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社会发展受逐年降低的生育率导致社会老龄化加重、新生儿出生率逐渐降低导致老龄人口供养问题加剧,同样的,我国未来年轻一代的劳动力也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些由生育而带来的改变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都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16年,我国正式提出实施全面二胎政策,此时,“二胎”新成员的加入使得之前的家庭结构发生改变,头胎幼儿升级成为哥哥姐姐,不再是父母、祖父母关爱的焦点。随之而来新出现的同胞关系、亲子关系,都需要他们改变原有的认知与相处模式,由于父母和祖父母缺乏相关教育经验,二胎出生后头胎幼儿出现的问题无法正确理解和应对,甚至阻碍了家庭的和谐发展,这为家庭相处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研究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头胎幼儿对二胎接纳的总体情况,讨论影响头胎幼儿接纳二胎的相关因素,并且提出教育建议。也为二胎家庭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1.2. 接纳态度及相关研究
本研究中的接纳态度是指在二胎家庭中,头胎幼儿从认知、行为倾向和情感这三个维度出发,对二胎幼儿持续性的长久情感,以及对于有关二胎而产生的行为动机。主要体现在这三个层面:1) 从认知角度出发,头胎幼儿的认知情感应该呈现出积极向上,公平客观的态度,不应该掺杂个体负面情感和固有认知的消极情绪。2) 从行为倾向角度来说,头胎在生活中愿意主动与二胎相处,担当起哥哥姐姐的角色责任感,帮助爸妈照料二胎幼儿,并产生满足感和归属感。3) 从情感角度出发,对二胎幼儿的存在持积极的态度,并伴随有喜爱的情绪。
首先,对头胎与二胎之间的年龄进行研究发现,头胎幼儿在同胞接纳呈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第一,对于头胎的年龄而言,年龄小的孩子接纳水平高于年龄大的,可见幼儿时期二胎接纳度可能比头胎在青春期时有二胎加入的接纳度要高。第二,对于两个孩子的年龄差方面,在学前期阶段,年龄差距较小的两个孩子,头胎对二胎的接纳度比较高。于是,提出年龄差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头胎对二胎子女的接纳,年龄差适中才是更有利于头胎对二胎的接纳与适应(李艳梅,2021)。
其次,对头胎与二胎之间的性别进行研究发现,当头胎为女生时,她对同伴的接纳程度要高于男生。并且对性别同胞组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对于“女女、男男、女男、男女”这四种头胎与二胎的组合中,女女的性别组合其对同胞的接纳程度是最高的(李艳梅,2021)。
1.3. 同胞接纳及其影响因素
家庭危机理论认为,在同胞出生的同时,会给头胎带来很大的变化,并且会造成头胎子女心理压力增加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发展出消极的心理以及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李梦娜,李堃,陈穗清,2019)。研究者戴旒茜发现,二胎的出生让处于家庭首位的头胎幼儿家庭地位和身份发生了转变,失去了全部的关注和宠爱(戴旒茜,2015)。这一重要改变的家庭转变,让头胎幼儿们产生了消极的负面情绪,对心理认知造成了影响,表现为没有安全感,担忧、害怕甚至是出现攻击行为。这些都是对同胞不接纳表现。
对于此问题,研究者们也有不同的发现,周凌宇的研究显示出幼儿对于同胞接纳呈中低水平,持有消极态度。其中头胎幼儿与二胎幼儿的年龄差距最为显著,年龄差异较小(相差1~2岁)的二胎接纳程度显著低于年龄差异较大(4~5岁)的幼儿(周凌宇,2020)。戴毓茜的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原独生子女都对二胎幼儿持有负面态度,且不接纳对方。结合实际因素,主要是由于性别差异,认知水平等因素引起的,对原独生子女的同胞接纳态度造成了显著影响(戴旒茜,2015)。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发现,在二孩家庭中,头胎子女的同胞接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校表现,出现了社交回避的现象。同时,研究发现在偏爱头胎的家庭中,头胎的同胞接纳度更高,而且在二孩家庭中出现了极端不接纳现象,即头胎对二胎产生了极端性仇视和敌意(李艳梅,2021)。
