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视角下幼儿社会退缩行为与教育对策研究
Research on Children’s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and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inting
DOI: 10.12677/ASS.2022.115214, PDF, HTML, XML, 下载: 352  浏览: 54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秀英*, 石玉昌: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关键词: 社会退缩行为绘画幼儿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Painting Child
摘要: 社会退缩行为对幼的儿性格养成、社会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且绘画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本文通过个案研究被试幼儿的绘画作品,透视幼儿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成因,采用以绘画作品分析法、绘画投射实验法、表情画、自画像等作为研究工具,对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提出适切的建议和解决策略。
Abstract: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ldren’s character formation, social communication, emotion and so on, and painting can determine a person’s emotions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paintings of the tested childr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hildren’s social withdrawal behavior, uses the analysis of paintings, painting projection experiment, facial expression painting and self portrait as research tools,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ppropriate suggestions and solutions.
文章引用:王秀英, 石玉昌. 绘画视角下幼儿社会退缩行为与教育对策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5): 1568-1573.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5214

1. 问题提出

幼儿期是人身心发展重要时期,3~6岁是培育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期。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非常重视知识的传输和身体的健康成长,从而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把其培养成完整的生物人而非“整全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幼儿产生社会退缩行为,农村地区的幼儿尤甚。近年来国家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愈发重视。2016年颁布的《纲要》中指出,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协调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兴趣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当中强调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2]。

社会退缩行为的主要表现,在所有情境中,幼儿表现出孤僻行为,其中包括行为的抑制、害羞、社会性孤独等 [3]。也有观点认为社会退缩行为表现为幼儿观点采择能力低、自尊水平低、面对陌生情境时交感神经系统反映强、肌肉紧张(Reznick et al., 1986)、心跳频率高(Fox, 1989)、瞳孔扩大(Kangaroo, 1988)等行为。社会退缩行为对幼儿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适应性差;第二,缺乏主见,容易依赖他人;第三,心理障碍,容易抑郁。

关于社会退缩行为的概念,学术界没有进行统一梳理,目前较有影响力的关于其概念的论述有叶平枝等人对社会退缩行为的界定。社会退缩是指孤独的行为,泛指跨时间、跨情境,在陌生与熟悉社会环境下表现出来的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行为 [4]。Hunrt等人将社会退缩界定为幼儿在熟悉环境下的一种弥漫性的独处的行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幼儿一贯性地从同伴群体交往中脱离出来 [5]。本文采用叶平枝对社会退缩行为的定义。

总的来说,有关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研究较为全面,且借鉴性和参考性较强,为分析和诠释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提供了理论的指导。但从幼儿绘画角度分析和检测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目前在学术界的研究尚未成熟。因此,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绘画作品分析法分析社会退缩型幼儿产生的原因,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干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经教师实践经验的判断以及研究者的多次访谈和观察,结合巴克的“房–树–人”绘画投射实验,选取贵州省盘州市A幼儿园中具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幼儿A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和过程

幼儿通过绘画能够投射出其本身的心理状态、内部心理现实和人生经历。18世纪的欧洲,开始把绘画作品作为诊断心理疾病的手段来使用,后来衍生为艺术治疗。在上个世纪,有著名的巴克的“房–树–人”(House-Tree-Person HTP)绘画投射实验,所谓绘画投射实验,是指采用绘画的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在其不受防备的情况下,探寻受访者内心的真实想法。巴克的“房–树–人”绘画投射实验主要考察受访者的人格整合程度、对家庭、亲情和自我成长的看法 [6]。通过“房–树–人”绘画投射实验,能够反映幼儿所处的家庭环境、身心发展特点、情绪情感等问题,为幼儿教师和家长及早发现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效的检测工具。

本研究以绘画作品分析法作为核心,以绘画投射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为辅助方法。参考巴克的“房–树–人”绘画投射实验,给幼儿布置“房–树–人”为主题的绘画测验、自画像、表情画等为主题的绘画任务,采用作品分析法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

本文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分析幼儿的绘画作品。一是分析画面线条的特质(笔触、轻、重、缓、急)。二是分析画面所占空间所占的比例,物象所占的位置。三是分析作品的颜色。四是收集绘画者在作画时的语言活动以及非语言活动。五是采用调查、访谈等方法确定和分析幼儿形成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

3. 研究结果分析

运用绘画作品分析法分析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存在社会退缩行为成因。以下是采用绘画作品分析法分析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结论。

