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意蕴初探析——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s Transformation—Take Panzhihua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摘要: 四川省攀枝花市地处西南边陲,近些年来,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与独特地理优势,开辟了一条由传统工业城市到现代化康养旅游城市的转型之路。这一转型之路,是诸多传统工业城市寻求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突破的微缩景观,它不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切实呼应,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但转型之路并非平坦大道,需久久为功,不可松懈。后转型时代,各传统工业城市必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期为走好、走实、走深转型之路,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支撑。
Abstract: Panzhihua, Sichu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relying on its unique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it has opened up a road of transformation from 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y to a modern well-being tourist city. This road of transformation is a miniature landscape in which many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ies seek a breakthrough in their wa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hand in achiev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 practical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he main social contradictions; it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But the road to transformation is not a smooth one. In the post-transition era,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ties must take deepening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the main line, implement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 will continue to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tronger impetus for a better, more solid and deeper transformation.
文章引用:魏语婷. 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意蕴初探析——以四川省攀枝花市为例[J]. 可持续发展, 2020, 10(5): 749-754. https://doi.org/10.12677/SD.2020.105092

1. 引言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国内外多领域按下“暂停键”,市场需求疲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彰显巨大韧性,其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传统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之路,有赖于冲破传统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捆绑,有赖于因地制宜,深挖自身优势,开拓集约型、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模式。众多工业城市中,位处西南边陲、川滇交界处的四川省攀枝花市,正探寻从传统工业城市到现代化康养旅游城市的转型路径,并于近些年来卓有成效。

2. 转型之路

提及四川省攀枝花市,大多数人脑海里会浮现钢铁、钒钛、三线建设、攀钢这几个词,也未难得怪。回顾历史,攀枝花市进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视野源于1956年2月,时任地质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何长工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时提及“攀枝花式铁矿”;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区。至今,攀枝花市建市时间仅为55年,与其他传统工业城市相比,只是历史一瞬,但考古发现证明,攀枝花市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钒钛磁铁矿为主,此外还有铬、镓、钪、铜、铅、锌、锰、铂等多种稀贵金属,同时非金属矿产保有储量也十分可观。由此可见,攀枝花市从建市伊始,便牢牢锚准了“工业城市”的定位。

(一) 传统工业城市的拔地而起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我国西南边陲的崇山峻岭中拉开序幕,年轻的攀枝花市在昔日荒芜之处拔地而起。攀枝花市借由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优势,与当时地处一线、二线的鞍钢、包钢与武钢遥相呼应,建设起一个居于三线的强大钢铁基地,也就是如今之攀钢。攀枝花市地处大冲沟与断裂带横截场地,地质条件复杂,因此攀钢主体工厂和基础设施的设计方案也被世界誉为“象牙微雕”设计,在当时,这也为山区大工业建设开辟出了一条新路。与此同时,攀枝花市开发钒钛磁铁共生矿,变“死矿”为“宝藏”,并首创“雾化提钒法”,促成我国钒工业体系定型,并为冶金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诸如此类的历史成就,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国防工业领域所取得重大突破的缩影。丰富的矿产资源禀赋,让攀枝花市这座传统工业城市拔地而起,欣欣向荣。

(二) 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河北省邯郸市、唐山市、保定市、现如今的天津市等诸多老牌工业城市都曾因传统工业而大放异彩。包钢、渤钢、天铁、河北钢铁都曾作为大而优的企业,被人们认作是稳就业的“铁把手”,固若磐石。攀钢也是如此,不仅是攀枝花市祖辈几代人眼中谋生的铁饭碗,也确实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从外部因素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浪潮不断涌动,越来越多的新业态、新趋势、新模式喷涌而出,互联网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云端技术日新月异。这些新时代的产物,慢慢加筑成了一个铁钟罩,将不求革新的传统工业罩在其中,并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撞击来震动着它的市场份额与市场地位。此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工业粗放式、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再适宜当前的经济发展新常态,所产生的单纯物质效益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民主、公正、法治等方面的需求。

