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况
郝家梁煤矿位于榆林城东北方向22 km处,行政区划隶属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镇管辖,矿权属榆林市华瑞郝家梁矿业有限公司,矿井及选煤厂设计生产能力1.20 Mt/a。
郝家梁煤矿地质条件简单,煤层倾角平缓,主采煤层厚度大,瓦斯含量低,开采技术条件良好,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管理模式建设矿井,优化井下开拓部署和地面总布置,按照建设环保型、节约型矿山理念,将矿井建成技术管理先进、生产集中、用人少、效率高、经济效益佳、劳动条件好、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矿井。矿井的开拓方式及工业场地选择是矿井建设的首要任务,对矿井的顺利建成至关重要。
井田地处国家规划的“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矿区”的东南部,其西北部与二墩河井田相接,西部与西庄井田相邻,西南部与上河井田相接,东部与双山、麻黄梁井田相邻。开采深度由+1120 m到+1086 m,面积12.67 km2。井田内共有可采煤层2层,分别为3、3−1煤层,3号煤层一般埋深101~230 m [1]。根据以上煤层赋存条件和井田的地形地貌特征,该矿井不具备平硐开拓或露天开采条件,可采用立井或斜井开拓。
2. 工业场地位置选择的决定因素
根据井田地形、煤层赋存情况及外部建设条件,矿井工业场地选择主要决定因素有:1) 地形及水文地质条件。井口及工业场地应选择在相对开阔平坦的地方,以减少土方工程量和利于地面生产系统的布置。2) 是否占用耕地。工业场址宜选择在未利用土地区域,并应避开基本农田,不占或少占耕地。3) 煤层赋存条件。尽量减少初期井巷工程量和工业场地压煤量。可以考虑靠近高压线等建筑物,煤柱可以一并留设,减少压煤量。4) 外部条件 [2]。充分考虑电源、水源和煤炭运输等外部条件,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应尽量靠近公路,以减少进场公路长度及矿井生产营运费用 [3]。
本井田处于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起伏不大,宽谷低梁,属低缓的黄土梁岗区,其上多被现代风积沙覆盖。地势整体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为十八墩河,地势较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北部的任庄村东侧的前梁高程点,高程1335.73 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部的十八墩河出井田处,高程1195.0 m,最大相对高差140.73 m。
3. 工业场地位置方案设计
3.1. 方案一
工业场地与井口位置选择在井田东北角,该场地标高在+1287 m左右,地面地势开阔平坦,煤层埋深较大,约为188 m。
1) 井筒布置 采用斜井开拓,集中工业场地布置,在场地内共布置3条井筒,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主斜井铺设带式输送机,担负全矿井煤炭提升任务,并兼作进风及安全出口。副斜井采用无轨胶轮车运输,担负全矿井的辅助提升任务,并兼作进风井及安全出口。回风斜井担负全矿井回风任务。
2) 水平及大巷布置 全井田划分为一个水平,水平标高+1100 m。大巷布置:主、副、回风斜井落底后沿井田西部边界布置一组开拓大巷,分别为3号煤南、北翼带式输送机大巷、3号煤南、北翼辅助运输大巷及3号煤南、北翼回风大巷,3条大巷沿煤层布置。其中,3号煤南、北翼带式输送机运输大巷沿煤层中间布置,3号煤南、北翼回风大巷沿煤层顶板布置,3号煤南、北翼辅助运输大巷沿煤层底板布置。主斜井直接与3号煤南、北翼带式输送机大巷搭接,副斜井通过井底车场与3号煤南、北翼辅助运输大巷联通,3号煤南、北翼回风大巷通过回风煤门与回风斜井联络。
3) 井下运输 井下煤炭运输实现从工作面到地面的带式输送机连续运输;大巷及工作面顺槽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连续运输。方案一以三条斜井、一个水平、一组大巷开拓全井田各煤层。方案一井田开拓布置如图1所示。

