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1],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2]。
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后 [3],教育部、国家发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21年7月初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提出持续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义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突出加强农村及偏远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这个事关全局的重点,加快推进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教育。把支持学校网络设施设备以及网络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更加注重支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教学水平,推动开展线上教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鼓励各地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强调要牢固树立“节俭办教育”的理念,不得规划建设豪华学校 [4]。阿坝师范学院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唯一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和州政府的号召,积极助力阿坝州中小学教育资源现代化发展,借助于高校的优越资源在师资上和教学上对州内中小学提供有力帮助,促进阿坝州内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2.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及偏远山区教育及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不足,教师薪资待遇低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多为偏远山区,因此出现民族地区对教师专业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更直接导致了在基层高学历、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教师的断层。一些学校还存在着一部分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教学技能薄弱和缺少严格考核、知识面窄的教师,在建设中等发达国家的宏伟目标面前,让他们来承担少数民族地区基层的义务教育教学工作显然不合时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大部分都出现了因教师人员的不足,让一位教师承担多种学科教学的问题。而部分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工作环境的恶劣,工资福利待遇低等问题,导致大量师资力量的流失。上述的现象毫无疑问地导致偏远山区教育质量的降低,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水平。
(二)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教学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种种教育资源的支撑。但是从实际的情况上看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是偏低的,在对耿达一贯制学校的实际考察中就可发现该校拥有先进的图书室和多媒体教室,但它们的利用率是偏低的。虽然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大量的丰富,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意识和各种条件所限,导致这些教学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
(三)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观念落后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这也间接地导致了思想观念的落后,其中在教育观念的反映更为显著。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大部分素质较低,对人的发展认识不清楚,缺乏长远的目光,对教育的长期性、高投入性认识不到位,认为教育远不如出去赚钱更为重要,在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中更缺乏了应有的关心,漠视子女教育,对子女的教育持消极悲观的态度。教育离不开家长们的配合,如果家长们落后的教育观念得不到改变,那将会阻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3. 当前耿达一贯制学校的基本概况
(一) 地理位置
耿达一贯制学校位于汶川县耿达镇,处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部。耿达一贯制学校位于耿达镇中心地带,最大程度地把教育资源辐射到区域内的各个乡村。
(二) 主要软硬件资源设施概况
耿达一贯制学校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对口援建,学校配备有幼儿园部、小学部、高中部足以满足耿达镇内的基本义务教育,校内基础硬件设施先进且齐全。
学校总体分为幼儿园部、小学部、初中部,部门分工齐全,教育涵盖面广足以满足耿达镇的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工作。截止2020第二学年,耿达一贯制学校幼儿园部共有87名学生,分设四个班进行教学;小学部共有139名学生,分设6各班进行教学;初中部共有22人,分设3个班进行教学(如表1)。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class and number of students in Gengda System School
表1. 耿达一贯制学校班级、人数分布表
注:(该数据由耿达一贯制学校教务处提供)。
(三) 教学情况
耿达一贯制学校对幼儿园和小学部实行走读制,对初中生实施严格的封闭式管理,要求初中生集体住校,统一收缴手机等与学习无关的电子产品。
学校除了日常的上课时间外,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的实际情况,特地安排老师在午饭后的20分钟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义务的课外辅导,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提升学生的基础。
(四) 课外活动
学校坚持开展课间操和体育锻炼,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两操一课”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和教师参加学校社团,并开展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为抓手,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社团活动分为小学部和初中部,两者互不干扰;小学部社团类型多样,包括篮球、乒乓球、合唱、创意美术以及英语情景(如图1)。采用学生自愿报名的原则开展活动,初中部则以中考体育的内容为主,开展体育活动。

Figure 1. Picture of community activities of Gengda System School
图1. 耿达一贯制学校社团活动图
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文件指示每学期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5] 和学生展示活动。组织学生对森林防火、地震安全演练、消防演练等安全技能进行演习,让学生进行手抄报展示和诗歌朗诵,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书法,演讲比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如图2)。

Figure 2. Map of other activities of Gengda System School
图2. 耿达一贯制学校其他活动图
(五) 近年来取得的成就
在学校领导人和老师的重视下,耿达一贯制学校升学率有了极大的提高,给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来带了崭新的面貌,丰硕的教学成果给州内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作用:2020届六年级毕业生共22人,其中升入映秀中学共7人,绵阳中学3人,威州中学6人,本部升学6人。2020届初升高共20人,其中有8人考入普通高中,12人考入职业高中。按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部文件的要求,普高升学率为55%,职普比率45%,耿达一贯制学校超额完成任务(如表2、表3)。

