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汽车发动机的尾气排放逐渐成为内燃机学者研究的重点 [1] [2] [3] [4] 。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特性都优于汽油机,因此在汽车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5] [6] [7] 。研究表明,在柴油中掺混一定比例的含氧燃料,混合燃料的含氧量和十六烷值等特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柴油机的燃料喷雾特性、燃烧过程和污染物排放 [8] [9] [10] 。通过选择优质的含氧替代燃料并调整喷油和进气等关键参数,能够改善柴油机的性能,达到高效、清洁燃烧的目的。
聚甲氧基二甲醚(Polyoxymethylene Dimethyl Ethers, PODEn)是一种理化特性与柴油相近的新型柴油含氧添加剂,其化学表达式为CH3O(CH2O)nCH3 (聚合度2 ≤ n ≤ 8) [11] 。近年来,国内外内燃机研究人员广泛开展了柴油机燃用柴油/PODEn混合燃料的台架试验研究 [12] [13] [14] [15] 。结果表明,掺混PODEn以后柴油的滞燃期略有缩短,扩散燃烧速度加快,有利于柴油机热效率的提高;同时,柴油机的排放特性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碳烟颗粒物排放,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16] [17] 。
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的燃烧与排放特性有重要的影响,供油提前角的变化会影响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时间、燃料的滞燃期、预混燃烧所占比例和缸内最高压力等参数,进而影响柴油机污染物的生成 [18] [19] [20] 。掺混PODEn以后混合燃料的理化特性与柴油有所不同,柴油机的燃烧过程和污染物排放也会发生变化。为研究供油提前角对柴油/PODEn混合燃料排放特性的影响,本文对PODEn掺混比例为30%的混合燃料进行了不同供油提前角下的台架试验,并对柴油机的排放特性进行了分析。
2. 试验台架及设备
本试验采用的发动机是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102QB型柴油机,该发动机为双缸、四冲程、自然吸气、水冷、直喷式柴油机,其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Table 1. Main specifications of 2102QB diesel engine
表1. 2102QB型柴油机主要技术参数
本试验的发动机台架布置如图1所示。试验过程中利用缸压传感器、角标器、电荷放大器以及数据采集仪测量缸内压力;利用湘仪FC2210Z型智能油耗仪测量油耗;尾气排放测量是通过从排气总管中分流,并连接HORIBA公司的MEXA 7100DEGR型气体排放分析仪测量HC、CO和NOx排放,利用MEXA-600S型烟度仪测量碳烟排放。试验过程中,尾气分析仪和烟度计均持续测量1 min,取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发动机试验控制系统用来调节发动机的运行工况,根据需要改变发动机的运转参数;负载加载由湘仪公司的CW-500型电涡流测功机完成;循环水冷却系统可以监测冷却水温和机油温度等,当其超出预设范围时设备会自动报警,提醒操作人员调节冷却水流量。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xperimental set-up
图1. 发动机台架布置示意图
本试验所用的柴油为0#商用柴油,所用的PODEn为山东盛荣化工公司生产的纯度为99.9%的工业用PODEn,试验所用燃料为PODEn质量分数为30%的柴油/PODEn混合燃料(标记为P30D70)。选取n = 1500 r/min、n = 2000 r/min两个转速,每种转速下最大负荷的10%、25%、50%、75%和100%在内的5种由低到高的负荷作为试验工况点,对应的平均有效压力(BMEP)分别为0.06684 MPa、0.1671 MPa、0.3342 MPa、0.5013 MPa、0.6684 MPa。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供油提前角对HC排放的影响
图2所示为不同转速、不同工况下,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燃用P30D70时HC排放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减小,HC排放呈现增加的趋势。如图2(a)所示,在n = 1500 r/min、BMEP = 0.3342 MPa工况下,供油提前角为18˚CA BTDC和22˚CA BTDC时的HC排放比供油提前角为25˚CA BTDC时分别增加了25.4%和14.9%。如图2(b)所示,在n = 2000 r/min、BMEP = 0.3342 MPa工况下,供油提前角为18˚CA BTDC和22˚CA BTDC时的HC排放比供油提前角为25˚CA BTDC时分别增加了17.2%和12.2%。
供油提前角的减小使得喷油时刻推后,不利于燃料与新鲜空气的混合,降低了可燃混合气均匀性,过稀混合气区域增多,因此HC排放增加。同时,着火时刻推迟,预混燃烧放热量减少,使得缸内最高温度下降,不利于HC的氧化,导致HC排放进一步增加。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同一负荷下,n = 2000 r/min工况下的HC排放低于n = 1500 r/min工况。这是由于转速增加以后,气缸内的湍流增强,燃料与空气混合更加均匀,HC排放降低,而且缸内温度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升高,有利于HC的氧化。

