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可能性分析——基于沈阳市的思考
Analysis of the Possibility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lexible Employment—Based on the Thinking of Shenyang City
DOI: 10.12677/ASS.2020.91005, PDF, HTML, XML, 下载: 829  浏览: 1,22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艾 晶: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关键词: 女大学生灵活就业就业优势社会性别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lexible Employment Employment Advantage Gender
摘要: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沈阳市女大学生就业较其他城市和地区有着更为复杂的困境,因此如何引导该市女大学生们对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和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特别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很多领域的就业情况都不是很理想,再加上性别、工作经验不足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更使得女大学生就业举步维艰。而沈阳市的灵活就业市场,据笔者的调查却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此,本研究主要从以上背景因素出发,以性别社会工作为基础,着重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等角度,帮助女大学生提升对灵活就业认知,以期为其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Shenyang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is more complicated than other cities and regions. Therefore, how to guide the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ity to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and themselves will be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economic situati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many fields is not very satisfactory. Coupled with the adverse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nd lack of work experience, it makes the employment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difficult. The flexible employment market in Shenyang has a lot of room for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applicant’s survey.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above background factors, based on gender social work, focusing on individual, school, family, social and other perspectives, to help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awareness of flexible employ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their employment.
文章引用:艾晶. 女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可能性分析——基于沈阳市的思考[J]. 社会科学前沿, 2020, 9(1): 27-3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0.91005

1. 引言

女性就业在近年来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和焦点问题,特别是当下经济形势的影响,更让原本就面临就业困境的女大学生变得无所适从,形成了所谓的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其在毕业后一段时期内因性别差异而不能获取相应的从业机会和职位,从而不能实现就业或就业不理想的现象。多数的学者都从就业中性别歧视及女性的月经、妊娠、家庭角色等性别弱势角度出发,认为女性的生理及家庭、社会角色等决定了其在社会竞争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而所谓的解决措施也多从呼吁家庭、国家和社会要对女性给予照顾的角度入手,力图为女性营造一个所谓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也有的学者认为女性应加强自身的道德和学识修养,增强自身的能力建设,以求得和男性同等的工作待遇。

虽然研究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提出了自己的锦囊妙计,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仍没能解决女性的实际就业问题。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群体中的精英部分,虽然较一般女性拥有较强的能力和较多的社会资源,但却仍没能摆脱这一桎梏。她们在就业中,仍然要忍受自身性别所带来的种种困扰,甚至即使侥幸得到一份工作,也要面临严重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

作为处于转型时期的东北重工业基地的核心城市沈阳来说,每年的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都成为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当前经济形势的影响,更是让女大学生就业成为令社会各界人士极为关注的话题。由此,本研究主要利用女性的性别优势,联系沈阳市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背景,从灵活就业角度对女大学生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行为进行重新规划和定位,以达到解决沈阳市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一个国家或政府如能很好地安排女大学生就业,将对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繁荣提供很好的保障,因此本课题研究对于沈阳市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课题由于主要从性别优势、灵活就业的角度对沈阳就业问题进行研究,这对于女性重新认识自我,加强两性的和谐建设及缓解就业压力亦有一定的贡献。

2. 沈阳市女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产业结构调整与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逐步趋于大众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而女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就业市场中,虽然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但与此同时,也承受着更多的矛盾与冲突。

2.1. 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影响

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已有5000年的历史,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当前我们仍处于男权社会之中,男权的思想占据着当今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我国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以及“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决定着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处于东北边陲的沈阳市,这种影响更加深刻。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总是不断夸张放大女性的负面影响,从而去低估女性所创造的实际价值和能实现的创造能力。这种社会观念问题直接引发的就是女性就业不公平现状,甚至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

虽然女性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社会也在逐渐地接受和认可女性的外出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歧视还是存在的。中国传统意义上对女性的定义还是相夫教子,即使女性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人们也并不给予她们太多的期望与要求。一般只要求女性找一个安稳闲适的工作,希望她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家庭方面。由此可见,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依然需要不断地去努力克服。

