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晚清民初是女性主权意识的启蒙时期,也是女性社会地位转变的雏形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女性报刊创办的高潮。《妇女时报》正是诞生于这一时期,主要受众为女性群体。《妇女时报》作为晚清民初发行量较大的商业化女性报纸,其创刊的目的是为了启蒙女性智慧以及增长女性知识,从而应用到家庭教育中,使女性做到“家有贤母,室有良妻” [1]。尽管《妇女时报》在创刊过程当中存在许多不足,最终也因为拖稿、经费不足等多种原因停刊,但其仍不失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女性启蒙刊物,充分发挥了提升女性地位与解放女性思想的重要作用。
2. 《妇女时报》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宽松的发刊及经营环境
《妇女时报》创刊于1904年的上海,晚清民初的上海拥有较为宽松的发刊及经营环境。这一时期,上海的工商业发展迅速,对于资讯信息的需求比较迫切。一方面,上海地区新知识分子汇聚,言论较为自由,思想新潮;另一方面,上海地区印刷技术发展迅速,发刊效率较高。在上海宽松的外部环境下,刊物发展较为蓬勃,《妇女时报》应运而生。
2) 女性教育的崛起和发展
在晚清民初,女子民办学校的数量逐渐提升,女性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伴随着女性识字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等方面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越来越强,女性群体对于精神发展的需求也成为女子刊物创办及发展的初衷。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社会对女子教育的探讨也逐渐深化,他们认为拥有知识的女子最终通过回归家庭、养育子女等形式创造更大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此时的《妇女时报》在内容上也正围绕着女子教育的目标,进行创刊内容上的深度挖掘。
3) 初创团队的良好经营和管理
包天笑作为《妇女时报》重要的创刊人员、编辑人员、作者以及管理人员,对《妇女时报》的创刊以及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包天笑自身作为优秀的文字创作者,格外擅长教育类型的小说,并有多份报刊的写作以及编辑经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包天笑同时还担任多所女校的授课教师,因此对于女性特点以及需求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这些丰富的写作经验、教育经验在日后都很好的融入到了《妇女时报》的创作中。
此外,《妇女时报》超前的筹资模式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在晚清民初时期,女性刊物筹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个人筹资、集体筹资、社会捐款以及股份筹资。《妇女时报》打破传统筹资模式,充分采用商业化的运营形式,资金支持更加稳定,经营管理方式更加完善。尽管办刊具有商业化运营的性质,会增添广告运营等栏目,但是《妇女时报》能够较好平衡商业化发展与优质内容创作之间的关系。当时的《妇女时报》两面印刷,拥有精美的版面设计、短小精悍的论说、内容丰富的小说以及各类新闻的分版,其种种创新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喜爱。因此相比较同时期的女性刊物,《妇女时报》仍旧具有较长的存续寿命。
3. 《妇女时报》早期的刊物特点
1) 创作内容丰富多元
《妇女时报》在创立之初,包天笑就对其内容创作定下了“广泛性”这一要求,在后来的报刊内容方面更是丰富多元。在《妇女时报》中,时政、教育、家政、科学、国际时事、西方文艺、游记、童话、小说、裁缝、食谱、手工艺等内容均有所涉及,可谓是洋洋洒洒,五花八门,也赢得了这一时期社会各阶层知识妇女的喜爱。
2) 创作群体充分兼顾受众需求
相对于创作内容的多元化,《妇女时报》的作者群体却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目标受众为女性群体的报刊大多应该由女性内容创作者执笔写作,这样才能更容易抓住女性特点和需求,创作出相吻合、相适应的内容,但受限于清末民初女性创作者的数量,现实中《妇女时报》的创作者大多数为男性群体。在广泛性的创作内容中,包天笑格外重视文艺类创作的内容契合性,要求这一内容的执笔者必须为女性作家群体。在女性创作者中,仍不乏一些知名的女性人物,如冰心、吕碧城、林宗素、张竹君等。
3) 报刊的发行范围广泛
《妇女时报》的发刊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海地区,在后期发行范围更是辐射到了全国范围。在发行方面,报刊在17期之前主要集中在上海以及北京,而后新增了南京、杭州、天津、苏州、锡州等发行地。正是因为《妇女时报》发行范围的广泛性,每一期能够产生六七千份以上的印刷量,《妇女时报》也成为当时发行量较大的商业化女性报纸 [2]。
4) 重视报刊的商业经济效益
《妇女时报》每一期大概具有百余页左右的篇幅,且将近六分之一的版面都是广告的投放,也为《妇女时报》的经营商家带来较为可观的商业利益。同时《妇女时报》的目标人群也具有很好的购买意愿和消费能力,其目标消费人群主要包括女学生、女界的精英、男性知识分子、夫妻等。在实际的购买以及推广人群中,海内的社会名媛以及大家闺秀,都成为重要的消费力量。