Figure 2. Effects of fuel supply advance angle on HC emission
图2. 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HC排放的影响
3.2. 供油提前角对CO排放的影响
图3所示为不同转速、不同工况下,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燃用P30D70时CO排放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CO排放随供油提前角的减小而增加,而且在中低负荷下,CO排放增加的幅度较小,在高负荷下,增加的幅度较大。如图3(a)所示,在BMEP = 0.1671 MPa和BMEP = 0.5013 MPa工况下,供油提前角为18˚CA BTDC时的CO排放分别比供油提前角为25˚CA BTDC时增加了0.006%和0.024%,但此时的CO排放依然很低;而在CO排放较高的高负荷工况下,如BMEP = 0.6684 MPa时,供油提前角为18˚CA BTDC时的CO排放比供油提前角为25˚CA BTDC时增加了0.038%。总体来说,改变供油提前角导致的CO排放增加的幅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供油提前角减小后,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时间缩短,不利于燃料的燃烧以及CO的氧化,导致CO排放的增加。在中低负荷下,气缸内氧气充足,过量空气系数较大,且随着高含氧PODEn的掺入,缺氧区域进一步较少,使得CO排放较低,供油提前角的减小对CO排放的影响较小。而在高负荷下,气缸内的氧气减少,过量空气系数减小,CO排放增多,且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减小导致CO排放进一步增多。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同一负荷下,n = 2000 r/min工况下的CO排放低于n = 1500 r/min工况。这是因为转速增加后,气缸内气流运动加强,燃料与新鲜空气的混合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新鲜空气中氧气的利用,促进了CO的氧化。同时转速增加后,排温增加,也促进了CO的后氧化。

Figure 3. Effects of fuel supply advance angle on CO emission
图3. 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CO排放的影响
3.3. 供油提前角对NOx排放的影响
图4所示为不同转速、不同工况下,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燃用P30D70时NOx排放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减小,NOx排放逐渐降低,而且当供油提前角由22˚CA BTDC减小到18˚CA BTDC时,NOx排放得到了显著的降低。如图4(a)所示,在BMEP = 0.1671 MPa和BMEP = 0.6684 MPa工况下,供油提前角为22˚CA BTDC时的NOx排放比供油提前角为25˚CA BTDC时分别降低了6.39%和8.3%,供油提前角为18˚CA BTDC时的NOx排放比供油提前角为25˚CA BTDC时分别降低了39.4%和32.9%。可见,减小供油提前角对降低柴油/PODEn混合燃料的NOx排放有显著作用,可以通过适当减小供油提前角来改善由于PODEn的加入所导致的NOx排放增加的情况。

Figure 4. Effects of fuel supply advance angle on NOx emission
图4. 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NOx排放的影响
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减小,喷油时刻推迟,燃料与新鲜空气的混合时间缩短,从而降低了预混燃烧燃料的比例,使得缸内最大压力和最高温度降低,且高温持续时间缩短,进而抑制了NOx的生成。低负荷工况下,缸内温度相对较低,NOx生成量较少,而高负荷工况下,缸内温度迅速升高,NOx排放显著增加,因此随供油提前角的减小,高负荷工况下NOx排放的降低幅度更大。此外,随着转速的升高,燃料的燃烧时间缩短,使得高温持续期逐渐缩短,因此NOx排放显著减少。
3.4. 供油提前角对碳烟排放的影响
本试验用不透光烟度计测量柴油机尾气的不透光度,并用不透光度来定量表征碳烟排放。图5所示为不同转速、不同工况下,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燃用P30D70时不透光度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中低负荷工况下,不透光度较小,只有在高负荷工况不透光度才突然增大,而且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减小,不透光度进一步增大。如图5(a)所示,在BMEP = 0.6684 MPa的高负荷工况下,供油提前角为22˚CA BTDC和18˚CA BTDC时的不透光度比供油提前角为25˚CA BTDC时分别增加了50%和66.7%。如图5(b)所示,在BMEP = 0.6684 MPa的高负荷工况下,供油提前角为22˚CA BTDC和18˚CA BTDC时的不透光度比供油提前角为25˚CA BTDC时分别增加了40%和60%。
碳烟生成的主要条件是高温和缺氧 [21] ,PODEn的掺入使得柴油/PODEn混合燃料的汽化潜热增大,燃料喷射进入气缸以后会蒸发并吸收部分热量,导致缸内温度有所降低。同时,由于PODEn含氧量较高,提高了气缸内氧气浓度,从而抑制碳烟的生成。此外,由于PODEn分子中不含C-C键,进一步减少了碳烟的生成量。因此,n = 1500 r/min时,中低负荷工况下,碳烟排放几乎为0,且随供油提前角的减小没有明显变化。n = 2000 r/min时,由于温度升高,中低负荷下碳烟排放逐渐增多,且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减小进一步增多。这是由于供油提前角减小以后喷油时刻推迟,缩短了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时间,增加了扩散燃烧的比例,而碳烟主要生成于扩散火焰中混合气较浓的区域,因此减小供油提前角导致了碳烟排放的增加。从图中还可以看出,在BMEP = 0.6684 MPa工况下,两种转速下的碳烟排放显著增多,且随供油提前角的减小而增多。这是因为大负荷工况下,缸内温度升高,同时氧浓度降低,促进了碳烟的生成。

Figure 5. Effects of fuel supply advance angle on soot emission
图5. 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碳烟排放的影响
4. 结论
本文开展了柴油机燃用柴油/PODEn混合燃料(PODEn质量分数为30%)的台架试验研究,并分析了供油提前角对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 由于PODEn的掺入,中低负荷工况下柴油机的CO排放和碳烟排放均处于较低水平,且随着供油提前角的改变而变化的幅度不大;高负荷工况下CO排放和碳烟排放均迅速升高,且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减小进一步增多。
2) 随着供油提前角的减小,HC排放逐渐增多,但NOx排放逐渐降低,且当供油提前角为18˚CA BTDC时降低幅度较大。随着转速的升高,同一负荷下的HC排放、CO排放和NOx排放均显著减少。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06191);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20JQ-475)。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