2.2. 现实生活对女性的设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产业化结构变革与升级的推进,我国人才市场供求矛盾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趋势。近几年来,在教育强国政策和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各大高校逐年扩招,再加上劳动力市场存在供过于求的现状,使得供需之间出现了很大的矛盾。出于性别期待的考虑,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选聘时便会倾向于男性,这便设置了对女大学生的就业限制。女性的生理属性决定了其在家庭与子女教养方面要投入上要多,用人单位也深知这个道理,出于利益的考虑,他们往往优先要考虑男性。即使能力相同或女方更强一些,也会因为性别角色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对待方式。带薪休产假、工作效率低下、情绪变动快等等,都成为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把女大学生拒之门外的理由。在相同资本投入的前提下,招聘女大学生会带来更多的担忧和麻烦,这是利益至上的用人单位所不愿意看到的,这些客观条件使女大学生在传统就业领域处于劣势地位。

例如在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求职,用人单位就会优先考虑男大学生,或在招聘信息中写到只招男生,从而导致女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处于很被动的地位。女大学生在面试时多数都会被问及关于家庭所在、感情状况等问题。追其根源,用人单位和企业认为在同等条件下雇用女性要比男性付出更高的成本,因为女性参加工作后会面临结婚生育以及哺乳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一来势必会影响到工作效率以及单位的效益。而且女性在生育哺乳期间,她们的生活来源和社会福利保障等都由用人单位来承担,这就导致很多用人单位会在劳动合约中限制女性应该得到的基本权利,如婚姻权、生育权等等。用人单位为了维护整体的利益,会在签合同时规定女性三五年内不得结婚或者生育。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法制社会的建设,很多企业不会明目张胆地签署类似违法合同,但在招聘面试中,都会问及婚恋这些方面,从而限制女大学生正常就业。另就目前状况而言,国家和地区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的规范,缺乏有力的监督与督察,对于劳动妇女的法律法规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建设不够健全,这也导致了女性在同等条件下就业、升职等面临一系列的困境。

2.3. 女性自身条件的限制

一般来说,在生理上,女性的体质不如男性强壮。而在心理上,女性偏感性,男性偏理性,部分女性在就业中如会产生自卑、从众、依赖,缺乏安全感等一系列不良心理,从而给自身的求职之路带来相应的困扰。此外,一些女大学生过于追求职业理想化进而产生一些偏颇的想法。比如,青睐于坐办公室喝茶看报的职业生活,瞧不起科研实验、下基层等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和努力拼搏的职业精神,对职业规划毫无头绪。再者,受长期以来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一些女大学生过于追求稳定、依赖性强,以致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专业能力并不能达到社会需求,职业竞争性弱。

从小到大,社会和家庭都会对女孩子灌输一些女性家庭为重的思想,潜移默化中,女大学生对自身的期待或许就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由此自身的期待所形成的定位也有失偏颇,定位不高,要求不高,这本身也就成为了招聘时性别歧视的理由。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对颜值的追求,一些女性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容貌的修饰上,她们在颜值提升上的投入大于在工作业务上的投入,没有在本质上分清主次,这也是女性自身观念的一个误区。

综上来看,在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就业环境不佳以及自身建设存在问题的背景下,女大学生就业在未来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3. 沈阳市灵活就业的优势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乃至一成不变的就业模式已经被日益打破,人们尤其是年轻群体开始寻求一种更加自由、便捷而又能展现自我的从业模式。这种情况下,灵活就业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而正处于经济发展关键期的沈阳市,在这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区位上,沈阳在东北地区独有的经济、政治、地理位置使其发展前景堪好,特别是在灵活就业方面,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沈阳近几年来面临着一个飞跃式的发展过程,这一点,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近年来,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经济振兴的步伐,作为东北亚经济、交通的枢纽中心,沈阳的区位优势与投资力度也快速增长,沈阳的商业地产开始步入高速增长时期,并逐渐成为投资者竞相追逐的投资旺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城市之间协同、联动发展成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组建城市经济圈成为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沈阳经济圈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东北和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地区最大且发展程度最高的经济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