Table 2. Number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Gengda System School
表2. 耿达一贯制学校小升初人数表

Table 3. The number of new students in Gengda System School
表3. 耿达一贯制学校初升高人数表
注:该数据由耿达一贯制学校教务处提供。
4. 耿达一贯制学校主要问题分析——基于SWOT分析法 [6]
目前,耿达一贯制学校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已经达到阿坝州内的平均发展水平,由于震后香港的对口援建,耿达一贯制学校甚至基本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基本均衡” [7],但新时代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已经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家长们更加关注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并重的学校。然而,耿达一贯制学校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距离广大家长们的期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办学水平、师资力量以及课程设置方面等还存在与城市学校不均衡的现状,还没有达到教育强国的既定要求。
(一) 办学水平不平衡
办学水平是衡量一个学校发展的好与坏的基础,也作为评价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耿达一贯制学校的办学水平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校内的基础配套硬件设施的使用以及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这三个方面。
1) 基础配套硬件设施的使用问题
众所周知耿达一贯制学校是由香港对口援建,校内的多媒体和多功能会议室等基础配套硬件设施都是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水平;但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局限性就直接决定了该校基础硬件配套设施使用的有限性。笔者通过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耿达一贯制学校的在职教师和在校学生进行调研;大多数的老师反映他们上课还是会用到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只是停留在多媒体的一些基础操作上,对于一些深层的功能他们因为年纪大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变弱的原因,一些深层的陌生的功能从不敢尝试和涉猎。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小学和初中共计5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81.36%的学生表明老师会在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学校的音乐教室,科学室基本上就是一个摆设,无法正常使用。
2) 学校的管理水平的问题
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一个学校要想发展得好,不仅仅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对于学生的综合管理。一所好的学校离不开一套好的管理体系和一队好的领导班子,除了这些还要看学校是否有科学合理的部门人员分工,各个管理部门之间是否恪尽职守。笔者通过几天在耿达一贯制学校的实地调研对该校的管理水平有了切身的体会:一贯制学校在校园管理上主要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抓学生的成绩为第一任务,甚至中午一些课任老师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来给学生辅导作业,表面上看这是老师负责的好现象;但对于学生来说,这让他们的时间变得更紧凑,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导致学生厌学的情绪增加。
3) 教学质量的问题
教学质量是评价一个学校教学的关键,从耿达一贯制学校每年收录的新生数量以及毕业生的数量来看,都与邻近城市的学校差距悬殊;这一方面可以归咎于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生源少,但是就耿达镇上而言仍有许多学生到几十公里外的都江堰就读,这无疑暴露出了耿达一贯制学校的教学质量堪忧的现状。
(二) 师资缺乏,教师老龄化严重
一个学校的办学要求是否令人民满意除了基础的硬件设施之外,软件资源也是尤为重要,软件资源尤指师资队伍,这是一个学校办学好坏的先决条件。耿达一贯制学校面临着庞大的教师岗位缺口,在校任课教师也大多为中专学历且老龄化现象严重(见表4)。政史地,理化生,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出现了一个老师兼任多个科目的普遍现象。

Table 4. Teacher staffing of Gengda System School
表4. 耿达一贯制学校教师编制情况
注:1) 一线教师18人,3人行政部门任职;2) 初中有8名老师分流(4人特区部门借调,4人实践基地借调);3) 初中4位兼任老师(3位初小兼任,1位兼化学但非化学专业);4) 小学17位专职,余5人兼职;5) 缺任专职教师:美术、音乐、化学(以上数据由耿达一贯制学校校长提供)。
(三) 基于SWOT对耿达一贯制学校分析
对于SWOT分析法来说,主要基于把有效的调查和研究内容有关的因素列举出来,直观地展现事物的优势、劣势、机会以及威胁等;通过上文针对耿达一贯制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得知一贯制学校与州内其他学校确实存在不可避免的差距。因此笔者基于SWOT分析,系统地对耿达一贯制学校自身的状况展开分析(详见表5):

