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成语作为汉语词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经验、智慧及深刻思想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瑰宝。数词类成语(也可称数字类成语)是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族认知思维、语言特点、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汉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率极高。它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和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和审美心理,代表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正是由于汉维两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使得二者对数词产生不同的认识,赋予各类数词丰富的文化色彩及吉凶褒贬的象征意义,进而导致翻译过程中源语和目的语数词语义上的不对应或不完全对应。在将汉语数词类成语翻译成维吾尔文时,对其中蕴含的文化异同处理得当,准确地表达出汉语中蕴含的形象色彩和文化内涵,可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汉语的文化背景,丰富维吾尔语词汇和表达的发展,促进汉维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进步。目前学界多关注身体、动物类成语的汉维翻译研究或汉维数词文化意义的对比,有关汉维数词类成语对比翻译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尚存探索空间。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探究成语所含数词在汉维双语中的表达,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理解词义,把握不同数词类成语的翻译方法,促进对汉语、维吾尔语这两种语言人文属性的领悟,进一步为对比翻译、语言应用、第二语言教学、本体研究等领域服务。
2. 汉语数词类成语的定义和特点
2.1. 汉语数词类成语的界定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一词,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称作成语。成语多为四字格,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史式 [1] 认为,凡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谓之成语。周荐 [2] 认为成语不是瞬间可造的单位,必须经历一个“成”语的过程,其典型格式为四字格,其语体书面,语意典雅,且必须是全民语言的词汇单位,方言中和个人语言中的单位不是语言的成语。阮智富、郭忠新 [3] 认为成语是长期使用、结构定型、意义完整的固定词组,大多由四个字组成。黄伯荣、廖序东 [4] 认为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风格典雅性的特征。学界的专家学者定义成语的表述方式虽有不同,但总体上都表达出了成语结构固定、意义完整、相沿习用的特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水浒传》 [5] [6] 前五十回中包含从零到十和百、千、万、两等数词的成语。
2.2. 汉语数词类成语的语法结构
汉语数词类成语高度概括凝练,其内部语法结构关系与合成词、短语基本一致,包括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等类型,也存在一些成语今天已经无法分析它的结构 [4]。《水浒传》1~50回数词类成语主要的语法结构如下:
偏正式结构:
由具有修饰关系的两部分组成,前面起修饰作用的部分为修饰语,被修饰部分为中心语。如九霄云外、万夫不当之勇、三寸不烂之舌、十万八千里等。
联合式结构:
由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两部分组成,两部分属于并列关系,也称并列式。在包含两个数词的成语中数词大多处于第一、三字的位置,这些成语多可作“二二”的意义切分,形成联合式结构。如七上八落/七上八下、四清六活、千军万马等。
主谓式结构:
由具有主谓关系的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的功能为提出主题,称为主语;后一部分对主题加以陈述,称为谓语。如一言难尽、鼎分三足、万无一失等。
2.3. 汉语数词类成语的主要辞格
汉语成语简洁生动,包含许多修辞手段。修辞本义是修饰言论,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水浒传》1~50回数词类成语主要的修辞用法如下:
1) 比喻
比喻是修辞学的常用辞格之一,即用与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7]。运用比喻可以使得成语的内涵形象生动、更具表现力。如七上八落/七上八下、九霄云外、四清六活、鼎分三足等。
2) 对比
将同一事物或不同事物的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这种辞格为对比,也叫“对照” [7]。通过对比这一修辞手段,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或矛盾对立的双方,可以凸显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典型特征,使成语蕴含的形象或表现力更集中、更鲜明。如万无一失;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一言难尽;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等。
