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1.1. 文化微课受到关注,但研究薄弱
随着国际汉语教学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需求,文化教学日益受到关注 [1]。由于后疫情时代造成的地域阻隔,借助于网络平台的文化微课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文化微课的设计相比语法微课、口语微课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且由于起步较晚,作品数量很少。
正因为如此,该领域相关研究十分薄弱。1我们在中国知网及相关数据平台,以“汉语微课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找到140条结果,其中有关国际汉语教学领域“文化微课”的研究仅见两篇 [2] [3]。这两篇文章从微观角度,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文化微课教学进行了描述研究,但并未提炼出一个在更为广泛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借鉴的课程设计框架。总体而言,目前有关文化微课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课程设计框架研究更是尚未见到,研究空间巨大。
1.2. 构建文化微课设计框架具有必要性
随着国际汉语教学的发展,学界对于学科及具体课程所依托的标准和框架有着更多的需求 [4]。文化微课由于出现时间较晚,作品数量少且各制作单位及教师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因此内容设计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目前汉语文化微课教学基本上是汉语教师自行设计、摸索并制作,多为自发甚至是偶发的行为,尚未见到业界公认的、有影响力的、科学完整有效的文化微课设计框架。因此,在整个文化微课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可以依据的框架和理论层面的引导。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课程类型,需要一个相应的设计框架,对课程进行标准化建设,促进课程的良性发展。
文化微课的特殊性呼唤设计框架的出现。微课教学一般的体量为8~10分钟,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十分庞杂,因此文化微课在设计时需要进行选取、切分及整合,以适应微课教学的体量。目前有学者针对传统课堂及其他学科课程的设计框架进行过研究 [5] [6],但基本无法适用于汉语文化微课课程的建设。
1.3. 构建文化微课设计框架具有可行性
文化微课设计框架的建立需要适宜的理论基础。国际汉语教学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根本目标是促进中外社会互动,即促进目的语社会与学习者母语社会的社会互动 [7]。跨文化传播理论是国际汉语教学领域的基础理论之一,将国际汉语教学置于跨文化传播的视域下进行分析,可以拓展文化微课教学的理论深度,精准指导文化微课教学的全面展开,丰富文化微课教学的设计视角。
建立文化微课教学设计框架并非易事。由于跨文化传播理论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体系 [8],因此我们需要对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进行厘清,使之与国际汉语教学更加紧密的契合,从而建立适用于国际汉语文化微课教学的设计框架,以便其更好地应用于文化微课教学建设。
本文三位作者设计并制作了文化微课作品《一片红茶的旅行》,该作品获得了第三届全国研究生微课大赛的优秀奖。本研究构建的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文化微课指导性设计框架,是在作者文化微课教学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依据文化传播5W理论设置的,共包括5个一级维度,下设15个二级维度。希望本文所构建的汉语文化微课教学设计框架能够对今后汉语文化类微课的设计、分析和评估等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2.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汉语文化微课设计框架总体构成
本框架由5个一级维度和15个二级维度构成。
2.1. 一级维度
拉斯韦尔的信息流动理论认为,跨文化传播具有五大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接受者和传播效果(即5W理论) [9]。文化微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微课,我们可以把该课程视作一个信息流动和跨文化的交互空间,而不只是单纯的教学活动,因此该课程的设计需要社会视角的参与。我们从跨文化传播五大要素出发,通过对汉语微课教学实践的考察与反思,对该理论进行了重新梳理,构建了汉语文化微课设计框架的一级维度,见图1。
Figure 1. First-level dimension of Chinese cultural micro-course design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图1.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汉语文化微课设计框架一级维度
由图1可以看出,在文化微课教学中,传播者即为汉语教师,传播媒介为微课教学形式,传播内容为教学内容,传播接受方为国际学生,传播效果可以从教学的效果中得以体现。这一主体框架使得跨文化传播理论充分融入到了文化微课教学的设计框架中,二者联系更加紧密且契合。这五个角度涵盖了传播的全过程,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从这五个角度进行考量,就能够考虑地比较周全,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更加稳健、有效。
2.2. 二级维度
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分析汉语微课教学形式的特点,对一级维度进行了细化。每个维度下设三个子维度,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框架体系。如表1所示:
Table 1. Two dimensions of Chinese culture micro-course design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表1.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汉语文化微课设计框架二级维度
3.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汉语文化微课设计框架具体分析
3.1. 传播者:汉语教师跨文化传播的能力
在汉语微课教学中,汉语教师是传播者,但是与一般的文化传播者相比,更具传播的主动性和选择权。汉语教师需要具备在课堂跨文化的教育情境下恰当有效地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这其中涉及意识、认知和情感三个层面,具体体现在“跨文化敏感”“全球思维”“移情共鸣”三个方面。
1) 意识层面:跨文化敏感
文化微课教学是文化交融的场所,微课教师的跨文化敏感性越高,在课堂上对国际学生情感和文化特质的把握越敏锐,对文化内容的讲解也就越精准。比如教师设计“中国人送礼物”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敏锐地感知和洞析不同文化学习者礼物赠送方面的文化规则,预测到学生的兴趣点以及可能出现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与冲突,从而对微课教学内容做出充分合理的选择。
2) 认知层面:全球思维
汉语文化微课教师首先需要自身具有全球思维 [10],随后能够应用这一思维方式设计教学,以平等开放的心态解释、教授和传播中国文化。文化对比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能突出差异,体现文化多元性。比如在文化微课教学中讲解饮食方式,需要作为传播者的教师包容理性地看待区域差异的饮食特色,适时进行对比。遇到对中国文化不甚理解的国际学生,教师更需要运用全球思维,采取客观描述和非评价性的立场,才能建立宽容的文化传播秩序,弥合文化鸿沟。
3) 情感层面:移情共鸣
对于汉语文化微课教师而言,选取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包括交际需求和文化需求。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接受程度,站在学习者的视角设计和反思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以促进传播双方的理解,建立跨文化的和谐。
3.2. 传播媒介:微课教学作为跨文化传播场域的特性
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新型媒介,文化微课教学具有如下特点:传播体量微型化、传播呈现视觉化、传播方式主题化,我们也将这三点作为“传播媒介”的子维度。
1) 传播体量:微型化