3.1. 分析幼儿绘画作品,反映社会退缩行为幼儿人际关系差、焦虑、沉默寡言等特点

研究者给A幼儿布置“房–树–人”、“宝宝今天的心情”、自画像等为主题的绘画任务。幼儿完成绘画作品后,笔者采用绘画作品分析法进行分析,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从画面线条的特质来看,A的笔触较重,且急,反映出A有以下几种心理倾向:一是A在绘画的过程,表现出紧张且非常用力地画,表明他想通过此种行为与其内心的焦虑或不安抗衡。二是生理方面的病症,脑部方面的问题。经过与家长访谈,证实该名幼儿脑部曾受到撞击。第二,从画面整体和物象所占空间的比例来看,画面整体违和感较强,物象所占纸张中心,图像过大,说明该幼儿对身边事物的认知不够准确,以自我为中心。第三,从作品的颜色来看,A绘画作品颜色的为冷色,有较少的部分为暖色,由此可推断A是一个沉默寡言、内向的幼儿。第四,从绘画内容细节来看,房子是显示个体成长和家庭的象征,A所画的房子高度大于宽度,且房子没有门和窗,这反映出A没有安全感,不愿与人沟通,自我封闭。可推断A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关系可能不好。从A画的树来看,树所象征着生命和个体的成长。A在画中绘制了两棵树,但它的位置较为混乱,树枝只有一侧有,另一颗树树枝较为丰满,由此表明,A在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心中有希望,但不善于表达,内心较为矛盾。从A绘制人像的来看,A所画的人像较大,高度与树和房子相当,人像是痛苦的表情。结合给该幼儿布置“宝宝今天的心情”、自画像的绘画中,他的绘画作品均为悲伤和痛苦的表情,以及给A幼儿进行气质量表的测试,得出结论A是一个抑郁质的幼儿,易紧张焦虑。从图中还可以看到A所绘制的人像,能看到人的内脏,由此可以看出A的内心世界较为悲伤,可能有精神疾病。第五,从分析收集绘画作画是非语言活动来看,A在绘制作品时均表现出紧张,坐立不安,迟迟难以下笔,作画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缺乏安全感,额头冒汗,手部抖动,在笔者的多次鼓励下,A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才完成此作品。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A是一名人际交往差、焦虑、沉默寡言的社会退缩型幼儿。

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走访观察,包括幼儿在家庭、幼儿园以及同伴交往的表现进行访谈和观察,以便了解该名幼儿的成长经历、人际交往、人格特点、社会背景等信息。笔者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对A所在的家庭、幼儿园、同伴交往、师幼互动方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A所在的家庭环境不和谐,父亲常年在外务工,对其缺乏关爱,母亲有轻度精神疾病,与其交流甚少,家庭方面没有给足其安全感。在园表现,A幼儿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甚少,极为安静,学习速度慢,教师邀请A分享故事,眼神呆滞,非常紧张,常表现出手脚抖动的行为,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表达能力弱。在游戏参与方面,A幼儿游戏参与的主动性低,参与游戏持续性不高,与同伴的配合不默契,喜欢在旁关注其他同伴游戏。与同伴交往方面,A幼儿在园朋友没有自己喜欢的朋友和玩伴。以上调查以及分析其绘画作品均显示,A是一名人际交往能力弱,表达能力欠缺,社会适应性有待提升的社会退缩型幼儿。

3.2. 运用绘画作品分析法,帮助我们找出导致幼儿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的成因

3.2.1. 父母缺乏正确的教养方式,依恋关系发育不良

A在绘制“我的爸爸妈妈”为主题的绘画中,A说到“我不想画爸爸妈妈,因为爸爸经常不在家,就算在家也经常打我,不允许我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妈妈虽然经常在家,但很少和我交流,有时都是我照顾妈妈”。“当我遇到困难时或者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时,我不敢跟爸爸说,因为我觉得爸爸不喜欢我”。从与A的对话中,可透视出A对父母的看法,他是在一个高压型的家庭成长的,父亲是高控型的人,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对孩子缺乏耐心,且常年在外务工,与孩子交流甚少,缺乏关爱。母亲身患疾病,对其照顾不周,无法满足A的情感需求。由此可见,该幼儿的父母缺乏正确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需求以及在情感上的抚育不足,认为只要满足幼儿物质条件的需要即可。在早期的依恋关系的建立方面,尚未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导致幼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由于父亲长期的高控制、过度干涉孩子的行为,导致幼儿产生退缩行为。

3.2.2. 师幼互动方面教师关注低,影响同伴关系的建立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对该幼儿进行为期四周的在园观察,该名幼儿在园非常安静,不主动与教师交流,且教师对社会退缩行为的幼儿关注甚少。又因社会退缩行为的幼儿教师是接受和认可的,因为安静、含蓄、退缩型的幼儿不易违反课堂纪律。另外,该名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长期表现为积极性不高,也是导致教师对其关注度低的原因。笔者采用测量幼儿气质型的量表测试该名幼儿,结果显示该幼儿的气质类型为抑郁质,此种气质型的幼儿,性格孤僻、动作迟缓,在新的环境当中,容易惶恐不安,常伴有紧张的情绪。A幼儿在园与同伴交流甚少,喜欢独处,不好动,表达能力较弱,游戏的参与度不高、持续时间不长,由于受自身的气质的影响、以及教师关注少等因素,未能建立良好、稳定的同伴关系。