另高速便捷的交通方式,也给灵活就业提供了高效的保障。目前,沈阳的一号线二号线两条线路构成沈阳地铁网“十字骨架”,总长40.85公里,覆盖城市东南西北。地铁网“十字骨架”还包括了一、二号线南伸北延:地铁二号线南延线(即机场线)、一号线东延长线(至东陵公园)、棋盘山旅游专线、二号线北延长线(松山路至道义)。未来3年还将兴建4号线一期、10号线、9号线,形成了高速、快捷的出行模式。和省内其他城市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经济圈,“一小时,八城互通,半小时到达沈阳”。沈阳经济区的沈阳、抚顺、本溪、辽阳、鞍山、营口、铁岭和阜新八城市间将形成一小时交通圈 [1],这将有力推动沈阳经济区的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此外,截至2018年底,从沈阳出发乘坐高铁列车走京沈客运专线,可以实现2.5小时进京,2小时到赤峰,1.5小时达通辽。去年,北京至沈阳铁路客运专线正式开工建设,预计在2018年底正式竣工通车。线路途经沈阳、阜新、朝阳、承德、北京等城市。此外,4月21日零时起,哈大高铁将实施夏季运行图,从哈尔滨出发最快3个小时就能到沈阳。

就经济发展而言,也呈现出了可喜的景象。据沈阳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联合发布的《2014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沈阳地区生产总值(GDP) 7098.7亿元,比2013年增长6.0%。人均GDP为85,816元。如果以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中间价6.1428折算,沈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970美元。作为东三省唯一一个特大城市,沈阳拥有市区人口524.6万人,城区常住人口数量位居全国第十 [2]。

沈阳是正在建设中的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工业门类齐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超过400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东北中心城市的沈阳,对周边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同时,为促进人才流动,沈阳市政府颁布了一系列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保证了居民的生活便利。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面对未来,女大学生在沈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女大学生在灵活就业中的优势

灵活就业具有临时性和弹性的特征,这意味着女大学生在从事灵活就业时其工作时间、工作岗位和工资等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就需要结合女大学生个体的资源优势和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更好地从业。

4.1. 受教育程度高

在在传统的灵活就业市场中,从业人员多为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而女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教育水平较高,在灵活就业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优势,更有市场竞争力。在学校的学习中,她们学习到了更多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可以让她们在其岗位上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专业价值。如大学生陈某,本科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结合自身优势回到家乡,帮助其农村留守妇女开设了手工编织小组,解决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困境。另一学生王某,本科学的是小学教育,毕业后自己发挥所长,在沈阳市的各大培训机构担任数学老师,收益颇丰。

4.2. 学习能力强

女性思维向来缜密,加之女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很深入且系统地探究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很好地处理各种问题。有些灵活就业的岗位对文化和技术的要求不高,而女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很强,很容易快速地适应就业岗位,很好地发挥其优势,对于周遭的工作环境,她们能够很快地融入其中,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同时,由于学习能力强,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在工作中从事一些容易上手的技术类工作,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也可以收获更多的工作经验。

4.3. 处事较为灵活

女大学生由于性别优势及受生活环境影响,使得其处理事情较为灵活,能机动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灵活就业的工作时间和从业方式有一定的弹性,适合女大学生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也方便她们在从事的同时做好其他领域的事情。如上所述的陈某,就在组建妇女手工编织小组的同时,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推销宣传;同时还成立了“编织屋”,承袭传统手工编织的同时也丰富了农村妇女的休闲生活。

虽然女大学生较其他群体而言在自由就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实际生活中仍面临很多的困境,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及相关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以帮助女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5. 家庭和学校对女大学生灵活就业的正确引导

学校和家庭作为女大学生职业道路上的辅助因素,其推动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作为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两个关键的环境因素,学校和家庭必须走在女大学生的前面,设身处地地为女大学生提供帮助与支持,从而起到助力女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及发展的重要作用。学校、家庭应引导女大学生对灵活就业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为其灵活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5.1. 家庭的良性支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对于认知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就业观念的形成时期,家长对职业的看法也会影响女大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大学生就业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大学生自身的选择,更是一个家庭的选择。家庭对于就业情况不能正确判断,对于灵活就业产生错误认知会对女大学生灵活就业产生负面的影响。并且,很多家庭不能给孩子提供高效的就业指导,也会加重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所以家庭急需为女大学生传递正确的就业信息,帮助她们形成全新的就业认知,为她们提供支持。由于女大学生对家庭依赖普遍大于男大学生,所以家庭的观念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观、生活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作用。

