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20年初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全面加速了汉语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1],线上汉语教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
国际汉语微课作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作品数量不断增加,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关注。截止目前,以“汉语微课教学”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论文逾40篇,其中专门探讨汉语微课教学设计20篇左右。赵昕然 [3]、李典 [4] 对国别化汉语微课设计进行了分析;谢一毅 [5]、冯传强 [6] 等对不同等级汉语学习者的微课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景宇琦 [7]、陈晓宇 [8] 等对不同课型的微课教学设计进行了阐述;祖成瑶 [9]、孙燕琳 [10] 等讨论了“五星教学”理论及汉语交互理论在微课设计中的应用。此外,语境理论的研究已相当成熟,成果十分丰硕。该理论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也日渐展开,但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目前尚未见到基于文化语境视角理论对国际汉语微课进行研究的论文。
本文以第三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教学微课大赛1作品《我心中的英雄》为研究个案,基于文化语境理论视角,对汉语微课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2. 文化语境理论运用于微课教学的可行性
语境(context)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提出,是指人们使用语言时的环境。此后,诸多学者对语境进行了研究,如张志公 [11]、索振羽 [12]、胡壮麟 [13] 等。学者们一般认为,语境是语言使用的背景和条件,具有多种功能 [14] [15],可分为情境语境、上下文语境和文化语境三类。文化语境是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 [16],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话语表达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既包括话语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也包括说话者在场的具体社会现实文化环境。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语言的语境因素不仅是学习者理解语言结构意义,掌握其用法的关键条件,也是学习者理解语言结构所包含的语言思维、价值观念等文化意义的重要背景。文化语境可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文化的异质性,教师将语言结构背后的文化语境创设出来,既有助于学习者的理解和学习,也有助于提高教学的直观性。
2.1. 文化语境有助于丰富语言教学情境创设
语言教学所传授的内容不仅来自于语言形式层面,更源于语境层面。在语言教学中,文化语境不仅能传递语言结构表层的意义,同时还能凸显语言蕴含的深层意味 [17]。文化语境的创设可以使空间虚拟性的微课教学情境更加具象感,因此教师在微课教学中必须为学习者创设尽可能真实的目的语文化语境,使其在具体的文化语境中自然习得并能恰当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2.2. 文化语境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目的语理解能力
文化语境是正确理解言语内涵,减少语用失误的重要因素 [18]。不同汉语水平和思维习惯的学习者对于同一个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往往受到自身知识和背景的影响,而文化语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习者目的语的理解和掌握 [19] [20]。当微课学习者处在教师所创设的文化语境中时,抽象的语言结构形式就被赋予了可依托的内涵,语言结构所包含的意义、功能以及文化也就能够很容易地被学习者整体理解。
2.3. 文化语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文化感知力
语言是被用来创造经历,并被来自同样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语言的特点使它本身就带有文化的印记。语言表达文化现实,任何一种语言教学都不可能在文化真空中发生 [21],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交际风格等通常是隐含在文化语境中。因此,文化语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感知能力。