Figure 1. Scheme one of the wellfield development layout
图1. 方案一井田开拓布置
3.2. 方案二
工业场地与井口位置选择在井田西北部紧邻井田边界位置,该场地标高为+1260 m左右,煤层埋深约160 m左右。
1) 井筒布置 采用斜井开拓,集中工业场地布置,共布置3条井筒,分别为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立井。主斜井铺设带式输送机,担负煤炭提升任务,兼作安全出口。副斜井担负矿井辅助提升任务,兼作安全出口。回风立井担负全矿井回风任务,兼做安全出口。
2) 水平及大巷布置 全井田划分为一个水平,水平标高+1100 m。大巷布置:主、副斜井落底后沿井田北部高压线煤柱布置一组开拓大巷,分别为3号煤东、西翼带式输送机大巷、3号煤东、西翼辅助运输大巷及3号煤东、西翼回风大巷,在井底附近大致垂直东、西大巷向井田北部布置一组开拓大巷,分别为3号煤北翼带式输送机大巷、3号煤北翼辅助运输大巷及3号煤北翼回风大巷。各条大巷均沿3号煤煤层布置。其中,3号煤带式输送机大巷沿煤层中间布置,3号煤回风大巷沿煤层顶板布置,3号煤辅助运输大巷沿煤层底板布置。主斜井与3号煤东、西、北翼带式输送机大巷通过井底煤仓联系,副斜井通过井底车场与3号煤东、西、北翼辅助运输大巷联通,3号煤东、西、北翼回风大巷通过回风煤门与回风立井联络。
3) 井下运输 井下煤炭运输实现从工作面到地面的带式输送机连续运输;大巷及工作面顺槽辅助运输采用无轨胶轮车连续运输。该方案以两条斜井、一条立井、一个水平、两组大巷开拓全井田各煤层。方案二井田开拓布置如图2所示。

Figure 2. The layout of the second wellfield development plan
图2. 方案二井田开拓布置
3.3. 技术经济分析
两方案经济技术比较表见表1~2。

Table 1. Technical comparison table of industrial site and development plan
表1. 工业场地及开拓方案技术比较表

Table 2. Comparison of scheme economy
表2. 方案经济比较表
技术经济比较表明:方案一虽然场地地形较为复杂,初期投资较大,场地平整土石方工程量较大,但是不占村庄,征地难度较小,运输方便;方案二虽然场地地形平坦,初期投资较小,场地平整土石方工程量较小,但是征地难度很大。
4.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4.1. 层次分析法(AHP)简介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塞提于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AHP法的核心思想是初步把较繁琐的问题引入的因素具体化为层次,以同层次引入的诸要素按照某一准则两两比较判断其重要性,以此计算各层要素的权重,最后根据组合权重并按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 [4]。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分四个步骤进行: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等级模型,其次构建判断矩阵,再次影响因子理论权重的计算,最后是权重向量的求解与一致性检验。
4.2.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经过以上技术经济的比较分析,得出决定方案选择的主要因素为建场条件(B1)、交通运输条件(B2)、环境保护条件(B3)、井田开拓因素(B4),并构建了如图3的层次分析模型。

Figure 3. Site selection tomographic analysis model
图3. 场地选择层析分析模型
4.3. 影响因子理论权重的计算
通过综合专家意见,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比较判断,形成判断矩阵A,将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后,求得制约因素对于目标层的权重W。
4.4. 计算矩阵的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完成判断矩阵后计算出成对比较矩阵的特征向量。由特征向量求出最大特征根λmax。用最大特征根λmax和公式
及
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当
时,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把判断矩阵表重新调整。对于不同的n,RI的值如表3所示。

Table 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 and n
表3. RI与n的关系表
本案例,经过计算,λmax = 4.119,CI = (4.119 − 4)/(4 − 1) = 0.0397,CR = 0.0397/0.90 = 0.044 < 0.10,通过一次性检验。
4.5 方案层对于准则的重要性
两个场址方案对不同基准的比较矩阵如下表4~5。

Table 5. Calculation results of weight (b)
表5. 权重(b)计算结果
综合评价得分:A = Wb,A1 = Wb1 = 0.566,A2 = Wb2 = 0.435。显然,A1 > A2。
综上所述,针对郝家梁煤矿工业场地的位置条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宜采用方案一场地。
5. 结语
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原理,针对2个方案选取4个关键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结果显示:建场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对方案的选择影响较大,因此场地选择应优先遵循征地容易、运输方便的原则。
2) 工业场地位置选择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工作 [5],以符合相关规程规范、符合区域工业布局及城乡总体规划的要求为前提,需综合考虑资源赋存、开拓方案、产品流向、建设条件、自然条件、占地拆迁以及经济、社会、人文等各种因素,具体到每个项目侧重点又有不同,但均应考虑所有影响因素,分清主次 [6],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上选出最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