文化教学内容庞杂、相互交织,切分难度较大。如果切分失当,教学体量过大,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学设计时要体现微课教学微小的特点,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容量里,择取恰当的文化教学内容,做到科学切分、合理分块。对于体量较大的文化点,也可以采用系列课程的形式呈现,如中医文化、节日文化等,但要注意每个微课的完整性以及多个微课各文化点之间的相互衔接。
2) 传播呈现:视觉化
文化微课教学不同于一般语言要素的教学,其内涵更为丰富,内容更加精微。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的视觉化特点,采取多种媒体手段,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将抽象、丰富的文化直观呈现,使教学内容形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解并内化所学。
3) 传播方式:主题化
文化微课教学尤其要体现主题性,这样可以使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加聚焦,重点信息更加突出,也使得每一节微课都成为相对独立的个体,便于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汉语文化微课教师设计教学时,可以将文化事件或主题人物作为线索贯穿始终,使各教学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围绕主题做好导入、讲解、练习和总结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贯通。从而使教学过程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又浑然一体 [10]。
3.3. 传播内容:跨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
传播内容一定要与传播媒介相适应。因此结合汉语微课教学特点,文化微课教学内容有三个考察维度:
1) 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主要是指传播内容的普世性,即所传播的文化不为对方所反感,不违背基本的伦理道德。除了普世价值的认同,还要采取合宜的角度。汉语教师应避免由于感情上的热爱而产生不符合事实的理念 [11],从而导致传播内容的失实和不可接受。
2) 代表性
汉语文化教学应当要选择中华文化的精华,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文化展示给世界,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当然,代表性也体现在独特性方面。比如以“中国少数民族”为主题,则能十足地体现出跨文化的代表性和独特性。
3) 实用性
汉语教师在选取文化微课教学内容时,应该考虑到该文化是否在现实中为学生所关注;在学习之后,学生是否可以直接应用。如果选取的文化知识能够为学习者所理解、关注和应用,那么文化微课教学就不失为一次良好的跨文化传播过程。
3.4. 接受者:关注异文化汉语学习者的特点
汉语文化微课教学的受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是学习微课的国际人士,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文化遗传基因”,因此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微课教学接受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构建了“接受者”的二级分析维度。
1) 关注虚拟性
从接触方式来看,跨文化传播受众具有两种类型:真实受众和虚拟受众。
文化微课教学对象与线下教学对象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来自虚拟空间,缺乏真实教学环境的监管和互动。很多时候,微课教学甚至要面对未知的学生群体。因此文化微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的可视化特点,增加虚拟课堂的交互性,使作为接收者的学生产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感,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12]。
2) 重视地域性
文化微课的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世界各地,具有开放性和跨地域性,不同地域的学习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文化主题时,一方面要面向广泛社群和文化圈层受众,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要关注不同地域学习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
3) 体现异质性
跨文化传播是面向异文化群体进行的传播,必然会面临如何看待异质性差异的问题。异质性无处不在,有时即使来自同一个区域,学习者也会存在异质性,比如族裔、年龄、性别等差异。由于文化异质性的存在,学习者必然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差异性,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会存在差异,有些教学内容对于某些学生群体甚至会带来“文化冲击”。
因此,教师在文化微课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设计时,要尤其注意学生的文化禁忌以及对异文化的接受程度,选择学生可接受的、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同时努力培养学生对异文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培养其多元文化视角。
3.5. 传播效果:微课教学的评估和反馈
对于汉语文化微课教学而言,传播效果等同于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设置了三个子维度对文化微课教学效果进行考量。
1) 实现教学目标
文化微课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具体体现为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了相应的文化知识,是否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感知,是否掌握了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2) 促成文化理解
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意义是推动不同文化的相互认识和理解。良好的传播有利于构筑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之间的文化联结,并对整个传播过程起到良好的反馈作用。促成文化理解,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国家形象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微课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学生在微课学习后,考察学习者是否对中国文化更加理解和认同是很重要的评估维度。
3) 培养多元思维
汉语国际传播不仅教授学习者语言知识,培养其语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思维。因此,汉语文化微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进行逆向设计,考虑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是否能培养其多元文化思维。
4. 结语
本文立足于国际汉语文化微课教学的长远发展,通过梳理相关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了国际汉语文化微课教学的设计框架。该课程设计框架的建立可以促使汉语教师在文化微课教学中更好地融入跨文化传播意识,整体把握文化微课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文化微课教学质量,推动文化类微课教学的发展。当然这一领域今后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以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阐释。
基金项目
本文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20年《全球中文教育主题学术活动资助计划》学术研究类课题《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微课框架构建及应用》(课题编号:SH20Y30)的阶段性成果。
NOTES
目前可以见到的文化微课教学作品主要来自全国研究生汉语微课教学大赛。该项赛事已举办三届,其中前两届中文化类作品十分少见,到第三届时出现了两部系列文化微课教学作品。此外,唐风智慧教学平台也推出了为数不多的教师文化微课公开课作品。总体来看,文化微课作品只有十个(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