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新时代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浙江省小微企业的发展与创新不仅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更多新的机遇,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抓住新的机遇,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自身特有的优势不断创新发展,使小微之火,燃燎原之势 [1]。浙江省如何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增加就业机会,推动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升级转型、提高区域创新水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新时代浙江省小微企业发展态势
在浙江“小而美”的小微企业,以小微之星火,燃燎原之势。从2011年到2017年,浙江小微科技型企业,仅仅用7年多的时间,从5574家突飞猛进到40,440家,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佼佼者 [1]。
2.1. 小微星火,燎原之势。
据统计 [2] 2018年浙江小微企业总的数量已经突破205万家,同比增幅为22.4%。其中,新创立的小微企业已经达到36.3万家,同比增幅为18.25%。全年小微企业共吸纳就业1512万人,规模以上工业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6563亿元,同比增长7%;外贸小微企业出口总额累计2946.3亿元,同比增长达29.9%。
2.1.1. 综合贡献力指数表现优异
从指数增长趋势图来看,2018年综合贡献力指数以达130.51点,在四大模块中居第一位,同比增幅为5.92%,较2015年增长了24.92%。其中,小微企业总数表现最为突出,指数值高达169.37点,同比增幅为3.05%。其次为营业收入总额,2018年指数达到124.33点,同比增长率超10%。其余各项指标均有显著增长(图1)。

Figure 1. Zhejiang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growth index
图1. 浙江小微企业成长指数
2.1.2. 核心竞争力指数持续上行
2018年,核心竞争力指数达到121.88点,同比上涨3.36%,较2015年增长了15.74%。核心竞争力指数细分指标中,新产品产值占比和拥有专利、商标、品牌数这两个指标的指数值均超140点,同比增长率分别为0.86%和6.50%。科技投入占比指数同比增长9.08% [3]。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重、技术人才(含高技)比重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2.1.3. 成长活跃度指数再攀新高
2018年,成长活跃度指数为126.85点,同比增长3.99%,较2015年增加了26.31点。其分项指标中,新增小微企业数表现最为抢眼,指数值高达150.76点,同比增长0.87%。参与展会、论坛活动次数和小升规占比指数均超130点,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66%、8.78%。小微企业三年存活率指数为113.59点,同比增长7.36%。
2.1.4. 制度供给力指数加速上扬
制度供给力指数快速上行,在2018年达到121.23点,与2017年相比上涨了11.22%,较2015年增加了19.07点。制度供给力分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对扶持政策的宣传、对科技创新优惠政策的满意程度、对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的满意程度和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这五个测评项目指数值均超120点 [3]。
总体看,2018年浙江小微企业成长呈现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小微企业向小微园区特色小镇加快集聚、“质量引领”效益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2.2. 小微蝶变、聚浪成潮
在2017年,浙江省新设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已经达到30.7万家,与2016年同比增长24.4%;小微企业全省在册数量已经达到168.3万家,比2016年净增25.4万家。2017年全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738.1亿元,比上年增长7.7%,实现税金总额39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2017年小微企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1184.4万人,比2016年增长6.3%。特别值得一提是省会杭州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迅速,企业占比达到52.3%,比2016年增加1.95个百分点,增量与绝对值均名列第一。近两年来,杭州市小微企业以年均27%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全市小微企业数已达46.2万家,其中“八大万亿”重点小微企业25.1万家。仅2017年上半年,杭州就合计新增“八大万亿”重点产业小微企业22768家。
据统计,三年来全省新设小微企业的活力指数上涨13.68个百分点,达113.68点,创业活跃度、社会贡献度、创新聚合度、环境满意度指数均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其中,科技创新带动作用明显,企业科技投入和技术人才占比增长显著,为小微企业转型创新补充了血液、提供了动能。数据显示,浙江省科技投入占比指数为126.38点,技术人才(含高技)比重指数为127.42点 [2]。
2.3. 特色小镇、异军突起
以特色小镇、小微园区、区域产业集群和商品交易市场等为依托,新一代的信息产业、电子商务和大数据产业、人工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小微企业快速成长。从抽样情况看,2014~2016年新设的小微企业入园率最高的行业依次是制造业18.9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8.44%,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16.95%,软件开发、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14.99%。目前,浙江省共有106个省级特色小镇正在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园211个,省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40家,吸引了一大批小微企业入驻 [2]。
2.4. 数字经济走在前列,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2018年,浙江省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全面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持续加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政策助推下数字经济产业主体迅猛增加,全省全年新设数字经济产业小微企业3.2万家,同比增长32.2%;数字经济小微企业总数达到14.5万家,占全省小微企业总数的8.9%,带动就业99.1万人。2018年全省数字经济总量达2.3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9.26%,占GDP的比重达41.5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74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国第4位。数字经济产业小微企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重指数达到135.13点,同比增长91.99%;技术人才(含高技)比重指数同比上涨了21.89%;科技投入占比指数达到109.35点,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20.76个百分点 [3]。
