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高支附”教育资源优化共享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and Sharing Mode of “University Support Affiliated School”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University
DOI: 10.12677/AE.2019.95095, PDF, HTML, XML, 下载: 813  浏览: 1,173 
作者: 魏 晨, 王仲民, 孔繁青: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工会,北京;赵天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图书馆,北京
关键词: 大学“高支附”资源优化共享University University Support Affiliated School Resource Optimization Sharing
摘要: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同时肩负着服务社会的职责,北京地区“211”大学与附属学校已经建立起良好的资源优化共享合作关系,但合作程度与合作效果却是差别较大。有的学校通过资源优化共享模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口碑,有的学校却是差强人意,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大学与附属学校间需要建立起一种良好的资源优化共享模式,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在资源优化共享模式下,大学与附属学校遵循有主次、互惠、共建共享、多层次支持及持续性支持的共享原则,以大学支持附属学校资源建设为主,附属学校补充大学资源建设为辅的方式,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共同促进大学与附属学校的发展建设。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is the cradle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s. At the same time, it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serving the society. Though the “211”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had already established good resource optimization and sharing cooperation with affiliated schools, the degree of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on were quite different. Some schools formed a good teaching reputation with the resource optimization and sharing mode, and some schools were not satisfactory, they were just in their infancy.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good resource optimization and sharing mode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their affiliated schools to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two and form a virtuous circle. Under the resource optimization and sharing model, universities and affiliated schools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sharing, such as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inciple, reciprocal, co-construction, multi-level support and continuous support. The university supports the construction of affiliated schools’ resources, and the affiliated schools supplement the university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affiliated schools jointly.
文章引用:魏晨, 赵天姿, 王仲民, 孔繁青. 大学“高支附”教育资源优化共享模式研究[J]. 教育进展, 2019, 9(5): 572-578. https://doi.org/10.12677/AE.2019.95095

1. 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1] 。大学做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拥有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服务社会方面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推广与共享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大学承担社会教育的积极体现 [2] 。然而,大学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同时也存在安全性、知识产权保护、管理成本与运行模式、资源配置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大学优质教育资源向社会开放与推广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通过与附属学校的合作共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资源开放所带来的上述问题。同时,北京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及北京市教委“高支附”工作指导思想均指出,大学支持中小学教育要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协同发展”为原则,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学支持中小学教育对于促进社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发挥了大学教学服务社会的积极作用。

目前,北京地区“211”、“985”大学都有合作附属学校,其中有80.77%大学建立了学前合作附属学校,88.46%大学建立了小学合作附属学校,80.77%大学建立了初级中学合作附属学校,76.92%大学建立了高级中学合作附属学校,有61.54%的大学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级中学教育的完备合作体系(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6月),其中合作时间从几年到数十年不等,并且有一部分大学附属学校教学效果在北京地区名列前茅,具有极好的口碑。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北京地区大学已经建立了良好的附属学校合作平台,但合作效果差异较大,如何建立大学与合作附属学校资源优化合作模式,提升“高支附”合作质量,对于大学及附属学校都具有重要意义。

2. 大学及附属学校教育资源情况

教育资源的定义从广义上看,包括了与教育相关的一切要素,物化的或非物化的资源,甚至包括相关的政策,从狭义上看,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教育行为过程中所涉及的信息、材料、平台、师资、学生、教育环境及教辅系统 [3] 。

大学与附属学校各自拥有资源,所具备的资源优势也不完全相同,大学与附属学校所拥有教育资源有很大差异,从建校规模与投入来看,大学资源要高于并大于附属学校资源,大学资源明显具有较强优势。在合作关系中,大学对附属学校起到主要的支持作用,而附属学校更多是受支持方,但其资源特色与大学不同,同时也是大学所不具备的,因此,可以用其特色资源对大学进行相应资源的弥补 [4] [5] [6] 。

图1展示了大学与附属学校间资源共享关系,在中国教育培养体系下,通常对人的培养遵循学前教育 → 小学(义务教育阶段) → 初级中学(义务教育阶段) → 高级中学 → 大学 → 更高层次教育这样的升学路径。而学前教育、小学、初级中学及高级中学同做为大学附属合作学校形成了大学的附属学校圈,在圈内的各学校彼此间亦保有密切合作关系,同时,由于大多数同一大学的附属学校校址地理位置相距较近,往往各学校间建立有稳定、良好的升学通道。因此,除了大学与其各附属学校间建立有良好合作关系外,同一大学的附属学校之间的合作也较为密切。

Figure 1. Resource sharing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Affiliated Schools

图1. 大学与附属学校间资源共享关系图

2.1. 大学教育资源情况

大学教育资源可以按资源形式分成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两大类,其中硬件资源主要是指硬件设施,包括大学的教室、图书馆、会堂、操场、体育馆、校医院、机房、实验室等场所及设施,软件资源则包括教师师资、大学文化、学生社团及学生等不可物化的人力、文化、服务方面的资源。