从内部因素来看,包括攀钢在内的诸多传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未及时认清市场趋势,未能加大研发投入来精进流程、延伸产业链、革新生产线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只是通过盲目上高炉、上项目,在原有生产条件中投入更多的生产要素,陷入了一种没有发展式增长的“经济内卷化”困境,因而产能过剩现象如一只慢慢张开的钳子,正日益扼住经济发展的咽喉。最为重要的是,传统工业尽管促进了经济发展,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但诸多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度、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有问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发展,是低质量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发展。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忽视生态保护的粗放型传统工业模式会造成其与生态环境间的恶性循环,它也必将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深植根于发展进程,逐渐失去其自身竞争力、潜力与可持续力。众多城市都在努力探索自身发展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无疑,攀枝花市也逐渐走上了一条适宜之路。

(三) 现代康养旅游城市的转型探索

202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培育新动能和传统动能改造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促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广泛运用并与之深度融合,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的服务业,打造区域重要支柱产业” [2]。攀枝花市气候条件独特,具有夏季长、四季不分明、日照多、太阳辐射强等显著特征,年平均气温在19℃到21℃之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为发展现代康养旅游业,打造阳光康养城市提供了天然条件。此外,受气候因素影响,攀枝花市特色农产品丰富,拥有四川省内规模最大的冬春蔬菜基地,芒果、枇杷、石榴、脐橙等作物享誉各大城市。自2020年进入高铁时代以来,交通日益便捷,北上四川、南下云南,位处两省交通要道,客流量大。近年来,攀枝花市因地制宜,深挖自身发展新潜能,一方面大力发展现代康养旅游业,建成花舞人间、阿署达、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高举康养旅游旗帜;另一方面运用“康养结合”模式,开发了普达阳光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融康养、旅游、房地产、教育、医疗为一体,打造了全流程全方位全场景式运行模式,擦亮国际康养名片。此外,攀枝花市引入了新型育种技术与现代化农业管理流程,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培育石榴基地、芒果基地、莲雾基地、枇杷基地等,通过政企合作、电商渠道等多种模式,拓宽销路,打响产品市场知名度与声誉度。现如今提及攀枝花市,除却“钢铁之城”、“钒钛之城”的刻板印象,也多了“阳光花城”、“水果基地”、“康养之城”等美誉,攀枝花市运用自身优势,“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康养旅游转型之路。

3. 转型下的三重意蕴

攀枝花市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康养旅游城市的转型,是我国各大城市力求突破自身固有发展模式的一个微型景观。由不可持续的粗放型传统工业拉动经济发展,转向由可持续的集约式现代产业赋能经济发展的这一过程,不仅是各地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动举措,也是绿色发展理念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抓手所在。

(一) 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自2016年以来,中共中央就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全过程,明确其主要任务为“三去一降一补”,其中去产能居于五大任务之首。事实上,去产能不仅是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尚未疏通的堵点与难点所在。2018年底,国家发改委等11个中央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僵尸企业”及去产能企业债务处置工作的通知》 [3],明确规定2020年为处置僵尸企业的收官之年;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 [3],要求各地在2020年完成钢铁和煤炭两个重要领域的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去产能工作一提再提,是由于大量过剩产能及僵尸企业不仅占用了大量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还对正常经营企业也存在挤出效应:银行贷款接续,使得僵尸企业生产成本更低,产品价格降低,尤而会对正常企业形成恶性竞争;此外,生产大量产能需要雇佣大量劳动力,这也会间接提高本地区该行业的工资水平,对正常经营企业造成劳动力价格冲击。所以去产能工作不仅是有效处置过剩产能,提升钢铁、煤炭行业抗风险能力的重中之重,也是整合生产要素、促进市场资源流通的关键举措。攀枝花市稳步推进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妥善处置职工安置问题,并努力寻求现代化发展路径,正是以去产能工作为着力点,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推进的具体表现。

(二) 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动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作出了精要概括,“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4] 人们渴望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优质的居住条件,同时,人们也期盼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适宜的环境。传统工业仅仅拉动收入增长,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而现代服务业借助于科技创新,能够极大程度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升人们生活的满意度与幸福感,进一步促进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并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攀枝花市在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化康养旅游城市的转型过程中,其康养基地的落成,旅游资源的开发,会进一步带动文创、养老、生态、农业、医疗、教育、田林综合体等领域的同频共振,进而会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优质、独特、独创、独有的产品。

(三)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实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而城市作为经济活动开展和人们生活聚集的中心,其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从未淡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视线。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赴浙江考察时强调,“要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传统工业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多与其发展进程相伴相生,诸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正日益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桎梏。但现如今,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古代“天人合一”、一味顺应自然而牺牲经济发展的传统理念,我们正努力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融会贯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我们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攀枝花市的转型之路正是在努力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调整城市产业布局,高效、合理、循环利用地区资源禀赋,推进绿色发展,这也正是攀枝花市转型之路的绿色底蕴所在。