3) 夸张
夸张是指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7]。夸张手法可以使成语表达的意义和情感趋向更清晰突出,加深读者印象。如万无一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千军万马;万夫不当之勇;千难万难;十万八千里等。
4) 借代
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所说事物,这种修辞手段称为借代,也叫“换名” [8]。运用借代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引人联想,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如三头六臂、三寸不烂之舌等。
5) 对偶
用具有相同结构、相同字数、意义对称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同意思的修辞方式被称为对偶 [7] (注: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要求形式上对称。而对比是从意义方面,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对偶中的“反对”从意义角度来说是对比,从形式上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方法里的兼类现象 [9] )。对偶是汉语所独有的辞格,最能体现汉族人民偏好偶数的民族特点。采用对偶手段形成的成语,意义上前后两部分相互关联,形式上工整对称、韵律和谐,具有节奏鲜明、音调铿锵、朗朗上口的特征。如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等。
3. 成语所含数词与维吾尔文译文的对等关系
雅各布森 [10] 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翻译时在不同的语符中求得对等是语言的主要问题,也是语言学的主要问题。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即用信息替代信息。语际翻译中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同时也关注符号和符号组合的对等。通过考察汉语成语所含数词在维吾尔文译文中的相应翻译,可以将二者划分为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和完全不对等三类关系:
3.1. 完全对等
完全对等指的是汉语成语所含数词在翻译成维吾尔语后,不仅字面意思相同,所表达的实际意义也相同。这一类成语所含数词在两种语言中用同一数词来表示,如表1。
3.2. 部分对等
处于这类关系的成语在两种语言中所用数词虽稍有差别,但译文中的数词与原文数词相似或相近,所表达的意义相同,如表2。
3.3. 完全不对等
有些汉语成语中的数词蕴含着汉族人民特有的哲学认知理念和文化习惯等,无法完全对应地翻译,故只能舍弃数词形象,通过解释的方式将成语所含意义表达清楚。成语所含数词与维吾尔文译文完全不对等,如表3。
4. 汉语数词类成语的维吾尔文翻译方法
根据上述汉语数词类成语与维吾尔文翻译的对等关系可以看出其翻译方法主要为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和仿译法等。
4.1. 直译法
有些成语的意义直接由构成该成语的各个词的意义结合而成,知道其中各个词汇的意义,就可以理解整个成语。这类成语一般需要直译 [11]。所谓直译就是指在译文语言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既还原原文内容,又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同时要求语言流利、易于理解。直译法尊重译文语言规范,保留原成语的修辞特点、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既保证译文质量,同时也可以丰富和发展目的语的表达形式,是成语翻译的常用方法。
“缺一不可”“三头六臂”“鼎分三足”这三个成语的字面意义直接由构成该成语的各个词的意义结合而成,在汉维两种语言中字面意义、感情色彩、形象喻义及形式等方面的信息基本对等。“缺一不可”在结构上属于小句,指缺少一个都不行 [12]。“一”为具体数值,表示任何一个。汉语“一”可表达“若干份中的一份”这一意义,维吾尔语bir“一”需要附加第三人称领属附加成分表达“其中任何一个”的意义。该成语可直接完全对应为句子birsi käm bolsimu bolmaydu“少哪一个都不行”。
“三头六臂”“鼎分三足”这两个成语中的意象在汉维两族人民的认知思维里能够唤起相同的概念。“三头六臂”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的法相有三个头、六条臂 [13],通过转喻从具体的相貌域投射到抽象的能力域,比喻本领超凡、神通广大;“鼎分三足”通过隐喻从具体的空间域投射到抽象的关系域,比喻三方分立相持的局势 [14]。这些意象可以看作是对等的能指符号,翻译成üč beši, altä biliki“三个头,六只臂”和daŋqanniŋ üč puti bol-“作鼎的三只脚”,既尊重汉语成语的基本内容又保持了其蕴含的修辞特点和语言风格。
4.2. 意译法
不同语言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有的概念在目的语中的表达形式与源语差距甚大。汉语成语所含数词代表的意义多样,能够直译出的毕竟只是少数,很多成语所含数词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具有相应意义的数词对等体。强行把数词翻译出来会使译文词不达意、晦涩不通,这种情况只能用非数词的意义对等体替代,即采用舍弃数词的意译法,通过解释性叙述,保留其语义内涵,把数词替换成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