3. 《我心中的英雄》文化语境的构建
本研究以参加全国第三届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汉语微课大赛的作品《我心中的英雄》为分析对象。该作品教学内容为复句关联词“尽管……还是……”,教学视频全长9分56秒。本文三位作者负责教学的总体设计、教案撰写及微课视频作品讲解。
我们首先对“尽管……还是……”的语义语用特征进行分析,随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其文化语境进行整合性的构建。
3.1. “尽管……还是……”的语义语用特点
“尽管”是汉语中常用的表达让步意义的连词,能够引导具有假设语义的偏句,并通过一定的转折达到强调正句的作用。在语义上,“尽管”后面的分句是一个已经存在确定的事实 [22],通过让步承认一定的事实情况,并多与正句形成转折关系,从而达到强调结果的作用。在语用上,“尽管”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而结构互不包含的分句。“尽管”后的第一个分句描述的只能是一种情况,第二个分句用“还是”呼应,二者构成额关联词组 [23]。整个词组的主要作用是强调正句结果不受偏句假设的情况影响,因此可表达不惧困难,坚决完成某事的态度和决心。
3.2. 《我心中的英雄》文化语境宏观层面的构建
语境具有设计功能,即可以按照主观的要求进行设计 [24]。结合微课教学对象特点及“尽管……还是……”的语义特征,围绕“英雄”这一主题,在宏观层面,微课从“经典故事”、“热门电影”和“社会时事”中构建出了“木兰故事”“中国女排”和“抗疫人物”三个文化语境,如图1。

Figure 1. “Hero in My Hear” schematic diagram at the macro-level
图1. 《我心中的英雄》宏观层面文化语境示意图
设置的三大文化语境均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木兰故事”来自中国经典故事且流传广泛,展现了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参军、征战沙场、立下战功的情节。故事改编成动画电影后,国际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中国女排”是中国形象的代表之一,女排人的成功源于经历失败之后的刻苦钻研和团结奋战,其奋斗历程展示了中国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的精神。相较于上述两个语境,新冠疫情是当下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极强的代入感。中国医生、护士和志愿者等“抗疫人物”的事迹反映出了无数“抗疫英雄”的奉献精神。可以说,宏观层面三大语境的创设符合“尽管……还是……”所要传达的语义特点。
上述三大语境具有较为紧密的逻辑关系。在主题方面,上述三个故事所蕴含的语境均围绕“英雄”这一主题进行创设,“英雄”作为主线把三个语境串联起来。在时间轴线方面,三大语境的时间线为“古代经典–当代焦点–时下热点”,由远及近、由古至今构建了一个历时的视角。在叙事角度方面,三大语境分别呈现出“经典个案叙事–优秀集体叙事–时代宏大叙事”的特征,叙事角度逐渐转换和拓展,由精微至宏大。在文化语境传达出来的精神内涵方面则表现出了层层递进的特点:由家庭责任到团队精神,再到时代意志,传达出了一个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学习者体悟到的是历史的风云激荡、时代的跌宕起伏以及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语境的文化功能使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意义在共同文化背景中形成了短暂的统一 [25]。微课《我心中的英雄》文化语境宏观层面的逻辑关系见表1。

Table 1. “Hero in My Heart” logical relationship at the macro-level
表1. 《我心中的英雄》文化语境宏观层面的逻辑关系
《我心中的英雄》微课宏观层面的文化语境既体现了“尽管……还是”的语义特点,也表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利于汉语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并顺利进行语言表达 [26]。
3.3. 《我心中的英雄》文化语境微观层面的构建
微课在宏观层面的三大语境下又依据不同的逻辑关系,各设置了三个小语境,从而使文化语境的创设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在“木兰故事”中依据时间逻辑,设置了“计划参军”“上战场前”和“战场上”三个小语境;在“中国女排”中依据事件发展逻辑,设置了“比赛失利”“坚持训练”和“最终胜利”三个小语境;在“抗疫人物”中依据并列逻辑,设置了“无畏的医生”“善良的护士”和“热心的志愿者”三个小语境,见表2。

Table 2. “Hero in My Heart” micro-level construction
表2. 《我心中的英雄》文化语境微观层面的构建
3.4. 《我心中的英雄》文化语境的整体构架
