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乡愁是人类所共有的指向家园的怀恋与依恋 [1]。传统村落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与栖息之所,传统村落旅游是当今人们体验乡愁、记住乡愁的最好形式。但随着城镇化与旅游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村落面临着过度商业化、严重空心化等问题。如何促进传统村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保护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情感记忆与留住“乡愁”是当今传统村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2]。乡愁景观是传统村落的重要历史遗存也是其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凭借,识别并保护好乡愁景观是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进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已有学者对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构成及特征进行了研究 [3] [4] [5],并对文化遗产景观、建筑景观、生态景观、声景观等不同类型景观资源进行过专题探讨 [6] [7] [8] [9],但对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愁景观缺乏关注,特别是传统村落旅游景观的旅游者主观感知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传统村落乡愁景观为研究对象,探索旅游者乡愁景观感知的维度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传统村落旅游者满意度提升及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案例地简介
张谷英村位于湖南省岳阳以东的渭洞笔架山下,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民间故宫”。张谷英村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拥有民居、巷道、桥梁、古井等多处古建筑,总建筑面积达5.1万多平方米,整个古建筑群极具特色,其严谨神秘的排水系统、巧妙的建筑选址、清晰的家庭脉络,体现了明清古民居文化的丰富蕴涵,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典范,也是研究湘楚文化的“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湘北风俗、张谷英礼仪、扎火龙等习俗是其文化瑰宝。张谷英村人历来信奉孔孟之教,重视礼仪教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并形成了“孝当先、和为贵、勤耕读、崇廉洁”的淳朴风情。数百年来,张氏家族中出外为官者多达三百余人,但张氏后裔中没有一名贪官,其家规家训因此获得了中纪委全国推广。张谷英村保存完好的文化遗产是典型的乡愁景观与乡村旅游资源,选择其作为案例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传统村落旅游者乡愁景观感知的维度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传统村落乡愁景观的旅游者感知量表,测量题项借鉴了已有乡愁景观研究成果 [10] [11],主要从物质景观与非物质景观两大方面构建传统村落乡愁景观要素,并结合张谷英村的具体情况遴选出17个乡愁景观因子,请被调查者对张谷英村的旅游景观勾起其乡愁情感的程度进行评价,并在问题后附上了“乡愁指内心深处对家乡及儿时生活过的地方的追忆与怀念”的说明以便让被调查者更好地理解题目。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进行测量,选项“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分别赋予5、4、3、2、1分。第二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张谷英村旅游消费情况,包括旅游的目的、方式、花费、停留天数等内容。第三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个人信息。
2.3. 数据收集与样本概况
本研究以张谷英村旅游者为调研对象,由调研人员在景区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开展调查。调查前调研人员向被调查者表明身份、说明意图,并征得被调查者同意后发放问卷,并在调查现场填写与回收问卷。调查人员共发放问卷128份,回收问卷125份,有效问卷123份,有效率98.4%。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如下(表1):男性与女性基本持平,18~34岁年龄段的游客较多(61.79%),学生、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与企业职工四类职业群体占83.51%,本科(43.09%)与高中及职高(31.71%)学历的人数最多,月收入5千元以下的居多(71.54%),岳阳以外(73.98%)与农村长大(65.85%)的样本占大部分,约一半的被调查者(50.41%)常年远离故乡(指从出生一直到18岁生活的地方)。

Table 1. Sample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表1. 调查样本人口统计情况
被调查者的旅游消费情况如下(表2):出游目的主要是观光(50.41%),停留时间为两天及以下(97.56%)与消费金额1000元以下(95.93%)的占绝大部分,旅游花费主要用于餐饮(31.71%)、交通(29.27%)与住宿(19.51%),出游方式以与同事朋友一起游玩(34.15%)和参加旅行团(30.89%)为主。