对于同胞接纳的影响因素,学者郭利萍发现二胎家庭中,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文化水平程度,对头胎幼儿的同胞接纳态度有着直接的影响(郭莉萍,2019)。张婷婷等人(2019a)发现了头胎幼儿的自身气质类型对同胞接纳程度存在显著影响。多血质和胆汁质的幼儿,性格比较开朗、温和,对于新事物的适应力较高,表现为积极正面的反应。他们面对二胎的到来,更容易接纳,很少为此而感到压力。相反粘液质和胆汁质的幼儿,容易焦虑,心思细腻敏感,对于二胎会表现出不接纳的言语和行为。学者赵雪(2018)的结果显示,头胎幼儿的同胞接纳态度与幼儿的亲子依恋关系呈现负相关。幼儿与父母的依恋程度越高,关系越紧密,对于二胎幼儿的接纳度越低,同时伴随着言语冲突和攻击性行为。与此同时,有研究也发现父母的婚姻质量对同伴接纳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婚姻质量的提升影响了父母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其教养子女的质量,因此,较高的婚姻质量可以基于头胎更多的关注以及安全感,从而提升了头胎子女的接纳程度(吴梦希,魏军,2021)。
因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探究大班幼儿对二胎幼儿接纳程度及现状。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天津市两所幼儿园的大班104名头胎幼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周凌宇(2020)在《5~6岁头胎幼儿对二胎接纳态度的研究》的问卷,其ɑ系数为0.856,分半信度为0.845,问卷结构效度良好,共分为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维度。每个题目均采用三点计分制“3 = 是”“2 = 不确定”“1 = 不是”,总分在36~108之间,得分越高,说明头胎幼儿接纳二胎的程度越高。由于幼儿不具备书面作答能力,研究者在幼儿及家长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通过口头询问并代为填写的方式完成问卷收集。了解家庭中头胎幼儿对二胎的接纳程度及现状。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样本的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本调查表包括头胎幼儿性别、头胎幼儿与二胎幼儿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主要照顾者、抚养模式。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esearch object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头胎幼儿对二胎幼儿接纳态度的总体状况
根据表2得出,儿童在情感、认知、行为倾向上均持负面、不接纳的情绪,在维度上体现为情感接纳 > 认知接纳 > 行为倾向接纳。

Table 2.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first child’s acceptance attitude towards second child
表2. 头胎幼儿对二胎幼儿接纳态度的总体状况
3.3. 影响头胎幼儿对二胎接纳态度的原因分析
3.3.1. 头胎幼儿的性别对接纳态度的影响
根据表3可以得出,将头胎幼儿的性别原因作为自变量、把接纳态度和三个维度的得分作为因变量,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得出:女孩在接纳态度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且情感、认知、行为倾向上得分平均值均显著高于男孩,且情感 > 认知 > 行为倾向。女孩对小弟(妹妹)的接受态度要比男性积极主动得多。

Table 3. T test of gender factors on scale test results of first child (N = 104)
表3. 头胎幼儿性别因素对量表测验结果的t检验(N = 104)
3.3.2. 头胎与二胎幼儿的性别差异对接纳态度的影响分析
根据表4可以观察得出,头胎幼儿的同胞接纳态度在性别差异的检验上有显著性。在这三个维度上的测验,当性别相同时,头胎幼儿在情感、认知、行为倾向上得分均高于性别不相同的分数,情感接纳 > 认知接纳 > 行为接纳。由此可见,头胎幼儿对二胎的接纳可以在个体认知和行为上体现出来。

Table 4. T test of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first child and second child
表4. 头胎与二胎幼儿的性别差异对测量结果的t检验
3.3.3. 头胎与二胎幼儿的年龄差距对接纳态度的影响
根据表5所示,把年龄差距作为自变量、把接纳水平、各维度分数作为因变量,通过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得到:

