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越发突出,它能够融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创造语言学习的真实语境,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 [1],因此师生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信息素养从图书馆检索领域演化而来,现在被认为是21世纪培养人才的关键素养之一。尽管学界对于信息素养尚没有统一定义,但是目前大部分学者较为认同信息素养由四个维度构成,即: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道德 [2] [3]。
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信息素养相关文献可知,目前我国信息素养研究比较笼统,大部分研究没有聚焦于具体学科。鉴于信息时代对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结合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方面特有的优势,探究信息素养在我国英语学科教学中的研究热点以及演化趋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CiteSpace V.5.5.R2科学知识图谱软件探究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脉络,为发展英语学科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学术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可视化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方式为主题含“信息素养”并含“英语教学”,或主题含“信息素养”并含“英语教育”,检索后发现2004年开始出现信息素养在大学英语中的相关研究,因此检索时间跨度设定为2004~2019年,共得检索结果575条;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删除会议期刊征稿、卷首语、征稿启事及不相关文献后,检索出518篇相关文献;最后将所得检索文献信息以Refworks的格式导入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V.5.5.R2进行分析,绘制知识图谱。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软件,用于科学文献计量分析、识别和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 [4] [5]。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文献检索结果从发文数量和作者分布进行基础可视化分析;再根据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突变词分析,结合时区视图厘清信息素养在英语教学领域发展的动态演进过程;最后根据CiteSpace呈现出来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归纳信息素养在英语教育领域的发展热点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3. 基础数据分析
3.1. 时间分布图谱

Figure 1. Annual map of literature quantit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ies in Chinese English teaching (2004~2019)
图1. 2004~2019年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发文量年度图
为直观地呈现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成果的变化发展规律,本研究统计了2004年至2019年的发文数量,整体呈现递增趋势(见图1)。根据明显的增长节点可以将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发展期(2004~2008年)——缓慢增长期(2008~2016年)——迅猛增长期(2016~2019年)。在萌芽阶段,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正处于发展初期,学者们围绕技术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展开理论探索研究,但受技术发展水平及理论认识水平限制,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的研究在较长一段时间发展缓慢。中国自2010年起持续推出关于支持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如2012年3月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要带动教育现代化以解决教育发展难题,在信息技术进步和政策的双重指引下,信息素养在英语教学领域的研究掀起了一番热潮,体现在发文数量上的平稳增长。如图1所示,发文数量最明显的增长点出现在2016年前后,一方面归结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依托于“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微课、慕课(MOOC)等新型外语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关注;另一方面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引领对科学研究起重要作用,如2019年2月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要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与此同时,英语学科也在逐步细化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如我国2017年出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建议,这也为信息素养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3.2. 作者分布图谱
在CiteSpace软件中,将参数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1a,提取每年发文量排名前50的作者,生成核心作者共现图谱(图2),通过作者共现分析可以识别学科领域的核心作者及其之间的合作强度 [6]。节点为作者姓名,节点大小代表作者发文量,发文量越多节点越大;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连线粗细与作者之间合作关系成正比,合作关系越密切连线越粗 [7]。但从图2中可以发现,作者间的连线较少,N (节点数) = 21,E (连线数) = 3,说明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者仍处于独立研究的阶段,作者之间缺乏合作研究 [8]。

Figure 2. Authors co-occurrence map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ies in Chinese English teaching from 2004 to 2019
图2. 2004~2019年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核心作者共现图谱
4. 研究热点与发展演进分析
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作为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及提炼,其出现频率可以分析研究热点及演变 [9]。使用CiteSpace对信息素养在英语教学领域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设置时间跨度为2004~2019年,单个时间分区长度为1a,节点类型为关键词(keywords),提取每个时区中被引频次最高的50个关键词,引文值、共被引值和共被引系数阈值分别设置为(2, 2, 20)、(4, 3, 0)、(4, 3, 20),选择路径算法(pathfinder)并修剪合并网络(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s)以简化网络结构,突出重要特征,最后生成关键词图谱(见图3),N (节点数) = 102,E (连线数) = 122。图谱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周围的圆圈为文献的被引年轮,由内到外表示时间由远及近,可以反映文献的出现时间,年轮越厚表明该关键词出现频次越高;节点间连线代表关键词的共现关系。本研究提取出现频次较高的前20个关键词(见表1),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英语教师、核心素养、大学英语、高职英语等关键词出现频次最高,说明研究对象大多聚焦于大学和高职英语教师;通过关键词出现时间发现,核心素养、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等关键词尽管出现时间较晚,但近三年内出现频次较高,说明这些研究新热点出现的时间节点与国家政策导向和学科发展要求有明显联系,这一发现需要通过进一步绘制突变词(burst term)图谱和聚类时区视图(timezone view)加以佐证。