2.2. 附属学校教育资源情况

附属学校主要是指学前教育、小学、初级中学及高级中学四个教育阶段的学校,通常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为同一所学校。附属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样按资源形式分为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两大类,其硬件资源主要是指教室、操场、图书馆等空间设施,软件资源主要是指教师师资、学生社团及学生方面的资源。

3. 资源共享需遵从的几个原则

考虑到大学与附属学校的教育资源差异,在双方资源共享合作过程中是以大学支持附属学校为主,双方各自的教育资源首先要保证本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因为资源类型、特色各不相同,所以不同资源的共享方式与原则也不完全相同,应该是灵活多变的。

3.1. 主次原则

大学与附属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建设目标,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也不尽相同,其教育资源建设差异较大。因此,大学与在与合作学校进行资源共享时,首先要保证本校的发展建设,即有主有次,以本校发展建设为主,根据本校资源情况量力而行地与合作学校进行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

3.2. 互惠原则

无论对大学还是附属学校而言,教育资源建设耗费了其大部分办学资金,许多资源还需要后期不断的资金投入与维护,在大学支持附属学校时,资源共享应该是双方互利的,最起码不能造成其中一方特别是资源提供方资金的支出增长。双方互惠的合作模式,才能让大学与附属学校的合作关系更为稳定与牢固。

3.3. 共建原则

大学及附属学校资源建设过程中,会遇到教育资源建设不完备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大学与附属学校共同建设的模式进行合作建设。譬如,大学及其附属学校可能在单独购置某些教育资源时存在资金短缺或条件不足的情况,导致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完备或无法配置,可以根据大学及附属学校的各自教学需求及资金等情况,考虑共同出资或共同建设,通过制定相应的共建共享方案,实现资源配置,达到双方可共同使用资源的目的。

3.4. 多层次原则

大学及附属学校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丰富多样化的,资源类型与特色各不相同,在资源共享方面,不能简单根据资源的类型进行一刀切,而是根据不同资源的特色与类型制定不同的分享原则。特别是大学的教育资源,有时同类型资源的隶属关系与维护人可能分属两个或多个二级单位,因此,教育资源共享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多个层次进行。

3.5. 持续性原则

大学及附属学校间的合作应该是一个长期过程,其教育资源建设也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想要最大化地进行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除低人力资源成本,就要在进行资源共享时同时兼顾到资源建设及校间合作的持续性发展。坚持持续性合作可以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同时在持续合作过程中,会更好地磨合双方,促进合作方式良性发展,为双方发展带来更大的提升空间。

4. 大学教育资源优化共享的运行模式

4.1. 打造完善合作体系

建立一套完善的合作体系是大学教育资源支持附属学校的基石。与大学合作的附属学校按不同受教育年龄可分为:学前教育(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四种附属学校,通常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以完备中学形式存在同一所学校内,一般会被直接命名为某大学附中,大学与这些附属学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当代中国教育培养体系。调研数据表明,北京地区“211”大学建立起完整合作体系的大学比例仅60%左右,而同一大学的各个附属学校间也不是全部建立起合作关系。大学与各教育阶段附属学校间建立的合作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附属学校不仅分别与大学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其彼此之间也应该有良好的合作与沟通,使学前教育、小学、初级中学及高级中学与大学形成一个紧密的联合体。这个体系应由大学牵头来做,各个附属学校积极配合。完善的合作体系首先对各学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稳定性与热情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7] [8] ,最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紧密、完善的合作关系,各个学校间可以互通有无,除了资源、平台等,同一大学与其附属学校还可以通过对各个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进行评估分析,根据彼此不同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与需求,与其他学校交换分析结果,交流生源需求,承上启下地调整各自的教育方式与培养目标往最优化方向发展,形成完整教育的培养链条,完善、完整的合作体系。

要避免大学与附属学校间的关系貌合神离,无法形成最佳合力,阻碍各个学校发展进步。“高支附”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支持或口头上的一句空话,大学与附属学校应该是“一体多制”的有机整体,无论是大学还是附属学校都应该建立起这种整体的团队意识。

4.2. 加强深度多维合作

大学与附属学校间的合作除了现有的平台、数据及场地资源共享以外,还应该加强多方面的合作,同时在现有合作基础上,加强合作的力度与深度。现在很多附属学校与大学的关系,已经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各自为政”的合作关系,这容易导致双方合作深度不够,合作维度不广。大学与附属学校相比,除了所具有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优势外,其办学理念也更为先进,同时在制定学校各项政策制度的方法更科学,思维面更广,定位更高,大学除了教学,还有科研,其研究氛围与附属学校相比,相当浓厚。因此,大学可以在科研思路与思维方式方面对附属学校进行“帮扶”,使附属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得到更快地提升。大学可以将教师资源与附属学校课程设置进行校间匹配,通过嵌入式教学手段丰富附属学校的课程内容,大学教师资源与学生社团资源也可以辅助附属学校学生的课余生活与素质教育培养工作。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大学与附属学校的联合会议,加强各学校间生源数据分析,互相交流并对全部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同样做为教育机构,各个学校间既有相同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特点,通过数据交流与整体分析,可以将各个学校的发展有机统一整合起来,促进各个学校间的合作进一步深入发展。