Table 5. SWOT analysis table of Gengda System School
表5. 耿达一贯制学校的SWOT分析表
5. 阿坝师范学院的资源优势
阿坝师范学院作为阿坝州唯一师范院校在教育强国的背景下,对阿坝州内教育事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普通高等院校中,文科类偏重的是以知识服务于社会,而理工类则以知识与技术服务并重 [8]。而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阿坝师范学院,肩负着带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使命。
(一) 地理位置优势
阿坝师范学院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水磨镇距离耿达一贯制学校仅40多公里,地处都江堰边缘,东临成都、都江堰,西靠阿坝州,成为带动阿坝州地区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 学校内部资源优势
阿坝师范学院作为阿坝州内第一高校,具有完善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截至2020年6月,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24亩,建筑面积约23.6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5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有14个二级学院、2个研究所、13个非实体性科研机构和1个艺术团,托管普通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开设有文、理、工、管、法、艺、教、史8个学科门类24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有专任教师492人,其中教授50余人、副教授12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10,726余人 [9]。每年的应届毕业生达到2000人左右,其中师范毕业生占比90%。高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阿坝师范学院每年众多的实习毕业生,源源不断地为周边学校提供了新鲜血液。为阿坝州乃至于四川省的中小学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 学校内部文化优势
阿坝师范学院地处藏羌民族地区,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使命,还承担着弘扬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的任务。校内设置专门的藏汉双语学院,着力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教师人才;学校还举办一年一度的新生锅庄大赛,周末社团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跳彝族传统舞蹈,除此之外彝族的火把节也是学校的特色活动。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让阿坝师范的在校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传统文化,让阿坝州内的校区间的文化交流更加容易,让在州内实习的应届毕业生有了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四) 学校内部的政策优势
随着我国完成第一个百年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推动着教师培养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对乡村教师的培养成为教师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在教育强国和乡村振兴的大潮流下,阿坝师范学院也积极投入到这股热浪中,在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中强调对于乡村教师的培养;学校积极鼓励应届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进行支教和实习,让学生学到的理论和师范技能用于实践,在条件相对艰苦的山区和民族地区锻炼自我的意志,并为之后的教学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6. 耿达一贯制学校与阿坝师范学院教育资源融入的实践途径
耿达一贯制学校反映出的问题与不足,只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一个缩影,针对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与阿坝师范学院教育资源融入的途径是必要的。对此笔者从成立实习基地、学院共建、“互联网+”模式以及实习老师入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 成立实习基地
成立教育实习基地是地方中小学和高校合作资源整合的一项重要举措。实习基地的成立有利于阿坝师范学院的学生定期对一贯制学校开展对口帮扶活动,教研讨论,课程实践以及定岗实习等活动。
在耿达一贯制学校建立定向实习基地,将为一贯制学校未来师资提供稳定的来源,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多个择校的机会,丰富了应届毕业生的选择。同时,实习基地的设立也为阿坝师范学院实习大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安全保障,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吸引高校学生入职的一大亮点。
(二) 学院共建
阿坝师范学院教学单位众多,学科涵盖广泛,对于普通中小学校教师岗位的需求还是可以满足。若要对普通中小学进行资源融入,首先就要把本校各二级学院的资源进行整合,让应届毕业生所授科目涵盖普通中小学各个学科,为更高效快捷的对口资源融合提供有利条件。高校与中学资源的融合需要双方学校领导层面相互协调,让资源的融合变得系统性,有效性,为各个二级学院的对口融合提供保障。
(三) “互联网+”模式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必将引发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的信息获取快捷高效且资源包罗万象 [11];阿坝师范学院与耿达一贯制学校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平台让高校内的资源更好地在中学里传播。互联网的优势在于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随时地进行知识的传播,将阿坝师范学院有意义的讲座视频资源通过直播或者录播等方式让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在线观看,让学生提前感受高校的学术氛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 实习教师入职
教育实习是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为促进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发展机构真实的情景,为其顺利入职、从事实际教学奠定基础 [12]。实习教师入职也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资源融入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弥补偏远地区中小学专职教师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为当地实习学校的师资注入新鲜血液,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突出贡献。双方学校应针对耿达一贯制学校的实际,制定适合的实习方案和策略,集中反映高校、中学与应届毕业生的共同需求,三方达成一致的目标促进共赢。
7. 思考与建议
阿坝师范学院对耿达一贯制学校的资源融入将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双方要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加强合作,取长补短,为阿坝州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一要严格落实《意见》把政策落实到实践 [4],把如何让学校发展得更好作为抓手,让学校与学校间的联动发展落到实处。
二是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利用最新的政策向政府寻求一定的资金支持,为资源的融入提供中坚力量,促进阿坝州教育的发展。
基金项目
1)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教育强国”背景下,耿达一贯制学校与我校教育资源融入的途径与方法研究(202010646039);
2) 省级创新创业项目(S202010646039);
3) 校级创新创业项目(201911145)。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