Table 5. F test of the age difference between first child and second child on scale test results
表5. 头胎幼儿与二胎的年龄差距对量表测验结果的F检验
注:A代表年龄差在2岁以下,B代表在2~3岁,C代表在4岁及以上。
1) 年龄差距对头胎幼儿同胞接纳态度的影响在三个维度上表现为差异显著。
2) 幼儿年龄差距在2~3岁、4岁以上的幼儿均值明显比年龄差距在2岁以下的幼儿要高。并且年龄差距在2~3岁的幼儿在情感、认知、行为倾向三个维度的得分是最高的。
3.3.4. 抚养模式对头胎幼儿与二胎接纳态度的影响
根据表6可以看出,把抚养模式作为自变量,因变量是接纳态度以及各维度分数,通过单因素方差检验分析得出:

Table 6. F test of the influence of raising pattern on first child’s acceptance attitude
表6. 抚养模式对头胎幼儿接纳态度影响差异F检验
注:A代表父母与老人共同抚养孩子,B代表父母单独抚养孩子。
1) 头胎幼儿与二胎在总体接纳态度在抚养模式上差异显著。
2) 研究结果显示,在家庭中父母单独抚养孩子的接纳状况要明显低于,父母与老人共同抚养孩子的情况。
3) 在三个维度中,父母与老人共同抚养幼儿均在情感、认知、行为倾向维度得分上高于有父母单独抚养孩子的得分。
4. 讨论
4.1. 头胎的性别差异影响头胎对二胎的接纳
目前头胎幼儿的同胞接纳态度倾向于不接纳的态度偏多,这一现象是由于学龄前头胎幼儿处于心理学中的自我中心化阶段,这也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当二胎出现,头胎幼儿的地位和资源发生改变时,往往呈现出难以接纳的状态(许龙龙,2015)。根据研究结果,头胎幼儿对二胎的接纳水平受性别因素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女生对于二胎的接纳度要显著高于男生的接纳程度。这和海外的分析结果类似。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根据母亲的爱的本性,女性更有怜悯之心。”“女性在情感、对其他人的关注上好于男士。”这与学者王皓宇(2018)研究结果一致。女孩的性格更加温和细腻,相比于男孩,身心发展程度更高,更能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也更加能体谅父母,帮忙照顾二胎。行为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中,女生扮演者照顾他人的角色,更倾向于照顾年纪小的幼儿,这是出于天性的影响。所以女生的同胞接纳程度相比之下要更高,也能更快的适应哥哥姐姐的家庭角色。
因此,对于头胎子女的教育应该树立他们的责任意识,首先,要培养幼儿的阳光接受的心态,遇到问题不要逃避,避免出现退行行为等问题,应该引导头胎去主动接受二胎子女的到来;其次,要树立头胎的责任意识,引导其理解二胎相对其是弱小的存在,并强调二胎是其同胞和手足的心理,激发头胎的保护欲,从而树立起头胎内心的“大哥哥”或“大姐姐”的形象,从而提升其责任意识,促进头胎对二胎的接纳程度。
4.2. 两胎的年龄差距过大制约头胎对二胎的接纳
研究表明年龄差距在2-3岁和4岁以上的幼儿,在情感接纳、认知接纳、行为接纳方面的分数都要比年龄差距在2岁以下的幼儿要高。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首先是年龄差距越小的二胎家庭,头胎幼儿越可能会与二胎抢夺外部资源,比如父母的关爱、玩具、衣服、家庭空间等(张婷婷等,2019b)。但如果二者的年龄差距比较大,头胎的社会化发展更加成熟,心理认知也更加稳定,所关注的事物就不止局限于家庭与父母身上。家长在二胎出生前,怀二胎时与二胎出生后与头胎的不同沟通程度对于其接纳二胎具有显著影响,如果父母没有提前引导教育或者与头胎幼儿沟通不足,均不利于头胎幼儿接纳弟弟或者妹妹(刘强等,2019),因为根据鲍比的依恋理论,如果头胎幼儿有安全型依恋本身对于新环境或新成员更容易接纳。头胎幼儿一直处于与父母的交往中,缺少同伴的陪伴,相同性别的二胎出现,可以让他们从自我游戏转变为同胞游戏,这也提高了头胎幼儿的同胞接纳程度(刘霞,张跃兵,张国华,2019)。在游戏的同时,可以提升其两个孩子的同胞关系质量,培养温暖互助的同胞关系,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这种高质量的同胞关系也会提升两个幼儿的共情能力(张荣臻等,2019)。并且,不同的年龄差也会同的手足关系模式。一般来说,相差5岁以内,同伴关系多一点,相差5岁以上,就是照顾关系多一点,所以当年龄差较大时,也可以鼓励孩子照顾二胎,培养良好的手足关系。