4. 《妇女时报》对女性教育的主要观点
1) 理想下的新家庭:家庭教育为女子教育的基础
《妇女时报》认为女子教育的最终教育目地,就是回归与反馈对家庭的教育,女子通过知识层面的发展以及提升,能够更好的提升家庭教育的成效。为什么女子一定要回归到家庭中,在家庭劳动中创造自身的价值?《妇女时报》在不同的文章中也给出了相关解释。《妇女时报》认为,沿袭我国传统性别文化,要求女性“正位于内”,视女性群体为家庭劳务的执行者以及家庭价值的捍卫者。随着小农经济中男耕女织劳作形式的确定,男性承担了生产力价值创造的主要部分,因此通过掌握了家庭的经济权利,掌握了家庭的生存以及发展状况。同时《妇女时报》相关文章提出:妇女天生适合向家庭内发展,由于男性和女性在活动范围以及类型上的差异,因此女性比较适合转向对家庭的教育。这不仅仅是由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体系决定,也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构成有直接关系。除此之外,妇女的生理特性以及性格特征也比较适合发展家庭教育,能够带来良好的效果,因此家庭教育是女子教育的最终归宿,也是最终的价值实现方式 [3]。
2) 打造新家庭生活:育儿知识与家政改良
《妇女时报》的预设读者主要为女学生、受过教育的夫妻。夫妻群体必然已经结婚并且组建家庭,因此家庭教育对于这一群体有实际意义。女学生虽然没有婚配、没有成家,但是《妇女时报》的相关教育内容能够为日后其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和建议。《妇女时报》对女性角色预设了成长道路,从为人女、为人妇到最后的为人母,因此在内容创作以及结构上,《妇女时报》一方面教育女性群体如何处理好家庭生活各项事务,另一方面教育女性群体如何养育孩子,培育好下一代。在内容设计上,《妇女时报》不仅沿袭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以及养育观点和方式,同时也结合了的许多西方的先进的教育观点,在中西结合的情况下发挥女性教育的作用。
女性在家庭中的关键性职责就是生育、养育下一代,在此观念的引导下,《妇女时报》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育儿知识。一方面,该报刊中刊登了许多理论化的、知识化的育儿理论,从学术角度更加专业的探讨如何养胎、育儿。另一方面,该报刊也同样从实际角度探讨,侧重于易理解性、可操作性的实践经验,在原则上主要把握育儿的科学性。《妇女时报》也创新化的提出了父亲角色在育儿中的重要性以及参与方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如果说《妇女时报》中育儿知识教育的“新”体现在科学性上,则家政改良的“新”体现在民主性上。在女性的家政改良方面,《妇女时报》也从原则性指导和实践案例两个方面入手。从财务收支表、亲身经验讲述、国外家政案例、改造家庭生活等登刊内容上可以看出,《妇女时报》希望能够规划理想、事物以及家庭教育之间的平衡。在时报的文章中,还可以看出夫妻双方在知识面与执行面上企图改良家庭生活的努力,会使得治家、理财、育儿、生活空间规划、室内装修、服装选择、家庭娱乐等方面的执行更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在相关文章中,作者群体还格外突出男性在家政改良中的管理作用、指导作用以及监督作用,将家政权利和义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散,体现了家庭生活管理逐渐走向民主化的趋势。
5. 《妇女时报》对女性教育观点认知的不足
《妇女时报》认为在女性教育的过程中,女性教育最终需要回归到家庭生活中,主要体现在育儿以及家政这两个方面,但《妇女时报》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女性刊物欠缺一定的思想先进性。《妇女时报》认为女性以及女性教育应该最终回归以及服务家庭,没有关注女性以及女性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4]。在清末民初,女性群体已经参与到社会化的生产以及分工中,并通过就业、工作同样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在参与工作的过程中,女性群体也实现了个体的尊严和价值。《妇女时报》将女性教育的价值仅仅定位在家庭范围内,存在一定的短视性和局限性。同时在家庭生活中,《妇女时报》主推的民主仅仅是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民主,其家庭的主导权力仍旧在男性手中,受过良好教育的、性情温顺的女性群体仍旧是男性的附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
从《妇女时报》的个体角度上来探讨,该报刊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女性刊物有其成功的必然,如商业化的运作、知名作家的写作、优秀领导者的管理等。但是从其内容上也可以看出,《妇女时报》在女性权利观念上仍旧是狭窄的、落后的,这与当时整体的社会意识和风气是一致的。女性权利的觉醒以及发展是一个长期挣扎与奋斗的过程,女性教育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将也是一个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过程。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华南农业大学“创新梦工场”大学生创新引领计划立项项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