首先,家庭应转变错误的传统就业观念,与时俱进,应认识到女性在现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上升。与社会大方向接轨,明了当前的形式——女性也有能力在职场上发挥能量,不断突破自我。家庭对于职业的看法影响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高等教育的投入让许多家长期望大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找到稳定、福利待遇好、高报酬的工作,灵活就业难以得到家长的认可。但事实上这种观念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人力资源市场,对于灵活就业的忽视会让女大学生就业面更窄,加大就业难度。所以家庭本身的就业认知需要发生改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减少职业歧视。

家庭初级观念的形成是女大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家庭应该鼓励女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自信的姿态面对求职路上的种种困难,为她们指引航向,提供心理上的保证,尽全力减轻女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上的压力与负担。

其次,在女大学生选择职业时,应该多与其交流,增加就业方面知识,给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大学生在就业之前经常会询问家庭的意见。但是因为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情况等原因,一些父母无法给孩子提供专业的指导建议,导致大学生缺乏对职业清晰的认识。因此家长应该增加就业方面的知识,当孩子出现择业方面问题时,家庭能够给出适合的建议,帮助大学生就业。当女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时,家长也可以推荐她们灵活就业,向女大学生科普灵活就业的相关知识。要引导她们明确职业的属性、未来发展与家庭相关问题的关系,有明确的规划,不至于误入歧途。在真正涉及到职业与家庭下一代子女的养育上,家庭应该尽可能地帮助子女度过艰难期,减轻女大学生得心理与精神压力,尽量保证女大学生能在最好的状态下做出符合自己想法的职业选择。

家庭也是培养技能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掌握灵活就业所需要的技能,让大学生对于灵活就业可以做的工作有一个预先的体验,增加对于灵活就业的了解。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可以对灵活就业形成一个全新的认知,在之后工作的选择中更倾向灵活就业。

最后,家庭要注重良性互动,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为女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自身的行动培养女大学生独立自主的观念,展现一个开明民主的家庭环境。不以家庭的意志或者个人所认为的喜好决定女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充分理解和尊重她们的想法,共同探讨职业未来的走势。这些做法对女大学生性格的养成,日后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相应的影响,是不可以被忽略的因素。

5.2. 学校教育的与时俱进

大学生在就业之前都会在学校中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后进行职业的选择,学校的教育很多时候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在大学中通常更重视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与灵活就业的生活技能为主相悖,容易使女大学生对灵活就业形成错误的认知,增加从业的难度。目前,沈阳市的女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但相对应的灵活就业市场却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针对这一现象,形成女大学生对于灵活就业的全新认识十分必要。因此,学校方面必须转变对灵活就业的错误认知,并为女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引导和支持。

首先,学校应注重对于灵活就业的宣传和教育。正确的就业观念是帮助大学生高效择业的一个重要的条件。缺少两性的就业观念,就不能对于自身条件和就业形势进行正确的预估,进而增加就业的难度。目前大学生对于灵活就业的看法都不乐观,认为灵活就业等于失业、临时工或是低人一等,这与在学校中受到的就业宣传有很直接的关系。针对这一现状,学校应该注重宣传灵活就业,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观念。当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的人才,而是综合型人才,学校应该注重对女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女生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更多的关注于实践能力上。开阔女大学生对职业的认识,而不是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稳定的工作。让她们有更多的认识与思考,从而促进更多的选择的产生。多注重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比如沟通交流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察言观色能力等。结合个体的不同,合理安排,又要兼顾女大学生的共性问题,做出有益的调整。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各类关于灵活就业的宣讲,让学生对灵活就业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帮助其了解目前人力资源市场的形势和灵活就业的优劣势,帮助学生更好地从业。条件允许时可以选择灵活就业的成功案例向学生宣传,起到教育的作用,组织学生参与灵活就业的体验活动。

