的动态性与整体性,是质性研究“科学性”的保证。
5.2. 尊重个体独特性
尽管量化研究分析处理大量数据是其“科学性”的一种保证,但这也成为它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弊端。大批的量化数据获得之后,现象本身就被忽视了,几乎不会有人再去建立每个数据与其对应的现象的联系,因为量化就是要获得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而每个现象背后的独特性就被舍弃了。但质性研究长期深入到研究情景中去,对社会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最后以细腻生动的文字性资料呈现的方式 [13] 显然是对量化研究这一短板的克服。质性研究在社会领域、概念、行为等方面对那些难以进行量化的资料的收集、处理、分析方式 [14] 也成为了质性研究的一大优势。
5.3. 质性研究的充分发展
质性研究出现初期,质性研究的理论尚未建立或者不够成熟,当其受到来自各界的研究人员对这种研究方法的质疑时,质性研究者甚至不能给出有力的回应,早期尝试应用质性研究的学者甚至有部分都对质性研究理解有误差,所得到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但是,经过专家学者几十年来的研究发展,质性研究已经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且在诸多领域的实践应用也获得了丰厚的成果,这使得质性研究者们能够坦然的面对质疑,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甚至列举出成功案例。一方面,理论的发展完善使得更多的研究者对质性研究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到它的科学性与优势所在;另一方面,应用质性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也一定程度上是对这一研究方法的推广。
6. 结语
与量化研究相比,质性研究的历史还比较短暂,还有很多学者对这一研究方法不够理解因而对这种研究方法有所怀疑。但是,随着质性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成熟完善,质性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应用上都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通过对大量质性研究的文献分析,发现我国有关质性研究的文献数量正在缓慢增加,表明质性研究领域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并统计了有关质性研究的文章的关键词词频以及近五年来有关不同种类的质性研究方法的文章数量变化趋势,发现在我国有关质性研究的文章中倾向于讨论方法论或者是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对比,并且在质性研究方法中,扎根理论正在成为我国质性研究方法讨论最多的方法,表明质性研究在我国渐趋成熟,在质性研究本土化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们逐渐发现最适合的质性研究方法。最后笔者梳理了质性研究发展遇到的质疑与挑战,并提出质性研究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原因。尽管质性研究在发展的过程中,被不断地与量化研究进行比较,仿佛一定要将两者比出优劣,但实质上这两种研究方法并不是互斥的,并且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正在成为研究的新趋势 [15]。
致谢
感谢黄立志教授对论文的选题、修改过程中所提供的意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