2018年,科创资源进一步向小微企业集聚。全省小微企业科技投入占比指数达到128.35点,同比上涨9.07%,较2015年增长16.82%;全省全年发放创新券金额11.44亿元,同比增长91.62%,面向小微企业开展标准和质量提升活动306次,小微企业享受开放实验室服务7.6万批次 [3]。
台州市、宁波市、杭州市科技投入占比指数位列全省前三,分别为167.60点、161.66点和149.52点;高端装备业、健康和文化创意产业科技投入占比指数表现突出,分别为131.81点、126.96点和121.51点 [3]。
新产品产值占比大幅增加。全省小微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比指数高达148.45点,与2015年相比增长36.67%。绍兴市、温州市和杭州市位列前三,指数分别为155.97点、154.07点和153.49点,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82%、27.42%和9.77%;八大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和时尚产业排前两位,新产品产值占比指数分别为181.06点、178.48点和166.99点 [3]。
小微兴,则创业兴;小微强,则创新强。杭州市财政、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及市科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服务机构,共同搭建“杭州市小微企业专业化服务平台”,形成了政府部门“搭台”、服务机构“配菜”、小微企业“点菜”的合力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截至目前,平台上已注册企业22000余家,其中15728家企业已领取服务券。通过专业化服务平台的搭建,让政府的“方向盘”更为有效,市场的“发动机”更有力,打造助力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杭州模式”。
从地域来看,杭州、金华、宁波继续包揽前三位,大都市圈城市平台引领创业创新的作用显著。

Table 1. The growth index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in 2018
表1. 2018年小微企业成长指数
杭州市连年稳居首位,2018年小微企业成长指数达到135.30点,同比增长7.13%;杭州的综合贡献力指数、核心竞争力指数分别以143.52点和138.10点继续领跑于其他地市。金华市小微企业成长指数位于第二位,2018年指数值为128.91点,同比增长3.01%;金华市成长活跃度指数以137.66点稳居首位;制度供给力指数从上年的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宁波市小微企业成长指数达128.11点,居于全省第三位;四大模块指数均有所上涨,综合贡献力指数与2017年相比由第四位上升为第三位;成长活跃度指数超130点,在全省的排名上升了一位,仅次于金华市 [3] (表1)。
3. 新时代浙江省小微企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浙江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当前中小微企业却仍面临着许多挑战,目前制约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因素众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
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尚不健全,部分扶持创新的政策落实不到位、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由于创新平台建设投入大,且产出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企业创新主体意识还不是太强,考虑眼前利益较多,建设创新平台的积极性不是太高。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一部分高能耗行业的中小微企业环境污染重,隐藏着许多危险因素。
3.2. 创新意识不强
对中小微企业来说,创新是一项投入成本非常高、风险收益非常大的活动。大量小微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投入不足和创新积极性不高,从而创新成为少数企业的选择,这从整体上决定了区域创新的水平不高。科技型小微企业依靠创新、创意起步较快,但由于研发力量缺乏,研发费用不足,又难以借助公共创新平台,技术创新难度较大,不利于小微企业创新与长期健康成长。
3.3. 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与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
人才队伍的缺乏是制约大多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瓶颈。创新型人才供不应求,处于“引不进、用不起、管不好、留不住”等“用工难”的尴尬境地。由于研发力量缺乏,研发费用不足,又难以借助公共创新平台,技术创新难度较大,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大部分中小微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仍处在较低水平,产业层次也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低端,产品附加值降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
3.4. 融资困难成本偏高
小微企业普遍缺乏抵押物、规模小、资信低等原因,银行贷款融资能力有限。由于小微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习惯于现金支付,无专人处理银行账户相关事宜,造成银行对账率较低,银行不愿意为小微企业开设对公账户。部分银行还存在微型企业开户难,以及变相收取开户费、手续费、年度管理费等各种费用的情况。从中小微型民营企业来看,主要靠内源融资且自有资金占全部资金总额的80%以上,50%以上小微企业占自有全部资金总额的资金占比在85%以上,50%左右小微企业占自有全部资金总额的90%以上。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现金流容易出现紧张甚至断裂的情况,因此,如何盘活资金成为了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
4. 新时代浙江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对策
4.1. 制定更加优惠政策,引领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以优化政策与财政投入为带动,引导投入、倾斜要素、增强激励进一步研究龙头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新兴产业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等政策的深化与完善,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税收方面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如金融信贷服务和培训等。鼓励和充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培育一批小微科技企业,专门从事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开发与应用等。