Table 2. List of tourism consumption behaviors of samples
表2. 调查样本旅游消费行为一览表
3. 研究结果
3.1. 传统村落乡愁景观旅游者感知的维度结构
采用SPSS17.0对传统村落乡愁景观旅游者感知量表的各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17个题项的KMO值为0.918且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显著,说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经过两次正交旋转因子分析,分别删除在两个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的“磨豆腐、碾糙米、打菜刀等工艺”与“红灯笼、对联”两个题项。对剩余的15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0.902,结合碎石图共抽取出3个公因子,累计解释的总方差达74.76%。
根据因子分析后各因子所包含的变量分别将其命名为场所与用具、民俗活动、建筑与环境。其中,“场所与用具”因子为最主要的维度,解释了58.62%的方差,包含7个观测变量,反映的是旅游者对传统村落中场所与用具乡愁景观的感知;“民俗活动”因子为第二大维度,解释9.71%方差,包含5个观测变量,反映了旅游者对传统村落村规民约、习俗、技艺等非物质文化乡愁景观的感知;“建筑与环境”因子包含3个观测变量,解释6.42%方差,反映的是旅游者对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与自然环境乡愁景观的感知(表3)。

Table 3. Factor loading and mean value of tourist perception of nostalgia landscap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表3. 传统村落乡愁景观旅游者感知的因子载荷与均值
3.2. 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景观旅游者感知的特征
乡愁景观感知量表的总均值为4.16,说明旅游者对于传统村落乡愁景观的认同度较高,即旅游者认为张谷英村的乡村景观能引发其乡愁情绪。各维度的均值中“建筑与环境”的均值最高(4.35)、“场所与用具”其次(4.30)、“民俗活动”最低(3.95),说明旅游者对于张谷英村的人文建筑与自然环境、场所与用具场景等乡愁景观感知度很高,而对民俗活动类乡愁景观的感知度相对较低,表明传统村落物质文化乡愁景观的旅游者感知强度要大于非物质文化乡愁景观。各观测变量方面,均值排名前五位的乡愁景观分别为“田埂、青石板路、乡间小路、石桥”(4.46)、“天井、池塘、河边洗衣地”(4.37)、“古屋、牌坊等民居建筑”(4.37)、“门前小河、溪流”(4.36)、“灶台、水缸、木栏杆、长板凳、栅栏”(4.35),均来自“建筑与环境”与“场所与用具”维度;均值排名后三位的分别是“村规民约”(3.85)、“花鼓戏、皮影戏表演”(3.89)和“祭祖活动”(3.94),均来自“民俗活动”维度。
3.3. 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景观旅游者感知的影响因素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类型旅游者是否在传统村落乡愁景观感知上是否存在差异,如果检验结果中的显著性水平低于0.05则认为旅游者在该乡愁景观的感知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表明“场所与用具”、“民俗活动”、“建筑与环境”三个维度在性别、婚姻状况变量上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概率值分布为0.043、0.009、0.016和0.030、0.011、0.001,均小于0.05,说明不同性别与不同婚姻状况的旅游者在三个乡愁景观维度的感知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均值比较可知女性旅游者的乡愁景观感知程度明显高于男性、已婚人士旅游者的乡愁景观感知程度明显高于未婚者。
“民俗活动”维度在学历变量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04,说明不同学历人群对于“民俗活动”乡愁景观的感知存在差异,学历为高中及职高人群相比较于其他学历群体对于传统村落民俗活动的乡愁情感更高。“场所与用具”维度在月收入变量上单因素方差分析存在明显差异(显著性概率为0.006),月收入为3001至5千元的旅游者在“场所与用具”乡愁景观感知均值达到4.60,表明中等收入的旅游者相比较于其他收入群体而言更为认同传统村落中“场所与用具”方面的乡愁景观。“建筑与环境”维度在职业变量上在存在明显差异(显著性概率为0.020),说明不同职业的旅游者群体在“建筑与环境”乡愁景观维度上的感知存在差异,其中,职业为企业职工的旅游者群体的“建筑与环境”感知均值高达4.77,说明该群体更偏爱“建筑与环境”型乡愁景观。