“七上八落/七上八下”中的“七”和“八”并不表示确切的数值义,用吊桶上下多次的杂乱义比喻心神不定或无所适从 [15]。汉语中“七”“八”并用常表示多、杂、乱的意思,比较类似的用法是杂七杂八(形容事情十分杂乱或东西非常混杂 [15] )、七嘴八舌(形容人多语杂、议论纷纷 [15]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没有条理 [12] )等。而维吾尔语中没有这类象征意义,故采用意译的方法解释为qattiq düpüldäp selip kät-“心砰砰直跳”。“七颠八倒”(形容事物纷乱而无条理或比喻晕头转向、神魂颠倒 [16] )也属于此类用法,译成维吾尔文时舍弃源语的修辞特点和数词形象色彩,根据语境意译为soruqčiliqta qal-“饱受坎坷”。
“万无一失”意为一万次中没有一次失误,形容绝对有把握 [15]。汉语中两个数词连用,通过数值大小的对比这一辞格来突出有把握的程度之深,维吾尔语中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为alimadis u yärdä birär palakätkä yoluqup qalma-“别在那突然遇到什么麻烦”,为还原源语的基本意义而舍弃对比的修辞手段。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四”原本表示确数,但其现在的意义已经转化为虚义,与数量无关,采用夸张的修辞表示范围之广。古人认为中国四面被海环绕,各按方位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合称四海,故用“四海”概括地泛指全国,成语意为天下的人都亲如兄弟 [17]。“四”蕴含的文化意义也是古人哲学思维及宇宙观的体现和发展。《尸子》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兮曰宙 [18]。”“四”是一个具有概括力度、适于整体架构的数词,在形象上最具通达之意。汉语经常用来表示广阔的成语多数都含有“四”,如四通八达、四面八方、四海为家等 [19]。“四”多与“八”并用,表达成对、和谐、搭配平衡的意思,如四平八稳、四停八当。维吾尔语中不存在相关典故,通过意译的方法翻译为külli insan qerindaštur“全人类都是兄弟”。
“千军万马”形容兵马很多或队伍声势浩大 [15]。其中“千”“万”不是确指义,表示泛指。采用夸张的辞格,用大数值的数词来突出强调兵马之多、队伍之庞大。维吾尔语tümän“万”和miŋ“千”两个数词同汉语一样,本身就可表示很多,结合使用具有加强的作用,故采用意译的方法,保留汉语的修辞手段,译为tümän miŋ läškär“万千兵丁”,更符合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
“一言难尽”中的“一”是泛指,不是指确切的一句话,而是表达数量少的意思,与“尽”形成对比,凸显情况之复杂,不是用简单几句话就能叙述清楚的 [12]。维吾尔文中若直接翻译成数词bir,完全拘泥于原文字面意义,太过刻板,故通过意译翻译为套语däp kälsä gäp tola“如果要说,话很多”。
“万夫不当之勇”中的“万”是泛指,汉语大数值数词“万”可表示夸张强调,凸显势头勇猛非凡,上万人都抵挡不住 [17]。而维吾尔族男性崇尚公平正义、坚持道义礼法,因此维吾尔语中不会使用此类多人同时对付一个人的表述形式。《水浒传》维吾尔文译者在翻译时为了更符合维吾尔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同时保留修辞特点,意译为hečqandaq är täŋ kelälmäydiγan baturlar“任何男人都比不上的勇士”。
“堂堂一表”中“一”表示全身之义(一说“一”通“仪”,表示仪表),形容人身材高大,相貌出众 [20]。翻译成维吾尔文时如果按照源语形式直译,存在较大困难,故维吾尔文译者没有拘泥于源语形式,机变灵活地通过意译法处理为šunčä qäddi-qamätlik“如此魁梧的身材”,将原文意义再现出来。
“四清六活”形容人办事能干机灵,其中的“四”和“六”是确指义,表示确切的数值。“四”指的是眼、耳、鼻、舌,“六”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16]。维吾尔语不含此类典故,故直接意译解释其引申义išqa pišip kät-“办事熟练灵活”。
“十万八千里”用“万”和“千”等大数值表示夸张强调,突出距离极远或比喻差别极大,令人失望 [21]。在将源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中译者采用更契合维吾尔语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alämniŋ u četidä“在世界的那一边”,即通过意译再现出源语信息,并保留了汉语的夸张修辞。
“一饮而尽”指一口气就喝完,形容喝得十分痛快 [16]。其中“一”并不指具体数值,而表示一口气、一下子,维吾尔文中意译为γurttidä ičiwät-“咕嘟一声喝掉”,其“一口气、一下子”等连续不断的含义通过摹拟词γurttidä以及处置体-wät共同体现。
“千恩万谢”“千难万难”中的“千”和“万”不表示具体数值,而是通过夸张这一辞格,强调感谢次数之多 [15] 和困难极多 [17]。维吾尔语miŋbir“一千零一”表示数量多、程度深的含义,可修饰täšäkkür-rähmätlär“感谢”。为了重现源语表达的程度之深,又进一步意译为aγzi-aγziγa tägmäy miŋbir täšäkkür-rähmätlärni eyt-“不停地说很多感谢的话”。“千难万难”直接意译为miŋbir mušäqqät“一千零一个苦难”。
“百伶百俐”中的“百”同样也不表示具体数值,而是采用夸张辞格,突出表达聪明伶俐的程度之深 [12]。维吾尔语中的数词yüz“一百”没有此意义,若照搬源语形式太过死板,故意译为alamät čewär,意为特别灵巧聪明。