3.2.3. 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内敛、稳重等抑制型性格受到社会的欢迎

就本质而言,社会退缩型的幼儿无法得到社会重视的原因,是由于受我国文化的影响。当今社会,倡导的性格是低调和稳重,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含蓄内敛,不提倡锋芒毕露的性格,倡导中庸之道,这也成为了社会退缩型幼儿得不到高度关注和重视的根本因素。而在国外,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社会退缩行为的表现时,表现出极为关注,认为幼儿患有心理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4. 教育策略

4.1. 改变不良认知,消除负面情绪

幼儿产生社会退缩行为的主要原因在于尚未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认知方面主要涉及的是幼儿观点采择的能力和建立正确的归因能力。在观点采择方面,应改善幼儿不良认知,采用幼儿喜欢的方式进行。例如,幼儿具有喜游戏、好称赞、喜欢合群等特点,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需要开展角色游戏,让幼儿体验他人的情绪,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此外,还可以采用绘画的方式改变幼儿的认知,比如,绘制“我眼中的好朋友”为题的绘画活动中,给予幼儿自主分享的机会,我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让幼儿知道自己在他人心中的看法,从而建立起良好认知。在归因方面,引导幼儿把失败的原因,归因为努力,促使幼儿掌握良好的归因方法。

负面情绪也是造成幼儿产生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常常伴有紧张、害羞、退缩的情绪,这种不良的消极情绪加剧产生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消除负面情绪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采用厌恶疗法,使用负强化的形式,促使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使用此方法需谨慎,不能演变为惩罚。二是采用行为塑造法,笔者认为这种方法较为适合改善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采用行为塑造法,给幼儿塑造一套新的行为和习惯。在治疗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充分信任和鼓励社会退缩型的幼儿,大胆迈出第一步,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言,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幼儿小步迈进,最终消除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

4.2. 家庭建立正确的教养方式,培养良好的依恋关系

家庭教养方式是成人对于幼儿实施养育的具体方式、方法。对于社会退缩型的幼儿而言,建立一个民主型的家庭氛围,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重要。父母对幼儿提出的要求给予公正的评判,对幼儿的行为给予恰当的限制,尊重幼儿的人格,当幼儿自主做决定时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幼儿的个性中挖掘积极成分,促进幼儿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力以及自信心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摆脱在陌生情境中展现出的紧张、害怕、焦虑的行为。

良好安全型的依恋方式,对于幼儿而言非常重要。社会退缩行为的重要特征是没有安全感,是什么导致幼儿没有安全感呢?究其根本是幼儿在早期没有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导致在陌生的情境出现紧张、焦虑、恐惧、退缩的行为。在家庭中,父母应极为重视与幼儿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给幼儿足够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独立意识,摆脱陌生情境给幼儿带来的困扰。

4.3. 教师给予高度关注,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教师在引导社会退缩型幼儿的改善方面应高度关注,与家园共育,让家长认识到社会退缩行为的危害,对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经验,形成双向合力,从根源上改善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采用积极评价的方式鼓励幼儿,捕捉其身上的闪光点,在幼儿取得进步时,抓住教育契机及时指导幼儿进行蜕变,辅之适当的言语和物质鼓励,帮助幼儿恢复信心,增强自信力。创设安全、宽松的环境,采用“跳一跳摘桃子”的方法,使幼儿在安全、宽松的环境中消除紧张,逐渐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帮助幼儿一步步地改变其存在不自信、不敢表达紧张的退缩行为。

另一方面,教师应鼓励幼儿与其他同伴交流,教给幼儿社交技能,自觉主动地维护和维持同伴关系,培养其真诚的品质,增强幼儿在同伴间的积极情绪,促进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地区乡村教育振兴的生态赋能研究”(课题编号:20FMZB003。项目负责人:石玉昌)阶段成果。

NOTES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郭艳珍. 新旧《规程》对比下的家园共育[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 35(10): 167-168+171.
[2] 苏媛媛. 从幼儿发展的视角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价值意蕴[J]. 现代教育科学, 2015(4): 68-70.
[3] 李敏. 投射技术对重度抑郁患者咨询效果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 叶平枝, 冯晓霞. 社会退缩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学前教育研究, 2007(11): 11-15.
[5] Hart, C.H., Yang, C., Nelson, L.J., et al. (2000) Peer Acceptance in Early Childhood and Subtypes of Social Withdrawn Behaviour in China,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trm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4, 73-81.
https://doi.org/10.1080/016502500383494
[6] Cathy A. Malchiodi. 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M]. 李晓庆,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