Figure 3. Keywords co-occurrence map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ies in Chinese English teaching from 2004 to 2019
图3. 2004~2019年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Table 1. High-frequency keyword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ies in Chinese English teaching from 2004 to 2019
表1. 2004~2019年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
4.2. 研究热点演进分析
突变词图谱呈现该学科不同时期突现的动态概念,代表一定时期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再结合关键词聚类的时区视图功能,可进一步探究近二十年来信息素养研究热点的演变趋势,呈现信息素养在英语教学研究领域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本研究提取了领域内排名前10的突变词(如图4所示),结合关键词热点时区图(如图5所示),发现我国英语教学领域中信息素养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理论研究发展阶段(2004~2010年)、教学与技术缓慢融合阶段(2010~2015年)、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2015~2019年)。这一发现与图1中发文量经历的三个时期节点基本一致。
理论研究发展阶段(2004~2010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的基础阶段,也是起步阶段,此阶段呈现的关键词为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大学英语等,研究的重点围绕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10] [11],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 [12],以及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进行展开。这一阶段主要以大学英语教学为主要研究范畴,大学英语教师为主要研究群体。分析其原因,一是政策导向,例如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文件中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因此高校成为信息素养研究的试验田;二是受研究群体的学历影响,高学历层次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明显高于低学历层次教师 [13],2005年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构成以高中、专科、和本科为主,低学历层次的教师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占很大比例 [14],尚不具备较好的研究素养与能力,因此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在大学,这也与“大学英语”成为该阶段的关键词和突变词相吻合。
教学与技术缓慢融合阶段(2010~2015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的融合发展阶段,此阶段呈现的关键词为整合、多媒体网络教学、教学模式 [15]、TPACK [16]、自主学习等。与理论研究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重点从理论研究逐步过渡到实践探索,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环境以共享、开放、互动和个性化的优势迅速影响了外语教学模式和外语学习方式 [9],对于依托于网络环境的信息技术的使用更加具体多元。除了网络化的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外,另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整合,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运用TPACK理论框架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水平,如王琦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150名外语教师的TPACK结构及其技术整合自我效能状况进行了路径分析 [17],张凤娟等则通过教师访谈的个案研究的形式对大学英语教师TPACK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18]。这一阶段大学英语仍为主要研究范畴,但是研究群体出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例如刘萍采用实证的方法检验了“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下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学习成绩均获得了提升 [19]。
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2015~2019年)是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呈现的关键词为翻转课堂 [20]、微课、平台 [21]、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2]、互联网+ [23]、教学改革等,重点在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外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发展。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也成为了这一阶段的研究关键词和突变词。信息技术有突破时空限制,呈现手段丰富等独特优势,英语教学领域出现了依托于互联网平台成长起来的教学新模式,如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这些教学模式极大丰富了外语教学领域。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不断创新应用,信息素养成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2014年3月我国教育部出台《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倡导各学科在核心素养系统下重建课程,英语根据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定位,制定出了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将信息素养引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既体现了外语学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要求,又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所以信息素养是与外语有密切联系的素养,这类素养的培养与外语息息相关 [22]。
通过突变词图谱和聚类时区视图进一步验证了近二十年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的研究热点与国家政策导向和学科发展要求有明显联系,而且结合高频关键词统计发现我国信息素养研究偏向于模式建构,成果集中在探究信息素养内涵构成、信息素养培养模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对策等,而实证研究在关键词统计和突变词图谱中几乎不可见,说明我国外语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特点就是重模式建构,轻实证研究 [8]。实证研究基于观察和试验取得大量事实和数据,再利用统计推断和理论模型,揭示问题内部的本质联系,基于数据的调查会对问题的研究更加科学准确。

Figure 4. Keywords burs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ies in Chinese English teaching from 2004 to 2019
图4. 2004~2019年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突变关键词图谱

Figure 5. Keywords Timezone 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ies in Chinese English teaching from 2004 to 2019
图5. 2004~2019年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关键词热点时区图谱
4.3. 关键词聚类分析与发展趋势
CiteSpace可以实现自动抽取文献关键词产生聚类(Cluster)标识,用以归结研究热点领域,每一个聚类都是联系相对紧密的独立研究领域 [4]。本研究绘制出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6),Modularity = 0.792,Silhouette = 0.791,均处在合理范围且可信度较高 [5],说明模块之间社团结构显著,研究流向比较明确,知识基础联系较为紧密。如图6所示,我国近二十年信息素养在英语教学领域下的研究主要有10个聚类即现代信息技术(#0)、信息化(#1)、大学英语教学(#2)、教育信息化(#3)、英语教学(#4)、英语学科素养(#5)、核心素养(#6)、信息意识(#7)、大学英语(#8)、信息素养(#9),通过聚类统计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见表2)。结合图6和表2发现信息素养研究与信息化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而且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素养同步提升 [24]。其次,信息素养与大学英语和大学英语教学联系程度紧密,这也与大学外语教学可以施行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群体的学历、科研水平密不可分。近年来信息素养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也成为了研究新热点,英语作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学科可以呈现多元文化视角,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外语教学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以上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和突变词分析需要注意以下发展趋势:
1) 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的未来发展将在国家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展开。教育信息化2.0时代是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的关键时刻,需要结合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推动信息素养教育逐步深化。仍需关注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教师应具有现代化教育思想及教学观念,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适应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人才提供中国智慧。
2) 信息素养融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能真正实现深化教育改革的目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英语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集中体现,将信息素养融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语言教学方面的优越性,为英语教学带来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3) 在教育信息化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双重指导下继续研究信息素养在技术整合学科知识方面的作用。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利于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教师通过技术整合英语教学内容,为学习者创造真实语境,化解语言点理解难度,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语言的形式、功能和意义,通过技术整合也能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Figure 6. Keywords clustering map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ies in Chinese English teaching from 2004 to 2019
图6. 2004~2019年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Table 2. Keywords co-occurrence cluster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ies in Chinese English teaching from 2004 to 2019
表2. 2004~2019年信息素养研究在英语教学领域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5. 结论
随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更新了传统课堂教学范式,对师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使用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与发展历程进行了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时区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信息素养在英语教学领域的发文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研究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领域内合作研究。2) 目前信息素养在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仍在大学,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关注度不足。3) 我国信息素养研究热点与国家政策导向和学科发展要求有明显联系。4)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信息素养研究重模式建构,轻实证研究。本研究还将近二十年信息素养在我国英语教学领域的演进过程划分为理论研究发展阶段、教学与技术缓慢融合阶段、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阶段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向纵深推进,信息素养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有望成为研究重点,所以厘清信息素养在我国英语教学研究中的发展脉络,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演进历程,有助于预见英语教学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推动英语学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名称:疫情期与后疫情时代城乡外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QDSKL2001107。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