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研学旅行作为当下教育研究热点之一,各中小学教育对研学旅的需求日益高涨。湿地被比作“地球之肾”,是地球上最重要和最特殊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各类资源,并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灌溉、调节气候、减碳储碳和维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1]。武汉江湖汇聚,湖泊密布,湿地资源丰富 [2] ,正处于申请“国际湿地城市”阶段,树立学生对湿地的正确认识,形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创建文明和谐家园”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将保护湿地、亲近自然的观念深入人心,将地理核心素养在实际活动中融会贯通。
眼观当下,武汉市的研学旅行热为湿地教育提供契机,但湿地资源与地理教育及研学旅行的融合存在开发设计不当、关注度较低等问题。从推助武汉市中小学进一步推进研学旅行开展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当地湿地资源、高度重视当地湿地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 中学地理教育与湿地教育研学旅行融合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进展迅速,课程体系逐步成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研学旅行蕴含的德育价值,决定其将作为新时代需求下的素质教育的新内容、新方式和新模式,对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高中地理课程提倡学生走进自然、步入社会、体验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其中,学生在多方合力的帮助下切实参与活动,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评价下进行自主反思,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均具有可实施性,进而使中学地理教育与湿地教育研学旅行的融合具有可能性。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关注重点。研学旅行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基本特征,而开展湿地教育研学旅行对于学生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从地理学科的视角出发,探究研学旅行开展的具体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以实现地理研学旅行的育人目标 [4] [5]。
3. 中学地理教育与湿地研学旅行融合的现状
3.1. 内容体系
2017年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教学应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地理教育强调在潜移默化中授以学生实用的、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树立人与地相协调的价值观,分析问题时具有一定的综合思维及区域认知能力并实现归纳总结、识图画图的实践能力。
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切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它的开发与实施结合教材内容,丰富了地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习行为的发生,使得教学活动更加顺利的开展 [6]。近年来,研学旅行的教学形式逐渐得到教师的青睐,在国家、社会及教育研究者的多方推动下大范围推广,掀起新型教育的浪潮。
在湿地研学方面,更多的教师选择带领学生前往实地进行直接观察与感知,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促使其在这一过程中将书本知识与自然事件契合,培养湿地保护意识,夯实核心素养。
3.2. 原则方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地理教育愈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传统教育方式外,还应坚持开放性,实践性,系统性,创新性,合作性五个原则 [7]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现代地理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因而,进行研学旅行也当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育人性原则。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性。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因此研学旅行主题需积极向上,目标明确,内容丰富,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目的。第二,安全性原则。湿地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在研学旅的行径中存在一定危险。教师应以预防为主,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分级管理,落实保障措施,保证有条不紊地处理突发状况。第三,课程性原则。研学旅行作为知识传输的媒介,教师在设计时有针对性地根据需要制定具体计划,科学统筹安排,杜绝本末倒置,弱化“研学”而放大“旅行”。第四,实践性原则。活动设计既要体现专业知识,又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作为百湖之城的武汉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在申请“国际湿地城市”的背景下,让学生体会武汉湿地的魅力,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亲近自然。
3.3. 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以及学生“学”的过程与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评判活动,它有效评估教学现状与优缺点,引导教育逐步提升质量。同时,教学评价鼓舞着教师专业发展,为自己的讲授方式提供进步的平台 [8]。
对于研学旅行来说,虽不一定需要考试,但应有相应的课程评价来指导和优化教学。基于研学旅行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多元性等特点,目前针对其的具体评价体系未有统一标准,大体上采取综合评价机制,强化自评、互评等反思教育的引领作用 [9]。
湿地研学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确定学生对湿地认知的薄弱部分或疑惑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带领学生探索,其次在实践中观察学生表现,最后对学生的总结报告进行自评、互评的综合评价。
3.4. 队伍建设
进行湿地教育研学行应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作为实施者的专业性至关重要 [1]。面对学生突然的提问,如果教师不能及时给予回答,将错失指导教育学生的良机,导致“游而不学”,将研学流于形式。另外,除专业性导师外,研学旅行还需要带队教师、学校分管领导等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保证课程顺利进行。
4. 湿地教育研学旅课程设计——以武汉市沙湖公园为例
4.1. 研学主题
“研”湿地之滨,护地球之肾。
4.2. 研学背景
武汉被誉为“百湖之市”,湿地资源丰富。截止2019年底,武汉市湿地面积达1624.61平方公里,是国内唯一拥有6个国家湿地公园的城市,也是国家湿地公园最多的城市。根据计划要求,武汉在2021年底时,湿地面积应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18.9%以上,并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将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全面达成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各项指标,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基于表1和上述认识,依托武汉“百湖之市”、“湿地之城”的优越自然资源,通过文献查阅法、对比分析法、实地观察法让学生切身体会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生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10]。

