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老龄化日趋突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据报道,85%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孟凡伟等,2006)。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产生严重影响(裴南田等,2018),保持良好的健康心态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显著相关(孙亚杰等,2017)。我国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已开展多年(彭慧,傅华,2009),但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呈现起步晚、层次低、地区差异大的特点,并未与医疗保健服务同步发展(孙亚杰等,2017)。在国外,发达国家已基本形成了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能够向老人提供多学科专业服务(Abendstern et al., 2012)。关注老年人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对于形成完整的心理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卫生资源配置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对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评估,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从而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Codony et al., 2009)。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市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2.36%提高至5.36%,其中65岁以上占比超过60% (深圳市统计局,2021),有研究预测到2025年时,深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姚克勤等,2020)。但目前在深圳市开展的心理卫生服务研究主要集中于全人群(周指明等,2004),关于深圳市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文献报道还有较大空白。本研究对深圳市老年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展开调查分析,为优化深圳市老年心理卫生服务体系、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2. 方法
2.1. 调查对象
2019年10月~2020年9月之间,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联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和深圳市万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圳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服务利用及需求调研项目。本项目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首先根据深圳市51个街道中老年人口和户籍老年人口的比例,抽中17个有代表性的街道;再根据17个街道所辖175个居委会的老年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比例,抽中51个居委会;最后每个居委会按户籍、性别和年龄组兼顾的原则,招募至少40名老人参与调研。老人的纳入标准为:① 最近1年在深圳市居住累积时间 ≥ 6个月(不限户籍);② 年龄 ≥ 65岁;③ 自愿参与本调查,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 不愿意配合者;② 因身体原因(如听力等)不能配合完成调查者。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该项目。
2.2. 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实施前,研究团队完成调查问卷设计和电子化,对调查员和质控员进行统一培训和考核;调查实施时,由社区联络受访老年人,调查员赴社区利用电子平板对老年人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后期由质控员对调查问卷进行质控。调查内容包括老年人社会人口学特征、心理健康状况、精神疾病的认知情况、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供给情况、老年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等。
2.3. 变量定义和赋值
老年人精神疾病的认知情况采用老年期常见精神疾病的症状和知识问卷(杨宁等,2012),评分标准:是得1分,否得0分,总分为10分,达到6分为合格。自感存在心理卫生问题指老年人自感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 1项:失眠、抑郁、焦虑、记忆问题、孤独或其他心理问题。接受过心理卫生服务指在过去一年中,接受过以下心理卫生服务 ≥ 1项:记忆评估与筛查、情绪评估与筛查、解决睡眠问题、了解子女教育问题、解决人际关系、解决家庭矛盾或其他它方面的心理卫生服务。社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指社区提供以下心理卫生服务 ≥ 1项:怎么应对失眠、怎样与儿孙辈和谐相处、如何预防记忆力下降、如何应对死亡恐惧、怎样消除孤独感、怎样控制易发脾气、记忆评估与筛查、情绪评估与筛查、提供协助照料生活的人或方法、定期组织老人座谈会、定期组织老人集体活动、举办老年大学或其他方面的心理卫生服务。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存在更高需求指在社区原有心理卫生服务基础上,希望社区提供以下心理卫生服务 ≥ 1项:怎么应对失眠、怎样与儿孙辈和谐相处、如何预防记忆力下降、如何应对死亡恐惧、怎样消除孤独感、怎样控制易发脾气、记忆评估与筛查、情绪评估与筛查、提供协助照料生活的人或方法、定期组织老人座谈会、定期组织老人集体活动、举办老年大学或其他方面的心理卫生服务。研究变量赋值见表1。
2.4. 统计方法
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现状采用均数±标准差、频数及其百分比进行描述,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 < 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处理和分析在SPSS 25.0统计软件中完成。