“慌做一团”指惊慌失措,挤在一块儿,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2]。其中“一”并不是确指义,而表示很多人聚在一起混乱的情形,翻译成维吾尔文时舍弃源语的数词形象,采用意译法还原其内在含义,翻译为alaq-jalaq bol-“惊慌失措”。
“一五一十”中的“五”和“十”两个语素原本是计数单位,点数目时往往以五为单位,一五,一十,十五,二十……,表达的是确数。但其现在的意义已经转化为虚义,比喻叙述得原原本本,清楚而无遗漏,与数量无关 [23]。维吾尔语bäš“五”、on“十”没有此类意象。《水浒传》维吾尔文译者在翻译时为了还原源语形象生动的特点,也采用比喻手法意译法为eqitmay-temitmay öz äyni bilän“不留一滴地”,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汉语的语言特色。
“七窍流血”中的“七”是具体数值,“七窍”是中医称呼人体部位的专业术语,指两眼、两耳、口鼻和口七孔。“七窍流血”指人受剧毒或剧震而死的一种惨状 [12]。维吾尔语中没有对应的“七窍”概念,故意译为aγzi-burni qanγa milän-,即口鼻沾上了血。
4.3. 借用法
有些成语的意义虽然可以根据构成成语的各个词的意义推导出来,但整个成语却非常富于形象化,其中很多都是以比喻性转义或借代性转义为基础。这类成语大多可以被译成维吾尔语中意义相同、形象性很强且富于民族特色的成语或谚语等 [11],故借用维吾尔语中原有的熟语等来翻译。
“一箭双雕”表示一箭能射中两只大雕,比喻一举两得 [12]。如果采用直译法,其使用的比喻形象会使维吾尔族人民难以理解和接受,而维吾尔语中相同意义的表达一般为bir čalmida ikki paxtäk soq-“用一块土块打两只斑鸠”。《水浒传》维吾尔文译者直接借用维吾尔语中现成的成语,利用读者熟悉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信息,形象反映原文整体意义的同时也富于目的语的民族特色,能够均衡处理两种语言文化的特点,达到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
“倒打一耙”来自《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现用来比喻不仅不接受对方的指责,反而诬赖对方 [12]。维吾尔语中没有“钉耙”这一词汇,无法通过直译来表达成语的整体意义。采用意译法直接解释又无法再现源语的形象色彩,故译者直接借用维吾尔语的常用形式来表达源语内涵,翻译为谚语sän taz degüčä män taz däwalay“你说秃子之前我先说”。
“三思而后行”指经过反复思考再行动,“三”不是确指义,表示再三、多次的意思 [12]。数词中特殊文化含义的产生和运用,与古人对普天之下万事万物的观察认识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人的哲学思维。《说文解字》曰:“三,天、地、人之道也 [24]。”《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5]。”从中可看出古人对客观世界的原始认识——“三”似乎能代表全部,隐含完全、完美的意思在内。这种观念逐渐积淀,使人们在生活中不自觉地用“三”来总结事物,如三人成虎、三句话不离本行、举一反三等。因此在汉语中,“三”常表示虚数,含有一种达到极限、夸张的意味。维吾尔语中泛指多数之义的数词一般是yättä“七”和toqquz“九”,且“三思而后行”表达的意义在维吾尔语中基本可完全对应谚语yättä ölčäp bir käs“量七次,砍一次”,故借用该谚语准确表达源语的含义,同时也兼顾其形象色彩。
4.4. 仿译法
套用原文的结构模式进行翻译的方法叫仿译。再通过意译或者直译的方法,表达出原文语义。采用仿译法翻译时,套用汉语成语的结构,将源语成语与目的语在格式上进行对应,同时也接受了汉语数词蕴含的文化特征及形象喻义。
仿译法包括两种:直译加仿译和意译加仿译。
1) 直译加仿译
“三寸不烂之舌”中的“三”表示具体数值,“三寸”约9厘米,指舌头的正常长度。人类的舌是言语的重要器官,以“不烂之舌”借代能言善辩的意义 [17]。维吾尔语中也存在用“舌头”借代辩才无碍、舌灿莲花等意思的情况,如tili uzun“长舌(妇)”、tili yaman“巧舌如簧”、tili čiq-“开始会说话(直译为舌头出来了)”、tili qisqa bol-“有难言之隐”等。故译者根据维吾尔语til“舌头”所含的意象仿照汉语成语的结构形式直译为uprimas tili“耐磨的、不烂的舌头”,保留原语的生动形象。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指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别无他计,只有一走了事 [12]。“三十六”是确指义,三十六着指的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三十六个兵法策略。维吾尔语中没有现成的熟语,故套用汉语成语的结构模式,采用直译加仿译的方法翻译为ottuz altä čaridin, kätmäk tüzük baridin“三十六计中,走是最好的”。
2) 意译加仿译
“六根清净”是佛家语,“六”表示具体数值,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耳等六根能感知事物,感知事物就会产生烦恼。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比喻根除欲念而无烦恼 [15]。“六”深受汉族人崇尚,古代有很多事物都用“六”来概括,如六经——《礼》《乐》《诗》《书》《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六家——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的主要派别,包括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等等。维吾尔语中没有对应概念,故仿照汉语成语的结构模式意译为altä äza paklan-“六个器官变得清明”。