至此,本次微课文化语境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相结合,形成了整体框架,呈现出完整、递进的特点,见图2。

Figure 2. “Hero in My Hear” overall frame diagram
图2. 《我心中的英雄》文化语境整体框架示意图
微课《我心中的英雄》文化语境的选择首先基于语言点“尽管……还是……”的语义和微课的特色,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大文化语境,其下又分别依据逻辑关系设计了三个小语境。《我心中的英雄》运用具有层次性和递接性的两级文化语境,在相互关联的文化语境中展开教学进行操练,实现了教学内容在语境上的有机融合,突破了汉语微课容易缺少真实语境的限制。在文化语境的牵引下,教学内容抽象的逻辑关系和精微细致的语义关系简明清晰地呈现了出来。可以说,微课在语言形式、教学内容与文化语境的选择和设计上,实现了统一和融合。
4. 《我心中的英雄》文化语境的具体呈现
我们首先对《我心中的英雄》微课进行了整体的教学设计(见图3)。在此基础上,从“文本设计”和“可视化设计”两个方面分析微课文化语境的具体呈现,教学设计见图3。

Figure 3.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Hero in My Hear”
图3. 《我心中的英雄》教学设计
4.1.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一般在10分钟以内,正因为时间短体量小,因此宜采用整体性和主题性的原则 [27]。基于此,我们对本次微课作品进行了整体的教学设计,详见图3。
秉持整体性原则,《我心中的英雄》设计了导入、学新课、小结、一起说(复述)、练习、总结复习、活动及作业几个环节。依据主题性原则,在“学新课环节”“练习环节”和“活动环节”分别构建了“木兰故事”“中国女排”“抗疫人物”三个文化语境以及其下的九个微观语境。各部分文化语境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形成了以个体、群体和社会为主线的“英雄”话题,体现了文化语境理论对语言教学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4.2. 文化语境的文本设计
1) 学新课环节:“木兰故事”以时间逻辑进行串联
在学新课环节,以时间脉络为主线,在围绕木兰的众多故事中选择和创设了“计划参军”、“上战场前”和“在战场上”三个时间点的具体语境,并设计了“一起说”的练习,帮助学生在虚拟交际的文化语境中实现句子的输出:
① 尽管父亲不同意,木兰还是要去参军。
② 尽管木兰舍不得,她还是剪了头发。
③ 尽管木兰受伤了,她还是冲在最前面。
例句①语境为木兰计划参军,表现了木兰父女在参战方面的冲突;例句②语境为木兰参军前的准备,通过剪发表现了木兰参战的决心;例句③的语境为战场情景,通过木兰受伤但没有退缩表现了木兰杀敌的勇敢。三个句子均体现了让步转折的语义关系。三个小语境借助三个例句文本,形成了连贯的故事串联,构成了完整的时间发展链条,强化了故事的主线和叙事性,能帮助学生在具体连贯的文化语境中理解和掌握语言点。
2) 练习环节:“中国女排”以事件逻辑进行串联
在练习环节,以“女排精神”的形成过程为主线,设计了“听音频说句子”和“连词成句”两种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多复句的输出:
④ 尽管很努力,中国女排还是输了。
⑤ 尽管压力很大,她们还是坚持训练。
⑥ 尽管对手很强大,中国女排还是赢了。
例句④背景为1988年奥运会,中国女排虽拼尽全力却输掉了比赛。例句⑤语境为中国女排队经历失败仍然顶住压力坚持训练。例句⑥为女排在2016年奥运会夺冠过程中虽面对强大对手但仍力挽狂澜赢得了比赛。这三个小语境通过三个复句文本,展现了“女排精神”的形成过程,推动了故事语境的发展,在激发学习者语言表达欲望的同时,促进学习者的有效输出。
3) 活动环节:“抗疫人物”以并列逻辑进行串联
汉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汉语语言交际能力及成段表达的能力。在活动环节,《我心中的英雄》设计了交际性活动“播新闻”,创设“抗疫人物”语境下的三个并列小语境。具体例句输出为:
⑦ 尽管疫情很严重,医生们还是赶到了最危险的地方。
⑧ 尽管已经工作了很久,护士们还是坚持照顾病人。
⑨ 尽管天气很冷,志愿者还是热心为大家服务。
例句⑦⑧⑨分别以医生、前线护士及志愿者等抗疫群英为对象。三个复句小语境展现了抗疫群体的典型群体,共同构成了“抗击疫情”这一社会现实大语境,也体现了语言教学联系交际实际的原则。
可以看出,在文本(例句)设计方面,微课围绕主题及其语境,由语言输入到句子机械输出,到半机械输出到复句自由输出,力求体现文化语境理论和语言教学的有机融合。
4.3. 文化语境的可视化设计
文本设计只是文化语境构建的第一步,还需要进行可视化设计才能构成完整的文化语境。文化语境通过视觉化的直观展示会更具情景化和具象化,可以促进语言形式和文化语境的有机融合。《我心中的英雄》运用的视觉资源包括图片和视频两大类。
1) 图片类资源
语言教学中存在大量难以用语言直接解释的语言点,运用图片形象直观展示文化语境,可以促进学生进行整体记忆。汉语微课《我心中的英雄》运用丰富的图片,帮助创设身临其境的文化语境。
“木兰故事”文化语境使用了电影海报1张,电影片段截图3张。电影海报引出主题、展现人物故事并突出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电影片段截图选用电影《花木兰》的主要情节,帮助营造故事氛围,创设文化语境。