4. 后转型时代的三重动力

正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所言,“当前推动绿色发展并不仅仅是对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搞修补,实际上是发展方式的转型” [5]。攀枝花市的转型之路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它不仅让传统工业脱下沉重外壳,换以新装再入市场,也助力于以康养旅游为动能的现代化服务业领跑于区域经济发展各个领域,这一转型所带来的经济效能提升与发展方式蜕变是毋庸置疑的。但与此同时,我国各地区经济仍面临着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风险挑战,加上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潜在经济增长率进入持续下滑期,“三期叠加”矛盾效应凸显,需求疲软态势严重。对此,传统工业城市在后转型时代,必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巩固转型成果,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丰富多样的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传统工业城市在后转型时代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市场需求,抓住发展机遇,培育如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业态,拓宽新兴服务业影射范围,如生鲜市场、网络购物、远程办公、线上教育、云旅游、云端演唱会等;要依托现有服务业态与供给结构,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明晰消费人群划分,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积极促进区域内消费扩容升级,从深层次解决供给侧难以灵活并及时适应需求侧变动的弊端;要抓住科技革命浪潮的窗口期与机遇期,加大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研发力度,推进区域内5G全覆盖进程,加快大数据中心、云端网络中心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手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产业,培育新动能,着力壮大新增长点。此外,对传统工业也不能抛之弃之,要加快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将去产能工作与僵尸企业处置工作一抓再抓,不可松懈;既要大刀阔斧地淘汰落后产能,将各类宝贵的生产要素重新回归至有效市场资源池中,也要避免行政权力搞拉郎配,要在合理处置存量的同时,适当扩优增量;要恪守环保标准,合理减少旧有高炉、生产线与产业链数量,改进并适当增设更高质量、环境标准更为严苛的新型生产条线。

(二) 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杨浦滨江时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 [6],无论是杨浦滨江由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蜕变,还是攀枝花市由工业之城到阳光康养地的转型,都聚焦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念应作为区域发展的主线与根本原则一以贯之于后转型时代。传统工业城市应依托已有产业集群,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包括文创、精品路线、特色体验活动等,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要与文化权益需求;其次,应强调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格局延续与工业遗存保留,加强地方博物馆、纪念馆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此为媒介开展相关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以历史遗韵滋养人民精神;再次,应强调大开放,而不是大开发,要对各个文化中心、旅游景区、康养基地、活动体验区域的功能进行升级,打造开放公共空间,还之于民,用之于民;要在“锚固”与“游离”之间进行权衡,既要留住博物馆、纪念馆里传统工业时代的“锈色”底蕴,也要在现代化康养旅游示范区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过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统一的过程。后转型时代,传统工业城市要继续打磨现代化生态示范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并进一步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各环节;要直面生产消费瓶颈、城市化发展转型问题、天然生态系统保护、法律制度保障等痛难点问题;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高度,为区域经济发展谋篇布局;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切勿回到依靠传统工业拉动经济发展的老路上去;要厘清并平衡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本地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为发展经济的三道防线,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再次,要立足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地区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大绿色公民培育力度,引导区域内人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增强节约意识与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吝对公民进行绿色行动总动员。

概而论之,攀枝花市由传统工业城市到现代康养旅游城市的转型之路,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传统老工业城市寻求自身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这一转型之路不仅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适应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适时调整,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在后转型时代,传统工业城市更应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积极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全方位、各领域、多层次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三大抓手,巩固转型成果,以期为现代化之路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大论断, 引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EB/OL]. 央视新闻.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347292, 2020-05-11.
[2] 中共中央国务院: 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EB/OL]. 新华社.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439520, 2020-05-17.
[3] 僵尸企业为何僵而不死?如何破局?[EB/OL]. 澎湃新闻.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207786, 2019-12-11.
[4] 政治关键词•主要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EB/OL]. 澎湃新闻.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672115, 2019-10-16.
[5] 刘世锦: 强化新基建绿色内涵, “十四五”建绿色发展基本框架[EB/OL]. 澎湃新闻.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668634, 2020-06-02.
[6] 上海杨浦滨江: 工业锈带变成了生活秀带[EB/OL]. 人民日报.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613937,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