旅游消费行为变量方面,“建筑与环境”维度在旅游目的、停留天数两个变量上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040、0.048,均小于0.05,说明不同旅游目的与不同停留天数旅游者在“建筑与环境”乡愁景观感知上存在差异。具体而言,旅游目的为“回忆过去”(均值为4.62)、停留时间为1天(均值为4.50)的两类旅游者在“建筑与环境”维度上的感知均值明显高于其他旅游目的人群,说明怀旧旅游者与停留时间较短的旅游者更为认同传统村落“建筑与环境”方面的乡愁景观。“民俗活动”在旅游方式变量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著性概率为0.037,说明不同旅游方式的旅游者对于“民俗活动”乡愁景观维度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旅行方式为“参加旅行团”的旅游者感知均值最高(4.24),表明组团前往传统村落旅游的旅游者更喜欢“民俗活动”类乡愁景观。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第一,传统村落乡愁景观的旅游者感知主要包括“场所与用具”、“民俗活动”和“建筑与环境”三个维度。“场所与用具”维度主要指传统村落中的乡村生活与农业劳作方面的景观,“民俗活动”维度主要包括传统村落中的村规民约、技艺、美食等传统民俗,“建筑与环境”指传统村落中的文化建筑与自然环境。三个维度包括了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乡愁景观。“场所与用具”与“建筑与环境”两个维度为物质文化乡愁景观,其中,“场所与用具”为最主要的维度,说明传统村落中有形的乡村生活场所与劳作工具是旅游者乡愁情感的主要触发器。尽管“门前小河与溪流”属于自然景观,但旅游者已将其视为乡村生活与乡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旅游者的“建筑与环境”乡愁维度感知度最高,说明旅游者对于传统村落的历史建筑与自然环境类乡愁景观认可度较高。这可能与张谷英村独具特色、保存完好的明清江南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关,因此,历史建筑与自然环境是张谷英村乡愁体验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依托。旅游者的“场所与用具”乡愁维度感知均值较高,表明旅游者对于传统村落中的有形乡愁景观较为满意,这与张谷英村保存较好的生活设施、农作工具、水体景观等密切相关。旅游者对于“民俗活动”的感知度相对较低,说明旅游者对于传统村落中非物质文化型乡愁景观认可度不高,这可能源于调研期间张谷英村旅游景区民俗文化及深度体验方面的旅游活动较少,但也反映了现阶段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开发不足的问题。
第三,传统村落旅游者乡愁景观感知在部分人口统计因素与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学历、月收入和职业的旅游者群体的传统村落乡愁景观的感知不同,旅游者旅游目的、旅游方式和停留天数等旅游消费行为变量对其乡愁景观感知具有显著性影响。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人口统计特征的旅游者在“乡景观赏”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12],本文研究结果验证了该结论,但同时发现旅游消费行为变量也是乡愁景观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
4.2. 旅游开发建议
4.2.1. 营造原生态的乡愁氛围
旅游者对于传统村落中的物质文化遗产感知强烈,传统村落应着力营造原生态的乡愁氛围,让旅游在切身感受村落乡土气息中怀旧过往、忆起乡愁。传统村落应在保护较好的历史文化建筑中融入乡村元素,在传统村落的生活与劳动场所中复原当年的场景与物品,如在民居建筑里陈列生活用品,在院落里设置家禽家畜的雕塑,在稻田中放置农作用具。营造原生态氛围的同时一定要避免传统村落内部的商业化,因为商业化不仅破坏了传统村落本身的氛围,同时会让旅游者感叹淳朴民风不再。传统村落内只能允许少量餐馆、住宿、小卖店等简单的商业形式存在,购物店、咖啡馆等与传统村落氛围不符的商业场所可集中设置在在村落入口处或停车场附近。
4.2.2. 展现多样化的民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村落乡愁景观的重要维度,但其保护与开发却是传统村落旅游化进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特别是民俗活动所具有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特点限制了其旅游产品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传统村落旅游景区应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旅游开发模式,通过多样化的开发方式展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一方面,可通过讲解牌、影片、场景复原等形式将传统村落的节庆活动、村规民约、地方习俗等直观地展现给旅游者,同时通过活动参与的方式让旅游者体验传统手工艺与文化。另一方面,将传统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活动通过舞台化形式呈现给旅游者,从而突破民俗文化的时空限制,让不同区域、不同时间段的旅游者在民俗文化欣赏中体验乡愁。
4.2.3. 开发差异化的体验产品
不同的群体具有差异化的乡愁景观感知特征,因此,传统村落应针对不同旅游者群体的乡愁体验需求采用差异化与定制化的产品策略。针对家庭市场主要推出知识性与趣味性强性的旅游项目,通过给小孩讲解农村习俗、演示农业器具的方法增强儿童的农业知识与农村情感,同时设置吹糖人儿、放风筝、滚铁环等童趣性强、参与性强的游乐项目,让家长在陪伴子女游玩的过程中回味童年、品味乡愁。针对年轻人市场则可推出休闲型和参与性较强的旅游产品,让他们在进行乡村休闲游、骑行游的同时感受传统村落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而对于年轻情侣则可向其介绍乡村特有的恋爱方式与传统婚俗,为情侣们安排许愿树下许愿、共连同心锁等活动。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0116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7YJC790052);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YBA042);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D01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