在二胎出生之后,基于对头胎子女的教育经验,往往会更加关注二胎的各方面表现,但是与此同时对头胎的忽略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情绪,所以在面对头胎的情绪问题时,需要对其加以重视,并通过教育手段使其转变为头胎子女的学习成长机会(邓林园等,2021)。最基本的,还是要给头胎最重要的安全感。然后,父母需要在两个孩子之间找到更多的共同点,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关系。除此之外,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头胎的情绪照顾和关系,同时拉近彼此间的亲子关系。
4.3. 父母与老人共同抚养的模式促进头胎对二胎的接纳
研究结果显示,抚养模式也是影响接纳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由父母与老人共同抚养的孩子,对同胞接纳程度显著高于由父母单独抚养的幼儿。
随着二胎出生,老人也参与共同抚养孩子,这让头胎幼儿的注意力得到有效转移,依恋关系一部分转移到老人身上,填补了失落感。同时,由父母单独抚养的幼儿,因为二胎的出生,父母的关注分散,家庭地位下降,以及父母自身精力有限,对头胎幼儿的照顾时间也会大幅下降(郑萍萍等,2019)。在这种情况下,头胎幼儿会出现心理压力,依恋关系不能得到满足,所以对同胞接纳程度也会降低。因此,由老人与父母共同抚养的二胎家庭,可以有效降低父母的生活压力,优化时间分配,把更多的关注度放到幼儿身上,减轻了头胎幼儿对于二胎的负面情绪和冲突关系,增加接纳度(陈媛媛,2018)。
如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准备生育二胎,但头胎儿童的接纳问题却不容小觑,这警示了家长应该学习更科学的教育理念,疏导头胎幼儿的负面情绪,重视身心健康发展(茅琼丹,2019)。改善家庭氛围,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树立好榜样作用,来提高头胎幼儿的同胞接纳程度,达到家庭和社会的融洽发展。
5. 建议
5.1. 对家庭的教育建议
5.1.1. 重视头胎幼儿的心理准备
在二胎出生前,家长应该积极与头胎幼儿进行沟通,寻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拥有自主感(黄郁,2017)。在家庭中,沟通环节是父母的重要责任,根据孩子性格的差异,父母应该去调节不同的沟通方法,多运用沟通技巧。例如对富有自主性独立性的头胎幼儿,父母应该多试着让孩子决定家庭小事,帮助照看二胎,拥有一定的决定权,这可以让他们获得自我满足感的同时,也提升了与二胎的亲密程度(鲍韵慧等,2020)。国内学者对儿童亲子依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亲子关系是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关系,同时儿童的焦虑水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焦虑状态也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同时研究发现,个体亲子依恋与焦虑状态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亲子依恋越低,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焦虑状态越高(赵金霞,2012),国外的学者对这两者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儿童早期就处于一种安全型依恋时,儿童长大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焦虑水平越低(Barhaim et al., 2007; Dallaire & Weinraub, 2007)。所以对于内向,亲子依恋程度高的孩子,可以引导头胎幼儿多与二胎玩耍的时间,积极创造相处机会,让头胎幼儿试着观察融入新的生活环境。由此可见,不同的孩子有一点不同的沟通方向,只要合理引导,都可以让头胎幼儿自愿接纳二胎的到来。
另外,同胞竞争障碍(sibling rivalry disorder)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V)中被列为儿童情绪障碍。同胞竞争指的是头胎对其弟弟妹妹的出现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满、或心理不平衡的情绪反应,同时也会出现相应的行为举止,例如暴躁、破坏行为、退行行为等,这种同胞竞争往往出现在二胎出生后的几个月中,显然这种行为对于家庭环境、头胎、二胎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好的影响(张道龙等,2016)。但是,真正让手足之间产生竞争、嫉妒感的倒不是对于两个孩子的区别对待,父母的处理态度,其实才是事情的关键点。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缓解儿童的行为问题,平衡家庭中两胎儿童的关系至关重要。作为父母,应该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尊重孩子的想法,多进行有效沟通,合理引导,减少头胎幼儿长期的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各类问题,促进家庭和睦。