Table 1. Wetland protection policy in Wuhan
表1. 武汉市湿地保护政策
4.3. 研学目标
沙湖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是仅次于东湖的第二大城中湖。湖泊内生长着许多水生植物和动物,尤以荷花最为繁盛。由于湖泊面积大,因此景色风光无限好,但也导致沙湖公园的湿地治理较为困难,局部区域易被周边商业区、生活区排放污染。在此情况下,湿地公园的土壤、水质遭受破坏,植物生长受到抑制,沙湖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加剧。但另一方面,受到保护与治理的区域水质得到改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保护区和受污染区的荷花生长呈现出差异。本课程设计通过对荷花生长的比较,使学生达到认识“不美”而激起学生保护湿地之心,认识“美”而引起学生热爱家乡之情,进而达成表2列举的湿地教育研学目标。

Table 2. Research goals of wetland education
表2. 湿地教育研学目标
4.4. 课程内容
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第一节“植被”,必修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认知湿地对植物生长的重要生态意义,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的湿地环境中荷花生长状况意识到湿地保护刻不容缓,从而实现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树立。课程的综合设计旨在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将所学联系生活实际。
4.5. 师资安排
(1) 研学导师与课题组成员,负责带领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享感悟。
(2) 带队老师,负责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提前考察活动地点,安排人员调动等,协助研学导师开展活动。
(3) 随团成员,部分准备医药物品,负责保障团队安全问题,部分负责活动的拍照记录,便于记录和后期宣传。
4.6. 活动流程
4.6.1. 行前准备
(1) 提前联系基地,和沙湖工作人员有效沟通,落实具体活动地点。
(2) 确定天气情况,保证行程安全顺利。
(3) 确定参与人员名单并随机划分为两组,建立研学线上群组,上传湿地及武汉湿地大致情况的相关介绍文档,学生自主学习并收集拓展资料,对沙湖有基本认识。
(4) 明确各老师职责与分工,并为两个小组分别安排至少两个带队老师,将人员安排与名单上交政教处。
(5) 规定学生纪律要求,强调安全、秩序、环保问题,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学生和家长研学活动计划。
4.6.2. 活动实施
“研”湿地之滨,护地球之肾课程活动实施具体如表3:

Table 3. Course activity design of “research” on the shore of the wetland and protect the kidney of the earth
表3. “研”湿地之滨,护地球之肾课程活动设计
4.6.3. 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方式及标准见表4:

Table 4.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tandards of course
表4. 课程评价方式与标准
5. 总结与反思
树立人地协调观是湿地教育之本,提高爱乡爱国情是湿地教育之魂。“研”湿地之滨,护地球之肾的研学旅行课程是一项综合性的融合课程,将不同的学习探究方法、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融会贯通,让学生了解湿地和家乡独特资源的同时,树立湿地保护意识,并进一步上升到爱家乡、爱自然、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随着沙湖公园的湿地治理逐步加强,B点的可选之处越来越少。因此,教师可根据研学旅行地的实际情况和各阶段学生的不同学情,通过行前课程的适当补充和研学活动的灵活调整,以增强学生对于湿地生态功能的认知、研学旅行目的地的了解,实现研学旅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