在大学中通常都会开设一些大学生就业的指导课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忽视灵活就业这一种就业方式,很难让学生们了解到灵活就业的具体工作方式,学生对于灵活就业的概念也会更加模糊,所以开展关于灵活就业的体验活动、课程就更加有必要了。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体验,让她们真切地感受到灵活就业的实际情况,这样做可以减少大学生许多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认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且参与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为从事灵活就业的相关工作提供技术与能力的支持。

其次,帮助女大学生强化其性别优势,帮助其利用性别优势,巧妙发挥自身能力。当今社会确实存在的性别就业歧视问题,但这并不代表现状不能改变。女大学生首先要清楚自己的性别属性,包括由此引发而来的生理属性及社会责任的问题。要加强自身敢于突破的能力,不应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于限制,要做真正的新时代的女性。不依赖他人,独立自主,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做的更好。如学校教育中可以注重她们情绪的疏导,提升女大学生的情绪把控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女性的情绪把控能力普遍弱于男性。所以高校要注重对女大学生的良性情绪培养,开展相应的课程或者活动,加强与任课教师的合作,在平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适当引导。在遇到困难或者情绪激动时及时进行劝慰和鼓励,使其对未来的生活与工作充满自信。遇事克服自身情绪化的弱点,多使用理性思维思索,形成稳定的情绪和有效的管控能力。

同时,针对良性客观上存在的差异,教导女大学生正确面对。但差异不是差距,差异代表的是不同而不是缺点。由此,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性别优势,巧妙发挥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并且符合逻辑规律与人性的方式。如在语言能力上,女性具有一定的优势。大多数女大学生在语言表达上都优于男大学生。所以,学校可以适当引导女大学生对语言文字方向上的工作的关注,比如媒体编辑、文字整理、教育培训、语言翻译、播音等工作。在交往合作上,女大学生一般善于倾听,感性思维对于人际交往领域有好处,可以发挥女大学生温顺热情的特点,引导女大学生从事推销、公关、人事交流等工作。在耐心思维上,女大学生往往具有体贴的特点,她们相比于男大学生更有耐心与同理心,可以引导她们将工作关注点放在可以发挥这一优势的工作上。

所以,在对于女大学生的教育上,学校要有针对性的开发新的课程,使女大学生了解并发挥她们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角逐中有更多的自信,更好地适应社会、展示自我的魅力。

最后,学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增加灵活就业方面资源的链接。高校应该加强指导,在充分了解就业形势的基础上帮助女大学生进行良性的就业选择,减少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迷茫以及就业过程中的误区,从而达到促进女大学生顺利就业的目标。高校应该站在女大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切实安排相关课程,注重讲授方式,培养与激发女大学生对就业形式与自身能力的关注度,促使她们主动关注当前形势意识。

同时,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多时候是由于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对接。一方面用人方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者,另一方面工作者也寻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因此学校可以成为用人单位与就业者之间的桥梁,提供更多灵活就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机会;提供就业前培训,使女大学生具备就业所必须的技能,达到促进就业的效果。

6. 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切实保障和支持

男性和女性体力方面的差异,造成生产能力方面的差异,使得女大学生就先天条件来说就业的场域比男性相对较少。据调查,男性与女性相比,大多数女大学生将就业目光更多的放在医疗机构和教育业上,很少去从事工科类职业;在求职面试中,男性被成功聘用的机会往往多于女性;尤其国家“二胎”政策开放之后,女性就业将会更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通过各种渠道去拓宽女大学生的就业空间,从而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女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