5.1.2. 觉察并共情头胎幼儿情绪情感
由于学龄前儿童还处于身心发展不完整的阶段,在幼儿成长过程中适应新的事物或环境的能力较弱,家庭系统环境的变化容易让幼儿产生消极情绪,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或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可能会出现喊叫、哭泣、敏感、攻击性行为等退行行为,严重时也可能有选择性缄默、过敏生病等躯体化障碍,这是内心消极情绪长期得不到疏导,引起的发展性心理问题(王玉丽,2020)。3~6岁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情绪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因此,家长要敏锐的觉察幼儿的情绪或行为变化,帮助幼儿命名“此刻”的情绪,共情幼儿,同时耐心一起探索发泄情绪的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方式,即在感受与行为上做“能理解,会帮助”的家长,如果孩子情绪很激烈时,可以默默陪伴,同时多利用肢体如拥抱、抚摸等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头胎幼儿会感受到父母的接纳与理解,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无时无刻都存在,没有因为二胎的出现而减少,同时也是为幼儿示范了对二胎幼儿的接纳过程。已有研究证明这些也是同胞竞争为头胎幼儿带来的“刺激性”促进,如同伴接纳、抗挫力、交往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共情力等,有些家长应有足够的情绪涵容能力及幼儿教育的知识与技巧(马志燕,201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发展个性化教育。在家庭中,针对头胎与二胎不同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制定不同的创新而又科学的教育计划(李姗姗等,2019)。与此同时,在疏导情绪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多换位思考,体会孩子的心情,尝试理解这些反应背后的意义,是否是自己平时的疏忽。然后再用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沟通与疏导,引导孩子发泄出不良情绪,接纳新的事物。可以多拥抱亲吻头胎幼儿,缓解他们的压力,以此帮助幼儿排解掉负面情绪,恢复身心健康。
5.2. 对社会的建议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引起了社会及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更多的重视,幼儿对同胞的接纳态度的早期关注与干预是关键,这也能保证幼儿早期的心理健康发展。多用媒体宣传合理的育儿观念,为二胎家庭提供社会讲座宣传还有教育活动。有很多家庭中的父母都不知该如何更好的与幼儿相处,怎么进行沟通教育,往往提供生活物质,而不进行亲子互动。这一方面是由于父母没有一定的教育经验,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二胎家庭的关注还不够。今后可以多开设交流活动,亲子活动,促进家庭和谐。同时也可以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创办合理的教育平台,把二胎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教育引导和学习。
5.3. 对幼儿园的建议
幼儿园可以多开展亲子交流活动,二胎主题活动课程,吸引家长们参加,以此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开放二胎主题家庭专栏,让家长们互相分享育儿经验,彼此交流借鉴。同时可以让幼儿在课程学习中,进行二胎接纳的教育,观看相关的动画短片,阅读绘本和故事,用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幼儿之间进行讨论,互相分享如果有弟弟妹妹,该怎么做,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进行相关的游戏,让幼儿扮演哥哥姐姐,切实体会责任感,活动后还可以进行延伸,通过绘画或者手工的方式,描绘理想中的二胎家庭。通体这些方式,让幼儿学会接纳二胎,承担起哥哥姐姐的责任感。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8YJC19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