Table 1. Variables setting and assignment
表1. 变量设置与赋值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调查2112名老年人,其中男性1032人(48.9%),女性1080人(51.1%);平均年龄为74.8 ± 6.9岁,年龄65~74岁1048人(49.6%),≥75岁1064人(50.4%);婚姻状况为已婚的有1623人(76.8%),丧偶464人(22.0%);汉族居民为2084人(98.7%);深圳户籍者1053人(49.9%),来自广东省其他市的有381人(18.0%),广东省外户籍者678人(32.1%);文盲173人(8.2%),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分别为549人(26.0%)、488人(23.1%)、480人(22.7%)、422人(20.0%);关于老年人从事过的职业,农民为562人(26.6%),工人/服务员为479人(22.7%);教师/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为301人(14.3%),干部管理人员为284人(13.4%),公司职员为271人(12.8%),其他为215人(10.2%)。
3.2. 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现状
在原有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基础上,1356 (64.2%)名老年人对心理卫生服务存在更高需求,其中对定期组织老年人集体活动、定期组织老年人座谈会有需求的老年人比例分别为51.7%、50.8%,详见表2。

Table 2. Types of demand of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ies for the elderly
表2. 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类型
关于老年人所需求的心理卫生服务知识,期望获得心理问题预防知识、心理问题治疗知识、心理问题康复知识的老年人分别为1094 (51.8%)人、855 (40.5%)人、959 (45.4%)人。此外,668 (31.6%)名老年人对此表示不需要、不想了解。
对于如何能比较有效地提高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期望社区机构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的老年人最多,为1673 (79.2%)名,期望通过家庭和睦、有聊得来的朋友来提高心理健康的老年人分别为1591 (75.3%)名和1568 (74.2%)名,详见图1。

Figure 1. The expected way for the elderly to access mental health services
图1. 老年人对获取心理卫生服务的期望方式
关于老年人对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支付意愿(扣除医保后自付费用),1592 (75.4%)名老人期望每次心理卫生服务收费不超过50元,343 (16.2%)名老人希望每次心理卫生服务收费在50~100元,详见图2。

Figure 2. Composition ratio of willingness to pay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communities among the elderly
图2. 老年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支付意愿构成比
3.3. 老年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3.3.1. 老年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在目前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基础上,探究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对心理卫生服务是否有更高需求。深圳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在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密友数、自感健康、富裕水平、精神疾病的认知状况、是否自感有心理卫生问题、是否接受过心理卫生服务、所在社区是否提供心理卫生服务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3。

Table 3.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communities among the elderly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表3. 不同特征老年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分析
3.3.2. 老年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多因素分析
以老年人是否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存在更高需求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见表4。女性、年龄在65~74岁之间、居住在商品房小区、精神疾病认知评分合格、自感有心理卫生问题、所在社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的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有更高的需求(P < 0.05)。