“九霄云外”中的“九”是确指义。汉族神话传说中认为天有九重,称为“九霄”或“九重天”。“九霄云外”指九重天的外面——天的极高处,表达极远极高或比喻消失得无影无踪 [17]。九是最大的个位数字,在汉族传统文化中表示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它在成语中多表达“多、极致”等抽象内涵,如九五之尊(九五:象征帝王权威,旧指帝王的尊位 [12] )、九流百家(泛指各种学术流派 [15] )、九死未悔(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决不动摇退缩 [15] )等等。这些“九”显然与具体数量无关,它已经虚化,在成语中只起到一种极言其多的比况作用。此类意义在维吾尔语中对应为“yättä七”。维吾尔族人民认为天有七层,进而赋予yättä“七”数量很多、极致的意义,类似的用法有yättä iqlim“大千世界”、yättä patman sözliwät-“说很多”、yättä ölčäp bir käs“量七次,砍一次”等等。故将“九霄云外”仿照汉语成语的结构意译为偏正式结构yättä qat asmanniŋ nerisi“七层天外”,且保留了汉语的比喻修辞并兼顾维吾尔语的民族特色。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中的“千里”都不是确指义,而是泛指距离很远。第一个成语意为有缘分的人,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会见面;无缘分的人,即使迎面走来也不会相逢。旧指人们能否相识相聚(特别是婚姻大事),靠的是缘分 [26]。为了符合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水浒传》译者将“千里”译为nä-nälär“各地各处”,“对面”译为bir mähällä“一个村”,整体套用汉语成语的格式意译为复句täliyi bar tepišar kelip nä-nälärdin, täliyi yoq tepišalmas bir mähällidin“有运气的人从各个地方来都能相遇,没有运气的人同村也无法相遇”。第二个成语指送行临分手时的惜别劝慰之辞 [12],将汉语“千里”直接翻译为miŋ čaqirim“一千里”。miŋ“千”同汉语一样,为泛指,表达距离很远的意义。“一别”意为“这一次分别”,维吾尔文中意译为judaliq“离别”,整体仿照汉语成语的格式意译为复句miŋ čaqirimγičä uzatsimu, haman judaliq kelidu“即使送至千里,也总要离别”。第三个成语中“恶事传千里”形容坏事传播得极快,人尽皆知 [26]。为了贴近维吾尔语的表达方式,翻译为yaman iš alämgä patmas“世界容不下坏事”,整体套用汉语成语的格式意译为复句yaxši iš öydin čiqmas, yaman iš alämgä patmas“好事不从家里出去,坏事在世界容不下”。这种方式既兼顾了源语形式,也更贴近维吾尔文化,将成语的意义准确生动地翻译出来。
5. 结语
翻译的根本目的是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读者接受异域文化,使读者头脑中显现的形象、产生的联想尽量接近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时不仅要精准表达源语的内在含义,更要再现其形象及文化意义。语言中的数词在具体表达中往往超出其本身的词汇意义,而负载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汉语中的“三思而后行”“九霄云外”“一箭双雕”等成语在维吾尔语中存在相同意义的对应熟语,万、千、七、九等数词在两种语言中也均可表示多数之义。可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有着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追求。汉文化和维吾尔文化共同根植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这一深层基础,展现出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深厚文化渊源和人文底蕴。本文通过整理总结《水浒传》前五十回中汉语数词类成语及其维译的表达,从语言文化角度理解数词背后的真正内涵,可以看出《水浒传》维吾尔文译者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精准到位地把握汉语原文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能够灵活运用各类翻译方法,深刻理解成语中蕴含的丰富文化意义,处理好文化移植与可接受性之间的矛盾,最大程度地促进两种语言精神层面的沟通,发挥文化传播者的作用,推动文明发展进步。将翻译与文化结合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探究成语所含数词汉译维的对等关系问题及翻译方法,寻找汉维数词形象中的文化差异和共性,有助于把握翻译方法、合理弥补文化空缺、在忠实内容和保持风格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也能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两种语言。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译文的接受、影响及其数据库建设”(19ZDA283)的阶段性成果;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从梁山到天山:《水浒传》诗词维吾尔文翻译研究”(SZKY202104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