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要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在饮水安全方面集中体现为人民群众对喝好水的新需求和新期待。《湖南省水安全战略规划》(2020~2035年)提出“依托大水源、布局大水厂、建设大管网”的饮水格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喝好水的迫切需要。然而湖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尤其是优质水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水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城市,如永州、湘西等地水源水质较好,农田灌溉用水都是采用I类或II类优质原水,而湘江中下游局部以及洞庭湖区城市,水源水质整体较差,生活饮用水都是采用III类或者IV类水质原水,优质水源分配不均,出现了高质低配和低质高配的现象。为保障居民饮水安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喝好水的迫切需要,需开展湖南省优质饮用水水源评价,为湖南省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大水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故简称湘 [1]。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450 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汛期(4~9月)降雨占全年70%以上,空间分布呈“三高二低”,东、西、南部山地较丰,中部丘陵、北部平原相对贫乏,衡邵娄与洞庭湖北部等局部地区季节性、水质性缺水较严重。全省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1682亿m3,地下水资源量393.6亿m3,非重复计算量7.1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89亿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954亿m3 (其中长江三口入流500亿m3);人均水资源量2440 m3,略高于全国人均2100 m3的水平。
2. 评价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优质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是优质饮用水水源地评价的依据。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优质水资源没有明确的定义,本研究根据划分的评价等级论域(见表1),将饮用水水源地评价结果为V1和V2等级的重要水源地定义为优质饮用水源地,优质饮用水源地水质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在II类以上,水量较多,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按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结合湖南省水源地的供水能力、水质情况、开发难易程度等,建立了一个能够反映湖南省水源地的综合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Table 1. Evaluation hierarchy domain
表1. 评价等级论域
湖南省优质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包括3个层次:目标层、要素层、指标层。目标层为水源地水资源,要素层分为供水能力、水质、开发难易程度三个要素,指标层由设计供水人口、设计供水能力、年保持II类以上水质的月数、水源地位置、水源地实际供水量和设计供水能力的比值、水源地可利用水量分级组成。

Table 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quality drinking water source
表2. 优质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
2.2. 评价标准
优质水源地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确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根据指标评价标准才能确定优质水源地评价等级,从而对水源地水资源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次研究将水源地评价结果分为5个等级:(V1)表示该水源地水资源长时间稳定保持在II类以上水质,且水量多,开发利用的潜力大;(V2)表示该水源地水质较长时间保持在II类以上水质,水量较多,开发利用潜力较大;(V3)表示该水源地水质较稳定的保持在II类以上水质,已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开发,但还有开发利用潜力;(V4)表示该水源地水质不太稳定,水质较长时间均在II类以下,水量较小,进一步开发利用空间较小;(V5)表示该水源地水质极不稳定,水质长时间在II类以下,水量较小,进一步开发利用难度大。
根据湖南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实际情况,参考国内外相关水资源评价指标及标准,建立湖南省优质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指标分级标准,见表3。

Table 3. Evaluation index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for high-quality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Hunan Province
表3. 湖南省优质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水源地综合评价方法众多,例如常规趋势法 [2]、系统动力学法 [3],优化模型法 [4]、模糊评价法 [5]、主成分法 [6]、神经网络法 [7] 等。论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优质饮用水水源地进行评价。评判步骤如下 [8]:
a) 建立评价因素集
和评价集
;
b)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集
,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9];
c) 综合3位水资源行业专家根据表3确定各指标隶属度,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通过合适的合成算子进行模糊运算得到模糊综合评价结果B;
d) 为了更加直观地评价优质饮用水水源地,采用公式(1)计算各年份优质饮用水水源地的综合评分值:
(1)
式中:A为优质饮用水水源地综合评分值;u为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隶属度;v为优质饮用水水源地等级;a为各个等级的影响系数。
评价结果根据综合评分划分评价等级论域(见表1),按5个等级划分,取4个临界值,即A ≥ 8.5时,优质饮用水水源地为I级,8.5 < A ≤ 7.5时,优质饮用水水源地为II级;7.5 < A ≤ 6时,优质饮用水水源地为III级,6 < A ≤ 3时,优质饮用水水源地为IV级;A < 3时,优质饮用水水源地为V级。
3. 结果分析
3.1. 指标权重计算
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如图1。
3.2. 评价结果
根据2.3的模糊评价综合法的计算步骤以及各指标评价标准,对全省125个重要饮用水源地进行评价,其中有11个饮用水源地因为关停、重金属超标等原因直接一票否决,不再进行分项指标评价。其余114个水源地评价结果见表4。

Table 4. Statistical of high-quality and important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the province
表4. 全省优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统计表
参与评价的114个全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评价结果为V1的有9个,占全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7.2%,分别为郴州市苏仙区山河水库水源地、资兴市东江水库水源地、郴州市桂东县沤菜水库水源地、郴州市永兴县龙潭水库水源地、郴州市宜章县黄岑水库水源地、邵阳市城步县白云水库水源地、邵阳市新宁县夫夷水水源地、岳阳市铁山水库水源地、长沙市株树桥水库水源地;评价结果为V2的有34个,占全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27.2%;评价结果为V3的有43个,占全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35.2%;评价结果为V4的有28个,占全省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22.4%;参与评价的114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中评价结果没有V5的水源地。全省优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主要分布在湘、资、沅、澧四水的上游地区,且以大中型水库和河流为主。
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参与评价的114个重要饮用水源地中,评价结果为优质饮用水水源地(即评价等级为V1和V2的重要水源地)共有43个,占全省重要饮用水源地的34.4%,其中湘西州4个,郴州市10个,衡阳市1个,怀化市5个,娄底市1个,邵阳市6个,永州市5个,岳阳市4个,张家界市3个,长沙市1个,株洲市1个,常德市2个。见图2。

Figure 2. Distribution of high-quality and important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each city
图2. 各市州优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分布情况
3.3. 评价结果合理性分析
本次对于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评价采用了设计供水人口、设计供水能力、年保持II类以上水质的月数、水源地位置、水源地实际供水量和设计供水能力的比值、水源地可利用水量分级共6个指标,综合考虑了水源地的水质稳定性、水量大小以及开发利用难易程度三个因素,由于国内对于优质水资源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无可参考的指标选取及指标分级,因此,本次指标分级是根据本研究优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定义及全省125个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每一项指标的取值区间划分的。同时,将评价结果与实地调研情况进行对比,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
4. 结语
本文选取适当指标首次构建优质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125个重要饮用水源地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实地调研情况进行比对,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本文构建的优质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较为合理。结论可以得出湖南省优质水源地分布情况,为湖南省优质水资源供给配给提供参考,有助于湖南省建立智能化的优质水资源供水水网系统。
基金项目
湖南水利科技重大项目(XSKJ2021000-10, XSKJ2019081-08);湖南水利科技项目(XSKJ2019081-24, XSKJ 2019081-21)。