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溺水意外死亡的人数高达11.2万人左右,平均每天约有150多人发生溺水事故。其中0至14岁的中小学生占溺水死亡总人数的56.58%,溺水致死排在青少年各事故死亡的第三位。
但是,目前相关智能救生设备较少 [1] [2] [3],能方便穿戴的智能化保护设备则更少。溺水保护更多的还是依赖传统的保护方式:救生圈和救生衣等需要提前充气准备的保护措施,不能做到溺水前预防,溺水时及时救援,只能做到溺水后救援;并且由于传统保护方式体积很大,游泳时阻力等较大,使用不方便,体验感差等问题影响使用者的积极性,无形中大大增加了溺水事故发生的概率 [4] [5]。
国外开始有半智能或智能化保护设备出现,如:美国的Kingii救生手环、Swim Safe、PLOOTA等,但是这些设备大多需要手动打开,判断溺水方法单一,不足以应对人们游泳时面对的复杂问题。
针对游泳安全及溺水事件发生的特点,及青少年这个重点人群,我们设计出了一款便携式,可穿戴的智能救生装置,通过对使用者体征进行监测,智能判断是否溺水,操作气囊弹出。
2. 系统硬件设计
本设备由监测模块、定位模块、救援模块三部分构成。如下图1所示。监测模块压力传感器、心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构成 [6],主要作用是实时监测使用者的身体情况及状态,以便做出判断。定位模块由GPS模块、4G模块构成,实现对使用者的实时定位及信息传输,为设备的远程求救报警提供支撑。救援模块由触发装置、气囊等硬件模块构成,当控制器根据使用者综合情况判断溺水后,触发装置刺破气囊,进行充气自救 [7] [8] [9]。设备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2.1. Arduino Nano主控芯片
Arduino Nano以ATmega328p为最小系统核心的控制板,与Arduino Uno相对比。它没有可直流电压供电接口而是通过Mini-B USB接口与电脑进行连接。它的外形尺寸小巧、价格便宜、操作方便、插面包板上就可以使用。具体的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 [10] [11]。
2.2. GPS 模块
GT-U7 GPS默认波特率为9600,能够兼容3.3v/5v电平,可直接与单片机IO通信,从而方便连接当PPS指示灯亮可以判断模块的工作状态,其中GPS模块与单片机的接线图如图2所示。

Figure 2. Wiring diagram of GPS module and MCU
图2. GPS模块和单片机接线图
2.3. 心率传感器
心率传感器模块采用HXDZ-30102-ACC,它是由LIS2DH12其中包含ST的三轴加速传感器主要是记录心脏跳动数据和MAX30102是用于血氧和心率检测记录数据等组成。它集成了多个元器件,主要采用光电容积法,将光电转换器接收到的人体组织反射的光线,将光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并将其放大和输出。
2.4. 触发装置
触发装置的触发方式有两种自动触发和手动触发。自动触发是系统智能判定溺水后,通过磁电结果推动刺针刺破储气钢瓶封口。手动触发是使用者通过手动按压方式推动刺针,同时和进行了防误操作设置。为了提高救援的可靠性,该设备采用的是颈环式设计,如图3所示,触发后5~10秒可以完成充气。
1——压缩气囊
Figure 3. Overall schematic diagram of intelligent drowning prevention and self rescue device
图3. 智能防溺水自救装置整体示意图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整体程序设计
选用Arduino Nano作为系统MCU,选择4G模块让MCU能够接入网络,选择GPS模块来实时获取位置坐标,考虑到不同年龄段、身体素质使用者的特征参数不同,使用前首先要填写、收集个人基础数据,给定一个安全指数S,当判断安全指数降低时,提醒佩戴者及时上岸,当安全指数低于设定值时,判定佩戴者风险较高,将启动装置,弹出气囊,达到智能化、自动化的目的。具体的程序框图4如下。
3.2. 安全指数算法
通过移动应用,将用户的基本情况录入,给定用户的安全指数初始值
,成人指数较高(80),青少年较低(70)。同时记录传感器监测用户未游泳前的正常体温、心率情况,在游泳过程中,通过判断体温T、心率HR、压强P变化大小、频率情况分析使用者的安全指数:
式中:
,
,
惩罚系数,
,
,
是对应监测值的相对变化量。
3.3. 移动应用的实现
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指数的计算,考虑加入移动应用,比如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这样就可以实时显示佩戴者的安全指数,以及GPS位置GPS功能,实时将佩戴者位置返回到服务器,通过移动应用知道佩戴者的GPS坐标,并且,还可以通过移动应用,来自定义地理围栏,当佩戴者越过地理围栏时,向监护人告警。
其中涉及到位置坐标的算法,如图5所示,绿点为监护人即移动应用所在位置,蓝点为佩戴者所在位置,红圈表示地理围栏的范围,可以拖动屏幕确定围栏的位置,可以拖动下方滑动条,改变围栏的大小,最后点击确定围栏,该信息是通过服务器进行消息对接的,以便发生溺水时,第一时间通知监护人,返回实时GPS坐标,开展救援。并且,还可以通过移动应用,主动弹出气囊,提高装置的可靠性,防止在溺水时装置拒动,如图6所示。

Figure 6. Mobile client implementation diagram
图6. 移动客户端实现图
4. 总结与展望
本设计实现了低成本的可穿戴防溺水救生设备设置,实现了水压、心率、体温等综合检测,并提出了根据安全指数,智能判断溺水的方法,为游泳爱好者尤其是青少年在游泳中的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对比现有的防溺水救生装置判断依据为:是否与水接触或水深高于设定值的单一判断依据,本设计更加智能、合理,在保障生命安全的同时还注重了使用者的游泳体验。不仅如此,地理围栏设计也更加有利于家长对青少年的安全监控。同时,提出的颈环式设计,也大大提高了救生效率。
但是,颈环式的设计也对硬件的防冲击,对颈部的保护方面有较高的安全要求,该问题还有待解决。更加完善的安全指数算法还有待结合更多的实验进行验证、调整。受到防水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完整的硬件外观设计难度较大。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