“中国女排”文化语境使用了电影海报1张,赛事实况图片5张。运用热门电影《夺冠》电影海报展示中国女排潇洒的风貌。赛事实况图片源自两场重要的赛事——1988年奥运会和2016年奥运会,分别展现了中国女排失败、坚持训练到最后夺冠的完整历程,突出中国女排败而不馁并最终夺冠的拼搏历史。
“抗疫人物”文化语境使用了社会纪实图片4幅,这4幅图片组成了一组以“抗疫”为主题的人物群像谱,分别展示了抗疫一线的医生、护士和志愿者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
2) 视频类资源
学生在还原真实情境的视频所提供的场景中,可以将语言形式和语言文化语境进行整体习得,语言形式不再是抽象的符号排列,而成为学习者心中有画面感的文化语境。此外,视频类资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语言交际元素,同时还包含了大量的非语言交际元素,非语言交际元素背后所蕴含的是来自该语言点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蕴。因此,借助视频开展汉语微课教学有助于打破微课狭小的空间限制和有限的时间局限。汉语微课《我心中的英雄》运用了网络视频资源和原创视频资源,辅助创设文化语境。
第一,网络视频资源。网络视频资源包括1个电影片段和1个赛事纪实片段。如在“木兰故事”中,运用电影《花木兰》的故事片段作为教学引入,故事片段虽然浓缩但却较为完整直观展示了故事背景及三个输出目标句的文化语境。当然,故事片段画面代入感强,图像、音乐等元素极具中国文化特色,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第二,原创视频资源。微课还自制了一个动画,拍摄了一个原创互动采访短视频。在“木兰故事”文化语境中,自制了“一起说”的动画,帮助学习者在具体文化情境中复述木兰故事,输出目标句。在活动环节的“抗疫人物”中,制作了互动采访的视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语法点进行成段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汉语微课中视频类资源的使用突出了语言的语用特征,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此外丰富了微课教学的呈现形式,将语言背后的价值观和文化自然地呈现出来,体现了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相融合的特点。
5. 将文化语境理论运用于微课教学设计的思考
本文将文化语境理论与当前国际汉语教学界的热点之一微课教学进行结合。基于对汉语微课《我心中的英雄》的个案分析,我们对汉语微课中创设文化语境进行教学设计进行了思考。
第一,如何选择文化语境。文化语境的选择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结构、语义和功能特点进行筛选。首先,文化语境应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能准确体现语言点的典型用法,也应该是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 [28];其次,在选择微课文化语境时,应考虑各教学文化语境间的层次性和关联性,形成结构完整的教学设计,使语言教学在符合逻辑的语境中层层展开。
第二,如何运用文化语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贯穿文化语境理论。文化语境的合理运用体现在文本设计和可视化设计两个方面。文本设计要体现逻辑性,避免语境确实以及语境无效的问题 [29];可视化设计可以避免语法的过度讲解 [30],要体现多元性与适配性 [31]。文本设计与可视化设计的巧妙配合才能设计出一堂成功的汉语微课。
在微课课堂中运用文化语境理论,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语境化的语言输入。汉语微课教学融入文化语境既符合当前文化多元背景下汉语学习者的认知特点,也符合语言文化教学的理念。本文在该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提出了一定的创新性的观点,期待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语境视角下国际汉语微课的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全国中文教育全球学术主题资助计划《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微课框架构建及应用》(SH20Y30)及中央民族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项目《线上中华文化推广项目设计与实施》(项目编号:SJCX2021043)阶段性成果。
NOTES
1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微课大赛是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领域规模最大的微课比赛,创办于2018年,至今举办四届。每年收到国内100多所高校的参赛作品逾千个,是目前业内面向职前汉语教师影响最为广泛的微课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