4.3. 平衡合作双方利益

大学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场地等资源的数量与质量要远远高于其附属学校,在双方合作关系中,大学主要起到对附属学校提供资源支持的作用。目前,大学优质资源对附属学校开放共享方式较为成功也较为常见的方式有体育场地的共享,组织附属学校的参观文化交流活动及对附属学校学生提供课外兴趣爱好专业指导 [9] [10] [11] 。而附属学校在与大学合作共享关系中处于被支援状态,更多是接受大学的优质资源援助,但附属学校由于其生源的特殊性,确实也具有一些大学所不具备的特色资源。在大学与附属学校间的合作过程中,应该是一种“双赢”状态,在“各自为政”状态下,也应该平衡各方的利益,平衡效果会对合作的状态与结果起到决定性作用。

大学做为支持方,要积极探索适合双方共同发展的合作项目,将附属学校做为大学学科特色的科普试验田,为培养科普型知识人才提供空间,同时将流程与模式固化下来,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此,即使附属学校做为被支持方,也可为大学提供科普基地、学生实习等方面的支持,在大学的学生兼职与就业中提供就业机会。附属学校可以与大学共同建造科普教育平台,一方面为附属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大学的学科发展需要科普平台与受众,打破学生进入大学前对学科专业知识了解的壁垒,为大学特色学科的未来生源发展做好铺垫工作,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使大学的一些学科专业知识得到了良好的宣传与推广,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的知名度与社会影响力。在附属学校的科普平台建设过程中,大学不仅仅有教师参与其中,还会有学生共同参与,无疑为大学在校生提供了非常好的社会实践机遇,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12] 。

4.4. 提升共创品牌意识

虽然有些大学的附属学校是以合作形式建立起“附属”关系,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附属,在办学管理等方面各学校依旧保持“自治”状态,但名称上冠以某大学附属学校,至少在品牌与口碑方面已经和该大学成为一体,密不可分。对于社会而言,大学与其附属学校为一共同体,荣辱与共,每个个体的社会影响力都会对其他成员造成直接影响。因此,要提升大学与其附属学校的品牌意识,要认识到在社会声誉上,大学与附属学校是一个整体,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学校,必须勠力同心,共同维护学校声誉,提升学校品牌的知名度。在社会上,大学附属学校往往较一般的同类学校拥有更好的口碑与信誉,社会影响力高的大学附属学校更是高于其他同类学校。通过建立品牌文化,更有利于大学与附属学校的发展建设与宣传,增强了大学与附属学校间的凝聚力及各学校师生间的凝聚力,同时文化的力量还会对大学及其附属学校的教职工及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会起到一定的冲击作用 [13] [14] [15] 。

5. 结论

大学与附属学校间的合作关系是以大学对附属学校的资源支持为主,附属学校对大学资源建设补充为辅的模式开展合作。大学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在资源硬件与资源软件方面多角度、分层次地扶持附属学校的发展建设,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有效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建设,节约了人力与物力的投入。附属学校借助大学的品牌效应与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其学校发展建设,为大学提供了科普平台的受众群体及建设基础,成为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有效解决了大学教职工有关子女入学的后顾之忧。大学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式支持附属学校的建设,在促进附属学校教学培养发展的同时,也是对大学办学特色的一种正向宣传,大学与附属学校互相扶持,大学声誉的提升会为附属学校带来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附属学校的大力发展也为大学建设带来良好的正面影响,在大学与附属学校间形成了一种相生相长的良性循环。大学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由大学支持附属学校教育资源建设对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特色与优势,与附属学校共同打造优质人才教育培养“流水线”,为中国建设发展输送质优量足的科技人才。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DB/OL]. http: //www. gov. 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 htm, 2019-05-29.
[2] 秦涵. 高校教学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6.
[3] 杨文正. 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与机制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 黄艳葵. 高校附属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初探——基于公共经济的视野[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6(2): 48-51.
[5] 程晓杰. 高校附属中学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南昌大学附属中学个案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08(7): 80-82.
[6] 黄文. 复旦大学附属小学: 依托高校资源办学开展国际教育互动[J]. 现代教学, 2011(10): 81.
[7] 陈昭. 高校附属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协同教育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 2018.
[8] 戴联华. 高校附属实验学校运行成本控制策略[J]. 当代经济, 2015(25): 104-105.
[9] 田小静. 北京市学院路街道高校体育设施与附属小学资源共享机制创新的对策与研究[J]. 体育时空, 2017(19): 30.
[10] 李海燕, 王洪义, 毛振明, 王水泉. 附属学校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7, 31(6): 67-71.
[11] 崔志林. 浅析附属中学对高校发展的影响[J]. 新西部(中旬刊), 2017(6): 155+158.
[12] 韩凤梅. 高校附属幼儿园社区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4(7): 20-23.
[13] 王博, 宁宇, 周丽歌, 等. 对高校附属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5(11): 527.
[14] 倪秀. 成都: 推进校地共建高校附属学校[J]. 学苑教育, 2018(18): 4.
[15] 王洪义, 李海燕. 附属学校与高校体育资源共享的成功个案剖析[J]. 运动, 2016(24): 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