Table 4.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demand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communities among the elderly
表4. 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本研究充分考虑了老年人社区已提供的心理卫生服务,在已有心理卫生服务的基础上探究老年人对心理卫生服务是否存在更高需求,与其他研究略有不同。国内其他同类研究大多未考虑老年人目前可获得的心理卫生服务。湖南省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以“您觉得您身边的老年朋友要心理保健方面的服务吗”作为研究变量,结果显示有心理服务需求的达70.3% (蒋玉芝等,2013)。天津市离退休老年人心理需求调查显示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社区提供心理保健服务的老年人比例也为70.3% (吴捷,李幼穗,王芹,2011)。针对全国16个省市74个社区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居民对于开展心理卫生服务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张婧哲,2018)。深圳市64.2%的老年人对心理卫生服务存在更高需求,略低于其他省市有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比例,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其他省市的调查中,均未涉及社区目前已经提供的心理卫生服务。
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存在多方面的需求,其中需求程度超过50%的两项服务为定期组织老年人集体活动和定期组织老年人座谈会。以上两项服务均属于团体活动,与同龄人互动较强。石河子市社区老年人的心理服务需求分析也发现老年人团体交流活动是老年人最期望的心理服务内容之一,与本研究类似(麻超等,2016)。社区是维持老年人与社会之间联系的重要平台(刘素岑,杨纲,2016),通过参与社区团体活动,老年人能够获得必要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杜旻,2017)。不少研究表明社会支持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精神压力,使老年人产生较高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从而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杜旻,2017;滕丽新等,2013)。因此,构建和完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目标的重要途径(李芳,2012)。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获得的社会支持总量在减少(杜旻,2017)。未来应从老年人对心理卫生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完善老年社会支持体系,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满足老年人对社会支持的心理需求。本研究按照三级预防的策略探究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内容的需求,发现深圳市老年人最希望获得的是心理问题预防知识,说明他们对于心理健康保健意识较强。心理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形成,提示在开展心理卫生服务时应重视预防,从根本上抓住心理问题的关键(施鸣骞,周希喆,2013)。在众多提高老年群体心理健康的方式中,老年人选择频率最高的是期望通过社区机构提供心理卫生服务。随着身体机能的减退,老年人社交圈和生活圈不断缩窄,社区已成为他们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机构在提供的心理卫生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便捷性,可成为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渠道(张婧哲,2018)。关于老年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支付意愿,期望自付费用比较集中,超过90%的老年人期望自付费用小于100元,说明老年人普遍不愿意为心理健康服务支付较高的费用。重庆市调研显示,72.8%的居民认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应免费,21.9%的居民赞成收少许费用,但并未对费用进行量化(何华敏,胡春梅,胡媛艳,2011)。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收费情况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选择和利用,因此,老年人自费支付比例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居住环境、精神疾病的认知状况、自感心理健康状况、社区是否提供心理卫生服务会影响深圳市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安徽一项调查表明影响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因素包括性别和心理健康水平(马颖等,2013),但与本研究不一致的是该研究中男性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程度高于女性,无精神障碍的老年人需求程度高于有精神障碍的老年人。究其原因,可能是该研究未对其他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且对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正常的划分存在差异,本研究中自感有心理卫生问题的老年人尚未达到精神障碍的程度。国外一项研究显示女性和年龄较低的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更强烈,与本研究结果一致(Nelson, 2008)。在全国28个省市(傅双喜等,2011)、合肥市(高雅等,2021)和苏州市(张迪等,2021)社区老年人中均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对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逐渐降低。年龄增长伴随着身体机能下降、活动能力降低,导致很多老年人体力不足或不愿意参加心理卫生服务(张迪等,2021)。精神疾病认知评分合格的老年人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更高,反映出精神疾病认知的丰富程度在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在既往文献中,关于精神疾病的认知与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的关系研究较少。本研究发现,自感心理健康状况是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之一,在成都市、上海市、京津冀和国外的老年人心理需求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施鸣骞,周希喆,2013;王勤等,2021;彭丽华,2019;Garrido et al., 2009),即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群体更有可能产生更高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与居住在城中村的老年人相比,住在商品房的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更高。居住环境可通过社会活动影响健康,良好的居住环境有助于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Wang et al., 2019),从而影响老年人对心理卫生服务需求。此外,居住环境也是影响心理卫生服务可及性的地理因素之一(江慧,肖水源,方菁,2017),居住在商品房的老年人在寻求心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方面高于城中村老年人。所在社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的老年人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更高,可能是由于社区提供的心理卫生服务对老年人起到耳濡目染的影响,增进了老年人对于心理健康的了解,进而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其他方面的心理卫生服务。
本研究基于严格的分层整群抽样,同时兼顾户籍、性别和年龄,数据代表性较强,结论较可靠,尤其是发现了精神疾病的认知状况和社区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对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这两个因素在同类研究中提及较少。但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在影响因素分析时没有对特定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进行分析;第二,由于基于横截面设计,对于变量之间关联的方向和因果关系的推论比较有限。
为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针对本研究结果和上文分析,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社区日常工作,注重社区老年人心理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强化心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建立与老年人需求相衔接的心理卫生服务系统。第二,坚持预防为主,在预防老年人心理卫生问题的观念指导下,主动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康复在内的心理健康促进服务,为老年人群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第三,整合本市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资源,全面对接老年人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开展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活动,加强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意识。第四,设置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加大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财政支持。
5. 结论
深圳市64.2%的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有更高的需求,影响老年人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居住环境、精神疾病认知状况、自感心理健康状况、社区是否提供心理卫生服务。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