首先要积极推进两性平等政策的实施,努力消除性别歧视,维护女大学生权利。在用工招聘中,存在用人单位表面上接受,实际上还是把女大学生排除在外的情况。对于有招聘需求的公司及企业来说,应当转换自身对女性就业的“隐性歧视”。一般女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不久就会面临结婚和生育的问题,而我们国家劳动法更是规定雇主需要为女性员工提供带薪产假和哺乳假。此时公司或是企业为减少自身利益的损失,会倾向于录用不需要这些假期的男性,却往往忽视有能力的女大学生,使得她们遭遇不公平的招工待遇。所以需要转变传统的性别观念,消除对以往“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促进女大学生合理就业,政府需要发挥其职能,建立起保障平等就业的法律体系,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女大学生的权利,形成全面系统的体系,以清晰明确的制度法律来规范相关部门或负责人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一章总则中就已具体强调: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在三章公平就业中,更是详细地表明了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而且对于女性生育问题更是表明,用人单位录用女职工,不得在劳动合同中规定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的内容。所以对于女大学生在以后就职中,各职业选聘部门不应对于女性的生育问题等做过多的文章,而政府也应对此进行相关的监督与检查,保障女性的相关权益。

在女大学生灵活就业队伍中,更多的是从象牙塔中刚入社会的“无知女性”。在以后的就业道路中,很少是有目标的前行者,多半是迷茫的边走边看。对于这种现象,政府更应该履行自身的职能,依法进行就业服务和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为女大学生提供适合自身的就业部门及职位。同时相应的开展就业前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女大学生们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者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增强其对相关灵活就业岗位的了解。

其次,拓宽女大学生就业渠道,为其就业提供更多选择。有关部门可以鼓励女大学生们在校期间依据自身的优势和想法进行自主创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政府还可以根据创业的可行性等条件,提供部分的扶持政策,减少或减免相关收费,优惠部分税收。鼓励大学生下乡当村官,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大学生们的就业,除去到人才市场内部进行寻找,再就是通过报纸或是一些求职平台的信息发布中选择。同时由于互联网和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多的愿意通过手机,电脑来进行求职的寻找。因此,我们的新闻传媒体更应该去提供服务,利用互联网去搭建平台,通过网络和大学进行连接,在校园发布即时的招聘信息,使大学生在校内便可以了解灵活就业的相关信息。或者是单独的进行构建求职平台,提供招聘的信息,联系方式,具体要求等,甚至是和招聘的公司进行对接,可以让求职者在线与招聘公司进行线上咨询,使得我们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求职,获得更多的资源,使求职更为便捷。

最后,完善保障制度,政企带动,形成合力。针对于女性生理属性及社会责任,政府应该积极完善相关生育保障制度。这一客观现实是不可避免的,政府要通过制度完善保障女大学生的权利,同时为其提供更多的便利。政府应大力宣传积极思想,使全社会形成尊重女性这一生理属性的氛围,更多的站在社会效益与社会责任的视角上看待这一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其带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女大学生良性就业。

我国的社会保障部门对于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提供更多的关注,维护其在就业与社会劳动保障的权利。开办监督举报部门,实时检查或是处理相关问题,切实保障女性利益。我国法律在这方面的不完善更是难以保障女性就业问题,虽明确禁止性别歧视但都为原则性的条例,需要增加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有专家表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女性在很多岗位创造的效率,不仅不比男的低,可能比男的还要高 [3]。在这种情况下,对女性的歧视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为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及健康发展,政府所属的监管部门应对于歧视女性工作,不予以承认的工作机构依法予以严处。同时发挥女性组织及社会公益机构的作用,对于女大学生就业进行宣传,积极帮助女性就业维权。为此全社会都应共同努力,破除歧视偏见,为女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社会包括用人单位应该给女大学生更多的指导 [4],把目光更多的放在女性性别的优势领域。利用已有经验,因人而异制定个性化的发展策略,共同合作达到双赢局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基金项目

本研究为2017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宁女性自由职业者生存状况研究”(L17BSH006)阶段性成果和2019年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优势视角下社区精英带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研究”(SC19008Z)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吕佳. 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形成“1小时交通圈”[N]. 沈阳晚报, 2013-08-30(06).
[2] 刘洋. 沈阳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EB/OL]. http://ln.sina.com.cn/news/m/2015-05-22/detail-iawzuney5985090.shtml, 2015-05-22.
[3] 叶文振. 女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意义及理论建构[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9(2): 1-10.
[4] 张洪阳, 艾晶. 师范类高校中非师范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思考[J].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1(1): 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