4.2. 优化创业创新环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企业登记管理制度,优化创办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的注册办理手续。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创立各类风险投资基金。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信贷服务专属部门探索建立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服务中心,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加大对企业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和市场拓展的扶持,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的新契机,通过深化产业分工,扩大创新成果交流渠道,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建立有利于创新成果本地化和产业化的体制机制。完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科技平台。组织开展“真情连企业,结对助发展”的小微企业走访服务系列活动,摸清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帮扶。总结推广小微企业成长范例和典型模式,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示范带动更多中小微企业提升发展。
4.3. 造良好的市场品牌环境
重点围绕营造良好的市场品牌环境,从企业品牌、质量提升、参与标准、计量服务、知识产权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民营企业提升竞争力。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商标国际化战略;指导帮助企业走品牌发展道路,运用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竞争优势;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导入先进管理方法。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产品质量标准化的活动;建立和实施定量商品包装企业和商品生产经营企业的计量自我保证制度和能力自我保护声明制度,继续支持企业实行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和计量器具使用者免费检定等优惠政策,减轻企业经营负担;积极推动和开展民营企业知识产权质押项目融资,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服务渠道。
4.4.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加强对小微企业在财税方面的引导激励,重点加大对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创业发展、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设立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精准扶持的专项资金,对列入重点技术改造专项计划的企业,按项目的生产性设备、测试设备和技术等实际投入额,给予一定额度的补助,完善政府采购支持小微企业的有关制度和具体办法;密切跟进项目的实施,有钢用在刀刃上,把国家对中小微企业后续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在实处。同时,加大融资扶持力度,完善小微企业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探索投资方权利和现金流质押等新方式,推行企业原材料、存货、工业产权、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应收账款等可转让权益的抵押、质押贷款等解决制约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4.5. 招才引智,加快人才培养
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重点加快小微企业创业人员、高层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带项目、带资创业。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专业素养的积累。根据地域特点、产业特色、企业需求,引进专业化的技术人队伍,并科加强业务的培训和考核,提升队伍整体专业素质。大力培育小微企业的人才队伍,继续推进“送培训、送智力、送服务”活动,采取高级研修、深造培训和集中轮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人才进行分类培训,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创业人员、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强对“初创期”、“成长期”特别是成长性强的小微企业的分类指导,推动企业从传统管理向发展战略主导型和优秀企业文化导向型管理发展。
4.6. 鼓励创业,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大力弘扬创新精神,表彰科技工作先进,奖励企业创新典型,以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转型升级,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氛围。企业家更加专注实业、艰苦创业、诚信立业、成就事业,完美人生。大力弘扬“敢于追求、坚韧不拔、诚实守信,自我超越”的创新文化特色,加大舆论监督力度,促进政府部门转变作风,努力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让创业者、投资者和企业家“舒适、舒心、舒畅”的发展软环境。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等创新氛围,探索建立一系列保护失败者的权益机制,解除创业创新失败者的后顾之忧,增强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业激情。积极引导各位优秀企业家人大代表和民营企业商会相关行业组织勇于为民营企业发声,善于替行业的鼓呼,共同推动行业营造更加公平规范的行业市场和竞争环境。
5. 结论
新时代浙江省小微企业要坚持“创新驱动、专精特新、内涵发展、绿色发展、集聚发展、分类指导”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发展后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要形成小微企业“滚动式”发展与“螺旋式”上升的新常态。同时要引导小微企业诚信经营与优化结构,着力推动创新驱动,提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创新水平,促进小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基金项目
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软科学项目:“基于生态、经济与文化相协同的竹产业集群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43号)主持人:张国良。
2) 广东培正学院重点课题“广州市落实鼓励引导支持民营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主持人:张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